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阿里巴巴与上汽集团发布了国内第一款互联网SUV汽车,可以实现智能导航、智能停车等功能,但很快遭人吐槽,这不就是一个好用的大平板吗?
事实上,这一两年来,无论是自主品牌还是合资品牌都做往大屏发展,从横屏到竖屏,车内呈现信息的渠道也更多样化,屏也越来越多,但大部分应用都只是把安卓系统移植到了车里,酷炫真的代表实用吗?显然不。
7月14日,在由faceui主办的多屏交互设计研究输出&落地探讨上,吉利交互设计负责人张晓林说,目前智能汽车整体问题用四个字概括就是:智商太低。
一是把产品的智商做的太低;
二是把用户的智商想的太低。
被称为“中国特斯拉”的蔚来汽车高级产品经理同欢说,他最为看中的,是交互后面承载的内容和数据。
目前,智能汽车人机交互的方式包括触屏、语音、hud(平视显示器)、手势识别、眼球追踪、人脸识别等等,这些方式虽然足够多,但背后是怎样的应用,怎样的数据在流转,仍然是很大的问题。
说白了,就是白瞎了车上数千种数据和多样的车内硬件。
蔚来汽车高级产品经理同欢
因此,同欢判断,未来交互发起方式将发生几点变化:
1.交互发起方式的变化。
从用户主动发起、系统事件发起,转变为前两者加上传感器的数据变化发起。举例来说,汽车可以通过用户的智能设备,如心率带、智能手环来判断司机是否疲劳驾驶,对司机进行提醒。“虽然这个目前会受到一定的客观条件限制,但不失为一个新的思路,所有的传感器都是应该用来做辅助决策的。”同欢说。
2.交互介质的相互配合。
这包括两个方面:
介质之间相互流转的配合。目前汽车中都有hud、仪表盘,再加上手机等设备,但这些设备大都是相互孤立的,目前已经有汽车厂商开始打通这些应用,比如把手机上搜索到的地址推送到车上,到最后几百米需要步行的时候,又可以把数据从车机反馈回手机。
数据流转之间的相互配合。举例来说,天气预报可以和导航结合起来,做导航时加入天气因素;导航数据也可以和新能源管理相结合。
3.交互行为的组织形式。
跨过应用边界,以用户场景为组织形式。用户做开车的过程中,没有办法一直盯着一个屏幕看,所以,该发生的时候就应该让它自然发生。而它的发生应该是跨应用、跨设备的,导航不仅是一个应用,也是数据的产生和提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