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市场更符合投资人的期待

假设在国内真的要做的好,最起码中国的团队一定要有。未来在海外创业者应结合优势产品经验,与本土创业者联合起来打造全球产品,未来才会更有杀伤力。

522-23日,由创业邦主办的2015创新中国(DEMO CHINA)春季峰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举行。80多个最具潜力的创业项目和500名业界最知名的投资人汇聚一堂,进行创新和智慧的思想碰撞。本届峰会将有8个项目晋级23日下午的终极pk环节,还将进行由创业邦发起、一年一度的四十位40岁以下的投资人颁奖活动。

23日上午的海外专场中,7位嘉宾在DEMO会客室环节进行了三个核心问题精彩讨论:如何寻找本地团队和本地合伙人;进中国市场时你怎么样找到在国内最匹配,最有价值的资源;以及如果你已经有很好的技术产品,怎么样满足本地需求做本地化。

以下内容为演讲实录:

熊岳达:对于海外专场无论是国内创业公司还是国内的投资人,包括国外都很关注。第一个想请各位投资人针对今天海外专场说一点你的感受。

孔令国:去年也参加了海外专场,感觉今年的项目更接地气。有一些项目推出时跟中国大陆市场,至少亚洲市场更符合投资人的期待。

潘俊鸣:今天看起来,这边创业企业更看重中国内地市场,互联网世界更看重用户数量。所以在全球商业中,中国其实是具有用户数量更多更密集的市场。未来几年移动端创业中国已经突出于美国,这是我个人的判断。这个地方和美国创业环境不太一样。美国更多是流量入口作为创业机会,中国有O2O,更多生活服务类的东西,这是和全世界不一样的机会。未来更多的创业机会,海外在中国创业机会,本土化更多是不一样的地方。

戴汨:我整体感觉项目质量还是蛮高的。一是体现在项目里,你今天去其他O2O专场,你基本看到上门洗脚等。但是我们专场从产品到创意都有。二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项目是可以认真做的,包括刚才讲的萌奇笔等,他只是商业模式需要探索的,我总体感觉还是不错的。

任重:今天海外专场让我想起上周硅谷集团副总裁我们一起吃饭时聊起他们在欧洲的布局。当时他们介绍了伦敦一家公司想进入中国市场。中国有单一足够大的市场能够支持很多创业公司在中国把市场做得非常大,同时我也有一个感觉:欧洲创业型公司整体估值,现在没有任何标准衡量中国创业公司的估值,相对是比较便宜。在技术上更加扎实,我们看到中国上市公司已经在海外进行布局,收获一些欧洲创新创业型的企业。海外这块在未来几年会成为大众关注点。在风险投资上,或者说投资上只有两个空间套利,一个是时间套利,一个是空间套利。时间套利是企业成长起来获取时间套利,空间套利是到海外去实现。

张涵:从这几年互联网发展变化来看,中国已经有很强的互联网实力了。无论是海外创业者比较关注中国市场,还是中国创业者走出海外,这两块都是非常有机会了。未来在海外创业者应结合本土优势产品和经验。创业者联合起来打造全球产品,未来会更有杀伤力。

熊岳达:既有很多中国公司想走到海外,同时也看到今天很多非大陆公司想进入中国市场,包括从美国以及其他台湾公司。想请问各位投资人,大家非常认同中国市场有非常独特,非常有利的地方,市场很大,市场中消费者也不一样。希望每位从您的角度来看,如果您投资海外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有几点他们要尤其注意?我们认为是比较大的坑,各位投资人觉得是哪三点。

孔令国:我本身是台湾来的,刚来前几年我们投资项目全部是海归派。从资本市场角度讲,从土鳖成长起来的企业很难沟通。我们要花很多时间教育,后来最简单的办法是和海归派谈。经过几年我们发现绝对不投海归派,因为他和本土融合有很大的问题,我们一直在调整过程中。

戴总做演说时讲得非常清楚。假设外国团队要到国内来,中国大陆其实是和各个地方非常不一样,包括和台湾、香港都不一样,文化底蕴、语言习惯都不一样。假设在国内真的要做的好,最起码中国的团队一定要有。第二是中国基金要适当介入,无论从资本力量、市场力量、政府关系的力量,我没办法说什么样的坑,但是这些东西是我们一定要注意的地方。

潘俊鸣:国外团队在大陆创业会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他不了解,所以对于发展速度跟不上。没有办理建立这边的团队,他的理解更多是NBA学习课程,用的是商业逻辑。可是在执行团队时更多是对于商业本质的了解后,让你的团队了解创业逻辑是可执行性,这在很多本书里都有提到,包括《零到一》等,几本书都有提到这个内容。但是作为创业者,尤其是到海外市场创业几乎没有办法融入,这是我看到的核心问题。

戴汨:在开头时我已经讲了很多问题,包括本土的团队和国际团队,大家都有一些想法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你知道做公司,或者是上市公司最关心的是什么?是能够活下来。如果你活7年基本就能上市,活10年就好。对于国际团队来讲,最大的一个坑,先不要想着其他,而是先想一年半的时间内能不能活下来,这是最主要的。

任重:大家都讲到需要本土的团队,我补充一点,外国企业和外国创业者来中国创业的核心是找到一个点。在对方国家或者是区域和中国核心资源的对接,比如说我们投国际学校创业者,他是英国人,如果国际学校团队有很强的国外背景,自然就会提供很强的资源对接。未来是在互相优势资源对接上的跨国团队会得到最好的发挥。

张涵:在本地化合作的团队是最重要的因素。另外国外高科技核心技术拿到中国做应用,从产品需求,市场需求角度应该由本地人做主导,还有市场营销方面也要由本地做主导,这样成功概率会更高一些。

熊岳达:总结起来三点,第一,大家提到最多是本地团队和本地合伙人。第二,你进中国市场时你怎么样找到在国内最匹配,最有价值的资源。第三,如果你已经有很好的技术产品,怎么样满足本地需求做本地化。

最后我想请各位投资人说出你对于今天这场比赛里印象最深的一家公司,给他最重要的一点建议。是说你印象最深,并不一定是最好的。

张涵:第一个项目是图片管理和搜索。这对于个人用户来说,有越来越多富媒体产品,整体管理能力非常难做,尤其是在内容管理上很难。从时间纬度来说,目前各个平台已经解决的不错了,但是从内容本身管理来说难度是比较大。当每个人每年生产出一万张照片后,你根本不知道你想找的东西在哪里。对于用户需求来讲还不错,就看技术好不好,足够好的话未来有很大的空间。

任重:我和张总观点一样,抓住核心痛点进行突破,创业时大家把事情想得很宏大,往往抓住一个核心痛点进行突破时可以取得比较快的进步,而且我们也不是那么聪明,只讲一件事就能听懂了。

戴汨:我觉得Skuchain还可以,前几个建立的收费模式很重要,因为是作为拓展样本做的。

潘俊鸣:第一个项目,我看到是工具层上面的发觉,我担心速度不够快。工具随时可以取代工具层应用,过去PC互联网时代,OS速度其实不够快,包括阿里都想直接取代安卓系统自己做OS。工具层很容易掉。速度比较快,触发媒体层。

孔令国:为什么说第一个项目很接地气?我们都投过类似图片的项目,用图片比较搜索工具,在我们投的一个天使项目里,不仅是工具而已,还是社交媒体。现在这个项目只是作为工具,嫁接社交媒体,这和我们投的项目有一点距离。

另外我想讲两个做广告的公司。那两家公司蛮有趣,我们在大数据方面花很多时间研究,发现广告应用可能是变现最快的方式,各家都有所长。但是谁最后在这么多繁杂的媒体当中找到用户的需求,这是大家比拼能力的地方。这两家公司要花一点时间研究一下,看一下真正的本事在那里。

熊岳达:海外专场不仅是比赛,更希望是投资人和创业者分享和建议的机会。感谢各位投资人的分享和建议,谢谢各位。

来源:创业邦|http://www.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