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纯粹的“国粹”:一棵中药,三桩生意

事实上,中药并没有想象那样没落。

timg.jpg

编者按:本文来源创业邦专栏锦鲤财经。

11月份,一则“8所中医药大学被《世界医学院校名录》除名”的消息迅速在舆论中发酵,不仅引得一众悻悻学子人心惶惶,也让外界再次于“中药”、“中医”面前打上一个醒目的问号,“伪科学论”再度站在风口浪尖上。

事实上,中药并没有想象那样没落,纵观这些年的中药市场,资本方面有同仁堂、片仔癀、东阿阿胶等中药巨头企业纷纷布局中药材后市场,而规模方面也颇为可观。

近日,艾媒咨询发布行业报告,2018年中国中药材市场规模达1246亿元,同比增长22.40%,预计到2024年,中药材市场规模将达2004亿元,年平均复合增长近10%。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艾媒咨询调查显示,2019年有接近五成受访者购买过中药材,基本与西药占比持平。或许,正是由于最近几年的生活中“自然”、“养生”、“健康”等理念的流行,不少人对中药的态度也没能逃离“真香定律”。

不止故宫,中药也能玩IP?

一直以来,如何在互联网新时代里实现消费与认可意识复苏,从而进一步挖掘商业价值是传统文化与产业最“头疼”的事。诚然,大环境的转变可以引领一个行业,亦可以颠覆一个行业。

IP打造在近几年被不少传统文化在复苏途中奉为圭臬,在这方面,不得不提的一个经典范本就是故宫。公开数据显示,从2013年到2016年,故宫文创产品的销售额从6亿元增长到了近10亿元;今年2月,院长单霁翔在亚布力论坛上表示:2017年,故宫文创产品的销售总收入达15亿元。

抛开客观数据,故宫IP的确不断出圈,书本,故宫彩妆、故宫火锅店一度大热,频上热搜,《我在故宫修文物》走红视频网站、“康熙帝表情包”刷爆微信朋友圈、“故宫的猫”火遍微博……

中医药文化在质疑声中裹挟多年,大众的认知在神秘传奇与伪科学论中持续挣扎,摆在市场乃至文化端最大的难题从来都是外界接受程度,在强势IP文化的冲击下,中药也不出意料地走上IP之路。

此前,中国首部中医药题材动漫《本草药灵》亮相央视,主角形象来源于经典中药材“铁皮石斛”;2017年,纪录片《本草中华》第一季收获CSM35城0.94的收视率、豆瓣破9分的“零差评”;今年5月份,第二季入驻B站,评分高达9.6,播放量将近300万,弹幕里各种叫好:“长这么大第一次知道还有这种草药”、“壮哉中华,壮哉传统文化!”、“我突然觉得这部纪录片比综艺节目好看多了!”……

今年2月份,陈宝国与许晴等一众实力派主演的电视剧《老中医》开播,剧播前,“中国中医药报官方号”推出的预热微信阅读量迅速突破“10万+”,收视率一度突破1.7。此外,有职业画师“青哥”与“十一”加盟的漫画《本草孤虚录》现连载于微博,账号粉丝14万人以上,阅读量达4500万余次。

随着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据悉,该漫画团队受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CCTV-9)邀请,参与拍摄“中医药文化现代化推广”纪录片,并签约中文在线数字出版集团,作为重点打造IP项目,并已收到多家影视媒体版权合作邀约。

动漫、电视剧、纪录片、漫画……这一系列在给观众带来惊喜的同时,也能在认知上起到一定的镭射作用。无论成效与否,值得欣慰的是,中国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调查显示,外界对中医药的认可程度呈上升趋势,与2014年相比,2017年增长了56.6%。

一棵中药的三桩生意

甘肃陇西县素有“千年药乡”的美誉,官方资料显示,这里盛产当归、红芪、黄芪、党参等238种中药材,相关资料显示,陇西首阳、岷县、渭源会川等6个大规模交易市场,年交易量120多万吨,年度交易总额高达230亿元。

以陇西文峰镇上的中药城为例,其占地面积约为1000亩,交易大厅近百米长的走廊两侧常年人声鼎沸,堆满各式各样的药材样品。

中药商户老杜在这里做药材生意已经快20年了,“近几年的中药行情越来越好了,就普通的党参来说,20块钱一公斤收上来,售价能达到50块钱一公斤。每天都有很多药材被一辆辆运往新疆、内蒙古、安徽、云南等地,甚至常有外国人来收购呢!”

老杜还表示:“现在中药的用处可大嘞!市场上人来人往的,有药企的,有保健行业的,最近几年,做化妆品的也不少!天然的成分大家用着才放心啊!”

正如老杜所说,就目前看来,整个中药产业链相比以前明显呈现一个多元化市场,一棵中草药也因此被资本切割成多桩生意,首当其冲的便是中成药与保健品。

根据数据显示,2011-2017年中国中成药销售收入直线上升,到2017年中成药销售收入达2996.37亿元,同比增长8.79%,共计企业约为2000多家;而2018年中国保健品行业的零售总额为2473亿元。其中,中草药保健品行业零售额890.2亿元,约占整体36%。

此外,随着近几年里各种“成分党”、“美妆KOL”强势入侵年轻消费群体的消费理念中,药妆成为一个不可小觑的新风口,在某种角度冲击着中药产业。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中国药妆市场规模已经从2010年的110亿增长到2017年的625亿人民币,且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8.16%。预计到2023年,药妆市场销售额将达到811亿元。

3.png

一方面,是我们所熟知的百雀羚、相宜本草、佰草集等国产品牌走出国门,国货“药妆”品牌薇诺娜,去年双十一,在天猫旗舰店的销量线上线下当天销售额突破4亿元。

另一方面,云南白药、同仁堂等传统药企也曾试图以草本植物作为突破口涉足“药妆”领域,虽然效果并不理想。早在1998年,欧莱雅就将薇姿引入中国市场;法国药妆巨头皮尔法伯,旗下拥有雅漾、爱馥美等药妆品牌,在其2017财年中,来自药妆的销售额达14.1亿欧元,占其总额的61%。

不可否认,在消费者的意识里中药天然与“温和自然”相挂钩,概念性效应与当下的生活理念不谋而合,这也致使资本异军突起。就以药妆领域为例,风口愈演愈烈,市场鱼龙混杂,今年1月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明确指出,“药妆品”概念,属于违法行为,药妆概念由此终结。

虽然,这并不意味着药妆市场的终结,但却给了营销层面一次难以痊愈的重创。尤其是肉眼可见中药市场的概念风越刮越大,事实上,这未尝不是对整个产业链的警钟之鸣。

并不“纯粹”的国粹

不管从客观数据上看,还是从消费者的态度上看,国内的中药市场正渐入佳境。与其他行业存在诸多相似之处,一旦市场利润冉冉升起,产业链中无处不在的吸金者以及背后庞大的资本阵营,有意无意间的动作,就会暴露整个市场阵痛的冰山一角。

“其实,野生的党参一般要长5到10年,等根长得人参差不多是最值钱的。但人工种植的话,半年就到收成期了,为了保持根部生长,卖个好价钱,不少药农们就会打壮根灵。” 一位药农透露。据悉,壮根灵是一种生长调节剂,2018年,《中药材生长质量管规范》中明令禁止过该药剂使用。

药农们的小小举动直接牵扯出国内中药市场中讳莫如深的质量问题,这也是中医药复兴者们最为担心的。

以安全性指标与杂控率为例,根据有关媒体报道,日本中药收购方会要求检测200多种农药指标,甚至有些西方国家要求检测的农药指标高达400多种,相比国内,市场上流通的大多数中药材,直接省略指标检测环节。杂控率的差距更是天壤之别,比如日本的杂控率可达 1‰,最高为0,国内普遍在3%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日本汉方生药制剂协会的统计数据,日本汉方药(即中药)市场规模约为2000亿日元(约133亿人民币),在日本的药品市场中大概占2%。中国大陆拿到的份额只是世界草药销量的2%,日本则以90%的市场份额牢牢占据第一把交椅,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则占5%-7%。

汉方药在海外由来已久,公元513年经朝鲜引入日本的,受宠1000多年。明治维新之后,汉方医学遭到抛弃,又在几年前再度重兴。早在2006年,“中医学概论”成为日本医生临床考试内容之—,2008年被纳入日本医生资格考试。

在日本汉方药店里,国内游客的身影络绎不绝。而回望国内,最基本的质量问题尚且参差不齐。

另一方面,常言道“万物皆可炒”,难以想象,这则定律终有一日会降临在中药市场上。今年以来,国内中药市场频繁传出品种溢价的声音,据国内中药材信息门户“中药材天地网”显示,白豆蔻的历史价格在2018年12月初仅有55元左右,至今年年中也仅有六七十元。而从8月份之后,白豆蔻的价格一路看涨,进入11月份突破百元大关。

据此,从去年底至今,白豆蔻的涨幅超过200%。事实上,目前国内多种中药材出现上涨情形,涉及菌类、根茎类等品种,在涨价幅度方面,有的涨价幅度基本超过20%以上,部分品种甚至超过100%。

多数业内人员对此见怪不怪,“有些中药材品种,市场量少,容易被人为炒作。套路都是现成的,把货‘扫’完,继而将产地的价格拉上来,接着,从市场上入手,到处收货购入,再将价格拉上去!”

炒中药的后果可想而知,层层加价,环环相扣,最终吃亏的还是消费者。尤其当我们的“国粹”变得不那么纯粹,对比中外市场,复兴之说难保不是为他人做了“嫁衣”。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来源:锦鲤财经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