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由青岛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19全球(青岛)创投风投大会在青岛国际会议中心举办,GGV纪源资本管理合伙人徐炳东在青年投资人高峰论坛暨40位40岁以下投资人颁奖盛典上发表了演讲。
以下为演讲全文:
徐炳东:谢谢大家,谢谢主办方,谢谢南总,今天给我们这个机会来青岛做交流。首先我花一分钟介绍一下GGV,纪源资本在中国有19年历史了,我们创始于2000年初,第一个项目是阿里巴巴,1.8亿美金投资的,目前我们管理的是7支美元基金和1支人民币基金,一共差不多62亿美金,我们最近一期美金是去年募的18.8亿,是去年全世界范围内单支最大的VC基金。人民币基金起步比较晚,源于2017年,也是在我主导下,我加入GGV之后帮助管理公司做的第一支人民币基金。我们正在开启第二支,所以我再简短介绍一下GGV过去19年来我们做的比较好的事情就是给LP带来比较高的IRR与DPI,也就是回报与现金回报,这一直是我们比较自豪的。目前为止在除去最新的基金,我们在过去的19年当中基金DPI总体接近1,投资中国市场的毛IRR约50%,我觉得这还是很不容易的。
今天这是一个命题作文,因为主办方希望我来介绍一下如何理解早期投资风险性,说实话过去我没有特别系统的总结过问题,我把这个题目拆分了一下,什么是早期投资风险性?无非就是三个方面,一个是有哪几类早期投资的风险,第二就是如何正确理解每一类的风险,第三是不是愿意接受风险,是机会还是绝对的风险?简单来说,我把它分成五个方面,早期投资的风险主要是商业模式的风险、创始人风险、政策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当然还有一些小的风险,我没有办法一一而过了。
我们首先说一下商业模式的风险,说到商业模式,过去三五年可能大家比较熟悉,但是实际上商业模式不仅仅是商业模式创新的公司才会有,任何一个项目或者是任何一个企业都有它的商业模式,这其中包括技术创新公司,也包括消费类公司,也包括企业服务公司,没有一个公司是不存在商业模式的,商业模式本身就包含了产品形式和客户连接手段以及变现手段,所以商业模式本身是非常重要的,我觉得考虑商业模式的时候有三个点要特别大的考量点:第一,商业模式面对用户的市场要足够大,这一点非常有幸在中国没有小的市场,基本上都是在千亿级以上的市场,往往一些市场上主流的大基金要求市场规模都会要求5000亿甚至是1万亿以上的市场,如果没有这个体量,往往在这个市场里面面对竞争的压力会变大,或者是获客成本要变高。
第二,商业模式的切入点一定要比较小、比较薄。这一点非常重要,有很多人说阿里巴巴切入点不是很大吗?什么都有的,做了B2B、B2C、支付,现在还在做物流,甚至还在做金融、医药,但是阿里巴巴初始阶段就是B2B的网站,我们在风险投资机构讨论一个初始项目的时候一定看比较专的切口,因为从一个公司运营的能力来说,产品必须是有一个小的点,一个垂直化的一个产品才有可能把它慢慢的做大,一点点往外扩,从简单的产品变成一个复杂的产品,再到一个生态体系,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看到一个创始人说我要做一个阿里巴巴、京东、唯品会,这样的商业模式无从入手,也没有办法讨论这个商业模式怎么走出来,但凡做事情都是有路径的。
第三,商业模式从来都不是从一而终的,做早期投资一定要愿意承担一定的风险,我们投过很多案例,它最终上市或者是商业模式和当初第一次见面的商业模式是大相径庭的,甚至有一些可能感觉完全是想象不到那一天的,作为一个早期投资人来说,我觉得回到今天的问题,必须要有一个比较好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很重要的,举一些例子来说,曾经其实我投过的51信用卡就是工具管理软件,2013年还没有比较大的P2P市场,很多时候是凭着投资人、创业者的想象力、执行力慢慢的迭代过去的。
所以这里的结论是商业模式的风险我们必须要承担。选择什么样的商业模式,背后是什么样的行业,市场格局有多大,天花板有多高,可能的想象空间是什么?切入点是什么?当中可能的步骤、路径是什么?都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个风险,我们一般来说会是讨论创始人的风险,说到风险投资,都会聊看什么?人始终是第一位的,创始人本身是有风险的,如何识别创始人风险见仁见智但极为重要。
我们在做投资的时候,一般除了对创始人有一个主观上的理解,比如说创始人是不是执行力够强,它的三观是不是比较健康?有没有包容心?愿不愿意去培养团队,愿意容人吗?另外我们也可以做一些小的调查,对创始人过去的职业或者是学历生涯做一些调查,主要是希望看到他在CV之后还有什么东西我们是没有看到的,这一点对于我们还是比较重要的。我觉得创始人的风险一般来说,我做一个总结,投资人不太愿意承担,早期投资就是投人投人再投人。
第三是政策风险,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我们现在看曾经拥有政策风险的公司或者行业,在创业之初可能就是一个灰色行业,比如互联网金融的行业,当时还不叫P2P,但是这个行业很多投资人是不敢碰的,原因是因为这是一个感觉是有政策风险的行业,我当初也是一直比较犹豫政府会不会介入。但是大的机会往往就在这样的行业里面。
第三类我们看到像媒体类,是属于强监管业态,做的内容是什么属性差别还是很大的,因为早期做文字、视频型内容的产品现在很多已经拿到准入的门票,比如说头条、新浪等等,在中国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先上车再买票,从这里必须要夸一下中国的政府,拥有很大的包容性和创新性,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否则中国的今天创业氛围以及中国的民营经济不会这么发达,所以我这里稍微总结一下,政策的风险拥有两面性,对于投资人来说,早期风险投资需要学会承担一定的政策风险,有时候政策风险对你来说是一种机会,往往是灰色的地方、不清晰的地方当中的机会越是大,因为别人在犹豫的时候,这就是少数人的市场,少数人的机会。
今天我们说是技术创新,是变革的时代,政策监管或者是法律监管不可能永远前置,所以政策风险往往是带来一定的机会,当然如果是有偏黑色的领域我还是建议大家少碰。另外我们现在这几年比较热的词就是GR,在我们投资之前和之后需要对一些项目和行业进行梳理,具体判断风险在哪里。
经营的风险,我觉得大家都可以理解,早期投资很大一个回报来源就是经营的不确定性,这里面有人才、管理、运营、市场竞争等经验风险,我觉得经营风险无可避免必须要承担,这不是你讨论想不想承担的问题,没有一家公司是没有经营风险的。
财务的风险,我们分几个层面吧,我觉得首先我们应该尽量的减少公司的财务风险,但是投资是有风险的,不可能没有财务的风险,做早期投资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要尽早的、尽快的提高自己以投被投的安全垫,市场上一个词比较热,基本上是贬义的,就是风口。但是其实风口对于头部公司来说是好事,如果拿了很多的钱犯了错误是另外一回事,多拿钱对公司本身不是坏事,安全垫就是尽早的走出这一步,作为市场上的领军企业,并且拿到知名投资人的钱,在市场上制造小的热点和风口,恭喜你可能会拿到更多的钱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制造一个比较高的安全边际,当然公司有钱的时候也是公司最容易犯错误的时候。
退出的风险,我昨天看了一篇文章,有一个著名的医疗项目,投资人投进去之后,创始人决定不上市,给投资人两个选项:要么三五之年不上市,要么就是按照成本加一点点利息把投资收回去,这是另一种财务风险。不管对于VC还是PE,我记得我刚入行的时候有句话“no exit no investment”,就是说如果没有退出的可能性,绝对不能考虑一个投资的可能性,但是这句话说起来比做起来容易,特别是创始人如果利用信息不对称和权力不对称做一些决策投资人其实是很难对抗的,所以这又回到创始人的风险,就是人品的风险,这一点可能也是需要大家更多的经验和判断能力才能努力避免踩坑。
还有一种是商业模式连接型财务风险,比如轻模式与重模式、稳健型与高举高打型、搭建UE型与迅速杀出血路型,这时候的财务风险就是我们选择的产物了。
最后,我做一个总结,我刚刚讲的早期风险投资的主要的风险,其中商业模式的风险我们一般愿意承担,而且这个风险其实也是我们回报的很大的来源,第二是创始人风险竭力避免,看到看不清的创始人可以绕着走,没有一个项目是必须投的,必须要坚信这一点,在这个时点上认为不能错过的项目,可能很快你就会庆幸还好没有投。第三就是政策风险,是风险也是机会,除了红线领域,这些项目可能会带来超额的回报。第四是经营风险,这个风险必须要承担。第五是财务风险,尽量减少公司暴露的财务风险,但是对商业模式连带的财务风险我们要做好自己的判断。
时间关系,我就做这样的分享,其实也是我第一次对这个话题进行思考,感谢青岛市政府和主办方、创业邦团队和南总给我很好的机会做总结,我希望对大家在座各位是有用的,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