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眼,请回答:手机高端品牌有哪些?

关注
华为 Huawei
广东信息通信
信息与通讯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
最近融资:|1987-09-15
我要联系
5G开启,又是一场新的较量。从3G到4G,苹果把诺基亚拉下神坛。从4G到5G,华为能再演神话吗?至少,在5G手机的商用化上,华为已经跑在了前面。

图虫创意-247417028591485114.jpg

编者按:本文来源懂懂笔记,作者懂懂,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如果是五年前问消费者:高端手机有哪些品牌?答案是:苹果。

如果今天再问消费者:高端手机有哪些品牌?答案是苹果和华为。

随着5G的开启,华为再次抢跑。如果一年后再问消费者:高端手机有哪些品牌?相信答案还会有些微妙的变化。

高端品牌的产品形象与产品的创新力、产品品质密切相关,没有一个品牌可以躺在过去的成功上睡觉。不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就不会赢得用户的“心”。

No.1、从渐变到转折,华为纵身一跃

今年全球最为关注的两款高端机型,一是华为的Mate 30系列,一是苹果的iPhone 11系列。不同的是,华为Mate 30系列的产品获得了更多用户的好评,而iPhone 11遭到吐槽,大量果粉认为严重创新不足,以至于开售即破发。苹果采用低价+降价策略,使得苹果的销量在第三季度提振,但是在用户心中苹果也渐渐“变味”。

其实,苹果占据用户心中不可替代的高端手机形象很多年。但是这两年随着苹果创新乏力,而华为不断有新技术加持,用户对于高端手机品牌的认可也在发生改变:华为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而苹果开始走性价比的路线。

此消彼涨,正在改变双方的位势。一个有趣的现象:以前,一向高傲的苹果,发布会上只谈自己的创新,不屑于提及其它品牌。但是在今年苹果新机发布的时候,居然与华为进行了对比,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华为已经成为让苹果不得不“重视”的友商。

从上图京东的双11数据来看,4000-4999、5000-5999、6000以上三个高价位段,几乎就是华为与苹果的战场,双方形成焦灼的态势。而华为Mate 30 Pro 5G版更是成为6000元以上市场的销量冠军。这可以说是一次转折,苹果以往一直是高端手机无可替代的“第一”,而这一次被华为拉下冠军宝座,一方面说明用户对于华为5G技术的认可,另一方面也说明用户对于华为高端形象的认可。

华为Mate系列一直走高端商务定位,所有华为最先进的技术都会在这个系列的产品上落地。从Mate 7系列开始出现一机难求的局面,华为Mate系列的高端商务范儿已十足。而华为Mate系列保时捷设计版,更是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

华为的高端不只有Mate系列支撑。华为P系列在今年上半年发布,以其超强的拍照功能,成为上半年的安卓机皇。在今日头条发布的《2019年上半年手机行业白皮书》中可以看到,上半年机型搜索数据中华为P30系列最高。此外,在《白皮书中》还有一个指标:留存率。从品牌上看,苹果的换机留存率最高,但仍呈明显下降趋,华为在安卓机中留存率最高,越过40%,正在拉近与苹果的差距。如果细化到具体的产品,华为Mate系列换机留存率超过55%,这意味着有一半以,这已经超过iPhone 2%的换机留存率,华为Mate系列成为整个手机市场中换机留存率最高的产品系列,这也是第一次由安卓品牌占据这一位置。这说明,苹果手机的粘性在降低,而华为在增长。

今年年初,在巴塞罗那的MWC上,折叠手机掀起一阵热潮,成为技术创新的代表。华为折叠手机 Mate X 在MWC上首次露面之后为华为的高端形象再次加分。上周末(11月15日),11月15日,华为折叠手机 Mate X 首销,这款售价 16999 元的手机在开售后数秒内即售罄。如此火爆的手机当然也引起了黄牛的关注,根据闲鱼平台的搜索结果,目前已有多个买家正在销售华为 Mate X 手机,价格高达 3 万元;与此同时,求购华为 Mate X 的用户也不在少数,开价均在 2~3 万元不等,有的甚至还表示 5 万以内均可接受。

要知道,当年每一代苹果新机发布,都是黄牛最兴奋的时候,但是今年苹果开售即破发,让黄牛们没有了生意。而用户对华为 Mate X疯狂喜爱, 使得黄牛们有了新的“机会”。虽然无论苹果还是华为,都不喜欢黄牛,因为这样的加价影响了最终消费者的体验。但是,黄牛“钟爱”哪个品牌,无疑也是来自市场最真实的一个“风向标”。

用户对于一个品牌形象的认可不是一天两天形成,也不是靠一两个产品就可以建立。比如在小家电行业的戴森,特立独行,坚持创新,每一个产品品类都带给用户与其它品牌不一样的体验,渐渐树立起无可替代的高端形象。一个普通品牌的吹风机卖百元以内,而一个有技术含量、质量过硬、造型美观的戴森吹风机则可以卖两千元以上,价格虽高,但是用户买得开心,认为物有所值。

华为手机从代工到自有品牌,从没有品牌到越来越知名,产品从不成熟到品质越来越好,通过十几年巨资在研发上投入、积累,技术上从模仿、追赶到全面突出,今天呈现给用户的产品越来越好,高端形象正是这样一点一点积累出来的。

在手机行业,以前想到高端只有苹果一个选择,而现在华为已经渐渐比肩苹果。

当然,也没有一个品牌形象是一成不变的,即使高端,如果躺在自己舒适区里,也会慢慢被用户所遗弃。苹果下一代产品是继续这两年的平庸,还是会重新回到创新的轨道,很难讲,要等到产品真正发布的时候才能见分晓。不过华为,在研发上多年积蓄的能量正在爆发,品牌也正处于上升的态势,特别是其在5G的全面优势,有望在未来两三年间持续走高,赢得更多高端用户的青睐。

No.2、势如破竹,从蹒跚学歨到5G全面突出

迎来转折点,是华为多年爬北坡的结果。

在11月9日,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发微博感慨:“还记得当初我们定走高端路线的目标时,我们没有品牌影响力,打开市场很艰难,而且还有来自公司内外的质疑。”

在IT及科技历史上,几乎没有代工企业可以成功转型,做出一个知名品牌,更不要说做出一个高端品牌。华为决定做自有品牌手机的时候,外部竞争激烈,内部也没有人相信能够成功。但是华为决定进入每一个新业务的时候,都会全力投入,用一种“爬北坡”的心态,选择最难走的路,慢慢爬向顶峰。

作为华为高端代表的Mate系列于 2013年出世,当时主打商务、精品的定位,但并不被市场看好。后来随着技术的提高以及坚持品质不放松,一代一代产品迭代,到Mate 7发布的时候,终于在市场上激起了浪花。那一年,华为Mate 7的销量突然爆发,甚至超出了华为自己的预期,市场上出现一机难求的景象,很多高端人士不仅自己用起了华为,还将华为作为礼品送给商业伙伴。那时,华为Mate系列高端的形象渐渐树立。

正如余承东微博中所说,“一路跌跌撞撞,不断思索怎样才能让消费者的体验能更好一些,消费者的需求是什么。”华为的成功,正是以用户为中心的思考和实践,通过技术上一项项突破给消费者更好的体验,满足消费者需求,获得消费者的认可。

对于智能手机,消费者的一个刚需就是拍照。几年前,华为手机与徕卡成立了技术专家组,主要的工作方向是光学设计和图像质量。华为手机与徕卡的合作,并不是简单地将专业镜头塞进手机里就行了,而是双方联合进行深度研发,针对手机拍照进行优化。在2016年的华为P9中正式亮相徕卡双摄,在消费者当中引起不小的震动:手机可以拍出专业相机的水平。

去年Mate 20系列发布的时候,余承东对华为手机的拍照能力已经非常自信,称“甩开友商一条街。”到今年最新一代华为Mate 30 Pro上,配备了超感光徕卡电影四摄,一枚4000万像素的电影摄像头、一枚4000万像素的超感光摄像头、一枚800万像素的长焦摄像头,以及3D深感摄像头。在摄像头的采用上,不仅大胆使用电影摄像头,还最先采用了双主摄设计方案。这无疑成为手机摄像技术的新风向标。

华为这两年的旗舰机,长年霸榜DxOMark,“华为手机拍照最强”已经在消费者群体里形成大有影像。与徕卡的合作,不仅使得华为手机的拍照功能在国产手机中脱颖而出,也使得华为的品牌更加高端化、国际化。

以前,很多消费者喜欢苹果而不喜欢安卓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安卓机容易卡顿,使用体验没有苹果的iOS那么流畅。为此,华为下了“狠功夫”,从底层优化。在Mate 9发布的时候,就给出“500天不卡顿”的承诺,大大提升了安卓机给用户的体验。到Mate 30发布的时候,余承东也公开表示“华为Mate 30 Pro在时延和流畅性方面超越iPhone 11 Pro Max”。这也改变了“安卓不比iOS好用”的历史。

华为对于做好手机的决心,也体现在芯片上。十几年的研发,麒麟芯片从蹒跚学步的行业小弟,到今天不仅算力超过竞争对手,也已经在AI、5G的方向上全面突出。2017年麒麟970作为全球首个AI芯片落地,今年麒麟990不仅拥有更强大的AI处理能力,还是全球首款5G SoC,这也让华为Mate 30 5G版成为全球首款二代5G手机。可以说,在5G开启的时候,华为手机已经处于领跑地位。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在这次双11中,华为Mate 30 Pro 5G可以超越苹果,成为高端“第一机”。

回到余承东微博里的这名话:“从蹒跚学步到手机在摄影领域的突出,再到现在在5G时代的突出,感谢消费者朋友们一直以来对我们的支持,未来我们依然会砥砺前行,把更好的产品反馈给消费者。”

相信,拥有对用户的敬畏之心和爬北坡的毅力,华为还会不断冲高。

【结束语】

曾经,苹果在手机市场的地位不可动摇。但是如今,华为的手机销量已经将苹果甩在身后,并且在高端市场与苹果比肩。客观讲,苹果的创新力大不如前,所以这一代产品不惜以降价换销量。相反,华为过去十几年积累的创新力开始爆发。

5G开启,又是一场新的较量。从3G到4G,苹果把诺基亚拉下神坛。从4G到5G,华为能再演神话吗?至少,在5G手机的商用化上,华为已经跑在了前面。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来源:懂懂笔记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