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源微信公众号量子位,作者十三,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风头已过,热潮正退,价值规律调节市场,生老病死作用开始显现。
这就是2019年的AI行业发展状态。
而且现实残酷,商用、落地、规模化营收正在成为检验AI公司的核心标准。
于是相比以往顺风顺水,这一年里,早期隐患会成为导火索,经营里的小问题都可能致命。
至少下面这10家明星AI创业公司,起初谁都没想到死神来得如此悄然又迅猛。
Roadstar.ai:融资1.28亿美元,死于A轮,内讧
Roadstar.ai(深圳星行科技)创立于2017年5月。
曾经是一度闪耀无比的明星明星无人驾驶公司,先后筹集到 1.28 亿美元资金。
在2019年逃不过倒闭的命运,成为第一家倒下的无人车公司。
Roadstar创始人一共三位:佟显乔(CEO)、衡量(CTO)、周光(首席机器人专家)。三人在2016年同属于百度硅谷无人车团队。
但据称他们之间的股份太过平均,无人完全拥有掌控权。
而内讧公开始于2019年1月21日。
当时其2位创始人佟显乔和衡量,推动发出公司公告,把还在东京代表RoadStar出席活动的另一联合创始人周光开除。
公告列出了周光的三大罪状,包括长期不遵守公司内部代码管理规章制度,政府监管报告中故意造假数据,以及带头破坏公司内部财务规章制度。
在内讧事件公开后,投资方介入协调,最终股东强制要求清盘退出。
一度闪耀的明星无人车公司,就此变流星。
Jibo:融资7270万美元,死于B轮,竞争
Jibo 公司于 2012 年成立,由 MIT 博士 Cynthia Breazeal 领导团队打造,可谓是家庭社交机器人鼻祖。
2014年,Jibo还在众筹中获得了360万美元的资金。先后6次融资筹到7270万美元。
2017年以899美元的价格向公众发货。
其实早在去年年底,Jibo便传出了不好的消息:将旗下知识产权资产和 IP 出售给纽约投资公司 SQN Venture Partners。
今年三月初,Jibo宣布即将关闭服务器:
现有的机器人将继续响应“嘿,Jibo”的语音指令,但将无法理解其他语音指令。
Jibo的失败源于它自身众多的限制和来自Alexa之类产品的竞争。
Aria Insights:融资3900万美元,死于B轮,资金流断链
这家无人机公司原名叫做CyPhy,2008年由Helen Greiner成立。
先后7轮融资,共筹集到3900万美元。
目的是开发一种连接在接地电源上的无人机,支持无人机完成飞行数天的任务,用于观察和通信。
但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投资者向她施压,要求她在准备工作完成之前就开始商业销售。
于是,她辞去了CEO一职,在2018年末离开公司,去美国军队担任无人机方面的顾问。
今年年初,CyPhy宣布将更名为Aria Insights。并从开发硬件过渡到开发无人机数据分析软件。
而在今年3月,在把3900万美元风险资本耗尽后,公司关门倒闭。
原CEO Helen Greiner表示:
无论是供应链问题还是监管问题,都会阻碍创业公司的快速发展。
Seven Dreamers:融资9500万美元,死于B轮,资金流断链
Seven Dreamers成立于2014年,是一家日本机器人初创公司,曾开发出全球首款叠衣机器人Laundroid。
先后3次融资,共筹集9500万美元。
这款机器人的目标是成为整个家庭的终极衣柜管理者。
它拥有多个摄像头来进行扫描,并通过机械手臂来折叠衣服。
还通过AI技术来分析并找到每件衣服最佳的折叠方式。
但是效率比较低,折一件衣服需要5-10分钟的时间。
除了折叠衣服之外,这款机器人还能洗衣服。
然而,就在今年4月23日,Seven Dreamers向东京地方法院申请破产,并确定开始办理相关手续。
Seven Dreamers在开发道路上可谓是困难重重,但最终因为资金运作问题,而没能坚持到最后。
据日本帝国DATABANK调研公司公布的数据显示,Seven Dreamers公司的负债总额高达22亿5千万日元(约合人民币1.3亿元)。
Anki:融资1.82亿美元,死于D轮,资金流断链
于今年初,被Fast Company评为“2019年度全球最具创新力企业”机器人领域No.1的Anki,四月底突然死亡。
Anki公司成立于2010年,是一家曾在硅谷备受追捧的明星创业公司。
当时已经获得的融资达1.82亿美元,先后共5次融资。
他们2013年退出的首款产品便登上苹果WWDC,得到库克的高度评价,之后更是被媒体评为能与“谷歌赛跑”的公司;微软和亚马逊都曾想过收入麾下。
其在2016年推出的小机器人Cozmo更是引领一阵热潮,成为卡内基梅隆大学官方认证的教学机器人。
美国当地时间4月29日上午,Anki举办一场员工大会,其Boris Sofman告诉200多名员工,他们将在周三被解雇,每人会获得一周的遣散费。
这些员工们还被告知,在一轮新融资失败后,Anki打算寻找额外资金。
最后,融资没有成功,微软、亚马逊以及康卡斯特等巨头的收购也未能敲定。
于是,在Anki卖出650多万件产品,年收入近1亿美元之后——就此止步。
Drive.ai:融资7700万美元,死于B轮,管理
这是一家曾经估值两亿美元、吴恩达夫妇亲自站台、风极一时的无人车创业公司。
Drive.ai成立于2015年,创始团队为斯坦福大学的机器学习研究人员,包括CEO Sameep Tandon、联合创始人王弢在内都是吴恩达的博士生,而创始总裁Carol Reiley更是吴恩达的夫人。
Drive.ai于今年6月向州政府递交了通知,表明即将关闭,并永久停止业务,解雇包括CEO在内的90名员工。
两年多的时间内,共计5次融资,筹集7700多万美元资金,投资方为北极光创投、恩颐投资(NEA)、纪源资本、Grab等,估值达到2亿美元。
在2017年2月,Drive.ai还首次对外展示了一次技术实力:放出了无人车夜雨中穿行山景城的视频,轰动太平洋两岸,也是全球首个展示夜雨行车的无人驾驶初创公司,一时风头无两。
2017年9月,Drive.ai宣布将为Lyft提供无人出租车,但并没有太多后续消息传来。
与此同时,Drive.ai也表示计划在新加坡开设办事处并打算提供服务,但之后并无下文。
最后,Drive.ai无人车落地,出现在2018年5月得克萨斯州。
然而万万没想到,形势就此急转直下。
今年3月,外媒The Information曝光Drive.ai正在寻求卖身,作价2亿美元。
而到了今年6月,提交的文件表明关停。
根据离职员工的说法,矛头指向管理层,“too greedy”,话事人认为估值还不够高,不愿接,这也成为创始CEO被换的核心原因。
团队在那时开始明显散了,军心涣散,已无逆风翻盘可能。
苹果已向媒体承认收购Drive.ai,但只有部分工程师能戴上Apple工牌。
Reach Robotics:融资780万美元,死于A轮,竞争
Reach Robotics是一家消费级机器人初创企业,成立于2013年,是世界上第一款AR游戏机器人开发商。
先后共计8次融资,筹集780万美元资金。
该公司曾推出世界上第一款无缝集成 AR 技术的游戏机器人,在多国市场推出,并为其开发出配套教育产品。
今年9月,其联合创始人Silas Adekunle在LinkedIn发布了一条消息称:
总部位于英国布里斯托尔的消费者机器人公司Reach Robotics目前已关闭其消费机器人业务。
随后,官方也对此作出了回应:
已决定关闭业务,自2009年9月2日起生效。
失败理由很简单,消费级机器人市场一直竞争激烈、充满挑战,这一点在初创企业身上体现得尤其明显。
Daqri:融资2.75亿美元,死于B轮,竞争
Daqri成立于2010年,可谓是AR头显领域的顶级玩家,也是Magic Leap昔日的对手。
先后2次私人股本融资(private equity round),筹集2.75亿美元。
2014年便推出了一款可以用于AR显示的头盔产品。同时还把一部分AR相关技术转移到了车载HUD、3D打印以及医学成像等领域。
也算是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果。
早在去年便有“频频裁员”的消息传出。
一位曾经见证过Daqri从12人疯狂扩展到300人的前员工在Hacker News上写道,Daqri招募了很多出色的人才,但内部沟通有巨大的问题。
“当洛杉矶的团队基于Android系统构建AR头盔的时候,所有在旧金山的视觉科学家都在基于iOS工作,所有那些出色的技术全都没法用。”
另一位曾经就职于Magic Leap的用户说,在他看来AR眼镜还远远没有成熟。
AR需要与现实世界互动,目标检测可以通过机器学习模型完成,但这会产生延迟。而这种延迟会让大脑产生恶心呕吐的感觉。
再者,无论是AR和VR,这两年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冷遇,还要对抗像微软HoloLens以及Google Glass这样的对手,估计资金方面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而在9月份,多名前员工和消息人士表示,Daqri已经关闭了总部,裁掉了大量员工,并正在出售相关资产。
Carbon Robotics:融资500万美元,死于种子轮,资金流断链
Carbon Robotics成立于2014年,生产的是世界上最便宜的工业机械臂:别家两万美元,他家KATIA两千美元——只有十分之一,极致性价比。
仅2年就入选《机器人商业评论》年度权威榜单RBR50 2016,成为机器人技术的全球50强。当时一同上榜的多是巨头,有ABB、发那科、大疆,也有谷歌、亚马逊……
△Carbon Robotics创始人Rosanna Myers
而且功能还非常丰富,包括3D打印、激光切割、给蛋糕裱花等等。
30分钟即可训练出一项技能。
而在今年10月2日,董事会选择把公司带入破产程序。他们选择了加州法律允许的一种破产形式:由一个第三方来监督公司的剩余资产出售。
一份拟好的文件显示:5只生产完成且正常运行的KATIA机械臂、软件源代码、测试用的设备,以及一系列专利,都在出售范围内。
至于为何会走到这一步,文件还提到了直接原因:没钱了。
在2019年大部分时间里,Carbon Robotics手头资金越来越吃紧。
选择破产,大概也是已经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它继续活下去。
虽然不知道具体销售和营利情况,但如果单从融资来看,Carbon Robotics成立至今,并没有做足够的融资储备。
公开资料显示,这家机械臂公司从2014年成立到现在,累计融资536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700多万元。
除了2016年种子轮超过300万美元,2018年还新增一笔200万美元,但其后便再无投资。
i.am +:融资1.23亿美元,死于资金流断链
i.am+科技公司成立于2012年。
或许你对它不太了解,但大多数人肯定知道它的老板——黑眼豆豆的主唱Will.i.am。
而智能家居平台Wink于2017年被i.am+收购。
此前,Wink的2位现任员工表示,工人们已经7周没有领到工资了,且他们在纽约斯克内克塔迪的工作室已经暂时关闭。
其用户还在Twitter、Reddit和Facebook等平台发布言论称,各种第三方设备都已停止与该平台协同工作,且该公司的客户支持线路也已瘫痪。
i.am+最初定位是在奢侈iPhone保护套制造商,而后扩展到了其他硬件领域。
该公司最终筹集了1.23亿美元的风险资本,其业务再次转向为企业制造会话性人工智能。
但据几封全体员工的电子邮件显示,该公司与总部位于迪拜的零售巨头Majid Al Futtaim的交易停滞,显然令该公司陷入困境。
同时,根据提交给加州州务卿的文件,i.am+在州政府和联邦政府的税收缴纳上也存在滞纳金现象。
联邦政府在8月申请了对i.am+的留置权,文件显示i.am+拖欠税款和利息达1,787,726.11美元。
可谓是子公司倒闭在即,母公司面临破产。
为何今年倒下?
从今年倒闭的人工智能初创企业来看,大致是因为资金不足、市场竞争以及内部问题。
这也就明显的体现了人工智能初创企业倒闭的主要原因。
创业项目的定位出现扎堆的现象
家庭社交机器人鼻祖Jibo就是很好的例子,在市场竞争中无法匹敌Alexa等同类产品,唯有被淘汰的命运。
不仅如此,人脸识别、无人机等较为成熟的技术,使得创业者们一拥而上,并没有找到其细分价值所在,这就导致产品差异化并不明显。
对商业化、产品落地不够重视
许多AI创业公司过于注重在技术上的突破,不断的在科研上烧钱,却忽视了产品落地及销量。
技术和市场出现严重脱节,就容易出现资金链断裂的问题。
创业团队结构不合理
对于人工智能初创企业来说,技术无疑是非常重要。
但若是在团队管理上缺乏合理的机制,亦或是领头人之间直接出现决裂,对一家初创企业的打击可能就会致命。
但概括而言,此时此地此身,最关键的内因是AI创业和发展,来到了一个交货时刻。
再美好的理想也要经受现实检验,再热闹的投融资也需要营收变现的一天,再高深玄妙的技术也需要落地商用……
一旦经不起交货时刻检验,之前隐而未宣的问题,可能就会暴露、激化,还可能最终致命。
更可悲的是,这还是曾经明显熠熠、备受关注的公司,他们拥有更多的融资、知名度和号召力,但依然难逃一死……
而更多光环之外的初创企业,从无到有,从0到1,从生到死,可能更难,且不为人知。
所以丧钟为谁而鸣?
肯定不止倒下的这10家明星公司。
理性回归已经开始、价值重估已经开始,热潮退去已经开始……
AI创业死亡名单,可能也才刚刚开始。
参考
https://analyticsindiamag.com/top-10-biggest-failures-of-ai-in-2019/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