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偶像团队、IP等等等,2016年内容文化领域的热点层出不穷。
如果你也在做内容创业,最关心的一定是:下一个投资或者说内容的风口在哪里?每一个细分领域的玩法是什么?
5月10~12日,由创业邦主办的“2016创新中国春季峰会暨春季创新展”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盛大举行。在DEMO模式被引入国内10周年之际,今年开启的“峰会+展览”全新模式关注最前沿黑科技和新锐观点,网罗最潮创新企业和国内外知名创投孵化机构,共设置八个专场、两大论坛,招募超3000个创业项目报名及3万全国各地观众入场。创业邦Bang Camp成长营第四期项目也将在峰会现场迎来毕业典礼,一同与八大专场晋级项目角逐2016创新中国春季DEMO GOD大奖。
在11日下午的投资人论坛,文体大爆发专场讨论中,红杉资本中国基金董事总经理曹曦、君联资本董事总经理靳文戟、华创资本管理合伙人吴海燕以及嘉宾主持,光源资本合伙人郑烜乐,一起聊了聊文化娱乐领域最炙手可热的概念和话题。
以下是讨论速记:
细分领域的投资机会
光源资本合伙人郑烜乐
嘉宾主持(郑烜乐):现在文化产业有一个基本的趋势:细分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从新文化,到现在新文化的细分。
比如二次元、网络文学,以及其他更接地气的,或者更有互联网元素的文化细分领域。
希望各位嘉宾谈谈对文化细分领域的观点,还有自己看好哪个细分领域。
靳文戟:文化领域的投资,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
说不难,因为文化领域无处不在,从高大上、白富美到屌丝,每个人心里都有个文艺青年。一二线有它的娱乐方式,三四线也有自己的娱乐方式。
具体来说,这十多年的投资轨迹还是有些规律的。
比如二次元的东西,它容易爆发。因为它能够虚拟化,线上传播非常快。本身又结合了年轻人的交流方式,所以这一波会先起来。
还有跨境项目。最近我们投了好几个跨境项目,包括一个美国小咖秀,这个项目号称美国第四大社交网站。包括东南亚的跨境文化娱乐项目,韩国有一个团队投了韩国的男团,投了韩国的影视制作公司等等。
我觉得文化领域的扩展性非常多元化,而且会不断地变化。
比如,年轻人喜欢的直播。有一些反映迟钝的人没看懂。他们说已经有YY了,怎么又出来一波直播呢?
随着年轻人文化消费习惯的变化,内容形式会有不少的变化。最早是游戏,基本就是线上。然后是二次元,慢慢渗透到线下。
文化娱乐是非常容易让人激动的一个行业。
大方向是好的,每个人都是更高层面的追求。但是,文化产业也容易出现泡沫,要把一个好的IP做好是非常苦的事情。投资人要有耐心。
吴海燕:目前,我们选择了投内容、投IP。还没有去尝试平台、渠道、入口的机会。
有一句话叫“文无第二,武无第一”。如果把“文”理解为平台,这里面只有第一的机会,第二、第三基本没什么机会。
内容IP领域没有谁是第一,也就是“武”。不同的用户群和不同的用户偏好,内容和IP可以百花齐放。各种内容都能并存,总是有一些内容的生产方式或者传播方式是适用于某类用户的,用户群体也可以相当大。
我们投资时有几个出发点:
第一,这个内容是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和影响力的;
第二,不依赖于单一的创作者,有平台化机制去产生好创作者,以较为可持续的方式往前走。
红杉资本中国基金董事总经理曹曦
曹曦:如果把投资方向简单分成内容型机会和平台型机会,内容型机会对VC来说并不是一个好机会。
VC都想投未来的独角兽,涨到60-100亿市值的公司。
现在,自媒体如此发达,其实这是一个去中心化的时代。中心化的时代对单体长到很大,可能还是有一些难度的,对VC不一定是好事。
如果非说这个方向看好什么机会,更多是从人的角度,对于创业者的要求可能不仅是一个好的内容创作者,更需要他是一个牛的CEO、牛的商人,能把这个盘子撑到很大,是对于这种人的预期。
平台类最好的创业机会一定不是VC想出来的。VC会看什么机会是好,踩到好的趋势、好的红利。
具体来讲,最近我看好直播,毕竟我们投了斗鱼(笑。)直播的想象空间远没有被挖掘干净,现在只是刚刚开始。
很多看上去很热闹的东西,其实可能只是表象。还是有一些公司在产业背后做一些深层次的计划、筹划以及挖掘新型的娱乐形态。
我觉得这方面想象空间会蛮大的。
独角兽的潜质
(嘉宾主持)郑烜乐:前面各位提到了从文化细分领域到内容的创业,我们再往下发挥一下。如果在内容这个领域去找投资机会的话,你们更倾向于选择什么样的内容效果?或者一个内容项目要成为独角兽,需要有什么样的要素?除了有好的内容产生的机制以外,还需要哪些要素才能支撑内容公司成长为一个非常伟大的公司?
靳文戟:曹曦提了一个很有趣的话题——内容平台。我们投了一些文化娱乐类的平台。
投内容型公司,第一件事还是选人。有一个标准就是我们投文化商人,不投文化人。这个说得有点绝对,总之我们还是希望投一个创业者。
第二件事,我们在寻找一些能把内容做得很长远的公司。最怕有一些抱着投机的心态去投单独IP。可能红得很快,下去也快。
比如说,一般VC不会投偶像团体,但是SNH48能够不断培养新的偶像出来,它有这么一个生态系统,就不再是一个个独立的IP了
还有,像是七幕能够不断生产音乐剧,以产业链的方式引进到中国来,这也是我们寻找的方向。
第三件事,我们现在在找,能像迪士尼那样,能够生产出长期IP,IOP能力极强,能够围绕IP打造超强生命力的产业链,这类公司,我们目前还没有找到。
华创资本管理合伙人吴海燕
吴海燕:我过去观察到一个有趣的事情。
投资人常常对自己不熟悉的事情有神秘感,所以容易给过高的估值。文化人所带来的用户群体效益,可能比我们过去接触的项目要高,容易给它一些过高的估值。
我们以前在金融行业投资也注意到了。以前互联网投资很苦,通常项目只见钱出,不见钱进。一做金融项目,公司一下子几个亿、几十个亿。钱每天往里进,投资人开始立马肃然起敬,然后给它非常高的估值。但其实金融行业的估值体系跟互联网根本不一样。
回到行业本身,首先,创始人本人得是好的创业者,至于是不是一个好的艺术家,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情。
华创领投的“一个”,是韩寒的项目。投资之前,我甚至不知道韩寒有“国民岳父”的网红称位,这很重要。因为后来见他的投资人,包括最近的投资人,有些是他的超级粉丝。见到韩老师就震撼得不得了。
创业者和投资人之间没法进行创业和投资的交流和互动,这个是不对的。因为创业者寻找投资人,他希望补充一些资源、还有他背景之外的经验、知识或意见和建议。
他不希望对方是他的超级粉丝,见了面激动得连话都说不出来,这个没办法交流。
创业者和投资人之间的交流,还有互相评估,也是合作的重要原因。
曹曦:我把公司业务分成内容和商业这两块。
内容层面更多需要内容创作者对于内容的热爱,以及用户市场的了解。
他需要非常了解用户的笑点在哪儿、打中他们的埂在哪儿,或者能击中他们的泪点在哪儿。
商业层面和其他领域项目都差不多,包括格局、管理能力,但有一个不一样的点:IP变现的能力。
同样的IP,变现的发掘能力方面,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差异。但是有些IP在开发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它能被商业化到什么程度。
商业化程度是前置的判断而不是后天的,这是文化领域一个特别的地方。
网红必死?
嘉宾主持(郑烜乐):既然说到IP,现在进入一个所谓的网红时代,各种各样的网红以及各种各样的个人IP有明显兴起的趋势。大家怎么看目前兴起的一批个人IP?他们未来如何走更远?如何更好地和商业接轨?这类个人IP或者群体IP,会不会取代内容平台抢先成为流量的入口?
君联资本董事总经理靳文戟
靳文戟:网红既是件好事也是件坏事。去中心化以后,互联网网红的门槛降低。
八十年代也有红人,那时候没有互联网,就不叫“网红”。10年前也有像芙蓉等等的网红。
到今天社交网络、电商更加红火,网红就更加容易出现,也更加碎片化。投资人的选择是相对较难的。
网红虽然很热,后期还是会被掌握在大的社交网络以及大的电商平台后面。如果摆脱这些生态系统,想要成长出一个独立的网红入口是不太容易的。
除非有一些新的玩法。比如直播,撕开已有的生态而长出一个新的生态系统。
目前来看,就像当年电商一样,如果你不出逃,你也没有办法长得非常大。如果网红想做电商,就必须要展示出逃的能力,在淘宝之外开辟一个新的天地。
如果就此出现一些平台,还是有机会的。
吴海燕: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年龄太大了,我基本没有关注过任何网红。
我跟韩寒第一次见面时,讨论的话题是“ONE·一个”对韩寒个人依赖有多大。
他说“ONE·一个”从一开始就要去韩寒化。即便没有韩寒,“ONE·一个”本身也能够作为好的内容筛选和好的创作者平台持续存在,挖掘和培养作者。
他自己把这个观点做了一系列的证明,回头见到他内容生产团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职业编辑团队。从约稿,到青年作家的发现,再到培养的机制来讲,这是一个可持续的内容平台。
韩寒本人已经多年没在“ONE·一个”上面发表过文章了。
我们不希望华创投的项目是依赖在某个网红身上,希望它是可持续的内容挖掘或者平台。包括产出的内容也有成熟的变现方式,而不是单一的变现渠道。
曹曦:网红并不是最近才出现的,无非是在网络上能够生产内容,并且吸引流量的那些人。
最早,在榕树下的时候有李寻欢,包括后来芙蓉姐姐、雪村在当年都是网红。
之所以最近网红经常被拿出来说,我觉得有两个原因:
第一、现在各种自媒体都很发达,网红内容更加容易被传播。比如,你以前想在论坛火,没有位置、没有人给你推,就没法火。现在可以病毒式的传播。
第二,这些人可以挣钱了,很快就会有人找来做商业化。同时资本也开始投这个方向。
这是和当年不一样的点,但这些不一样的点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因为,本质上,网红还是内容。
本质点没变的话,我们就可以看,历史上内容方向什么样的公司能跑出来,网红方面就是什么样的公司能跑出来。
如果具体说,做网红这个方向的公司,比如能做出刘老根大舞台或者德云社,就会有机会。他们之前有赵本山老师或者郭德刚,已经做出了体系。
体育很重,IP价值更高
嘉宾主持(郑烜乐):现在体育也是个风口,但是有观点说,只有IP才是最核心的资产,创业机会可能不大,你们怎么看?
曹曦:我就说说红杉投的懂球帝吧。我们投的时候用户不是特别多,但是觉得它是能够聚集流量的公司,有了流量之后肯定有各种方式变现。
线下的体育项目,我过去一段时间还是看了一些的,想去找一些有更大的想象空间,还有离钱相对近的业务。这方面我们在探索,应该有一些布局。
靳文戟:我觉得文化和体育差别还是很大的,体育会重很多。
文化可以停留在精神层面,体育领域,像电竞、游戏进入体育领域相对容易一些,但大部分的体育项目都比较重,离开线下就谈不上体育,这也是为什么体育IP比较难沉淀。
过去几年内,体育里面的投资数量比文化领域要少,但是如果投中一个,相对来讲IP的重要性高于文化领域。
嘉宾主持(郑烜乐):感谢三位的精彩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