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全球知名的商业软件供应商甲骨文公布了新一季度的财报。根据财报来看,甲骨文在这个季度的营收同比增长2%,净利润同比下降6%,两个核心数据的表现都不是很理想。与此同时,甲骨文首席执行官马克·赫德(Mark Hurd)将因健康问题休假,这两个不利消息促使甲骨文财报发布后,股价在盘后交易中曾下跌了近5%。
根据财报来看,甲骨文目前的营收业务核心在云服务和授权支持业务上,占总营收比重超过73.8%,虽说云服务业务继续保持同比增长,但这个增速远远落后其它科技巨头,这也意味着甲骨文在这个主营业务上的竞争力还不够。
在PC时代,甲骨文起家于数据库管理,面向企业销售软件软件而坐收市场红利,虽说甲骨文成为这个领域的佼佼者,但时代的发展总是很快,稍一不留神巨头就可能错过发展机遇。由于决策上的失误,甲骨文错过云计算发展机遇,如今它远远落后亚马逊、微软、谷歌等科技巨头。美股研究社通过解读甲骨文这份新财报,从业务竞争力角度来分析它的困境与机遇。
营收跟净利润同比增速均放缓 云服务业务占总营收比重超73%
这次甲骨文的财报本来于美股市场周四收盘以后(北京时间周五凌晨)公布财报,但选择提前一天发布。在财报发布当天,该公司联席首席执行官马克-赫德(Mark Hurd)将因健康原因请假。
根据财报显示,甲骨文第一季度总营收为92.18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的91.93亿美元相比基本持平,不计入汇率变动的影响为同比增长2%,不及华尔街分析师预期。净利润为21.37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的22.65亿美元相比下降6%,不计入汇率变动的影响为同比下降3%;每股摊薄收益为0.63美元,高于去年同期的0.57美元。财报发布后,截止文章发稿,甲骨文的盘后跌了1.01%,盘后股价为55.72美元,市值为1877.73亿美元。
根据业务营收来看,云服务和授权支持业务营收是甲骨文的重要收入来源,在这个季度的云服务和授权支持业务营收为68.05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的66.09亿美元相比增长3%,不计入汇率变动的影响为同比增长4%,占总营收比重达73.8%。
云授权和现场授权业务营收为8.12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的8.67亿美元相比下降6%,不计入汇率变动的影响为同比下降6%;硬件业务营收为8.15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的9.04亿美元相比下降10%,不计入汇率变动的影响为同比下降9%;服务业务营收为7.86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的8.13亿美元相比下降3%,不计入汇率变动的影响为同比下降2%。
在成本支出方面,甲骨文在这个季度的总运营支出为63.41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64.15亿美元相比下降1%,不计入汇率变动的影响为同比持平;在营收中所占比例为69%,相比之下去年同期为70%。这个季度的运营利润为28.77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的27.78亿美元相比增长4%,不计入汇率变动的影响为同比增长6%;运营利润率为31%,相比之下上年同期为30%。
从甲骨文的这份财报来看,核心数据的增速并不是很亮眼,同时这也是甲骨文连续几个季度增速下滑,这也说明目前它的几大业务都面临不小的营收压力。在美股研究社看来,昔日巨头如今走下坡路是有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科技巨头微软跟亚马逊变最强对手 甲骨文云服务业务面临很大阻力
今年,甲骨文的股价虽说有一些涨幅,但根据这几个季度的财报来看业绩表现并不是很好。之前麦格理分析师Sarah Hindlian将甲骨文的评级从"跑赢大盘"下调至"中性",目标股价也从56美元调降至55美元。其他华尔街机构也持观望态度,包括摩根大通、瑞银、摩根士丹利在内的投行也在财务前重申了对甲骨文的"中性"评级,目标股价分别为53美元、54美元和59美元。瑞士信贷稍微乐观,给出了"买入"评级和60美元的目标价。
众多知名投资机构下调对于甲骨文的评级,这说明现阶段的甲骨文的营收前景并不受投资者看好,在美股研究社看来主要受这几个方面的原因影响。
1、 巨头亚马逊、微软、谷歌成合作方变竞争对手,甲骨文云计算业务不敌对方
根据甲骨文最新财报来看,它在这个季度的云服务和授权支持业务营收为68.05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的66.09亿美元相比增长3%,不计入汇率变动的影响为同比增长4%。从这个同比增速来看确实不快,但该业务的营收占总营收比重达73.8%。
7月10日,权威研究机构Gartner发布全球云计算市场数据,亚马逊、微软、阿里云3家企业占据全球七成市场份额,并且进一步挤压"其他"厂商的市场份额。这几个巨头不仅仅在全球占据的云计算市场份额高,而且他们的云计算业务的增速仍然很迅猛,从他们最新一个季度的财报数据就能看出。
亚马逊云计算业务在今年二季度的营收为83.81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的61.05亿美元增长37%;较今年一季度的76.96亿美元增加了6.85亿美元,环比增长8.9%。微软在二季度的智能云部门营收为113.91亿美元,同比增长19%,运营利润96.68亿,均高于去年同期。阿里巴巴在这个季度的云计算业务的营收为77.87亿元,同比增长66%。
从这几个巨头的云计算业务营收增速来看,均远远超过甲骨文。同时之前像微软、亚马逊、谷歌等都是甲骨文的重要客户需要使用它的软件,但在云时代这几个巨头反而成为甲骨文的竞争对手。比如亚马逊推出Redshift与Aurora、阿里云推出POLARDB等完全构建在云上的数据库。对于甲骨文来说,要从这几个巨头手上抢夺到用户并不容易。
2、 甲骨文在战略转型上出现决策失误,过度押注SaaS导致选错赛道
目前全球科技巨头攻占云计算的趋势是:它们为SaaS生态赋能,PaaS+IaaS平台化"被集成",这些巨头都是自己并不生产SaaS,而是只提供服务与赋能来扩大它们在SaaS领域的生态。这种做法一方面对于巨头来说,它们只需要将成本放在云计算技术研发上,另一方面这样也能获得更多SaaS企业的合作。
在云计算业务上,甲骨文弥补自身的不足一是通过收购,直接补短板,二是将重点放在SaaS上,比如它之前花重金收购的Peoplesoft是HR SaaS,收购的Siebel是CRM SaaS,收购的Hyperion是企业绩效管理SaaS。从这个策略上来看,甲骨文的云计算业务主要集中在SaaS产品上而其它巨头的野心都放在了操作系统上,这样一对比就能看出业务布局的差异。
像亚马逊的AWS宣布对其AWS合作伙伴网络(APN)进行重大投资,其中就包括推出新的AWS SaaS Factory。微软还推出了"微软创业企业扶植计划Bizspark"和"微软创投加速器",为优胜的SaaS开发者提供支持。阿里云在今年三月的"2019阿里云峰会"上提出要"练好内功、被集成"、"自己不做SaaS,让大家来做更好的SaaS"。
尽管甲骨文试图通过转型来寻求它在移动领域的发展机遇,但由于决策上的"失误",以及在云计算领域错失最佳发展机遇,这也让它在赛道上跟其他巨头差距越来越大,后续要想保持业务高速增长难度加大。
3、 甲骨文在全球不少地区都有裁员,这一动作也暴露出它存在的问题
今年甲骨文最大的"负面新闻"应该算是它的裁员动作了,裁人计划在全球都有所行动,中国地区、墨西哥、印度以及甲骨文总部都有相应裁员。其中中国市场的裁员规模应该算是最大的一批,据国内媒体报导,美国甲骨文总部决议关闭整个我国研制中心,这意味着分布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多地的1600余名职工将失去工作,第一批被裁掉的职工就达到900余人。第二批裁人或将在七月进行。
对于巨头来说一般裁员要么是出现资金问题需要开源节流,或者是现阶段的业务发展遇阻力,为了减少损失中断业务的进行。目前来看,甲骨文在中国市场的裁员是规模最大,当然这也与它在中国的确的业务发展不顺密切相关。办公软件方面甲骨文要面临跟金蝶、用友等本土企业的竞争,在云计算业务上,互联网巨头阿里、腾讯、百度掌握国内绝大部分市场份额,甲骨文的业务都难以跟他们去竞争。
裁员对于甲骨文的影响还是不小,其实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投资者对它的信任。对于甲骨文来说目前虽说核心业务都集中在云服务领域,但这个赛道竞争对手实力太强,甲骨文要想弯道超车并不容易。
甲骨文云计算转型之路任重而道远 押宝云计算考验未来综合竞争力
根据甲骨文这几个季度的财报来看,营收增速放缓这也让外界对这个软件巨头的未来发展前景充满担忧。目前来看,甲骨文业务发展重点放在云服务业务上,这也说明这家巨头押宝云计算赛道试图加快一点速度靠近跟巨头之间的差距。在美股研究社看来,甲骨文的转型道路任重而道远,后续需集中精力重点发展核心业务。
为了更好地实现转型,甲骨文大刀阔斧地实行裁减行动,虽说短期内对它有一些负面影响,但从长远来看这还是有利于它的转型。毕竟进入到云时代后,对人才和业务的要求都与过去几十年有很大的变化,甲骨文吸收吸收新鲜血液有利于给它带来新的思路。根据财报来看,甲骨文在技术上的投入仍然在提高,这还是会有利于提高它在云计算领域的技术竞争力。
为了在云计算业务领域获得更多技术支持,甲骨文除了自身加大技术研发之外,去年,甲骨文收购了9家不同的公司,旨在扩充其云产品组合。在收购Talari之后,甲骨文成为第一家SD-WAN公有云提供商。据外媒报道,甲骨文在今年11月宣布收购SD-WAN厂商Talari Networks。目前,甲骨文在现金流方面还是比较充足,这也还是能够保证它有足够的金额收购一些有发展潜力的初创企业来进一步完善它在云计算领域的生态布局。
对于甲骨文来说,当年高管对于云计算的不重视让它错失这个市场的巨大红利跟机遇,这也让其它科技巨头抢占先机,在这方面甲骨文是失算的。目前甲骨文重心放到云计算领域,这也说明它对于这个业务的重视,只是后续能够有新的突破,也许是提振它股价涨幅的重要因素。
本文来源:美股研究社(公众号:meigushe)http://www.meigushe.com/——旨在帮助中国投资者理解世界,专注报道美国科技股和中概股,对美股感兴趣的朋友赶紧关注我们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