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万个冷笑话》、《师兄》再到《镇魂街》,卢恒宇和李姝洁工作室算是高级外包,纯粹提供服务,帮助把做大IP。(虽然他们也在尝试做原创)
卢恒宇说,他是在产业链里苟且的人。但他也认为,IP的价值被过度放大。
因为IP火,让业内的人急于求成。通常一系列套路的牌打完,钱就到手了。
可是,这个过程中,其实需要加入自己更多思考。不管是美剧的倒推编剧法、人物塑造、世界观,甚至是美学基础,卢恒宇都有深入思考过。
《十万个冷笑话》、《镇魂街》导演,卢恒宇和李姝洁工作室创始人,卢恒宇
如何让故事更丰满,更好看?
步骤一:最先要想的是创作思路
你的作品本质是什么
《十冷》的电影有自己的创作思路:
首先它是一部电影;其次它是喜剧电影;再者它是有《十冷》基因的喜剧电影,是用动画来表现。
为什么要首先确定是一部电影?因为我们最终是要去电影院放的。我要尊重那个平台必须遵循的规则。它必须达到电影的标准,才是一个合格的产品。
确定了电影性后,那些具体的笑料就必须是由作者(寒舞)来完成。我是导演,这时候我就得退出。
比如,寒舞觉得时光机不错,我以为他会画一个设定出来,一个机器,或者一个抽屉也行。结果他就真的画了一只鸡。我就说行,就是这只鸡。
《十冷》电影版的时光鸡
中间有很多这样的过程,我们确保他的基因存在,然后再做动画。
最后,我们才说它的壳是什么。《十冷》的壳是动画。
我曾说,这个电影很对不起观众,因为动画的级别很低。一方面是时间和预算很紧,另一方面是中国的动画工业水平,低得远超出我的想像。这导致我后来决定做自己的团队。
消解原有的印象
谈到具体细节,我们特别喜欢按好莱坞的套路,从一个点去推一个情节,推一个情景。
好莱坞模式里面通常有一幕很帅的场景:比如《X战警》,开门的时候,一束光在眼睛周围亮。那一刻,观众就觉得很帅。
好莱坞有很多这样的套路
这时候,我们做《十冷》,基因是要“解构”。一束光打来,我的想法是“眼睛哎呀呀好痛”,然后就在地上打滚。
当时就琢磨,如何把角色从很帅的形象,瞬间拉回地面上(这就是帅不过三秒吗)。这就是《十冷》的基因。
步骤二:吃透IP的DNA,引导价值观
单独拆解DNA
比制作更重要的,我们要吃透IP的基因。它的DNA排序是什么样的,才能够分析它未来会长成什么样。这是我要做的第一件事。
《尸兄》的定义是B级片,僵尸加上恐怖元素。《镇魂街》现在还没有收住,到了该水的时候,就来了两集高校。
卢恒宇导演的热血少年番《镇魂街》
任何一个团队如果可以把作品的DNA解析出来,拿出来放到另外一个框架中培养,自然就会变成另一个好玩的东西。在我看来,现在大部分的作品就是只用到皮,没有用到内核。
创作时,就要为商业负责
2020年前,包括《奇异博士》、《银河护卫队2》和《复仇者联盟:3》等7部漫威宇宙系列电影已经确定要上映。为什么漫威的东西味道那么正?
不要说中国,就是内容产业极度发达的日本,都没有想到漫威可以把那些角色串一块儿玩。这也许是不是方法论的问题,是创作的世界观。
说到创作的世界观,我是坚决为商业负责的。
我做《十万个冷笑话》的时候,是创作者和商业人之间的博弈。《十冷》的广告很多吧,尤其是电影版里面苏宁的广告,我说个故事。
当时,制片人准备一个了下午加晚上的时间,他想说服我加三个广告。他觉得,作为导演,我肯定是文艺青年,大概不愿意加广告,怕会破坏艺术性。他把我带到一个房间,结果我们进去十分钟就出来了,三个广告方案全部都定完。
商业层面我很识时务。
但现在大部分中国的内容,不管是游戏、动画,还是小说,在我看来,创作初衷就是忽悠人买、买、买。你需要花钱,花钱你就是爷,这个气场我不喜欢。
为商业负责是可以,但是可不可以不要做得那么直白,999送屠龙宝刀?
美国人吸金比我们厉害多了,他们给了你幸福感,你就想给他们送钱,能不停有更多幸福感。前一段时间,网上呼吁不要用“吸”这个字形容《守望先锋》。感觉像吸毒,它不停给我各种快感,我就愿意不断在里面消费。
著名新型毒品《守望先锋》,暴雪出品
迎合市场,也不忘了底线
我们虽然迎合市场,有着眼前的苟且,可远方也少不了。
《尸兄》虽然很成功,但我们不是特别喜欢原作。我给《尸兄》最早定的DNA是恐怖元素,加一点讽刺搞笑,但是三观必须正。第二季之所以不做了,就是内容本身我们不太喜欢。
虽然我们是乙方,哪怕只是提供服务,也要明白什么是对IP好的。有的内容出来,网上反响可能不错,但是勾起的是人的负面情绪。
要迎合市场,也要有一些自己的底线和坚持。《十冷》我扔给寒舞改的时候,他想怎么改就怎么改。因为他三观很正,除了有一点色色的。
但是,当你发现原作有问题的时候,即便是服务方,也有义务站出来把它变得更好。
迪士尼说过一句话:创作一部电影的时候,不考虑成年人,也不考虑小孩子,只考虑每一个人内心深处纯洁的地方。
也许世俗喧嚣让我们忘记了,但是希望电影可以让我们想起来。
步骤三:具体操作,人物优先于一切
甭管世界观,先塑造人物
中国人特别喜欢研究世界观、逻辑关系,但是在我看来,美剧就很少给你讲世界观。很多美剧、电影甚至是漫画,都在用一个世界观——我们的地球。《钢铁侠》就是用美苏之间的事情;《纸牌屋》更不需要说明世界观,因为这个世界本身就存在。
他们的第一件事情是塑造人物。
比方说,我们面对的观众群,可能决定了片子里得有两个女的,三个男的,加一个孩子。这个孩子是天才。这两个女的,有一个是傻白甜,有一个是蛇蝎美人。把人物属性定好,就像码牌一样,看看有没有化学反应。
《权力的游戏》里,珊莎·史塔克前期就是一个傻白甜
第二件事,则是倒推着来编剧。
【首先】直接考虑到商业结果。这片什么平台放,是科幻频道还是历史频道,然后针对这个频道来想世界观。
【其次】想最后一集演什么,再确定第一集演什么,中间能不能放一千集进去。
【最后】再想每一集最后,每一个人是处于什么状态。
我们做过训练。如果你定成这样,整个人物和故事都很明显,像填空题一样自然就出来了。
漫威做电影也是用这个套路:分别拍各个英雄的独立电影,然后再合一起。看看化学反应。
再来看一个反例子,DC是怎么干的?
他们上来一个片子,所有人都亮相了,甚至用一个文件夹告诉你,我们还有什么侠。票房效果多惨你们也看到了。
所以说,我们是不是可以尝试抛开过去的创作习惯?上来不要想什么世界观,我们可不可以先有一个人物角色?
这是我做动画一个习惯。我们做动画,就希望把动画卖给游戏公司,那样我们就挣钱了。所以我对动画的定义是广告。
迪士尼的动画就是广告,是给米老鼠打广告。我们的创作宗旨,就是塑造角色。最终,消费者买的也是角色。
中国的美学基础是城乡结合部
但如果你真的真的想塑造一个世界观,你就得考虑“美学基础”的问题。
前一段时间,冯绍峰演的《幻城》,白色的头发。感觉不错吧,但一看到中国人的脸,你就觉得什么地方不对。更夸张说,甚至有时候好莱坞的片字里看到亚洲人的脸,就觉得出戏了。
不出戏也挺难的
这是因为中国的美学基础,其实和西方很不一样的。做动画会从画面上考虑这个问题,西方的美学基础来自于文艺复兴,又经历了工业革命,还有宗教的影响。我没有太多这方面的研究。
日本已经总结出来一套自己的美学基础,去日本可以感受到。其实,中国现在也有,只是很多影视作品,或者是游戏作品没有总结成规矩。
话说回来,中国的美学基础是什么样的?打个比方,《十万个冷笑话》爱玩,爱搞笑,有一些人觉得接地气,觉得很好。
我突然想到,某天我跟老爸聊天。他说一个词,这个词也许就是中国的美学基础——这个词是城乡结合部。
我虽然不太愿意承认,但是仔细想想:中国大部分高精尖人是在北上广,但是大部分的手游玩家是在什么地方?绝对不是北上广。你如果接近他的时候,可以有情怀,但是也要考虑眼前的苟且。
我们要认清楚,我们在做的,应当是城乡结合部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