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丨固态电池正极材料厂商「苏锂科技」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

关注
宁德时代
福建汽车交通
能源存储解决方案服务商
最近融资:上市公司定增|450亿人民币|2011-12-16
我要联系
本轮资金将主要用于中试产线建设、原材料采购、以及团队扩充

创业邦获悉,固态电池正极材料厂商常州苏锂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苏锂科技”)宣布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天华新能、东吴创投、中科创星联合投资。本轮资金将主要用于中试产线建设、原材料采购、以及团队扩充。

据悉,苏锂科技年产能200吨高镍正极材料的中试线已于4月完工并将正式投产,正在规划进行一期5000吨产线建设。与此同时,Pre-A轮融资正式启动,由星创科服担任长期独家财务顾问。

苏锂科技是一家新能源材料行业的初创企业,专注于新一代锂电池正极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针对处于前沿领域的全固态电池、固液混合电池、高镍液态电池等高能量密度产品,苏锂科技配套提供产品性能稳定、制备技术成熟的超高镍、高镍等多系列正极材料,并已对更前沿的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及低成本工艺技术进行超前布局。

苏锂科技的核心技术--纳米固态电解质包覆技术,采用固液混合包覆的方法,在特定温度范围形成熔盐的体系,实现了超薄连续固态电解质包覆,使用该技术生产的正极材料可广泛应用于全固态电池、固液混合电池、高镍液态电池体系。

“苏锂科技定位于整车厂的二级供应商,动力电池厂的一级供应商,我们的目标是在全固态电池、固液混合电池的正极材料细分领域中做到行业前三。”苏锂科技创始人兼董事长任瑜博士表示:“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因为技术迭代所延伸出的全新生态链正在逐渐形成,在这个阶段,技术创新的重要性无疑排在第一位,非常有利于苏锂科技这样的初创企业快速成长和壮大。”

受益于全球汽车电动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上升,同时动力电池装机量不断提升,目前锂电池长期占据市场主导地位,正极材料出货量稳步增长。《中国锂电产业发展指数白皮书》指出,我国已连续五年成为全球最大的锂电池消费市场,2021年中国锂离子电池市场规模约324GWh,约占全球市场的59.4%。

三元材料因其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及成本相对较低等优势,目前已经占据全球锂电池正极材料的主要市场。其中高镍三元市场近两年来需求尤为强劲,市场容量和占比显著提升,据行业数据,预计2022年增长率超过100%,2021-2025年之间年复合增长率均超过40%。

在产业下游,宁德时代4月19日在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期间,发布了500Wh/kg的新一代凝聚态电池技术。北京海博思创和北京卫蓝已经在固液混合电池储能应用进行了批量商业化尝试。

但是,一方面在三元材料中镍含量越高,安全性和稳定性都会降低,增加发生爆燃和热失控的风险;另一方面超高镍及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制备困难,设备、工艺较原先传统中低镍材料的制备有较大不同,市场亟待解决高质量高镍三元正极材料、以及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研发及产业化问题。

苏锂科技所采用的纳米固态电解质包覆技术,作为一个保护层隔绝电解液和活性电极材料的直接接触,最大程度上降低了一系列的副反应,此外通过筛选合适的包覆体系,锂离子和电子导电性能、热稳定性得到显著地提高,同时提升了倍率和循环性能。

据介绍,苏锂科技的第一代产品与市场主流高镍湿法包覆工艺相比,液体使用量可减少极高比例。并且,不仅适用于全固态电池体系、固液混合电池体系,在三元液态电池体系中也已经过验证,分解温度提高5%以上,可较大提高电池的安全性能。

在商业化方面,目前,苏锂科技正在配合产业内固液混合电池、46系列大圆柱电池厂商建立上下游产业生态链。任瑜博士表示:“刚刚建设完成的中试线,主要任务是完成第一款固态电解质包覆的高镍正极材料产品落地,为苏锂科技的在手订单进行试生产。在产品生产后,会给有深入合作关系的动力电池客户进行送样、评测,同时也会新开发2-3家动力电池客户进行产品验证。中试线的产能前期主要会用在3C消费电池、手机电池、电动工具、以及小动力产品等领域。正常的动力电池客户的认证周期为18-24个月,我们会配合下游客户尽可能快的完成产品导入,为在量产线建设完成后能成为下游客户合格的供应商而努力,正好也与我们下一步的产能扩产计划同步。”

谈到受宏观市场影响波动较大的原材料问题,任瑜博士说:“目前我们已经锁定不少于2家稳定供应的锂盐厂和前驱体企业,能保证原材料的稳定供应。未来,我们也会考虑与一些合作伙伴共同参与向动力电池回收项目延伸。”

苏锂科技成立于2022年4月,由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孵化成立,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为中科院物理所和江苏苏控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联合成立,定位面向最前沿储能技术的研发和孵化的新型研发机构。

苏锂科技的创始团队来自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正极材料实验室,核心团队包括了技术、产业化以及工程等不同背景和特长的行业老兵。创始人任瑜博士本硕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博士毕业于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曾先后任职于国家能源投资集团、巴斯夫等世界500强公司,有近20年的锂电池材料研究开发、产业化和市场推广经验。

查看更多项目信息,请前往「睿兽分析」。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