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创新中国春季赛上,创业邦曾经介绍过一个专注于内容社交分享的平台,名为热巢。 它由两位LSE(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毕业生,穆青和Fabian Heimburg在2014年7月创办。一言以概之,专注于使用数据挖掘和分析来剖析网络上下一个可能会流行的热点。在国外类似网站BuzzFeed估值 达到8亿美元的前提下,2015年年初成立的热巢也在往更易于传播和分享的角度努力着。最近,热巢APP在2.0版本中新增了传播热度的功能,使用自身研发的迅捷系统,并将其上调为高优先级的功能。那么,对于内容媒体而言,社会化分享是出路吗?
传播热度锁定下一个爆款
社 交媒体兴盛之后,突然变得触手可及的C端用户注意力突然成为各大媒体和品牌商争相琢磨的重点。造成的现象之一就是,一旦有任何社会热点产生,媒体会扎堆报 道,而品牌这边往往一股脑的借势营销。从年初铺天盖地的Duang、到莫名跨界的宁泽涛,再到热门的大圣、琅邪榜等影视作品。穆青认为,这背后都是基于社 交平台形成的传播热点。
通过数据爬虫抓取各大社交网站的热点,热巢在2.0版本中将自身判断的社交热点明显地标注出来。用穆青的话来说,传 播热度说体现的是明日可能会爆发增长的热点内容。如果将热巢通过迅捷系统捕捉到的某个社交热点可能发展的热度绘制成曲线图,那么所展示的传播热度将会出现 在即将爆发的那个点上。
通过实时跟踪,语言分析再到自身内容编辑,热巢希望用数据+二次编辑的模式形成完全不同于传统媒体采编的套路,并且区别于今日头条大数据推荐的模式,用预知的热点来掌握内容传播。
虽然有BuzzFeed的影子,但穆青认为下一代媒体模式,远不仅是一个Buzzfeed。一大批的新兴海外媒体比如:mashable,Vox media,Hufington Post, business insider 等等。他们这些媒体背后所重视的人工智能数据科技的核心,从而更加快速精准的了解用户的喜好,使得编辑生产出更优秀的文章。
BuzzFeed和他的信徒们
文 章开头提到的BuzzFeed是国外比较成熟、相同玩法的公司,7月份刚拿到2.5亿美元的融资,估值已经达到8亿美元。热巢不避讳对于BuzzFeed 的学习,并且国内也不乏一众BuzzFeed的崇拜者+模仿者,包括橘子娱乐、九个头条、微在(单向街旗下)等,或神似,或形似,记者做了一张官网合集, 各位感受一下。
BuzzFeed主页截图
BuzzFeed的中国信徒们
从主页上看,九个头条模仿得最为彻底,几乎让人以为采用了同一个网站模板。不过内容上九个头条偏重财经热点,定位不同。热巢在网站设计上也是极力向BuzzFeed靠拢,视觉效果类似。
从内容上看,热巢和微在几乎采取相同的策略,都是生产最适合分享的内容产品,不过有别于传统的编辑筛选形式,热巢会更多使用大数据和机器分析。橘子娱乐声称是BuzzFeed的信徒,这从他们的最热TOP5可以看出。不过他们目前的主要精力更专注于娱乐资讯,可以看作差异化的表现。
BuzzFeed为何成功?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既然热巢还处于成长阶段,那么我们不妨分析一下BuzzFeed究竟是如何专注于做社会化分享的内容媒体的。
2014年FaceBook分享排行
从一张图可以看出,2014上半年社交媒体分享量最高的文章前四全部被BuzzFeed一网打尽,创业邦翻译一下这些文章标题,基本如下——《真实的你更适合哪个国家?》、《你究竟应该从事哪个职业?》、《你喜欢哪个经典摇滚乐队?》、《你更适合待在哪个城市?》。
这些标题之所以如此熟悉,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在朋友圈见过几乎完全照搬的中国版文章。除了这些标准的爆款之外,BuzzFeed也会跟踪实时热点来推出自己的内容,总结他们的成功之处,创业邦认为主要是以下三点:
一、碎片化内容迎合时代
新 资讯、趣分享、奇文章和特搞笑这四点可以涵盖所有BuzzFeed的文章。这些碎片化的内容在2011年的移动化浪潮中迎来爆发,是因为拥有了智能手机这 一最适合的媒介。麦克卢汉的经典理论“媒介即讯息”可以看出,是智能手机和社交网络成就了碎片化,碎片化成就了BuzzFeed。
二、视频拓展
爆 款不是BuzzFeed唯一拿得出手的武器,它们还有精品的短视频内容。借助YouTube平台分发的「what's hot now」无数次荣登首页,除了给BuzzFeed本身带来了巨量流量的同时,还给年轻人带去了很多谈资和热词,这点很像国内在二次元领域更火爆的《暴走大 事件》。短视频让BuzzFeed的内容产品发生了质变,而不仅仅单靠门槛低、被复制性强的爆款文章撑门面。
三、精准度受众
不得否认的是,BuzzFeed的受众分析着实精准。以青少年、大学生,尤其是年轻女性群体为主的受众图谱特别容易构成社交网络的传播主力。我们可以在朋友圈和微博上感受到,很多成年人并不会参与到此类文章的转发。
可是由精准的受众分析又可以带来BuzzFeed的一个致命弊端:内容的局限性。
以美国为例,白人在社交媒体的活跃度让数据爬虫更多抓取到白人的兴趣点,所以整个内容体现出强烈的白人价值观倾向,对应当保持多元价值观的媒体而言,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
热巢所抓取的社交内容,一定也会碰到相似的问题。
媒体的社会化分享焦虑症?
采访过程中,热巢创始人穆青毫不掩饰对于BuzzFeed模式的欣赏。结合了具有特色的大数据挖掘和传播热点预判,热巢也希望在年轻人的轻娱乐、碎片阅读中分到一杯羹。
对于热巢和BuzzFeed这类定位清晰的网站或许无可厚非,然而,每篇文章都瞄准着冲击爆款,以用户转发为绝对导向的心态,似乎给整个内容媒体圈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这是否是一种社交分享的焦虑症?
诚然,媒体确实在逐渐失去渠道优势,成为被用户挑选的产品,可是这是否意味着内容产品就必须被打扮成花枝招展的玩具被人挑选呢?
2013年,《纽约时报》最受网络追捧的文章是一篇《测测你说话究竟是美国哪里口音》的小测试,作者graphic的实习生。虽然非常讽刺,然而纽约时报是否应该解约所有记者,聘请更多的实习生来生产类似的爆款呢?答案不言而喻,ABSOLUTELY NO。
社 交媒体和分享确实给媒体带来很多不同,让内容生产者从来没有如此像产品经理一样去聆听用户的声音。可在越来越强势的用户导向面前,内容生产者如何不忘自己 的初心成为了进退两难的难题。碎片化是趋势、分享和点赞是趋势,但是如果逆水行舟,生产让用户看完之后深有启发的深度内容,当一个站在爆款对岸的媒体守护 者又如何不让人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