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起拍电影,作者吕世明,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相信在17号晚上到今天凌晨,中国所有影城的排片经理、影管院线公司的负责人以及各个区域的发行经理都熬了一个通宵。
从17号下午,2020年春节档7部影片开始陆续公布发行通知,影城也开始逐步在内部系统中接收到影片的信息。临近23点最重磅的消息公布:《中国女排》更名为《夺冠》,影片时长仍然是之前公布的135分钟,并和其他影片同步开启18日零点的预售。
在经历 19小时的预售之后,大年初一单日突破1亿票房,《唐人街探案3》获得6000万+票房,其他几部影片暂时没有太大的差距,备受关注的《夺冠》预售达到600万+。
去年《伟大的愿望》改名为《小小的愿望》,到今年春节档《中国女排》改名为《夺冠》,也许,在中国,做电影的首要原则更多是需要沟通。
中宣部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拍摄,《夺冠》根正苗红
抛开《李娜》和用iPhoneX拍摄的《三分钟》,距离上一次陈可辛导演影片《亲爱的》已经过去了五六年之久。而在《亲爱的》当年上映时,也遭遇了一些小风波,即影片原型人物的高永侠向媒体的控诉。其实像《我不是药神》的原型人物陆勇,也传出过对影片中人物的塑造提出一定的质疑。
从公开的资料显示,《夺冠》是由中宣部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拍摄,依照相关部门一贯严谨的作风和态度,《夺冠》其实从理论上很难出现一些重大的争议和问题,算得上根红苗正的一部主旋律影片。
其实仔细回想这几年在内地上映的几部体育题材影片,无论是《摔跤吧!爸爸》,还是《绝杀慕尼黑》,包括像《花滑女王》和《李宗伟:败者为王》,这些影片都以真实人物和真实事件(暨体育赛事)为蓝本,然后加上符合出品国意识形态的艺术加工,最终都能在出品国得到口碑和票房的肯定。
中国女排毫无疑问是最具国民认知度和影响力的中国大球代表,特别是在男子三大球逐步衰弱,其他体育项目都在多个层面受到更多国家和地区的冲击,这部影片从各种层面、包括中宣部和体育总局来讲,都是不容许出现任何失败和问题的。
依照其他国家体育题材影片的成功先例,大部分观众对于女排的熟悉程度都很高,完完全全一点不做修改去照搬女排的训练、生活和比赛,整个过程都会显得枯燥和乏味,更吸引观众的方式仍然是要做适当的艺术夸张和渲染。
所以,我们也不必要去更多的猜测背后的故事,而是应该庆幸我们即将见证这样一部振奋人心的电影。
沟通,是所有影片顺利上映的首要保障
在最初的业内人士分析中,今年春节档可能是近些年最为安全和稳妥的一次,比起这两年几个重点档期的重点影片而言,七部影片无论是题材还是内容,都是经历过市场考验和民众认知。
但相关部门几番举动仍然或多或少影响到当前的预售,特别是临近7天才开启预售、对于部分未能补交票款的影城发出最后通牒、VIP厅的政策清晰明朗化,这些举措都在某种程度对春节档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当然,这些举措和手段,都是更好的希望市场更加的规范化,减少和避免一些违规行为,很多都属于相关部门的单方面操作,总体上还是会对良好的市场前行起到作用。
但更多时候,对于单个影片项目而言,如何做好相互之间的沟通,包括对于影片描述人物的理解以及对于历史事件的解读,还有影片故事情节和公众认识、社会舆论风向、道德体系的维系等等所能出现的矛盾。
如何将这些问题和矛盾解释清楚是非常重要的。
其实在《我不是药神》上映的前后,原型人物陆勇也接到了身边不少朋友的问询,但他在接受一些媒体采访的时候,也表示出对电影创作者的理解,这其实是和制作方与陆勇不断的沟通不无关系。
大部分有原型人物的电影创作可能都或多或少遭遇类似的质疑和问题,因为目前中国电影的产业体系才刚刚具有一定的规模,很多琐碎的细节尚且存在大量的空白。
其实,对于影片遭遇到各方面的质疑而影响到最终上映,无论是像王小帅、贾樟柯还是娄烨,亦或是宁浩、管虎等导演都曾经历过,当年宁浩的《无人区》更是经历了四年六次定档的坎坷命运。
这种风气和影响近两年有了更明显的题材下探和导演年轻化的趋势,年轻导演田羽生指导的《小小的愿望》(曾用名《伟大的愿望》),也是在经历多番调整和沟通后才得以上映。
同样话题性更尖锐的《少年的你》,也是经历多番不断沟通和调整,最终在一个相对清冷市场周期内,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同时这部影片他也妥协的最少,受到的影响最低。
中国电影人要更理性、更“聪明”
舆论和公众的影响力现在对于一部电影的变得已经越来越重要,一旦影片出现风波,在影片上映前所传出的林林总总的消息甚至要比影片本身更丰富多彩。
这里其实不难理解一些人的焦躁情绪,特别是在互联网之上,很多信息都会被无限放大和扭曲,一些细枝末节经过渲染加工之后,都会变成无以复加的“滔天大罪”。
对于这次《夺冠》最终改名上映,影片仍然尽最大可能性保持影片的完整性,第一时间和所有影片同步开启预售,除了片名做修改和调整之外,其他没有特别多的变动,已经是非常可贵的了。
其实无论是观众还是电影人都应该清楚和明白,以目前中国电影的特殊环境,能够清楚的传达一种明确的态度才是最重要的,这不仅仅当下中国电影的第一要素,也会是民众在观看电影的第一选择。
观众真会在意这部影片到底是叫《中国女排》还是《夺冠》吗?大部分观众仍然还是想在电影院里面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中国女排的精神力量的感染,至于存在的那些争议,则要交给更聪明的更理性的人用正确和合理的方式解决。
其实这几年中国电影走过的弯路非常之多,我们虽然有世界第一的银幕数量和庞大的电影观众群体,但我们仍然不具备较强的核心竞争力。虽然国内目前的电影产业趋势来看,中国不用去刻意追求所谓的价值输出和产业输出,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如何打理好还是非常重要的。
这也就需要一部电影从立项开始,各个环节都需要和各个方面有细致的沟通及协商,从而减少随时随地可能发生的风险及变化,特别是在内地,任何一个部门、一个行业协会都有可能对电影发声发言的情况下,提前沟通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女排绝对是中国体育的标志性旗舰,但相比而言,像已经拍摄完毕的《李娜》以及在筹拍过程中的《中国乒乓》,以及更多的国内体育题材电影,无论是对于体育总局还是体育迷而言,要么是心中无法言状的痛,要么就是龙之逆鳞、无法触碰。
六十多年前,著名导演谢晋拍摄了新中国第一部彩色体育影片《女篮五号》,我们现在太急迫需要出现更高水准和更高质量的中国体育影片了。这里没有人会希望《夺冠》达不到市场预期,我们都希望他会成为继《战狼2》《流浪地球》和《哪吒之魔童降世》后,又一个中国可持续增长的新类型影片。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