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为名的保险乱象之后,互联网保险竞争进入“新常态”

科技巨头们在互联网保险上虽然挫折不断,但其野心从来没有消失。

摄图网_500676462_banner.jpg

编者按:本文转自投中网,作者王满华,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不久前,轻松筹旗下互联网保险销售平台轻松保联手国保险公司推出了“年轻保”产品,并同步推出了年轻保小程序。

“年轻保”与轻松筹旗下的“大病救助”项目互相打通,投保人的运动步数可直接兑换奖励,为轻松筹的大病救助项目奉献爱心。在形式上花足了功夫,通过与微信社交、运动步数等年轻人喜好方式的深度结合。

互联网常用的“颠覆”概念被“轻松保”应用的很好,但这到底是保险业真正的创新,还是又一波套路?

一面是万亿市场,一面是频繁整改

过去5年,互联网保险市场实现高速增长。

根据腾讯微保日前发布的《2018年互联网保险年度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互联网保单量在5年间增长了18倍,目前互联网保民数量约在2.22亿左右。与此同时,有数据显示,从2012年到2017年,互联网保险保费收入实现了20余倍的增长,规模近2500亿元。有预测认为,到2021年,中国保险科技市场的总规模将达到1.4万亿人民币。

如此巨大的增量市场,自然吸引了众多玩家入场,但随之而来的则是不断的投诉,以及频繁的整改。

2019年3月,中国银保监会在官网发布了2018年度保险消费投诉情况的通报。通报显示,去年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共接收涉及保险公司的保险消费投诉88454件,同比下降5%。但其中,互联网保险消费投诉达到10531件,增长121.01%。与此同时,在银保监系统2019年一季度累计下发的199张罚单中,发给保险中介机构的占比近半。

为整治保险中介市场乱象,银保监会于今年4月对外发布整治工作方案。整治对象覆盖保险公司、保险专业中介机构、保险兼业代理机构及与保险机构合作的第三方网络平台。

2019年2月15日,网易保险发布《关于网易保险业务调整公告》,宣布网易保险将在30天后停止服务,已投保用户如需查询保单详情可咨询相关保险公司。至于为何关停,有业内专家认为,网易之所以选择放弃保险业务,监管或是原因之一。

据了解,2015年7月,监管部门曾明确指出,第三方网络平台经营开展销售、承保等保险业务,应取得保险业务经营资格。但截至发布关停公告,网易仍未获得保险经纪等相关保险牌照。

在中保协2019年3月印发的《2018年度互联网人身保险市场运行情况分析报告》中就点名了蚂蚁金服旗下的“相互保”产品,称其产品创新不当,将网络互助计划伪装成相互保险。

2018年10月16日,蚂蚁金服联合信息美人寿相互保险社推出了一款相互保险产品“相互保”,该产品上线仅41天,就被监管部门约谈,并指出“相互保”涉嫌违规。事后,“相互保”升级为“相互宝”。此外,京东日前联合众惠相互保险社推出的“京东互保”产品,也曾上线一天就悄然下架。

巨头层层渗透

正如蚂蚁金服的“相互保”改为“相互宝”一样,科技巨头们在互联网保险上虽然挫折不断,但其野心从来没有消失。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目前共有155家保险公司和445家保险经代公司经营互联网保险业务,共销售产品约1.5万个。而其中,以BATJ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的身影可谓随处可见。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包括BATJ、字节跳动、网易、新浪、滴滴、美团、小米、唯品会、汽车之家等在内的众多巨头都以不同形式入局了互联网保险市场。

互联网巨头们参与的方式大致相同,多是先通过并购、合资或申请的方式拿到互联网保险牌照,再逐步扩建自己的保险业务。

以BATJ为例,腾讯和阿里巴巴可谓是最早布局互联网保险的企业。2013年9月,腾讯、阿里巴巴(蚂蚁金服)和中国平安联手成立了众安保险,俩家公司也因此拿到国内首张互联网保险牌照。

此后,阿里通过发起设立信美相互人寿、投资入股“国泰产险”再获两块保险公司牌照;2017年7月,蚂蚁金服获保险代理牌照;2018年10月,支付宝推出保费低、门槛低、规则简明的“相互保”业务,推出不到7天,就有超过1000万用户加入。

腾讯方面,2017年9月,腾讯与台资富邦财险联合设立的深圳微民保险代理公司正式获得保监会批准,这也是腾讯在内地获批的首张保险代理牌照;2017年下半年,腾讯旗下保险业务“微保”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内测后,终于开放灰度测试,入驻微信支付九宫格,目前,“微保”已经打造出了包括重疾、意外、寿险等在内的产品矩阵。2018年11月,腾讯联手平安,推出普惠型商业医疗险“全民保”。

百度和京东在保险方面的布局则较为低调,但也分别通过100%控股黑龙江联保龙江保险经纪有限责任公司、增资入股安联保险集团拿到自己的首张保险经纪牌照和公司牌照。

除上述4家巨头外,包括小米、携程、苏宁、网易在内的其他互联网公司也进入了保险领域。美团通过重庆金诚互诺保险经纪有限公司获得一张经纪牌照;苏宁易购2012年设保险频道,联合中国平安、中国太平洋、泰康人寿等上线了多款保险产品;网易也建立了网易保险平台,于2011年12月份正式上线。

以下为部分互联网企业保险布局详情表:

(图片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然而,互联网保险市场一片繁荣的背后,行业鱼龙混杂,企业发展良莠不齐的现象却愈加明显。

红利散去,互联网保险进入“新常态”

从目前来看,市场上的互联网保险玩家大致分为以下四类:

第一类:传统保险机构衍生的互联网保险平台,代表企业:中国平安、中国人寿等传统大中型保险公司。此类保险机构通过多年在该领域的深耕,大多拥有充足的资金、多类型的自营产品以及完善的服务体系和大批的忠实用户。但这类平台与后期出现互联网保险平台相比,显然缺乏一点互联网基因,更像是传统保险机构的线上电子商务平台,此外,流量也是其避不过去的一大难题。

第二类:专业互联网保险公司,即拥有互联网保险“公司牌照”的机构。截至目前,国内仅有众安保险、泰康在线、安心保险和易心保险4家公司拥有互联网保险“公司牌照”,此类公司通常采用纯互联网运营模式,从保险产品的销售、承保、核保到理赔,再到保全一系列服务流程皆在线上进行,不设线下门店。

第三类:第三方中介代销平台。此类公司也可细分成三小类,首先是专业代理纯保险电商平台,代表企业为慧择网、中民网。这种类型的平台往往由传统保险经纪公司转化而来,本身就具有较强的用户基础,能够代理财险、寿险、企业团险等各类保险产品;其次是第三方电商平台,代表企业为淘宝、京东、小米、网易等,通过与保险公司合作,开辟一个保险频道,代销保险产品,此类平台凭借其流量优势,可以帮助合作的保险公司快速完成初期的客户积累、规模保费收入、品牌推广;最后是从场景出发的搭售平台,这类平台主要通过场景跨界,采取一种在交易时搭配销售保险的模式,代表企业为携程、去哪儿网等OTA平台,以及以京东、淘宝为代表的在完成交易时搭配退运险的电商平台。

第四类:创新型互联网保险。代表企业有水滴互助、相互保、轻松保等。此类型的产品大多通过众筹的方式,形成一个庞大的资金池,当投保者需要理赔时,公司将从资金池中抽取相应的资金给予用户。

在互联网保险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

“目前互联网保险的产品和商业模式仍然在摸索阶段。虽然互联网保险需求越来越明显,但怎样在产品设计上需求突破,更适合线上用户购买已成为互联网保险发展的主要障碍。”业内人士如是评价道。

首先是产品,目前市场上的互联网保险产品同质化严重,特色缺失,不可替代性缺乏,这些会直接导致企业在市场竞争之中越来越缺乏核心竞争力。

其次,亏损加剧。虽然目前互联网保费的规模在逐年增加,但经营方面却持续亏损。亏损的原因有很多,上述的产品同质化严重、种类单一,缺乏核心竞争力是其一;此外随着互联网销售平台日益“中介化”,其渠道费用增加,成本随之也大幅度增加。

最后,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如上文所述,目前互联网保险的玩家主要分为传统保险机构衍生的互联网保险平台、专业互联网保险公司、第三方中介代销平台和创新型四类,但四种模式都处于摸索阶段,仍面临着各式各样的制约和压力。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政策的收紧、监管力度的增大,互联网保险行业将面临重新洗牌。而一旦洗牌完成,这些问题将决定着企业能否在下半场占据一席之地。

至于谁能笑到最后,还需要时间的验证。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来源:投中网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