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云林源:硬核的科技能力才是公司最核心的实力

当潮水退去的时候,真正考验一家公司的还是最核心、最硬核的科技能力。


image.png

5月22-23日,由创业邦主办的2019创新中国春季峰会暨企业创新峰会在上海嘉定喜来登酒店召开。青云QingCloud联合创始人林源进行了名为《互联网创新创业的新机遇》的演讲。

犀利观点如下:

1、越是难的问题才能给你的公司带来最长期的价值。

2、当潮水退去的时候,真正考验一家公司的还是最核心、最硬核的科技能力。

以下为林源的演讲实录,未经对方审核:

谢谢大家,刚才傅总提到了数字化转型2.0需要云,恰巧我们就是做云的,我叫林源,来自于青云QingCloud,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公司,青云QingCloud总体来说是一个面向企业客户提供云计算平台跟服务的一家企业。我们创立于2012年,到今年也有7个的年头,也是一个企业服务的老兵。我们知道To B这个行业跟To C不太一样,To B的企业聚在一起,比如说刚才我跟徐总讨论到,To B只要聚在一起就会吐槽,觉得To B这个行业确实太难做了,我们努力了这么多年,也就做了这么一点收入,也没见有多少客户。你看看To C的行业,动不动就是几千万,上亿的用户群,动不动十几个月就上市了,所以很多人也会很嫉妒。从我个人而言,我觉得我们没有必要嫉妒To C的公司,我觉得To B和To C还是很不一样的,To B还是会有很多的机会,所以我今天也想分享一下对于企业服务,会有一些什么样的新的机遇。

To B的企业比较慢,我们看一些新的机会的时候要去看一下趋势,比较长线的趋势。数据库这个行业确实非常的难做,与此同时国内的数据库需求是非常的旺盛,我听说国内的一家做的比较好的数据库的公司,他们在第一季度大规模招人,他们为什么招人,在现在这个局势下,他们的项目跟订单接都接不完,他们必须大规模招人。

在现在的这个时间点,对于国产化的需求,对于进口替代的需求,是一个大家都能看到的很大的趋势,这个趋势里面会蕴含着大量的机会。

在这里面我需要讲的,所有做To B的企业,我们都需要有自主可控的核心的技术。但不是说我们需要重新造轮子,青云依赖很多开源的软件和框架,最核心的部分一定是自主可控的。简单的事情每个人都能做,但是越是复杂的事情,越是难的问题才能给你的公司带来最长期的价值,这是可见的第一个趋势。

第二个趋势,还是先举例,大家都知道,上海在扩建新的机场,据说机场是为了1亿人口准备的,我们知道上海现在有多少人口?2018年应该是2400万人口,剩下将近8000万从哪里来,上海的机场不仅仅为了上海而建,其实是为了整个长三角城市群建的。包括北京的大兴机场也是如此,要辐射的不仅仅是北京,辐射的是整个京津冀。

其实大家也知道,国家对户籍的制度也有一定的放宽,我们可以大胆的预测一下,未来可能会有潜在的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中国肯定会形成一些比较大规模的城市群。形成城市群之后,就会带来问题,什么问题呢?一个城市只有1000万人口,只有2000万人口,这还是比较容易用传统的方式管理的。如果这个城市是1亿的人口,他们的衣食住行,他们的安全怎么管理呢?你还能用传统的方式管理吗?我想一定是不行的,我们做IT的都知道,几十台服务器人去管一点问题都没有,如果1000台服务器,1万台服务器,必须依靠工具、自动化的方式管理。

当问题发生的时候,它就蕴含着机会,所以我们谈的5G也好,我们谈的互联网也好,我们谈的边缘计算也好,是不是我们为未来的城市群打造数字化以及智慧化驱动的时候,是不是都有可以用武之地。这也是我们能够看到的趋势。

但是我们作为To B的企业不能等到这个趋势来了再去做准备,很多的时候是我们可能从现在开始,甚至更早的前几年就需要去看,未来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和技术。

第三部分我们谈谈风口,三年前我们都知道互联网金融这个行业是很火的,你只要是有钱、有资金的企业,都能够在这个行业里面很快的赚钱。甚至可能不需要有很核心的技术或者风控的体系都可以挣钱,为什么呢?举一个例子,他们的坏账率假设只能做到10%,但是没有关系,他们的利润可以达到20%,他们依旧可以挣钱的。但是到了今天,你会看到,随着监管变得更加的严苛,随着竞争变得更加的激烈,你会发现,你的利润达不到那么大了,利润只有5%、8%,这就要求,你需要有很好的风控的核心的技术帮你盈利。你会看到没有核心技术的公司在大面积的死掉。现在留下来的是一些什么样的公司,都是要么有自己核心的技术,要么跟有核心技术的公司合作。当潮水真正退去的时候,真正考验一家公司的还是最核心、最硬核的科技的能力,这是大家不能忽视的。

当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时候,我们对于成本控制的要求也会变得越来越高。作为云来说大家都会很简单的认为,未来越来越多的企业会去上公有云,这是一个趋势。但是现实的调查却发现,其实大规模的企业首要采用的还是混合云的解决方案。为什么?还有一个新闻,是讲苹果的,它有两段,第一段是说苹果正在成为AWS公有云最大的客户,第二段苹果依旧在大规模的新建自己的自由的IBC,对苹果来说也是一个混合云的解决方案。为什么呢?它有成本上的考虑,需要有合规上的考量。在这种对于成本控制的大前提下,只要到达一定消费量的企业,一定既需要公有云,也需要私有云,这一块就有很多的机会。比如说多云的管理、数据迁移、MSP的公司等等。

通过几个我们能够看到的现象可以看到一些趋势,而这个趋势其实是蕴含着一些机会的,我们作为企业服务的公司来说,我们需要提前为这些即将发生的事情去做一些准备。

下面基于青云的客观案例讲一讲,我们的一些客户在数字化转型的一些实践。

简单分享一下,第一个,招商银行,大家知道银行的业务很传统,他们的IT团队是很不受待见的,他们是成本中心,他们只花钱不赚钱,他们希望做很多的增值服务,掌上生活的APP大家都用过,这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在这上面银行可以提供很多衣食住行的服务,恰恰提供衣食住行的服务能够了解每一个人,每个人的风险承受能力,消费能力其实是不同的,对于银行来说它可以给你推荐千人千面的服务。这个时间点上IT团队被重新的重视起来,他们从成本中心的定位,变成创新驱动的中心。这是我们的机会,因为像银行这样传统的行业,或者非营收的行业,其实互联网这么多年,给我们带来最多改变的是衣食住行,造就了很多大规模的互联网企业,这些互联网企业的特点是什么?他们自己会打造端到端的IT服务团队。

但是对于非民生的行业,或者传统的企业来说,他们其实是没有条件,或者没有能力,没有意愿打造自己端到端的IT团队,但是他们又需要IT的赋能,帮他们做数字化转型。这里面能够帮助他们的就是很多的像青云To B的企业,产业互联网的机会非常的多。

除了银行之外,其实其他的行业也需要,这是我们另外典型的案例,江苏交控,5000多公里的高速公路都归他们管,管理是很难的,需要布很多人,时效性也很难得到控制。他们用数字化的工具管理交通,在所有的高速路口都有监控摄像头,这个摄像头可以实时监控、分析所有高速路上的车流,基于这个打造一体化的线上数字化高速管理平台,达到的效果很好,他们可以不需要人天天盯着,可以第一时间发现哪里有拥堵,第一时间发现哪里会有事故,而且第一时间他们可以派人处理。他们自己的效率得到了提高,他们的成本得到了下降,同时对于老百姓来说我们也得到了便利。每到五一、十一,他们的系统就开放给了公众,访问量是非常高的,这是一个很典型的在数字化转型里面做的很好的案例。在这里面会用到很多家的服务,包括青云在内,包括很多家To B企业为他们提供服务。

回过头来,也简单的讲一讲青云自身,青云对自己公司的定位,其实简单来说是基于我们对行业的深刻的了解,跟我们对于趋势的判断。说长一点,我们是技术突出且中立自主创新的企业级全栈云ICT服务商。我是既提供公有云的服务,也提供企业云的服务,这个不详细讲了。这其实是我们提供的一些产品跟交付的服务,青云现在只有不到500人,有200多的研发,但是很多人都不太理解,为什么青云200多人要去做研发。这是我们发布的9款独立的产品,200多人研发团队,所有的产品都需要自研,而且很多的产品其实已经开源,包括数据库等等,其实很多人不太明白。但是当你深入到我们的行业,了解我们要服务的客户,以及你们看到的趋势的时候,你会发现,我们很多在自研的产品,它可能在当年,甚至在第二年可能都不会为青云本身创造任何的收入,但是可能到了第三年,第四年就能够派上用场。

很多时候,我们做产品、做技术,不单单为了当前这个时间点去做的,而是我们要看到未来可能有哪些地方是需要我们提供服务,我们需要为未来提前做一些准备。

这些产品之间其实都是相关的,当你要服务某一个行业的话,你会发现青云。我们是泛金融起家,基本上50%以上的泛金融客户,银行、保险等等都是我们的客户。同时供应商还有电商、教育等等都有覆盖。

我的分享就这么多,我觉得今天只是一个抛砖引玉,也分享一下我们对于未来趋势的一些判断和看法,大家都知道最近局势其实也不容乐观,我觉得现在真的到了一个时间节点,中国已经有了很多伟大的C端公司,但是我们需要有更多的自主创新,有自己核心竞争力的To B的企业,越多越好。我觉得以此共勉,大家一起努力,谢谢大家。

来源:创业邦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