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是一件很艺术、很纯粹的技艺,但设计师会在匠人和商人之间纠结,我们发现有太多的设计师被找项目、跟甲方沟通、管理项目这些商务的事情拖累,于是我就想通过互联网的工具帮助他们解决这一部分的问题,从而能让精力更集中在设计本身,”特赞创始人兼CEO范凌博士表示。
右一为特赞创始人范凌
2014年10月,范凌博士由“千人计划”引进回国,并创立了特赞。他曾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建筑系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环境设计学院“人与环境交互设计”方向,是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今年1月,特赞获得百万美元级别的天使轮融资。
互联网改变商品内容,特赞为谁服务?
拥抱按需经济(on-demand economy)与按需劳力(on-demand labor)已经成为美国经济运行的大趋势。特别是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后,人们对劳动力的形态有着更多灵活性的要求,于是带有着共享经济、按需经济的Airbnb崛起,成为了这一代互联网公司的标杆。据调查显示,美国已经有4200万名自由职业者(freelancer),他们或全职、或兼职地在做一些事情,形成一种“有工作,但不去上班”的状态。
在中国,自由职业也逐渐从贬义转向中性。范凌表示,“过于我们总认为自由职业是一种被动的选择,是因为找不到工作,而现在情况变了。”范凌归纳了从web1.0到web4.0的经济形态和发展,web1.0解决信息开放的问题,以Google公司为标杆;web2.0解决人际关系的开放问题,以Facebook为标杆;web3.0解决物品的开放问题,以Airbnb为标杆;而到了web4.0时代,是该解决一下技能如何开放的问题了。
2015年上半年的一波“O2O热”确实预示着“技能”逐渐走向商品形态的趋势,但在范凌看来,“O2O中提供的是相对标准的低技能,O2O中很多技能可能会被人工智能解决。”而真正无法被机器取代的技能是高度复杂、非标、专业的技能,也正因为如此,需要高度精准匹配供需关系,特赞就是想做这样一个产品。
设计师行业是一个典型的“按需服务”行业,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封闭性很强,比如为公司设计一个Logo,是一个“一次性服务”,如果公司雇佣某位设计师进行“in-house”工作,那为之所付出的成本会非常高。以最有名的甲方,苹果公司为例,最有贡献的5位设计师中有4位是独立设计师(independent designer,分别是Rand、Newson、Kelley、Esslinger),其中后两位随后成立了设计顾问公司(IDEO和frog),唯独只有Jonathan Ive(设计iPod、iMac、iPhone和iPad)是in-house设计师。
苹果的设计师们
范凌尝试着用三个纬度去解释不同设计师的形态和心态,即自由度追求、控制力追求以及成就感。他认为,独立设计师的工作自由度最高,属于想干就干,没有很多顾虑。但在成就感方面略有欠缺,毕竟因为一个人能做的工作实在有限,无法完成体量太大的项目。而设计顾问在自由度上受到客户牵扯较大,却常常能解决不同类型问题,成就感颇高。而最后一类in-house设计师,随着科技公司对设计的日趋重视和薪水待遇的提高,他们最后成为公司内部的一颗螺丝钉,比如设计一个产品的局部细节,控制力提升的同时自由度和成就感却显得不足。
作为特赞来说,他们首先希望满足那些独立设计师的设计需求,帮助他们对接项目与客户,稳定自己的工作量;而对于那些in-house设计师,除了他们的本职工作以外,满足他们尝试更多多样化的工作和设计需求。
以特赞平台的一名叫张乐乎的设计师为例,范凌介绍道,“他在美国一家C轮公司Prezi担任资深设计师,他的大部分工作就是设计首页,而且首页上最大的那一版,图片不能换,因为图片是marketing部门定好的。”而通过特赞,像张乐乎这样的in-house设计师有了机会接触到更多的设计内容和项目。
目前,特赞上拥有54%的独立设计师、21%的设计顾问和25%公司内部设计师。“当设计师希望做自己的项目的时候,特赞成为他们的最好的选择。而90%的设计师都希望有自己的作品。”
互联网改变生产关系,特赞怎么工作的?
在特赞平台上有这样一名设计师,他是上海著名的K11百货的设计总监,他曾对特赞说,“希望特赞帮助热爱设计的设计师远离杂务,而努力将精力放在设计本身。”
范凌表示,作为设计行业的资深从业者,他看到太多的设计师最后都变成了“商人”。“设计师的艺术性与商业性其实是矛盾的。”绝大多数成功的设计师事务所是两个人的组合,一个偏艺术,一个偏商人,如建设鸟巢体育馆的建筑师Herzog和de Meuron。作为商人角色的合伙人往往需要负责对接项目、法务管理、财务管理和项目管理。
目前,在特赞平台上发起最远一个项目是来自北京的36kr氪空间和美国旧金山的设计师。范凌介绍,“我们会通过一系列的方式筛选设计师,通过推荐、审核和手工验证等方式,然后针对项目的特性对接到匹配的设计师。”也就是说,特赞并不是一个设计师的自由市场,只有那些符合客户项目要求和特质的设计师才会收到邀约,三天之内,设计师必须将“报价意见”和“个人信息”进行反馈。据特赞统计,平均每个项目都会得到8.5个设计师的合作意向,并且99%的项目都获得了设计师的反馈。“对于设计这样的低频需求,能够一下子有8.5个优秀、对的、并且感兴趣项目的设计师供联系和选择,这对于业主来说是非常高效的。”
如何提高匹配和对接的高效性,特赞的联合创始人、前Work Market全栈工程师王喆负责搭建SaaS工具,帮助客户和设计师提高工作效率。“早期,我们还是会用一些人工匹配,但是随着数据的日积月累、项目的积累,我们会给设计师、项目进行标签化处理,按照项目的风格、预算、周期精确匹配双方。”
目前,特赞上完成的项目有800多个,业主有绿地集团、蓝色光标等大公司,也有MIT Chief、TEDx等社会型组织,还有Trustlook、野糖、助理来也、流利说等创业公司。项目价格大多在1到3万和3到5万的区间内,平均报价在3.5万,最大报价22万,最小1800元。
互联网提升能力界限,特赞如何将社区化进行到底?
在范凌看来,设计师的核心价值是“匠人”人格,一个好的设计师市场是不断有低质量走向高质量的动力的。形成这样的动力,经济因素只是其一,而更重要的是形成设计师对特赞的文化认同。为此,特赞创立了Design Matters活动,通过线下活动,将各行各业对设计有兴趣的人聚拢到一起。而10月30日举行的活动中,特赞邀请到了众多设计师、艺术家、技术极客和投资人。特赞的联合创始人过晓茜表示,特赞不仅是设计、科技和资本连接的受益者,更希望成为链接者。
Design Matters 3.0设计场对谈:范凌、琚宾、娄永琪、熊伟铭、瞿广慈、胡如珊(从左往右)
“中国交互设计师却缺口80万,事实上,中国还从来没有一个专业叫交互设计学,可见我们的教育和就业是有多么脱节。”“我们希望特赞的用户也可以成为设计人员的导师,他们也可以带学生,这本身也是商业模式,也让这10%的高技能设计师的附加价值得到提升。”范凌说:”我并不觉得好设计就一定是最上层的10%,随着产业升级,国家GDP质量的提升,我相信好设计会占到整个市场的90%,就像我们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看到的那样!这才是重构一个行业生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