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转自花边科技,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2013年11月18日,是一个平凡的日子,刘作虎在微博中宣布离开OPPO。一个月后,他再次在微博上发声,不同的是,这个一个不平凡的开始——“一加,新的开始”。
刘作虎,何许人也?
只要事情没有到最后一步,99.99%的成功与0.01%的失败,结果是一样的。用这句话来形容刘作虎再好不过了。
2013年,你方唱罢我登场
1998年,刚刚大学毕业的刘作虎入职OPPO,四年后(2003年)担任开发部长。本是前途不可限量的成功人士,却在2013年年底,递上了辞呈,离开了OPPO副总裁的位置。
刘作虎认为,OPPO这棵好乘凉的大树,让大家都没有了斗志。
同年的12月17日,他就在微博上宣布自己将独立创业——“一加,新的开始”,做起了互联网手机。就这样开始他新的征程。
众所周知,那时候苹果九月发布的新品iPhone5S和iPhone5C,虽然 “土豪金”依旧是那个时代当之无愧土豪必备,更有甚者将它炒到了上万块一台。但是,已经没了人山人海的排队场面。
纵观整个手机行业的规模形式,都呈现出一蹶不振的下滑趋势。不仅是在中国,乃至全球,每个季度全球的整体出货量同比都在下降。
原本,扎根于各个大街小巷,遍布于各大超商的山寨机,也都逐渐消失。有相关数据显示,那个时候,山寨机厂商以每个月几百家的速度消失在众人的视线中。
在这场不断刷新底线的价格战中,品质是最难得的珍品。那是个所有手机品牌都有些低迷的混沌时代,众多事实证明,那时候,并不是一个创业的好时机。
追求刺激,冒险精神并不是刘作虎的为人,他所走的每一步,几乎都做好了万全的把握。
初创业的他,便已经觉察到了这个行业新的玩法。
消费者的信任建立在手机的性能之上的,但是,在保持自身产品不断提升性能的同时,手机的外观,工艺,设计等,才是左右消费者决策的重要决策之一。
面对当时全球手机市场的低迷,刘作虎毅然决然的加入,颇有些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气势。
2014年,岂一个好字了得
2014年4月23日,在北京召开的一加1手机发布会上,在没有一次彩排、详细稿件的情况下,刘作虎毅然决然的选择即兴发挥。
持续了近一个半小时的发布会,他只用了一分钟的时间讲述手机的配置,尽管那个时候一加手机采用的是当时业内最顶级的旗舰配置。
不仅如此,他的那句——手感真TMD好!顺理成章的成为了那年圈内的流行词。如果说那年的一加为中国手机行业带来了什么,那便是“手感”这个概念了。
发布会当天,一加的海外知名度瞬间爆发。推特上前十的热点话题,一加占据了三个,官网每秒三千的访问,瞬间就挂了。
The Verge、PC Mag等未到场媒体也参与了那次的报道,Engadget的发布会文章评论超过七百条。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呼声极高,“用过最好的智能机之一”。 《时代周刊》、《纽约时报》都给予一加好评。夹杂在其中的质疑声也随之而来,是不是请了水军?
很快,后来仅一位美国用户就推荐 1326名朋友买一加手机的案例,都让这个质疑显得可笑。
如果说产品的性能、质量、工艺,难以把控,没关系,刘作虎精益求精、严于律己的性格,可以全权把控。但是,对于预估市场销量,难以寻找参考,刘作虎只能凭着感觉走。
一加上市前,他原本想要下单20万,毕竟产品好,销量自然不会差。但是,一觉醒不来,他反悔了,“20万台手机,原材料就价值4个亿,太恐怖了。”最后,他拉着管理层开了个会,最终改为5万台。其中,3万备料,只生产2万的现货。
海外市场呢?最具不定性的海外市场,让刘作虎有些犹豫,思来想去,只定了1000台,还是以邀请码的形式。
当时只有谷歌眼镜采用过邀请码形式,一加的这一举措,让不少网友吐槽:一个刚创业的公司还搞邀请码,设置购买权限?
一加联合创始人裴宇无奈,解释是想先试试水:邀请系统是为了控制风险和用户体验,有了邀请码我们自己完全可以掌控这个销量,发1000个码,就备1000台机子。
事实证明,一加的确是个好产品。
五万台迅速被一抢而空,两个月过去了,谷歌、百度指数每天仍在上涨。刘作虎决定再追加100万台。
又过了一个月,一加的热度减弱,大众的关注度也在下滑,刘作虎开始慌了,立刻砍单三十万。但是,这并没有减轻他的焦虑。
与行业内其他的手机公司相比,一加是年轻的。创业初期有着太多的不定性因素,需要它去慢慢尝试、摸索。这是大多数创业公司的必经之路。
到了那年年底,一加的出货量超过100万台,其中海外市场占据60%以上。其中,在海外市场中,最多的是美国与印度,并且公司创立十个月便完成了盈利的目标。
2015年,滑铁卢后的重生
2014年,一加1惊艳全球的初登场,让一加迅速地在全国范围内开设了2家自营旗舰店和45家第三方线下体验店。
然而大规模地开展线下渠道和自营旗舰店的成本太高,对于当时仅靠单一产品盈利的一加来说,这是一种超负荷的负担,很难盈利。
与此同时,这一年的一加打算发行两款手机:一款旗舰机型“一加2”,一款中低端手机“一加X”。最终,刘作虎决定,先发布旗舰机型,中低端机型定在下半年的10月底发布。
2015年7月,一加2手机的发布,引来了用户争相购买。更有不少用户特地飞到纽约,排队等着购买新机,刘作虎将这一疯狂的景象发到了朋友圈。
段永平在下面留言:那只能证明你们一加1产品好,很简单。
随后,一加2却在这时一脚踩空,因在设计方案上评估不足,导致发布后断货一个月,错过了市场热度。除此之外,退步的用户体验——氢OS系统不成熟,遭到了销量+口碑的双项滑铁卢。
祸不单行,紧接着,让刘作虎始料未及的是,2015年10月29日,也就是一加X发布会的前两天,乐视发布了1S。这款手机,集结了当时所有的流行元素——全金属外壳、指纹解锁等,并且售价仅1099元。
重点是,即将发布的一加X在没有指纹解锁的情况下,售价还比乐视S1贵上400块,即1499元。
刘作虎曾回忆道:我算了一下,按照这个价格,(乐视1S)一台要亏300左右成本。但是,他真切的感受到了乐视带来的冲击,贵了400块钱,还没有指纹解锁元素,很难说服用户了。
很快,事实证明他是对的,一加X销售量完全低于预期,多订了许多物料,更让刘作虎头疼的是,供应商门按照以往的惯例,都备好了后续订单的物料。
为了处理供应商的亏损,已经下单的,刘作虎照单全收,多准备的,尽可能的补偿“人家的确是做你这个东西亏了,没有下单的也会给一些补偿。”他说,这样做是为了生意能够长久。
2015年底,刘作虎与团队,立刻关闭了45家第三方线下体验店。
在年底给公司全员信中,刘作虎将这一年多发生的种种归结于:“第一年的良好开局,让我们变得浮躁,太过急于求成,在公司还没完全站稳的时候就迈起了大步。”
2015年下半年,一加遭遇滑铁卢,那段时间全员士气低落,刘作虎压力也很大。他刹那间的顿悟:我们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你不要给我看别人。这是他后来向同事们反复强调的话。
就这样,刘作虎意识到旗舰机,才是一加最终的品牌定位。
初登场的惊艳,让一加被众星捧月般的闪光灯晃得头晕目眩。也正是这场滑铁卢,让刘作虎不断反思何为重点,确定了方向,要有限的资源聚焦到最需要的地方。
2016年,讲究与不将就
从相关数据报告来看,过去三年每年都消失了至少一半的手机品牌。2016年也不例外,这一年对于所有手机厂商来说,都是一场生死劫。
经历了2015年的巨额亏顺,在2016年的这场生死劫上,活下来才是当务之急。
痛定思痛,刘作虎决定花更大的经历投入到系统的体验上,于是,他成立了“快稳省”团队。在氢OS正式发布后的近一年时间里,这个团队对氢OS一共修改了40个版本,经历了4万多次的优化和修复,这才有了速度、稳定性、续航能力大大提升的氢OS 1.4版本。
对于一加3的产品,刘作虎一如既往的将手感要求到了极致。 不仅首次采用了金属材质,还追求起了纤薄的机身,最薄处仅4.9mm。
除此之外,为了达到最好的手感,一加3的背部弧度上也是做足了文章。
“让它看起来像是一个平的东西,但是摸起来是一个有弧度的东西”。刘作虎的这个要求,分分钟逼疯整个设计部。
设计同事也早已被数千份设计以及上百块不同弧度的打样弄得相当抓狂,但是刘作虎依旧坚持必须要拿到样机,才能感觉到差异。
“0.1毫米甚至是0.05毫米的一个差异就决定了这款产品的气质,拿到手里你才能真正感觉出差别,最后选定了这款版本,看起来很挺、很简洁,但是摸起来的手感很好。”
这一年的6月16日,一加3全球同步开卖,面对用户强大的购买力,官网、京东瞬间宣布告罄。
接踵而来的是,同年的8月,一加在北京、上海开设的自营旗舰店也正式关闭,为的就是要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海外市场。
2016年11月,英国专注报道时尚科技酷品的杂志Stuff的一份榜单上,一加3顺利击败了苹果7P、LG G5、三星Galaxy S7 Edge,获得了2016年度最佳智能手机奖。
11月底,一加3T发布,被全球24家权威主流媒体集体推荐为“年度旗舰”。
美国科技媒体The Verge评价:一加3T是你最值得购买的智能手机,并给出8.8的高分,这也是当时中国智能手机获得的最高评分。
在经历了2016年的春天之后,面对印度市场的火爆,团队有人提议,要不要做中端产品,以满足多层面的用户需求。刘作虎拒绝了:只做旗舰,要有战略定力。这是他经历了2015年的滑铁卢之后,得到的教训。
刘作虎提到过,他曾将某品牌的手机拿给朋友看,询问他的看法,这位朋友说:做工还可以,设计也还可以,性能也不错,两千块钱这个样子已经挺好的了。
朋友的这句话他听出了,将就。将就久了,就会变得没追求。所以刘作虎便将 “不将就”作为产品的 slogan。
就这样,一加的“不将就”将蒙在中国制造上,名为“山寨”的遮羞布,狠狠扯下,成为了一个新的代名词。
2017年,挺过来,活下去
“对现在活下来的人来说就是好事,因为已经没有人跟你去争,杂音少了很多。”刘作虎说。
熬过了2015、2016年的寒冬,活到了2017年的手机厂商实属不易,但是这个时候的手机已不再是媒体与公众讨论的热点话题了。
与一年十数场(发布会)、一场数款产品的手机厂商相比,一加平均一年1-2款旗舰产品的速度,显然是难以想象的存在。
但是一加5,不止是买得好,更是到了“一机难求”的局面,甚至有网友认为是在故意炒作。
炒作概念不会成功,那是短时间的利益,但是那不能定义为成功。这是刘作虎对于商业逻辑的一种信仰。
他曾在一本名为《二十二条商规》的书里看到了一句话:
炒作就是炒作。真正的革命并不是正午的吹号游行,也不会出现在晚间6点的新闻报道中。真正的革命会在午夜悄无声息地到来。请忘掉头版新闻,如果你想寻找未来的线索,请注意报尾那些无关紧要的小故事吧。
所以他从不搞那些没有博人眼球的活动,毕竟他始终过不了自己心里那一关。
在中国,商业互黑常常存在,这确实是一个低成本见效快的捷径。但是刘作虎最忌讳这一点,在公司内部,他也告诫下属,绝不攻击同行,违者走人。
“其实你放在线内也不吃亏,没必要为了一口气那样消耗,互相争这个东西,它没什么价值。”刘作虎经常拿这事提醒下属,精力应该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攻击别人不如做好自己。
在这个异彩纷呈的手机行业中,各大手机品牌的CEO为了吸引众多焦躁的眼球,演讲时恨不得将从古至今所有的热点词汇都用上一遍。
在中国微博上,与坐拥1618万粉丝,并且还是不是评论热点话题的罗永浩相比,刘作虎322万的粉丝量加上清一色的产品相关,显然没了情趣。
他曾在一位采访他的记者面前调侃过自己,很多媒体说采访完不知道怎么写我。这个没有故事的CEO只有说起产品来才会神采飞扬。
说到手机上的天气,刘作虎认为,天气不应该只是一个表示温度的数字,也不应该只是一个用云雨、太阳所表示的图标。应该让人们享受沉浸在其中的感觉,就算是下雨也一样。
氢OS所呈现来的就是这样效果。比如下雨,你会看到颜色各异、长短不一的线条从上方掉下来暖暖的。
若将手机屏幕放在眼睛的下方,你会感觉雨点将要跌落到了地上,会有失重错觉。
若将手机抬高到眼睛的上方,你会看到雨点从上面落了下来,似乎就要砸到你的脸上。
这些小小的细节,赋予了一加更为深刻的感染力。也正因为刘作虎对于产品中的热爱,给予了用户们更好的体验。
2018年,5G的高速
有数据显示,在中国手机行业最为繁荣的时候,中国有6000多个手机品牌,在一场又一场的生死淘汰赛中,仅存的1%幸存者,在即将来临的5G时代,仍在不断的是探索求新。
2018年10月17日,刘作虎在实验室的环境下,发出了世界上第一条5G推特——向5G问好!这条推特,标志着一加手机成为了全球第一家成功打通5G数据网络的手机品牌。
10月末,新品一加6T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提前售卖,吸引了当地用户大排长队,这种排队购机的热潮,也被称为是“一加现象”。
就这样,刘作虎带着这个刚成立五年的手机品牌,在高端价格段赢得了北美主流运营商的认可,从11月1日起正式进驻 T-Mobile,在全美5600多家门店进行销售。
在一加五周年的演讲环节上,刘作虎用着一如既往的平淡、坚硬的语气发言。像是喝了杯凉白开,丝毫听不出明显的情绪起伏。
“这是一个巨头都随时可能倒下的年代,但是,一加活着,并且活得还不错。我们让大家看到了一种新的活法。”
发言稿沿袭了他以往的风格——严肃、不讲故事、以理念为主。听得多,做得多,说得少,刻意避开,习惯不断酌量、观察和吸纳信息,是他为人处世的重要一环。
2019年,初心与野心
在创立的第六个年头,一加再次做出了一款真·旗舰机——一加7 Pro。
不得不承认,这款手机的外观做的很有特点。取消了常规刘海屏,精致的窄边框再配合曲面屏,真·全屏体验感,着实令人惊艳。
经业内人士的多方评测结果,2K分辨率90Hz刷新率的屏幕,无疑是一加7 Pro最大的卖点。除此之外,无论是在外观上还是硬件性能上,都是一部称得上是机皇的水平。
但是,上市没多久便传出了摄像头进尘、听筒周围溢胶等现象的出现,对于这一现象,刘作虎立刻成立了“成产控制攻坚专项组”。
面对产品初期常出现品控问题,刘作虎第一时间在微博上,给予道歉,并耐心的在评论区尽可能的回复用户的信息。
“他就完全不会画大饼,很实诚。”刘皇甫曾这样评价刘作虎。不会打鸡血,更不会画饼。是刘作虎给予所有员工最深的印象,时时刻刻都在强调,一加是一家本分的公司。
六年了,刘作虎还是那个严谨、中规中矩的老实人,他的言谈之中 “产品”、“本分”依旧是高频的词汇;不同的是一加的“不将就”,与刘作虎的讲究,成为了这个新生企业的后发之力。
多年前,刘作虎在一次回母校浙江大学的演讲中,他提到了1980年代的索尼:那时日本制造的口碑不好,索尼想要改变整个世界对日本制造的看法。现在,怎么样去改变中国制造口碑不佳的现状,这是我们这一辈人可以去做的事情。
如果说野心的话,我觉得这是Pete(刘作虎的英文名)最大的野心吧。受访时,张璇曾这样笑着记者说。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