拓课云创始人范旭宇和联创是中国最早一批做软件视频会议的团队,范旭宇从2003年就进入视频会议行业成立,此前还曾任威速科技区域销售管理岗位、北京金视网维CEO、积累了大量用户资源和销售、运营经验。
然而有一个身份对拓课云未来的发展路径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就是51Talk成人英语的首批学员。
彼时51Talk上课是基于YY平台、QQ平台,“学员提前下载课件到本地进行预览,上课时候,老师不敢开视频,一开就卡,上课体验不好,互动性差”,这让范旭宇想到目前的视频会议技术是否可以移植到在线教育,于是萌生了转型的想法,2016年拓课云正是转变针对在线教育提供直播课程音视频技术。
本文文章插图来源于拓课云,经授权使用事实上视频会议和在线教育两个场景差异性很大,转型着实不易。范旭宇说道,相比视频会议,在线教育场景对于系统的稳定性、实时性等要求较高。为此,拓课云针对在线教育的趋势和特点设计了新产品,推出适应互动小班课在线课堂的产品。
区别于其他教育机构此前所普遍使用的CDN直播技术,拓课云选择将Webrtc通信协议进行商用,以此为基础搭建大规模在线直播互动教学平台。在视频交互传输上更容易保证清晰度、流畅度,并且基于浏览器,无需下载客户端或插件就可以发起视频通讯。
范旭宇表示,拓课云推出的产品在音视频技术上有着较高的技术门槛。首先,音视频的核心技术是传输,卡顿、延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影响,都会让互动效果大打折扣。根据拓课云的经验,对与在线教育而言,如果延迟超过四百毫秒,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实时互动效果会变得极差,已经无法进行正常的在线教学。
对此,拓课云通过在全球范围的节点进行有效部署,目前拓课实时通讯网络已覆盖中国、香港、台湾、新加坡、日本、阿联酋、美国、德国、荷兰、西班牙、澳大利亚、南非、墨西哥、菲律宾、韩国等诸多国际主干节点,国际间服务器之间音视频互动延时在10ms-150ms,端到端延迟国内50-120ms,国际间100-300ms。卡顿率控制在3%以内。
其次,面对庞大的用户群和繁杂的设备环境,产品还必须解决各种机型的适配问题,尤其在噪声和回音层面的处理,工作量很大;同时由于中国的网络环境十分复杂、运营商之间壁垒暗陈、用户分布最广,所以需要通过技术手段尽量适应每一个学员的网络状况。目前,拓课云提依托自身系统的技术框架,很好的解决了设备适配问题,大大的降低了用户的设备成本和利旧率。在运营平台的系统层面,启用灾备机制,一旦网络供应商出现问题,可以秒级切换。同时,拓课云创新自研的网络抗丢包算法,确保了即便在网络丢包率高达20%-30%时,仍能保障流畅的通讯和无马赛克的图像传输。
这主要得益于创始团队在音视频技术领域的十几年积累,作为一家以技术立身、以产品为本的技术型企业,技术研发人员在企业中占比达到80%。核心技术人员有着十年以上视频会议、即时通讯等领域的音视频技术积累和工程经验,这些多年的磨砺和积淀也正是拓课云能够不断厚积薄发的根源所在。
发展至今,已有包括gogokid、高思教育、掌门1对1、阿卡索、精锐教育等在内的1000多家教育机构使用拓课云的产品和技术服务,拓课云实时平台日授课数达30万节,覆盖K12、英语、艺术、STEAM培训类,续费率达99%。每月月收入增长15%左右,月客户数增长10%左右。
客户规模的不断增长也为拓课云在产品上的不断创新提供了养分,在和客户的沟通中,拓课云会更加敏锐和及时地捕捉用户需求、优化产品。基于客户反馈,拓课云在近期推出“零延时直播”产品,是一次对传统CDN直播的颠覆式创新,为大规模直播应用增加了互动的机能。据介绍,零延时直播课产品可同时在线人数由原来的1万人增长到几十万用户,同时也将具备更流畅的观看体验,通过微信可以直接发起音视频,目前这款已经历时一年多打磨的产品已经进入了最后的收官阶段。
据了解,拓课云每月可产生大几百万元收入,目前已经实现收支平衡,2019年全年预计营收可达8000万左右。
接下来,拓课云将重点拓展职业教育服务场景。同时,拓课云还将面向三四线的中小型教育机构进行重点推广,今天年底预计拓展到2000家。此外,进一步提升产品稳定性,并开始拓展海外教育项目。
融资层面,此前拓课云宣布已完成数千万A1轮融资,目前开启新一轮融资。
在范旭宇看来,拓课云的定位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为教育行业解决底层的直播技术支持,更多的想象空间在于利用技术为在线教育赋能。目前教育机构在线化程度较低,5G来临以后,大量传统机构有转型线上的需求,拓课云希望能帮助传统教育机构一键式转型线上。
5G的来临为诸多行业带来了更大的想象空间,而其中最为确定的是,音视频技术的需求在各个行业中都会更加旺盛。基于拓课云高性能的SDK能力和高效健壮的云端支撑,在线教育、视频会议等更多业务层面的功能和需求都可以很方便的叠加在拓课云基础平台之上。拓课云也计划明年开始逐步有序的向其他领域的直播市场延伸,对于拓课云来说,未来的空间一定是建立在精益求精的技术基石之上,现阶段最关键的任务就是把产品和技术精心打磨,用更充分的准备去迎接未来。
本文相关的文章列表页头图图片来源于拓课云,经授权使用。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创业邦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转载或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