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为什么能发展起来,以及锡商为什么能不一样?

无锡在明清时代已经是一个兼顾工商农的综合性城市。

1d6748f54d7cb42d809b5558420b3691.jpg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qspyq2015),作者惠维杰,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无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周文王的兄长泰伯奔吴的故事,距今3000年历史,是吴越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古代无锡是著名的鱼米之乡,自隋炀帝开京杭运河以后,贯通南北,运河穿城而过,使无锡变成南方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手工业和商业快速发展。到了明清时代,无锡已经是著名的商业城市,盛产鱼、米、布匹、茶叶和面粉。其主要行业也有纺织、印染、茶业和渔业,可以说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但是无锡真正散发光彩的时代却是清末民初和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阶段。为何无锡会在这个阶段散发出光彩,在全国工商业历史上书写下如此浓墨重彩的一笔?待笔者为看客一一剖析。

鱼米之乡,百业之资,航运通达,兼济天下:无锡城市的基础

无锡坐落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土壤肥沃,气候宜人,依靠长江与太湖两大水系,渔业也异常发达,物产丰富、衣食无忧的环境刺激了人口的增长,无锡作为江南的中心城市,城市化的程度也非常高。

明清时代的无锡纺织和印染行业高度发达,一是得益于高度发达的农业可以支持大量的人口从事工商业;二是得益于高度发达的农业本身。因为纺织行业需要大量的丝绸和棉麻,而印染业则需要大量的天然染料,作为交通枢纽的无锡可以从整个江浙,乃至长江流域得到足够的原料。所以

相比邻居苏州,明清时代的无锡拥有更加便利的交通和工商业氛围,而在文化方面则稍逊于苏州。

近代半殖民地风潮,无锡城市的逆流发展

随着清末列强入侵,中国逐渐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面对逐步被强行打开的中国市场,无锡却在这股风潮之中逆流而上,工商业快速发展,进入了无锡历史上的黄金车道。

殖民地经济的主要代表是当时的英法两国,其特点在于,主要的工业城市都在本土,海外殖民地提供充足的原材料,同时又作为巨大的市场。

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一面向列强提供廉价的原材料,一面接受大量的商品倾销。一开始列强受制于交通和航运问题,殖民地化主要分布在沿海,例如广州和上海。但是随着殖民地化的深入,廉价的原材料流动开始产生吸虹效应,内陆的物产资源沿着长江向上海流动,无数原材料在无锡中转以后运往上海,由上海装船运往海外。同时大量的产品运抵上海,在无锡中转后深入长江流域,或通过京杭运河北上南下。如此庞大的物流量快速刺激了上海和无锡的工商业发展。

太平天国以后,江南经过战乱以后几乎一片废墟,杭州也因为京杭运河被截断而逐渐衰落。大量的难民和资金涌入上海促进了上海的经济发展,也使得殖民地经济的商品流动更加活跃。

因为大量难民涌入而发展起来的上海,因为得天独厚的地理航运优势而重建起来的无锡,在殖民地经济活动的刺激下发展迅速,而经历战火的苏州,和失去优势的杭州则逐渐衰落。

的确,大量的产品中转使得无锡人认识了这个世界,大量的原材料中转则让无锡人意识到身边的巨大商机。发达的金融业和钱庄业也提供了足够的资金支持。又有不远处上海的无数外资作为榜样,无锡的工商业现代化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根据历史,外国被允许在中国开设工厂,始于1895年的马关条约,日本被允许在通商口岸兴办工厂离无锡比较近的城市有苏州和杭州,而列强通过所谓的最惠国待遇和利益均沾等理由,将此权力扩大到适用于所有列强。马关条约签署于1895年4月,而无锡第一家近代工厂的开办年份也恰好是1895年,由此可见,无锡商人对新世界的敏感度相当高。

四大家族 无锡近代工商业巅峰

说到无锡近代工商业,必然会提到无锡的四大家族。作为锡商代表,四大家族在近代的无锡历史,乃至中国历史上都有重要的地位。

这四大家族分别为杨、薛、唐、荣。其代表人物为杨宗濂、杨宗瀚兄弟,薛福成,唐骧廷―唐君远―唐翔千―唐英年,荣宗敬、荣德生兄弟。

杨氏

杨宗濂、杨宗瀚兄弟创办了业勤纱厂,是近代中国第四家民营纺织厂,全国第一家环锭纺织厂,无锡第一家近代企业,在中国近代经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标志着无锡开始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型。

杨氏兄弟的子侄也先后在无锡投资创办公司。杨氏的子孙研究学问的比较多,杨荫榆做了女师大校长,侄女杨绛嫁入无锡书香世家钱氏,也去做学问了。

薛氏

薛家是无锡望族,较唐门更为显赫,官高爵显,根深蒂固而又财大气粗,不仅在当地,就是在整个江南也是声名显赫的。薛福成官至左副都御史,位在九卿之列,并于一八八八年秋以“钦命”二品顶戴,三品京堂候补衔出任英、法、意、比四国钦差大臣,儿子薛南溟早就在上海滩创业,孙冶方(姓薛,孙冶方是他当地下党时候的名字)和薛暮桥是新中国第一代经济学家的领袖人物。

唐氏

唐氏家族的发祥地是江苏无锡锡山区羊尖镇严家桥村。无锡唐氏原是常州人氏,祖先唐荆川曾任明朝兵部侍郎。明朝末年,唐氏第十一世中的一支移居无锡。到唐懋勋,已是第十六世。

唐懋勋(1800-1873),号景溪,是唐英年的父亲唐翔千的太曾祖父,被现在的唐氏子孙后辈尊称为景溪公。1860年,太平军开始进攻南京,战火迅速烧向江南。唐懋勋为了逃避战争,携妻儿老小一起来到无锡严家桥。

而今老无锡们都知道,“老法头”里,无锡唐家从严家桥走出了两支显赫的后裔,一支是创办了庆丰厂的“七房”唐保谦,另一支是创办了丽华―丽新―协新系统的“八房”唐骧廷。

唐氏一门,有一支三代皆是麻省理工高材生,而麻省理工在唐炳源入学50周年还专门开了一个纪念会。

唐翔千在香港也是地位显赫,香港千字辈多为企业家、金融家,国内则为专家学者居多。唐翔千之子唐英年现任香港特别行政区财政司司长。从唐骧廷―唐君远―唐翔千―唐英年,唐氏一族在无锡六大资本集团中迄今声名最为显赫,对无锡当下社会仍有重大影响的,当属当年凭借丽华―丽新―协新起家的这一家族。且不说佳福大厦、“中萃面”这些无锡人十分熟悉的产业。

荣氏

荣宗敬、荣德生创下丰厚基业,列无锡四大家族之首。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开办实业,成为公认的“面粉大王”、“棉纱大王”,同时也是提倡实业救国的爱国实业家楷模。而今荣氏家族荣宗敬后裔主要分布于美国、巴西,早已远离,荣德生后裔也主要分布于美国、中国香港,只有荣毅仁留在大陆,做过国家副主席,儿子荣智健也曾担任中信泰富集团主席。

看完四大家族的简介,我们可以非常容易地总结出锡商的性格和特点,也可以看出锡商发展的历程。

第一,锡商发展大多基于世家豪族,兄弟、父子一起奋斗,往往一代兴盛,两代奠定基业。

第二,锡商大多是知识分子,甚至是政府官员,往往入朝可从政,入市可言商,入学可治学。

第三,商政学的融合,锡商有不同于其他商帮的灵魂。

纵观清末民初的几大商帮:

  • 晋商主要从事于金融和钱庄业,遵循以末起家,以本守之。因为从事金融业,其契约精神最为显著,但是金融业发展却与国运息息相关,清末民初时代的中国国运衰微,金融业首先遭到列强的冲击,导致晋商的衰落。遵循的传统让晋商赚的利润大多用于置地、挥霍和守家,而不用于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晋商对于政治往往采取结托的态度,结交、依附政府官员,使得自身在政治竞争中处于绝对弱势。这些特点使得晋商逐渐衰落,最终分崩离析。

  • 徽商主要从事盐业,盐是一种垄断性资源,遵循以儒治商,讲道义,重诚信。但是到了近代,受到国内日益恶化的税收环境,国外大量的商品的冲击,以及太平天国战争的摧残,使得徽商逐渐衰落。

  • 浙商是著名的中国商帮,号称东方犹太人,浙商敢闯、团结、和气、共赢。浙商的性格与浙江的地理环境也息息相关,浙江多山少地,交通不便,每年台风登陆环境恶劣,所以浙商没有被土地束缚,好离敢闯的性格由此养成,浙江人在外地可以与当地人很好地相处,做生意也讲究共赢。因为好离敢闯,所以外地浙商起家往往是以不起眼的小生意开始的。因为小,所以浙商远离官场,深入民间,也成就了浙商海纳百川的特质。而本土的浙商,则从浙江固有的行业发展而来,清末民初时代,本土浙商以茶叶、丝织业与航运业为主。通过京杭运河连通上海,丝织品源源不断地远销海外,成就了浙商雄厚的民间资本。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商帮,浙商有其海纳百川的特质,也有把握市场的魄力,可谓两翼俱全。

锡商相比于以上商帮则有着与众不同的灵魂。无锡作为吴文化的发源地,锡商的灵魂早在春秋时代便开始孕育了。春秋时代的著名人物范蠡与西施隐居于无锡蠡湖边,谱写了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而锡商的灵魂也源于范蠡。

范蠡是春秋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实业家,号称陶朱公,又著书立《计然》,后世称为商圣。帮助越王勾践灭吴,与西施隐居蠡湖畔以后开始经商,名号陶朱公。范蠡是商政学三全的锡商鼻祖。

到了明代,无锡的文化发展也极其快速,出现了明末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商人-文官集团――东林党。

在明末的历史上,东林党是江南士大夫为主的政治集团,但是很多人都并没有注意到东林党其实可以算是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团体。因为当时的江南商业发达,商人发家以后往往让自己的后代开始读书做官,于是几十年以后无数的官员就出身于商人家庭,很多官员的后代也从商治学。所以东林党虽然说是文官集团,但是背后代表的商人利益已经让它具有了资产阶级性质,只不过没有明确的政治诉求和纲领,所以还不能算是完全的政党。

明末,明廷对商业上的税收减免政策大多出自东林党。由此可见,锡商在政治上比晋商深入的多,往往会积聚力量来直接影响国家政策,以利于自身的发展。

到了清末民初,锡商往往由政界切入工商开始发展(薛家),也有由工商业切入政界(荣家),也有工商业转入学术界(杨家),或者在几代以内在政界和工商之间来回切换的(唐家)。锡商的鼎盛时期由此而来。

对比晋商,锡商更深入的切入政界,敢于以自己的政治力量来争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政策支持,工商业的特性和善于治学的特质也要求锡商具有洞察世界最新技术,最新管理模式的长远目光,和敢于投资升级和效仿学习的魄力。相比于徽商,锡商没有垄断任何资源,也不会拘泥于以儒行商一种理念。善于治学的锡商更擅长在工商业活动中发觉新的思想,懂得新的哲理,然后提炼为新的学术,运用于治家,治国,治世。

相比于浙商,锡商是一种另类的存在。锡商喜欢聚集于无锡或上海一隅,他们不喜欢离开故土,更喜欢经营自己的家乡。东西走向的长江,南北走向的运河,使得锡商不出家门便可得到想要的原材料,想触及的市场,发达的农业基础使得手工业过渡到近代劳动密集型工业成为可能。

对比无锡和温州,无锡的基础建设非常完善,而温州虽然富裕,但是基础建设却不如无锡。追溯其原因,在于锡商有造福乡里,捐钱造路建桥的传统。而浙商好离敢闯,大多数浙商很少回到家乡,自然也不会存在造福乡里的想法。

由此可见,锡商的灵魂在于从商,从政,治学,三者的融合。能实现这三者的融合,必然有渊博的学识,殷实的家境和悠久的家训。这也是锡商的世家标准。

改革开放后的无锡发展

改革开放时期的无锡,是苏南模式的最重要的发源地之一,那么苏南模式为什么会在无锡发芽壮大呢?结合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这段时间国内外情况,中国对外贸易并不发达,生产物资也不富裕,计划经济束缚着全国各行各业的发展。当时的上海是全国的工业中心和金融中心,但是已经起不到前文中国际贸易重要节点的作用。相应的,无锡作为国内贸易与国外贸易过渡的物流节点的作用也不再重要。

但是无锡与生俱来的特点依然没有被抹灭。作为鱼米之乡的无锡,粮食产量相当高,可以支持大量脱离农业生产的人口。加上无锡因为受到的战乱波及比较轻,从清末民初积攒下来的工业实力,产业工人的水平都比较强。

当无锡人民利用农闲的时间开始为国企和集体提供简单的工业生产和设备维护修理的时候,苏南模式就应运而生了。大量拥有专业技术的人才被重新整合到工商业生产链中,大量拥有管理经验和实业经营经验的人才再一次受到重用,使得具有锡商精神的弄潮儿们再一次得到了发展的机会。

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和靠近上海,便于接受上海辐射的优良地利,使得苏锡常等城市快速发展,也逐渐确立了苏锡常这样的发达城市群。但是改革开放后重建的锡商却还没完全找回深藏在历史尘埃中的自我,也还未从无锡这片滋养孕育了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土壤中吸收足够的养分化茧为蝶。

新锡商的未来展望

目前改革开放以后重新建立的锡商是属于第一代的新锡商,还没有像前辈那样达到商政学三全的境界,但是毫无疑问,新锡商也将遵循前辈们走过的路。

苏南地区经济发达,而家庭对子女教育的资金和时间投入也是全国最大的区域。近几年无锡教育水平也越来越高,无锡学生的高考成绩水平可以技压整个江苏。

苏南地区的本土人才很少会流动到其他地方发展,这将导致苏南地区出现一个由本土人才为主,外地人才为辅的人才高地。这样一个人才高地,产业上会促进苏南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文化上将逐渐的锤炼和融合出一个系统的苏南商业文化,有相似的文化背景,相似的行为准则,相同的价值观念的商业团体。

这样一个团体会以苏南城市为核心,逐渐影响移民城市上海,然后通过上海的影响力辐射全国。

毫无疑问,现在的第一代新锡商已经逐渐完成了资本积累,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无锡这块土地,甚至苏锡常这块相似度很高的土地上,将上演群雄逐鹿的好戏。而在两三代的资本积累,产业升级,经营博弈以后,极有可能出现类似浙商商会这样的锡商商会组织以协调各方供需和发展,同时积聚力量来应对将来的挑战。

因为锡商有不离家、喜欢经营家乡的传统,所以随着锡商商会的壮大,可能会影响地方政府的地区发展规划,甚至影响全国性的战略规划。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来源:秦朔朋友圈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