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剧营销的效率革命:品牌们请瞄准「风投+数据化」

短剧投放即「投资」,短剧制作即「运营」。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壹娱观察(ID: yiyuguancha) ,作者 :木宇,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短剧作为当下内容领域的最大热门,正处于“冰火两重天”的舆论争议中。

一方面,各项数据都在表面,短剧正在成为流量黑洞般的超级入口,从平台到资本到品牌,仍在持续加码中;另一方面,广电总局对短剧的监管也在加速收紧,从7个方面加大管理力度、细化管理举措,《网络微短剧创作生产与内容审核细则》即将出台,相应的app和小程序“黑名单”机制也将建立。

无论是抖音快手这类的短视频玩家,还是腾讯视频、芒果TV等长视频代表,各大平台从三年前就开始布局短剧,到今年真正实现爆发出圈,而这究竟是赛道红利的结束,还是新一波内容商业革命的开始?



另一方面,虽然今天的市场都在艳羡付费短剧的傲人战绩,但各个平台的商业化部门早就在编写品牌客户与短剧的亲密关系,对内容和流量有强需求的品牌营销而言,这一轮爆火之下,短剧时代的营销方法论是否会产生质的变化?












短剧营销的“狂飙”才刚开始











真正的趋势,是没有什么力量能阻挡的。

短剧的飞轮效应已经启动。

在供给端,根据德尔塔发布的《2023年上半年微短剧市场报告》,2023年上半年总共上新微短剧481部,超过了2022年全年的454部;在需求端,《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统计,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已达10.12亿,超过50%的用户看过3分钟以内的短剧。




《2023年上半年微短剧市场报告》



供给和需求已经形成一个增长闭环,这背后的推动力量是一个所有人都无法否认的市场趋势,即大众在内容消费上不断地“短平快”化。

监管的趋紧,意义在于规范行业,但无法消灭需求,“躺赚”的草莽时代或许已经过去,但更大的内容革命其实才刚刚开始。这并不难理解,因为短剧不仅戳中了当下时代的用户G点后,更满足了几大势力的利益诉求。

对平台方而言,短剧作为新的流量风口,不仅能进一步蚕食用户时长,也能带来直接的投流受益。

要知道,“买量”最高能占到短剧总成本的90%,也就是说,一个短剧项目的诞生,平台方就要拿走90%的投资。据统计,目前短剧在字节系的广告日耗为5000-6000万,快手则是2000万,腾讯广告是1000万左右。面对如此“慷慨”的买量金主爸爸们,平台方自然是要为短剧推波助澜的。

根据快手最近发布的第三季度财报,广告业务收入146.9亿元,同比增长26.7%,占总收入比重达52.6%,这其中短剧功不可没,快手董事长兼CEO程一笑表示:“传媒资讯行业中付费短剧增长最好。今年,付费短剧行业在快手的投放消耗逐月提升。2023年第三季度付费短剧消耗同比增长超过了300%,环比增长近50%。”




快手2023年Q3财报



行业数据预测,2023年短剧市场规模将超过200亿,无论短剧片方能否挣钱,平台方都是盆满钵满。

对投资方而言,短剧投资小、周期短、受众广的特性,也是十分具备诱惑力的标的,还具备以小博大的潜质,几十万撬动上千万的流水,爆款层出不穷,风险偏好高的大干快上,风险偏好低的也可以采取风投布局。

更何况,在其它行业的衬托下,无处可去无法增值的资本怎么会放过短剧这个“香饽饽”,哪怕行业遇冷,也大有可为,毕竟,目前的短剧还只是覆盖了下沉市场,一二线城市还有很多空间。

对品牌方而言,短剧更是极具性价比的选择,尤其在流量成本不断攀升、营销预算不断缩减的今天。

以营销大户韩束为例,微商起家的韩束曾是电视时代的投放大金主,从长剧到综艺都有它的踪影,近几年,韩束的营销重心从大屏转向小屏,缩减营销成本,根据韩束母公司上美股份招股说明书及财报,销售费用从2020年的15.36亿元降到了2022年的12.58亿元。




图源:抖音



2019年就进驻抖音的韩束一直不温不火,直到今年2月底,韩束与被认为是咪蒙实控的银色大地 MCN 机构合作,推出定制化短剧《以成长来装束》,火爆抖音,在其引流下,3月份,“韩束官方旗舰店”便以单月 GMV 破亿的成绩实现了对其他美妆护肤类品牌的反超,登顶品牌自播销量榜榜首。

整个上半年,韩束在抖音上推出了三部爆款短剧,根据蝉妈妈数据显示,2022年10月09日至 2023年10月3日,韩束位列抖音平台美妆护肤行业销量榜第一。当短剧营销成为韩束的标配,也在进一步赋能韩束在平台上的转化路径。












短剧时代,品牌营销节奏的变化











作为内容与流量的时代版本之子,短剧是品牌绕不过去的营销渠道,也将品牌营销带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相比长剧营销,短剧营销带来的是一场新的效率革命。

从平台属性而言,可调用的营销工具更丰富,除了长剧惯用的冠名、口播、包框等手段,还有直播互动、搜索广告等新玩法;从制作角度而言,短剧的成本更低周期更短,不仅可以实现定制化精准营销,还能更合配合节点营销进行大促。



这场营销效率革命具备如下明显三个特性:

第一,快节奏。

一两个月就能制作完成的短剧,天然具备时效性和灵活性的优势,更加适应品牌越来越快的营销节奏,尤其可以配合品牌营销节点进行内容定制。

典型如丸美,在快手短剧《靠近双子星》中,丸美快手主理人艺姐就亲自出演了丸美CEO这样一个角色,“现身说法”精准传递丸美产品特色和福利;而今年双十一的抖音短剧《双A夫妇又美又飒》,女主身份也是直接设定为丸美千金,在大促期间为丸美带来了巨大的品牌曝光率。

相比品牌植入,量身定制的内容无疑更丝滑更契合,更能精准表达品牌方所要传递的信息,更何况,这种内容本身就自带二次传播的玩梗特质,加上短剧制作的低成本,越来越的品牌都将目光投了过来,vivo、小鹏汽车、箭牌口香糖、上汽大众等品牌也都曾尝试推出定制短剧。




vivo植入柳夜熙主演的短剧《地支迷阵》



第二,高精度。

由于制作成本的高企,长剧为了收回投资,要尽可能覆盖广的人群,而短剧完全没有这个限制,几十万的投资,相当于一部TVC的成本,可以更偏向于实现精准打击。

从校园学生到职场女性到银发人群,乃至到无数的小众爱好人群,短剧都可以结合最新人群关注热点,再套用传统成熟题材,以“新汤”+“旧药”的形式进行制作。

成瘾性内容+统一受众=高性价比精准营销。比如上文提到的韩束定制的抖音短剧《以成长来装束》,女主通过升级打怪最终逆袭为韩束品牌主管,这类大女主题材的职场女性观众也正是韩束的目标客群。

第三,强互动。

由于短视频平台自带的功能与社区氛围,让短剧更具接地气的亲民特质,强互动性的存在,在拉进品牌与用户距离上更具优势,甚至实现“以剧带货”。



今年618期间,天猫国际就冠名了《美颜成真》,除了内容上直接植入了下单界面,还升级了天猫喷射点赞效果、异形弹幕和品牌角标,互动趣味性的增强,自然会带来更大的品牌曝光度。

再比如短剧《万渣之璀璨星途》中,主演“一只璐”本身就是快手头部主播,通过短剧与直播间相互引流,实现了短剧+直播电商的联动。而前面提到的丸美短剧《靠近双子星》也是如此,去年双十二期间,短剧主创团队直接走进丸美直播间,促使“短剧粉”直接转化为“主播粉”和“品牌粉”。

如果说以上提到的变化还只是现有营销手段的再组合,那么短剧真正具备颠覆性的,还在于它将从底层逻辑上彻底改变品牌营销的玩法。












品牌营销的新组合技:风投+数据化











品效销合一是品牌营销人的终极追求,但单纯通过品牌广告或者效果广告都很难实现,前者可以以小博大但不确定性强,后者确定性强但性价比不高。

短剧的神奇之处在于,它某种程度上可以融合品牌广告与效果广告的各自优势。

在短剧之前,品牌方搞植入一般有两种,要么花大价钱搞“冠名”,常见于综艺节目,要么撒碎银子做“软文”,常见于社交媒体营销,前者高举高打“硬”打声量,后者潜移默化“软”化心智。




综艺里品牌植入



现在,花一个大V软广的钱,不仅能冠名一部剧,还能直接定制剧情和内容,甚至安排自家“演员”,直接“软硬兼施”,主打就是一个“沉浸式看广告”,还越看越上头,还能直接在剧集里挂购物车,还能让粉丝和主角直播互动,如果内容再上瘾一点,甚至还能直接把这部“广告剧”的后续剧集拆出来卖钱。

从花钱打广告到把广告卖成钱,这应该是所有品牌方的终极梦想。

重点在于,这一切还是相对可控的,因为短剧是可以“运营”的。

一方面是在制作上,就如同美剧很早就在玩的“试播集”,通过市场反馈再决定要不要继续拍,而短剧还要灵活得多,投资更小,制作更轻,况且随着大数据的积累,奈飞已经实现了“数据化”拍剧,在算法更为精细的短视频平台,短剧的数据指导拍剧更不是问题,还能边拍边跟进实时热点,并且将前面剧集的爆点进行剧情回锅再现。




品牌植入人设与剧情



一方面是在投流上,这已经是效果广告的领域了,更是长剧难以企及的优势,还能根据每集内容进行不同策略的精准投流,加上剧情的连续性,可以实现以“爆集带全季”,这方面完全可以将短视频运营的方法论平移过来,而且要知道,短剧的成本大头都在投流,在成本控制上的天赋点满。

从内容上而言,被压缩至每集仅1分钟的短剧,其实就是短视频的连续剧情化,它承载了人类历来爱听故事的古老传统,又契合了当代人日常所需的情绪价值,上头不止,狂揽流量;从商品上而言,它是把一个重投入的影视项目进一步拆分成无数细小的切片,降低门槛,化整为零,分散风险,强化运营。

融合了品牌广告与效果广告属性的短剧,又兼具了流量黑洞+内容商品的双重属性,加上更为丰富的营销组合玩法,无疑将成为越来越多品牌方的营销选择,而它在底层逻辑上也提供了一个新思路:风投+数据化。

短剧投放即“投资”,短剧制作即“运营”。



短剧营销时代,进一步弥合了品牌方(投资方)与内容方、运营方之间的鸿沟,甚至让三者的角色融合为一,让品牌从媒体化进一步走向内容化,毕竟,短剧真的是在“讲故事”。

但别忘记了,内卷也在加剧。

当平台方不断高喊精品化,监管部门开出更严格的创作条件,以及头部影视公司为代表的各路“高能”玩家陆续下场之后,水涨船高的短剧成本、越来越卷的制作团队、千篇一律的短剧内容等等不断涌现的新桎梏,也正在让短剧营销这场“效率革命”的未来,面临着需要不断修补的不确定性。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免责申明

1.本平台专注于提供资讯分享服务,所提供的资讯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反映本平台立场。

2.我们致力于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但对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可靠性或适用性不做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3.用户在使用本网站提供的信息时,请自行判断并承担相应风险。本网站对用户因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而导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的损失或损害概不负责,包括但不限于利润损失、商业中断、信息丢失等。

4.免责申明可能随时修改,恕不另行通知。请定期查阅以获取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