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互联网的去消费互联网化之殇

关注
这个时候,去消费互联网化,势在必行。

图虫创意-99546595930050208.jpg

编者按:本文来源辉常观察,作者孟永辉,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当流量红利开始落幕,简单以流量输送为代表的发展模式开始遭遇越来越多的困境。以电商为代表的诸多互联网物种面临转型困局,获客成本越来越高、转化难度越来越大,资本投资的退潮更是加剧了这一现象的出现。在C端用户之外,寻找新的蓝海成为很多创业者不得不面临的重要课题。

回归B端,改造B端,最终改变传统行业的供应方式,成为人们的首要选择。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产业互联网。虽然我们知道了产业互联网是下一个发展方向,但是,仅仅只是借助互联网技术或许并不能够真正改变传统产业的生产和供应方式,找到更多能够给行业带来深度改变的新技术,或许才能真正把握产业互联网的新风口。

其实,这里所说的新技术并不是指像互联网技术这样简单撮合和去中间化为代表的新技术,而是指那些真正能够改变传统行业的生产和供应逻辑的新技术。因为仅仅只是改造C端,并不能够给上游的制造业、金融业等产业带来本质性改变的变革,甚至还将会对这些产业带来伤害,只有真正改造B端行业,才是长久之计。因此,如果产业互联网时代依然仅仅只是按照消费互联网时代的逻辑来操作,那么,所谓的产业互联网必然会陷入到消费互联网的怪圈当中。

当产业互联网时代来临之际,我们并不能将所有的概念都和产业互联网联系起来,而是要去真正思考如何通过真正对上游产业进行深度赋能和改造摸索出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虽然市场上出现了很多的产业互联网模式,很多的产业互联网玩家,但是,严格来讲,他们都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产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具有独特的特性和规律。

我们加持产业互联网的方式和方法并不仅仅只是打一个概念,立一个名号,而是要用产业互联网去改造上游产业。但是,人们始终都躲不过消费互联网的深度影响,即使是在产业互联网萌动的大背景下,我们看到很多人依然在用产业互联网之名行消费互联网之实。在新技术尚未真正成熟且大范围应用之际,去消费互联网化成为当前产业互联网的第一要务。

具体来看,产业互联网陷入消费互联网怪圈的表现如下:

1、所谓的赋能并非仅仅只是流量供给,而是深度改造行业本身

很多所谓的产业互联网项目对于上游产业的赋能方式仅仅只是流量的供给,减少上游产业的销售、营销成本,而非是解决上游产业生产、制造和供应效率低下的问题。尽管在短时间内可以缓解上游产业的销售困境,但是,如果生产和供应环节没有任何改变,这种以流量供给为代表的赋能方式必然无法长久。

从短期来看,通过给上游的产业以廉价、精准的流量可以缓解他们面临的发展困境,但是,这并不是矛盾的根源所在,必然无法真正解决上游产业的发展困境。当前,上游产业面临的真正问题是生产力效率低下、盲目生产和生产成本过高的问题。如果不去改变上游产业自身的这些问题,而是仅仅只是流量供给,到最后非但无法真正缓解上游产业的发展困境,甚至还有可能对它们造成更大的伤害。

因此,彻底告别消费互联网时代的流量万能的思维定式,真正去改变上游产业的生产、制造方式,或许才是产业互联网时代的显著特征。无论是将新技术应用到商品实际生产过程当中,还是去改变传统制造业的参与成分,只有真正能够深度改变行业本身,才能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产业互联网。

2、消费互联网时代的平台模式不再万能,深度参与才是产业互联网时代的精髓

用产业互联网之名行消费互联网之实的另外一个表现是对于平台模式的依赖和迷信。很多所谓的产业互联网的玩家们依然在坚持甚至放大平台的作用,以此来强化自身在这个过程当中的重要作用。其实,这种方式并不能够真正解决上游产业的问题,甚至还有可能影响到行业运行效率的提升。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产业互联网的试验场在上游产业上,而不是在平台上,上游产业的生产、供应并不能够在平台上来完成。因此,在产业互联网时代,平台作为达成交易场所的作用将会逐渐减弱,最终平台将会成为一个服务提供商,去做那些上游产业做不了的事情,最后再到上游产业里落地和应用。

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我们继续夸大平台模式的作用,甚至继续让平台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这种方式非但无法解决上游产业在实际发展过程当中遭遇到了痛点和弊病,甚至还有可能延缓上游产业变革。因此,在产业互联网时代,我们必然也必须要弱化消费互联网时代的平台作用,通过深度参与到商品的制造、供应过程当中来实现对上游产业进行深度改造的目的。

3、产业互联网建构于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之上,而非互联网技术之上

任何一个概念缺少了底层技术的支撑都无法具有自身鲜明的特征,产业互联网同样如此。当产业互联网的脉络逐渐清晰,当玩家们不断增多的时候,我们却并未看到基于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的广泛铺开。这其实就陷入了理论和实践脱节的悖论里,以互联网技术为底层技术的所谓的产业互联网,到最后只不过是消费互联网的外皮而已。

因此,真正从5G、物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出发去丰富和发展产业互联网的改变才是拥抱产业互联网风口的最佳姿势。通过这些新技术的落地和应用去解决传统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当中的痛点和难题,并且提升制造业的效率,减少制造业的成本,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业已升级的消费需求,或许才是产业互联网的真正内涵所在。

基于我们对于互联网技术的认识和了解,产业互联网的这些需求是无法通过互联网技术来满足和实现的。互联网技术仅仅只是在商品生产制造出来之后,在营销和推广环节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来发挥爆发式的作用,在商品的生产和制造环节,互联网的作用并没有如此强大。因此,如果我们以互联网技术来建构产业互联网的大厦,结果必然会陷入到消费互联网的怪圈里。

4、产业互联网时代的被改造对象是B端行业,而非C端用户

无论是新技术、新模式还是新思维,其实都逃不脱一个改造对象的问题。那么,产业互联网时代的改造对象究竟是谁呢?很显然,产业互联网之所以被称作是产业互联网,它的改造对象必然是B端行业,而不是C端用户。

对于消费互联网依然迷恋的人并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只要给B端行业源源不断的C端用户,就可以解决B端行业遇到的一切困难和难题。这显然是不对的。因为如果我们一味地给B端行业输送流量,但是,B端行业却提供不了C端用户真正需要的产品和服务,那么,这些流量的需求必然无法得到满足,对于B端行业来讲,这些流量依然是无用的。

如何让C端用户的流量真正有用呢?改造B端行业,让B端行业真正生产出受C端用户喜欢和青睐的产品和服务,才能让C端用户真正有用。从这个角度来看,产业互联网的改造对象应该是B端行业,而不是C端用户。我们只有真正将目标对象从C端用户转移到B端,才能真正跳出消费互联网的陷阱,进入产业互联网的发展轨道里。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尽管产业互联网的趋势已然成为一种必然,但是,由于人们的思维、技术、商业模式等依然在停留在消费互联网的时代,所以,所谓的产业互联网其实更像是一个噱头和概念。因此,去消费互联网化是现阶段产业互联网发展的第一要务。

消费互联网对于行业和个人影响的深度和全面,最终让去消费互联网化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除了以5G、物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不断成熟和落地之外,去消费互联网化的关键依然在人们对于产业互联网的深度理解以及实践上。

通过对产业互联网的深度理解,我们才能真正明白产业互联网究竟是什么,它与消费互联网究竟有什么区别,在参与到产业互联网的实践当中时,我们才能真正厘清它与消费互联网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避免陷入到消费互联网的怪圈当中。

当产业互联网的发展逐渐成为一种必然的时候,浮于表面的迎合与跟风,深藏内心的对于消费互联网的迷信,或许才是真正制约产业互联网真正落地和繁荣的根本原因。

这个时候,去消费互联网化,势在必行。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来源:辉常观察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