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亿欧网,作者刘淑洋;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近日,网上一直在讨论美国联邦议员Marco Rubio向国会提交的“2020财年国防权法案”修正案,要求禁止华为等被列入美国政府观察名单的企业根据美国专利法律寻求救济,也不能就专利侵权提出法律诉讼。该提案的由来是华为向包括美国运营商verizon在内的多家催收专利费,于是Marco Rubio想用这个方案来宣布华为在美国的专利无效,从而避交专利费。
由于近代中国科技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建国后,为了缩短与西方国家的科技差距,进一步发展经济,陆续出台了知识产权保护法规。新时期下,中国科技企业在自我发展与出海中不断夯实自身实力,面对海内外竞争对手,知识产权已成为国家经济层面博弈的重要武器。
探寻中国知识产权服务市场之前,需要先明确几个概念。
首先,什么是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即“Intellectual Property”,原意为“知识(财产)所有权”或者“智慧(财产)所有权”,也称为智力成果权,本质上是无形财产权。从类型上来看,知识产权主要分为两大类,即著作权和工业产权。
著作权又称版权、文学产权,主要是指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依法享有的财产权利和精神权利的总称。例如新媒体时代经常出现的“洗稿”以及小说作品“抄袭”等文学类作品的归属权;工业产权则是指工业、商业、农业、林业和其他产业中具有实用经济意义的一种无形财产权,主要包括专利权与商标权。
最早在14世纪英国就已有“专利权”概念,而中国则是在鸦片战争后才有明确的专利权观念和相应的制度,1898年,光绪皇帝签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利性质的法规《振兴工艺给奖章程》用以奖励新学人士。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将发明创造与科学进步推动经济发展列为重要动力,通过了《保障发明权与专利权暂行条例》等多个政策法规,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至此中国知识产权领域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政策倾斜、万亿市场规模
知识产权服务的春天到了
经济进入转型期,知识产权的重要性越发显现。2008 年国务院发布《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将知识产权的发展推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目前中国已经成为继美国之后的国际专利申请的第二大来源国,也是唯一申请量年增长率达到两位数的国家。
2018年的专利受理数量(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专利)、商标申请数量,从2010年开始,国内专利受理、商标受理数量加速增长,2012年实现均突破200万,2016年更是实现均突破300万。
2018年中国专利申请量和商标申请量
2016年12月,国务院发布《“十三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首次将知识产权规划列入国家重点专项规划。《规划》要求,“十三五”期间,即到2020年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显著改善、知识产权运用效益充分显现、知识产权综合能力大幅提升。实现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从2015年的6.3件增加到12件、年度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金额从2015年的750亿元提高到1800亿元、知识产权使用费出口额(五年累计)从2015年的44.4亿美元提高到100亿美元等10个预期性数量指标。
“十三五“知识产权保护和运营预期指标
从经济发展层面看,建设“知识产权强国”的目标,不仅让专利、商标受理量迅速上升,按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原理,即知识产权数量的增长将倒逼知识产权服务发展,中国的知识产权服务产业将是促进中国企业由“发展数量”转向“发展质量”的关键链条,诸如科创板等企业也将对此有强烈需求。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知识产权服务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预计到2020年,知识产权确权市场规模预计将会达到760亿元,知识产权信息咨询服务市场至少有460亿元的市场规模,技术合同交易总额达到2万亿元,知识产权融资金额将达到1800亿元,知识产权维权业务接近500亿元,市场增长潜力巨大。
汇桔网董事长兼CEO谢旭辉告诉亿欧企业服务频道,据公开信息判断目前中国知识产权技术交易服务市场应该是在3万亿左右。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公布的2018年度全国技术交易数据显示,全国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金额达1.76万亿元,而这仅仅只是技术,在知识产权IP领域还包括商标、品牌、版权等,加在一起预计将超过3万亿元。
从整体来看,知识产权服务行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市场集中度低。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出海参与国际竞争,为了避免侵犯其他企业的知识产权,也为了保护自身的知识产权不被侵犯,企业的产权意识越来越高。无论是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知识产权行业发展空间被进一步打开。
解读知识产权服务产业链
概念明确之后,接下来看一下这一行业的产业链。
目前我国知识产权产业主要有三大类业务:商标、专利、版权,相应服务领域主要包括知识产权确权、交易和维权,近几年还衍生出质押、融资等知识产权金融服务。
权大师创始人孟潭告诉亿欧企业服务频道,如果按照知识产权的生命周期去看,整个产业链可以分为“维权”三部分,如果按照知识产权的服务体系去看,可以分为中介服务机构、提供数据库服务的信息服务商。
其中,确权主要包括专利、商标、版权的申请、复审等,围绕知识产权申请来展开;用权是指知识产权的转让、变更许可,保护知识产权权益不受侵犯;维权是如果他人或企业非法使用该知识产权,所有者运用政策、法律手段维护利益。各阶段分别衍生出一批帮助企业进行知识产权申请、注册的中介服务机构。
谢旭辉表示,从生产到应用,细分的知识产权链条包括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运营、投资、服务,这其中涉及科研院所、高校、政府、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投资机构、金融机构、知识产权交易机构、创新资源商、创业资源商等群体和个人,具体环节包括技术研发、专利申请、商标注册、版权登记、商标商用等。
综合市场调研,目前知识产权服务产业链主要可以分为四部分:
知识产权供应方:主要包括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研发中心等专业研发机构,负责输出和提供知识产权产品和技术产品;
知识产权服务提供方:包括中介服务机构、咨询机构、行业协会等,负责提供信息技术开发咨询、知识产权申请及注册咨询和服务、知识产权交易服务、技术转移服务等;
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提供方和资本方:例如商业银行、保险公司、风投机构等可以提供质押及融资业务的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商;
人才培养机构:提供代理人、律师等知识产权人才支援,主要是各大高校。
人才缺口、恶性竞争
传统知识产权服务机构面临痛点
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近年来国内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数量开始快速增长。截至2018年3月,全国76所高校已设置知识产权本科专业,主营业务为知识产权服务的机构数量超过2.6万家,年均增长30%,年营业收入超过千亿元,知识产权专业人才总量超过15万人。
据了解,早期我国知识产权代理机构的发展模式是代理人在积累一定客户后就单独成立一个新的代理机构,或者商标局、专利局等部门工作人员在积累一定人脉后,离职进入知识产权代理行业。此外,受限于行业属性、技术能力,早期的代理机构多选择专利、商标等单一行业领域,经过多年发展,传统代理模式已无法完全解决企业痛点。
从事技术转移工作的科学英雄创始人&CEO石戈夫告诉亿欧,传统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主要做的是利润率低的知识产权申请服务,并没有设计后续利润高但对专业化要求市场化能力要求高的,商用化服务,所以会出现规模大单不盈利,市场分散模式趋同的问题。
谢旭辉认为,当前知识产权的保护与自主创新至关重要,尤其在5G、芯片、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然而,传统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存在着小而分散、多而不强现状,很难满足新兴企业知识产权保护、运用以及未来布局等需求。
快法务知识产权事业部合伙人范晓斌指出,虽然最近10年知识产权服务市场迅速在扩大,国内的专利和商标申请量都有了巨大提升,但是提供专业服务的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并没有能够同步提升,这就造成专业服务人才缺口很大。除了人才,国内的知识产权市场历史上存在着一大批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的服务机构,整个行业面临价格不透明、服务不专业、机构分散等诸多问题,企业客户的服务品质无法得到保障。
以专利领域为例,提供专利服务的专利代理师是需要在法律、技术、外语等多方面具备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客观上讲,专业人才的缺乏造成很大一部分知识产权在其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过程中,并没有能够得到专业人员的高质量服务。例如,共享充电宝领域中街电与来电的专利战中,街电宣称以一亿元购买的三件专利就是由于专利本身的撰写质量问题而没能发挥预期作用。
范晓斌还表示,客户最关注的不是服务企业的商业模式,而是最终交付的服务成果的质量,或者说服务企业的专业度,而专业度的核心还是在专业人员。
“目前这个产业链中,数据信息化和智能化程度太低,整个产业链呈现粗放式的发展,无法精细化运营,而且由于国内机构的恶性竞争,确权收费低,美国在专利撰写阶段收费能达1万美元,国内整个专利代理流程的收费在5000元左右,低收费也导致无法吸引高质量、高学历人群,造成优质人才短缺,”孟潭说道。
知识产权服务产业如何破局?
随着技术的演进,国内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也开始互联网化。
亿欧企业服务频道整理了伴随新技术而发展起来的一批新型科技公司,根据统计各机构的背景和发展模式,发现目前市场上服务机构的商业模式可以分为互联网电商模式、互联网平台模式、互联网转型模式以及传统模式。
知识产权服务领域科技企业汇总(按照企业名称字母排序)
传统机构以知识产权申请为主要服务内容,并不涉及利润率更高的技术转移及专利商业化业务。创新 型企业可利用人才优势以及技术优势运用互联网新模式,大数据AI等新技术开发系统平台,通过SaaS模式切入更多客户。
谈到新技术对知识产权服务行业的助推,范晓斌认为,新兴科技在知识产权行业中的一些环节确实能发挥很大的作用,例如区块链在存证、AI在数据检索或者取证等方面,可以较传统方式极大地提升效率,也能在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方面也能发挥效用。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知识产权这个脑力密集型行业,尤其对于专利等领域,这些新兴科技有可能在某些部分提高工作效率,但还远不能达到颠覆这个行业的程度,最终的服务质量还是要依赖于专业人员的经验。
所以说,技术只是知识产权服务产业的助推器,而人才才是产业破局关键。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