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从焦虑中奋起

苏州、合肥也是山东各市最爱选择的学习“标杆”。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qspyq2015),作者睿愚,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标兵渐行渐远,追兵越来越近,我们陷入了由别人追着跑到追着别人跑的尴尬境地。”

自从2018年春节后第一个工作日,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在全省工作动员大会上痛陈山东积弊、自曝家丑之后,全省掀起了一股学习南方、对标南方的大讨论、大改革,党政领导干部前往南方考察学习,成为山东16个地市的“集体行动”。

根据媒体公开报道,山东各个城市的学习步伐,遍及全国30多个城市,不仅包括长三角、珠三角等东南沿海发达地区,还涉及重庆、成都、武汉等中西部城市。

总体来看,杭州是最受“追捧”的学习城市。“最多跑一次”的改革经验是吸引山东学习的主因,杭州市行政服务中心成了山东各市考察行程中的“必选项”。

紧随其后的是湖州,因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发源于此。

苏州、合肥也是山东各市最爱选择的学习“标杆”。

选择向苏州“看齐”,理由很多:

  • 论发展,苏州不是经济特区,不是沿海开放城市,没有各种政策利好加持,GDP却跻身全国前十;

  • 论产业,苏州工业园区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连续多年保持30%以上增幅;

  • 论人才,仅一个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一年就引进高端人才1万人。

而合肥近年跑出的“加速度”,对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关键时期的山东各市而言,显然也有重要的“样本”价值:2008年到2018年,合肥经济总量从1664.84亿元增至7822.91亿元,从一个家底薄弱的中部城市一跃进入省会城市前十强。

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产业结构的差距、人才梯队的差距、科研投入的差距,等等,触目惊心,显而易见。

虽然山东GDP总量维持在北方第一、全国第三的位置,但与老大广东、老二江苏的差距已经越来越大,省内明星城市青岛和济南也被曾经旗鼓相当的兄弟城市越甩越远,过去10年,排名前五的省份中,山东是GDP增速最慢的省份。居安思危,穷则思变,不变已经不行了。

赴南方考察,首先看看外面发生了什么,再来想想差距是如何产生的,治病除根、对症下药才有疗效。

从省委书记到市委书记,大家一致认为“病根”在人的思想观念上。

2018年6月24日,在中共山东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体会议上,刘家义书记讲道:我们同先进省份这差距那差距,根子还是解放思想的差距。

2018年7月26日,青岛时任市委书记张江汀在全市重点工作会议上说,与南方先进城市之间的差距,最根本的源头还是在于人的思想和观念。

2019年大年初一早上,青岛新任市委书记王清宪在全市正局以上干部群“青岛学习”中,发了一篇短文,文中提到:

所有的事业,最核心的要素是人,是人的思想,是人的精神,人的能力。人是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在所有的人中,首要的是我们这些干部,我们这些“关键少数”。我们的思想开放了,我们的思维活跃了,我们的精神振作了,我们的本领增强了,我们的作风扎实了,我们的创业内生动力强起来了,人民的劲头就高涨了,我们的各项事业必定也就蓬勃起来了。

2019年3月7日至13日,潍坊市市委书记惠新安率市党政考察团到嘉兴、泉州、宁波、苏州、南通五市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考察学习,回来之后的一篇万言心得体会《感觉我们跟南方不在一个时代》火遍网络,里面提到:

与南方五市相比,我们所有差距的根源都在思想观念上。

一是安于现状、沾沾自喜;

二是缩手缩脚、过于保守。南方是“法无禁止即可为”,只要法律法规没有明确禁止,就大胆干大胆闯,而我们是“法无授权不可为”,没有成例不敢为,只要是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的一律否决,创新意识不强,就怕触雷踩线,热衷于不干事不出事,错失了大量发展机遇;

三是注重面子、不重实效;

四是面对危机思想麻痹。

确实,面对同一个问题,思想观念不同,行为就会不同,结果也就千差万别。

领导干部集体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展现给外界,就成了当地的营商环境,由此造成的结果就是当地经济发展的活力和速度的差异。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前提是有优渥的土壤环境。

今年3月,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点赞浙江桐乡市营商环境,诞生于山东的“互联网+”创服企业“凤岐茶社”将主要业务移师桐乡乌镇仅3年多,就孵化、改造了近60家智慧农业企业,总资产超过100亿元。

一家发源于山东的企业孵化器,因场地面积等各种硬性条件的限制没能评上市级众创空间,在移师乌镇后却成为国家级众创平台,对山东来说,这确实很尴尬。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凤岐茶社“墙里开花墙外香”的问题,引起了省委书记的高度重视,点赞浙江桐乡营商环境,其实是在斥责本地的营商环境。

而这样的局面,还是在2018年山东花大力气整顿了营商环境之后出现的。

2018年6月,山东开展首次营商环境评价,对全省各地市的营商环境进行评价,与此同时,还启动了优化营商环境10个专项行动;7月,山东省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工作会议在济南召开,多部门表示,在营商环境上要做“保姆式”“店小二式”的服务;9月,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发布《山东省营商环境评价实施方案》,要求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而媒体报道层面,就拿“刘家义书记+营商环境”的关键词来搜索,就有近19万条搜索结果。“山东还在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推出更优的扶持政策,不管从事哪一个行业、哪一种产业,只要企业有所需,政府必定有所应。”刘家义书记在2018青年企业家创新发展国际峰会如是说。

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改革开放初期,在食不果腹的环境下,人们解放思想都需要大论战,都需要三五年时间,更何况在今天还算富裕的山东。

时至今日,触及利益的改革已很难推进,触及灵魂的思想已很难解放。口号喊起来简单,但推动大家行动起来很难。

3月份,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再度承诺,“凡是深圳能做到的,青岛都要做到”。

铿锵有力的承诺代表了王书记本人奋起直追的坚定态度,但面积只有青岛1/6的深圳GDP却是青岛的整整两倍,这意味着青岛干大事的魄力有余,财力却不足。

说实话,山东现在跟广东争抢新经济高科技好项目,至少要多付出一倍的财力,才有胜算。

对于企业落地发展来说,政府关系固然重要,但产业聚集更重要。只要是好的项目,哪里的政府都欢迎你过去,要地给地,要政策给政策,但有的地方却提供不了研发所需的高端人才,提供不了产业链上下游配套服务企业,提供不了足够的财力支持,这是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上文所说的“凤岐茶社”事件,就是在山东寿光时因为小小的水电费免费承诺未兑现选择了出走,而在乌镇,不仅房租水电全免,每年还有各种运营补贴。

地方财力的较量,不是喊口号就可以追上的。

但空谈财力的客观差距毫无意义,谈与不谈,差距始终存在,我们应该谈的是如何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毕竟做事还是不做事,以什么态度来做事,这掌握在做事人手里。

“一次办好”“快速审批”“上门服务”,形式上的这些政策,南方的都可以搬到北方来,但具体执行层面,还是需要一个个鲜活的人啊。

笔者最近就听说了两件事。

一个是发生在苏北某市,一家龙头房企去当地开发房产,在申请一个许可证的时候,遭到了主管部门负责人的刁难。这证按照流程很快就办下来了,但该负责人却一直放在抽屉里不给企业,直到该企业的区域总裁按照他的意思过来见了他一面才给。

另一个是发生在某县城的故事,有个商人去当地做了点业务,赚了也就5000块钱,但事后这个经办人要请客,那个经手人要洗浴,5000块的利润几乎挥霍一空。

一小撮人的吃拿卡要,对于破坏当地的营商环境来说,这是内因,是可以通过正风肃纪改善的,但还存在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外因,那就是政策投机造成的“劣币驱逐良币”的问题。

市面上一些别有用心的企业家,拿着被市场淘汰的项目重新包装成高科技项目来北方进行政策投机,他们知道北方城市的招引难度大、压力大,所以主动送上门来,他们知道政府喜欢投资大、就业多、税收高的项目,所以投其所好,申报的规模动辄几十亿上百亿。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他们要求政府免费给地给厂房,这些都好说,毕竟土地和厂房他们拿不走,但他们会要求地方政府配套股权投资,跟他们成立合资企业,他们只出所谓的技术、品牌等无形资产,现金全部需要地方政府下面的平台公司出。还记得河南南阳的庞青年水氢汽车吗?对,就是那种套路。

不跟他们合作,他们到处说送上门的项目都不要,这个地方营商环境太差;跟他们合作了,当地本就不多的财力被他们占用了,真正的好项目反而得不到政策扶持,纷纷离开,是为“劣币驱逐良币”。

越强调营商环境,越容易被投机者钻了空子,反而越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越容易培育出优质的企业。

所以北方学南方改善营商环境、新旧动能转换、产业结构升级,不能只是照搬表面的规章制度流程体系,基础不同,照搬的制度可能会水土不服,毕竟发展的水平“不在同一个时代”。

但有所触动总比无动于衷要好,奋起直追总比安于现状要好,祝愿以山东为代表的北方经济可以发挥出“后发优势”,重新提速再出发。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来源:秦朔朋友圈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