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资本寒冬结束还有多久?

关注
尚未开始,如何结束?不是资本寒冬,而是创新乏力

答:尚未开始,如何结束。

Zack、Hex / 文

Hex / 编辑

“DiuDiu”一出,江湖上又有了新的传言。

关心“股权占比”者有之,分析“出行市场”者有之,考量“用户损益”者有之,从各个角度切入分析的报道已数不胜数。这其中, 也有媒体人借势重提“资本寒冬”论,并认为寒冬已至危急存亡之际,滴滴和Uber的合并将给凛寒中的互联网创业环境带来更剧烈的打击。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同样的,舆论对“资本寒冬”的关注与讨论也历经多轮推波助澜。

“CEO们,今天,我想和你们聊聊硬币的另一面:市场从‘贪婪’转向‘恐惧’的关键节点只在弹指之间……即便如此,我也无法准确告诉你低潮何时到来,甚至无法负责任地得出结论,低潮是否会在12个月内到来。”

2014年9月,经纬创投合伙人张颖的一封内部信在互联网上流传开来,引起了创投界的轩然大波,信的结论很简单:泡沫将至,希望创业公司CEO们存好钱、勒紧裤腰带渡过难关。

2014,冬天没来,2015上半年,冬天还是没来,将信将疑中时间到了2015年下半年。 美团、蘑菇街这两家互联网企业在后续融资中估值均大大缩水,伴随着的还有大批O2O企业的破产与合并。2015年夏天A股地震,在美上市的中概股集体褪色。

进入2016上半年,“资本寒冬”的呼声不减反增,张颖和王冉再度撰文提醒创业者寒冬已临;创投圈不仅在盛传多家独角兽公司濒临死亡的消息,诸多创业项目融资难的状况似乎也在口耳相传中愈演愈烈。有观点认为,此番 滴滴和Uber的合并将是压倒互联网创业泡沫的最后一根稻草,接下来,将迎来广大互联网创业公司的死亡高潮。

但我们始终有一个疑惑,“资本寒冬”似乎只活在一部人的言论里,它真的存在吗?如果确有”寒冬“,那它究竟到达了什么程度,又将持续多久?

数据怎么说?

人的感知往往受舆论环境的主导,“资本寒冬”是真实存在还是口口相传的“危言”?

我们不妨来看看数据呈现出怎样的图景。


图表数据来源:投资中国

虽然有关于资本寒冬的说法四起,中国的经济近期也在持续下行,然而从源头看, 数据很难支持资金短缺的说法。

媒体普遍认为去年8月是资本寒冬到来的时间截点,从季度来看,2015第四季度投资机构募资额只是稍有回落(2308万美元),然而却是建立在第三季度募资(2868万美元)形势大好的前提下。比起第一、二季度,第四季度的情况仍属乐观。

图表数据来源:投资中国

进入2016年上半年,募资确实有比较大的回落,但相比2015年这个资本盛夏,今年上半年倒像是募资既定轨道的稳步增长。 与其说是2016年缺钱了,不如说是2015年钱太多。 我们今天热烈讨论的滴滴在2015年5月和7月就相继完成了总和超30亿美元的E轮和F轮融资。

图表数据来源:投资中国

图表数据来源:投资中国

从投资情况来看,无论VC还是PE, 投资案例数量相较于去年确实有所下滑。 去年第三季度投资案例数量达到顶峰,然后就开始走下坡路。

清科研究中心发布的《2016年上半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回顾》中称,2016年上半年共发生818起天使投资案例,同比减少超过30%,但投资金额基本持平,略有下滑。2016上半年中国创投市场共发生投资1,264起;其中披露金额的1,052起投资交易共计涉及金额584.95亿元人民币,案例数量下滑明显,然而金额总数下滑并不显著。

虽然各家数据略有出入,但总体趋势是相近的。 我们注意到,2016年上半年, 创投市场的投资金额没有发生斜坡式的回落, 也就是说, 虽然出手的投资案例少了,单笔的投资金额却比以往要高。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数据说明, 所谓“ 资本寒冬,其实是疯狂之后的理性回归”。(熊猫资本合伙人 梁维弘)

当2015年的狂热降回到2016年的理性,落差产生的冷意被放大为“寒冬”的来临,而所谓的“资本寒冬”也只是部分人的“寒冬”。 真正意义上的资本寒冬应当具有一定的广泛性,而不是针对不适应温差的部分人。 在预言中将成批迎接死亡的公司,或许大部分诞生或壮大于2015年这个“狂热期”,它们的死亡应是早有预见的。

“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在“双创”路上,似乎创业本身也变成了“风口上的猪”。 但风力总会减弱,猪也不会长出翅膀,该掉下来的还是会掉下来。

不是资本寒冬,而是创新乏力

所谓“资本寒冬”并不会影响好企业和好投资的产生,好的创业者也不会被“寒冬”吓跑。

回顾历史,07、08年的次贷危机中,金融业跳水、无数企业裁员倒闭,算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资本寒冬。但有趣的是,在美国创业史上,那几年却出现了不少改变世界的企业:2007年成立的Tumblr在第二年融到了450万美元的B轮融资,2008年Airbnb、Groupon两家企业诞生,分别成为了共享经济和团购的代表,2009年则有Quora、Uber诞生。这些企业的模式也给了中国创业者很多启发。

一方面看,资本寒冬是在打消人们的创业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是大浪淘沙,把那些真正有好的创业想法、真正有创业欲望的人留下。

回看当下,我们发现豪强企业不用担心融资问题也能领跑行业,饿死了大量不符合当前市场规律的企业后,冒出来的是值得关注的深度创业者。

说到底,创业最终还是一个相对小众的领域,“资本寒冬”也能催生出很多积极的意义:

  • 从大环境看,资本市场回到理性状态,投资人理性对待手头的资金,而创业者回归产品服务本身。

  • 一时头脑发热或者是想滥竽充数的投机者将首先被淘汰。 对缺乏创新能力、没有核心技术,亦或是商业模式本身就不成熟的创业项目来说,创业本身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一件事,若将失败的原因都归咎于“资本寒冬”,那难免有种“过不了分数线就说考试太难了”的感觉。

  • “资本寒冬”是一轮洗牌,让该死的企业早些寿终正寝,让好的企业有更多资源,让深度创新有发展空间。 资本盛夏中,本来很多不好的项目融了太多的钱最后变成资本被项目绑架,项目又绑架很多下家,很多该死的项目死不了,其实这对行业没有帮助。而目前而言,市场也远没有到“即便是好项目也融不到钱”的真正“寒冬期”。

本文来源于熊猫资本微信公众号,由作者授权创业邦(微信公众号:ichuangyebang)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来源,违者必究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