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河动力成立的背后源于四个字:顺势而为。创始人刘百奇博士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曾担任航天火箭总体技术专家,有着15年航空航天从业经验。在一次会议上,中国航天基金会理事长吴志坚表示,未来卫星的批量化制造和火箭的高密度发射是常态。作为一名航天人,刘百奇也十分赞同该观点。15年来,他见证并意识到国家政策的发布助力商业航天步入快车道,以及卫星发射需求增加带来了商业航天的市场机遇,即火箭供给不足,带来低轨、微小卫星组网化火箭的需求旺盛。另一方面,资本市场也在助推,《2018中国商业航天产业投融资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商业航天领域至少发生36笔投融资交易。
本文文章插图来源于星河动力,经授权使用正是在这一年2月,星河动力成立,定位为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商和高性价比航天动力产品供应商。
至今团队已扩展到60人,成员多出身航天一线,由重量级型号“1总指挥+2总师”领衔,30余名正副主任设计师组成的专业化顶级团队,均具有10-20年多个航天型号研制经验,实力业内突出。联合创始人夏东坤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拥有10余年航天型号研制与战略管理经验。
正如刘百奇所说,火箭和汽车一样,也分为不同种类,但并不是每种都能卖得好。因此,在拥有团队和技术的同时,刘百奇和团队也在思考市场需求和产品方向。因为刘百奇认为商业化公司单纯的技术思维是需要避免的,否则研发出的是产品不是商品,不能够形成商业闭环,必须要和市场需求相结合。
经过分析,星河动力将研发任务锁定在两种类型的火箭:首先是大推力低成本的、可重复使用的中型液体火箭。国际市场上同类型可重复使用的中大型煤油火箭“猎鹰9”是SpaceX成功的关键;其次是小型固体运载火箭,来承接低轨微小卫星发射及补网服务。
本文文章插图来源于星河动力,经授权使用刘百奇表示,固体火箭投入小、研发周期短(约1.5-2年)研发费用较低;而液体火箭研发周期更长。
从规避风险的角度看,星河动力率先开展固体火箭研制,快速形成造血能力,同步开始液体火箭的研制。“固液并举,固体火箭求生存,液体火箭求发展”刘百奇说道,“目前可重复使用的运载火箭只有猎鹰9号,行业内都在争相研制,谁能率先研制出谁就能把公司上升到新的高度。”
战略制定后,在技术实现层面,刘百奇表示,“星河动力核心的动力系统、控制系统、结构系统都由团队自己设计研发,而且不是把以前体制内干过的事情重新复制一遍,而是从商业需求的角度,自主开发的更符合市场的商业火箭及动力产品。”
成立8个月后,星河动力就研制并点火试车国内最大推力(60吨)固体发动机,这是民营火箭公司自主研发的最大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目前“谷神星一号”固体火箭将于2020年上半年入轨发射,下半年开始接受订单。预计年底完成具备深度变推能力的可重复使用液氧/煤油发动机的研制定型,有望突破国内可重复使用火箭瓶颈。
现阶段,中国民营火箭业务还在试验和摸索阶段。因此,对于一个火箭公司来说,其目标不是和同行竞争,第一个阶段更重要的是让火箭完成入轨,第二个阶段核心的是把火箭做得更加可靠和便宜。星河动力以自研固体火箭及发动机为短期目标,快速形成成本优势,要将卫星发射成本降低到每公斤十万元以内。中期目标即对标“猎鹰9号”,研发液体火箭。刘百奇给星河动力的定位是“超越者”,尽管成立较晚,但上半年完成入轨发射后,星河动力就可成为第二家具备入轨能力的火箭公司,未来星河动力的目标是成为行业引领者。
新的一年,星河动力人员规模仍在快速增长,A轮融资也在同步进行中。不久前,星河动力完成了1.5亿元Pre-A轮融资,由普华资本、华强资本领投,联储创投、川商基金、野草创投跟投,老股东梅花创投、新势能资本继续追加投资。截止目前,星河动力已累计实现融资3亿元。
本文相关的文章列表页头图图片来源于星河动力,经授权使用。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创业邦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转载或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