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将在全球造成哪些永久性改变?听听学者们的预测

专家学者们预测,COVID-19或将像911或是2008金融危机一样,对整个社会和人民的生活方式造成永久性的改变。

编者按:本文来源创业邦专栏全球创新捕手,编译 / 全球创新捕手。

终于,在上周,中国政府也宣布,自2020年3月28日0时起,暂时停止外国人持目前有效来华签证和居留许可入境。

全球越来越多国家的政府开始号召人们居家办公,减少外出,甚至采取“封城”措施,来降低COVID-19进一步扩散感染的可能。

专家学者们预测,COVID-19或将像911或是2008金融危机一样,对整个社会和人民的生活方式造成永久性的改变,从我们出行、置业,到社会安全保障体系的调整,甚至是我们所使用的语言。

POLITICO MAGAZINE收集了超过30位专家学者的分析与观点,内容涵盖社区、科技、医疗/科学、政府、选举、全球经济以及生活方式七个方面。由于内容相关性与篇幅所限,Volanews整理了科技、医疗/科学、全球经济与生活方式四部分内容,想了解其他部分内容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链接,了解更多。

科技

▋对于在线工具的法规限制将弱化

Reason magazine主编 KatherineMangu-Ward

COVID-19让许多曾经阻碍我们数字化生存的人为障碍被迫弱化。虽然并不是所有事都能够被数字化,但在很多领域内,不少有效的在线工具曾受到强大的传统保守势力和谨慎的官方力量的限制。例如,在医疗健康领域内,远程在线诊疗就是一种早该被允许的方式,在健康保险携带和责任法案中允许医疗服务提供方通过使用一些日常沟通工具,如Skype、Facetime和电子邮件,与问诊者进行交流。如果不是因为COVID-19,监管部门很可能会在这些方面迟迟不愿意作出妥协。

同理,在当前形势下,曾被教师联盟和监管部门共同抵制的针对K12学童开展家庭教学和远程在线教学的限制也被迫得以去除。即便到疫情消退后,想重新恢复对这类教学方式的严格限制也将变得越来越难以实现,因为将会有很多家庭发现他们可能更偏爱这种完全或是部分的家庭教学或在线教学。而对大学生人群来说,回到拥挤的校园以及价格不菲的学生宿舍,也将变得越来越没有吸引力,这将促使在一些久未创新的传统领域内发生一系列重大变化。

再者,尽管不是所有的工作都可以远程在线开展,但很多人将开始重新审视每天整装出发通勤一小时去集中办公,还是多装一两个软件外加公司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在家更高效地开展工作。一旦公司能够理清远程工作的流程与步骤,那么完全恢复集中办公反而会变得困难而代价高昂。

换句话说,事实上,很多会议(包括问诊预约与课程)都可能会被电子邮件所取代,而这样的变化正在发生。

▋更健康的数字化生活方式

MIT科技社会化研究教授Sherry Turkle

也许我们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和我们身边的数字化设备来重新思考我们能够通过数字化设备创造怎样的在线社区。在因为COVID-19而所有人都居家隔离的早期,我们就已经看到了一些极具启发的案例。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每天在社交网站上发布一首自己现场演奏的歌曲;百老汇天后Laura Benanti邀请那些无法演出的高中音乐剧表演者将视频发送给她看;Lin-Manuel Miranda也一并加入了这一在线观摩活动;企业家开始在线听取提案;瑜伽大师们开始在线教学。

凡此种种,皆呈现出一种全然不同的数字化生活方式,在线的传播介质开始展现更多人性中的慷慨与同情。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深入思考,“什么是我真正能给予的?我有自己的生活、经历。什么是人们真正所需的?”如果据此发展下去,我们将更多的人类本性倾注于数字化生活之中,这或许将成为COVID-19留给我们最宝贵的收获——不仅仅是各自寂寞,同时也在分享寂寞。

▋现实虚拟所带来的便利

Vassar学院院长、全球健康学者ElizabethBradley

现实虚拟技术让我们能够在隔离或独处期间依然享受我们所需的体验。这或许会成为我们在下一次流行病爆发时所首选的安全生活方式。我非常期待看到有虚拟现实项目能够针对隔离期间的用户社交与心理健康作出积极的贡献。想象一下,如果带上现实虚拟眼镜,就可以瞬间置身教室或其他公共场所,又或者参与一些积极的心理干预活动,会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

医疗/科学

▋远程医疗的兴起

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伦理与健康政策系主任Ezekiel J. Emanuel

传染病大流行,将改变我们提供医疗服务的模式。长期以来,远程诊疗作为一种成本更可控且更便捷的方式,一直在医疗服务系统的边缘徘徊。如今,这种方式却可能因为传染病大流行对传统医疗体系的巨大冲击而大行其道。它同时能带来一系列控制传染病传播的好处,不用出门就可以通过电话问诊,从而远离公共交通、远离候诊室等极度容易引起交叉感染的环境,更重要的是,还能确保那些真正需要住院治疗的病人能优先享受到医疗资源的保障。

▋更强烈的家庭关怀需求的开端

美国家庭雇佣联盟与跨代关爱负责人Ai-Jen Poo

新冠病毒的大流行,暴露出我们的基础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漏洞,数百万美国家庭将在毫无保障之下被迫度过此次危机。亲人患病,孩子突然无限期地停学,越来越多的人将被迫在家庭、健康和经济收入之间做出几乎不可能兼顾的选择。毕竟,高质量的儿童保育工作和长期护理类工作只在少数,也极少有家庭护理人员能够享有家庭假和医疗假,一旦没有了工作,也就意味着失去收入来源。

这场流行性危机,应当引起对于全球家庭看护行业从业者的广泛关注与支持,例如设立一个独立的公共联邦基金,用于关怀家庭看护行业从业者,从而也让我们在外出工作时,有人能帮助我们在家照顾老人与小孩。

新冠病毒,让日益增长的老年人群难以被满足的看护需求重新受到全国性的关注,同时也让日常负责照看他们的庞大专业看护人员群体难以被满足的需求也受到了关注。看护本身,从来都是一项共担的责任,但在政策上却从未得到完善的保护。今时今日,尽管挑战重重,我们仍需共同做出改变。

▋政府将变成一个“大药厂”

罗斯福研究院负责政策与宣传副总裁Steph Sterling

新冠病毒揭示了整个医药与疫苗研发制造体系成本高昂、低效以及市场导向的缺憾。COVID-19作为我们在过去二十多年间所见过的各种流行性冠状病毒之一,但我们目前的响应机制仍然是借助一系列成本高昂的政府激励来刺激私营企业采取行动,这直接导致了在有效的疫苗出现之前,我们面对这类病毒的传播的时间窗口达18个月。

对私营药企而言,他们在尚未确保自身收益之前断然不会仅仅因为公共健康危机而提升某一类疫苗或治疗方式的研发优先级。并且,这对于预防大规模传染而言,也已经太迟了。有效药物成分脆弱的供应链体系,加上公众对于专利滥用的抵制情绪,使得在每一次传染病大流行时新的治疗方案总是难以及时跟上。这也引发了美国两党的一致共识,即公共职能部门应当就药品研发与制造承担起更主动且直接的责任。

这种更高效、更具灵活性的政府举措,将取代我们在过往40年间所形成的以市场为基础的失败的刺激行为,从而更有效地保障社会基础健康需求。

▋科学主义再次统治世界

YIMBY律师事务所执行董事SonjaTrauss

真理以及科学的公众信誉在过去十数年间一直在下滑。正如Obiwan Kenobi在《绝地回归》中所说,你会发现我们所坚持的许多真理实际上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自己的观念。

2005年,早在特朗普上台之前,Stephen Colbert就创造了“truthiness”一词来描述日益不顾事实的政治表述。石油与天然气行业已在对真理和科学宣战数十年之久,当然,还包括烟草行业。这导致了眼下,如果共和党人宣称有关新冠病毒的报道根本就不是科学,而更多是政治宣传,可能对很多人来说也听起来极为合理。

但很快,大多数美国人会重新对于诸如细菌理论、指数增长等科学概念拥有认知。与烟草的使用和大气变化不同,科学怀疑主义者将能迅速看到新冠病毒的现实影响力。至少在未来的35年里,我认为公众对于公共卫生与流行病专业知识的尊重将得到部分恢复。

全球经济

▋针对大众消费的更多限制

《流行病:追踪从霍乱到埃博拉及其他传染病》以及即将发表的《下一次大迁徙:流动中生命的美好与恐惧》作者Sonia Shah

在最好的情况下,传染病大流行所带来的创伤,会迫使整个社会接受对于很多大众消费方式的限制,并以此作为保护人类尽可能免受未来的传染病以及自然灾害的侵袭所能够承受的代价。

在过去数十年间,人类的工业活动一直在不断蚕食着这个地球上的生存空间,将其他野生物种逼到了更为零星存在的栖息地里,以满足人类自身不断滋长的物质欲望。这导致了诸如SARS-COV2,以及包括埃博拉到兹卡等各种原本只存在于动物体的微生物进入人体,进而引发传染病大流行。

理论上,我们可以缩小工业活动所侵占的土地,将它们归还给野生动物,并让那些已知和未知的病毒都仅存在于野生动物范围内。但这样的倒退,很可能根本无法成立。全球范围内的基础收入保障和强制带薪病假将成为社会公共政策讨论的热门话题,而大规模隔离结束后又将释放被压抑的亲密需求和小型生育潮,有关在线教育的争论将逐渐消失,因为新一代被迫独居的年轻人将重塑他们对于群体生活的态度。

▋更强的本土供应链

罗斯福研究院政府研究主任Todd N. Tucker

早在2018年,特朗普政府曾因以国家安全为理由在全球范围内对进口钢材征收关税而遭到专家们的斥责。当时,特朗普在Twitter上表示:“如果没有钢材,你就不能称之为一个国家!”但在大多数经济学家看来,中国市场是导致全球钢材市场混乱的真正原因,而向美国的盟友国家征收关税实属荒谬,他们给出的理由是:即便美国完全失去了钢铁行业,我们仍可以指望北美和欧洲的盟友国家的供应。

而到了2020年,也就是在最近,美国的盟国都在考虑实施更为严格的边境管制,包括关闭港口和限制出口。尽管没有迹象表明,新冠病毒会通过贸易运输传播,但日益严重的经济衰退,加上一触即发的紧张地缘关系,都让美国原本正常的全球供应链供应和在多个行业的本土生产能力的匮乏发出了警告信号,美国政府在面对这类危机时所缺乏的灵活应变能力也让人担忧。

以此回看,特朗普对于钢材进口的限制是否是在正确的时间点做出的正确决定,理性思考者或许会有不同的意见。而在未来,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本土供应链体系的完善,民主党、共和党、学术界和外交家们或许会在这样一种观点下越来越达成一致,即即便是在考虑到与盟国之间的贸易风险的前提下,依然需要在供应链端预留足够的灵活性。这将是近期以来一个本质性的重新定位。

而在经济学家与作者Dambisa Moyo看来,新冠病毒大流行,给很多企业在面对全球供应链体系与本土供应链之间效率、成本与收益的权衡时产生新的压力与思考。采用本土供应链将减少对于日益脆弱的全球供应链体系的依赖,但在保障人民能够更及时地获取到他们所需的商品的同时,这种转变也将增加企业与消费者的成本。

▋贫富差距将进一步扩大

哈佛大学政府与社会学教授Theda Skocpol

有关美国贫富差距的讨论,大多聚焦在金字塔尖的1%与底层的99%之间日益扩大的差距。然而,另一个正在增大的差距在于,头部的五分之一富有阶层与剩余群体之间的差距。在这次新冠病毒危机中,这一差距也被再次拉大。

在近几十年来,美国最富有的五分之一人口的收入增幅远高于其他阶层的收入增幅。他们多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已婚人士。作为高收入的专业或管理阶层,他们的住所网络条件良好,能够支持远程办公,且孩子拥有独立卧室,不会影响到他们居家办公,在此次危机中,他们能够确保稳定的收入来源,也同样能负担起将生活必需品送至家门口的成本。

但其他80%的美国人却缺乏经济缓冲能力。他们中,部分人可能会没事,但大多会为失业后家庭负担而挣扎。他们大都为单亲家庭或单收入家庭,缺乏居家办公的可能,又或者受雇于服务或运输行业。即便能够外出工作,他们也有更大的可能性接触到新冠病毒。在他们之中,很多家庭的孩子无法在家里获取教育资源,或者是家长不具备在家教学的能力,又或者是家中的硬件条件无法支持远程在线教学。

生活方式

▋对娱乐的渴求

宾夕法尼亚大学美国社会思想、历史与非洲研究教授Mary Frances Berry

一些已经开始萌芽的趋势,或许将会加速发展,例如采用语音技术来控制入口通道、安保与其他。短期来看,大学将增加有关流行病的课程,科学家也将针对流行病的预警、治疗与诊断增加更多研究课题。

但历史同样告诉我们,还有另一个方向上的结果产出。在1918至1919西班牙大流感以及一战过后,很多美国人渴望寻求新的娱乐方式,而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和收音机的普及为更多娱乐形式的涌现提供了便利。不少在第十九修正案的支持下获得选举权的年轻女性,剪去头发,频繁出入舞厅与其他娱乐场所。经济也因此迅速反弹,并持续繁荣了近十年,直至大量非理性投资导致美国和全球陷入大衰退时期。

考虑到这样的历史背景,或许在此次新冠病毒大流行过后,人们也将做出类似的反应,渴望解脱感和社群感,寻求从压力中解脱出来的快乐。

▋减少公共用餐,更多转向烹饪

耶鲁大学历史教授,《美国烹饪:以及其如何发展而来》一书作者Paul Freedman

在过去数年中,美国人在外出就餐上花的钱远多过购买食材自己烹饪。但现在,随着大多数餐馆闭门歇业,人们纷纷居家隔离,很多人将会学习或是重新学习如何烹饪。或许,他们会重新爱上烹饪,又或者外卖送餐这一方式将获得最终胜利。

即便在新冠病毒大流行过后,很多堂食餐馆也可能因为人们就餐习惯的改变而永久关闭。无论在欧洲还是美国,堂食餐厅的数量将骤减,我们将会有很长一段时间自觉或不自觉地减少公共就餐行为。

▋公园的复兴

Curbed建筑评论家AlexandraLange

在过去,人们常常把公园作为某种特殊活动的目的地,比如足球、烧烤或者是运动场。而现在,这些活动都将被限制。但这并不会让公园失去价值。

我和我的家人现在正在布鲁克林共同抵御这次新冠病毒大流行,我们每天唯一的出门机会,就是沿着布鲁克林大桥公园向北走一圈,然后沿着布鲁克林高地长廊往南走回来。人们还在要求金门公园封闭交通道路,从而给行人更多空间。

在英国,国家信托基金会正在试图免费开放更多花园与公园。城市里的公园,在过去十年中,被很多城市作为重金投入的地标建筑,大多足够宽敞,能让更多人既保持距离,又享受自然。

整个社会可能会在传染病大流行后对于这些大型空间越发重视,不仅是作为大型活动的场地,更作为一种自发性聚集的群体活动的空间。

我一直在撰写一本有关购物中心的书,尽管我不推荐在现在这样的时候去购物中心(更可能引发病毒传播),但对郊区社区而言,购物中心也扮演着类似的社会学角色:一个可以去的场所,一个可以与其他人共处的场所。我们现在更多拥有的是公园,但在新冠病毒大流行结束后,即便我们无需相隔六英尺的安全距离,我仍将期待看到更多对开放的无障碍、全天候公共场所的公共投资。

▋我们对“变化”的理解将发生改变

美国企业研究院常驻研究员Matthew Continetti

“范式转换”是新闻界最常用的概念之一。而新冠病毒大流行或许就是这一概念适用之处。

美国社会已经习惯了一种特殊方式的改变,即在我们的自由民主制度内针对现存的参数进行调整,大多数在自由市场与个人主义的表达层面。

但新冠病毒并不是只攻击人类的免疫系统。如同美国内战、大萧条以及二战一样,它具有影响自由社会基础的潜力。州政府与本地政府正在以各种不同,甚至有时背道而驰的方式应对着这场具有深远影响的危机。全球经济开始进入一个衰退期,并有可能演变成萧条时期。

眼下,美国大部分地区都不同程度地采取了“封城”举措,美国人被迫要和很多已经习以为常的娱乐活动说再见,联邦政府所采取的很多行动甚至在过去仅常见于战时。我们对于可能性的集体观念已经改变。如果新冠病毒对于个人健康与公共卫生的威胁持续存在,我们很可能将被迫改变我们对于“变化“的概念认知,范式将会转换。

▋习惯的“统治”将不复存在

《魔幻与失落:互联网作为一种艺术》作者Virginia Heffernan

人们通常很少有决心彻底改变他们的日常生活习惯。但最近的特殊情况却让这成为了“优化”个人生活、展现个人表现力、生产力与效率的巅峰时刻的绝佳时期,也同时将人们从最无聊的居家隔离生活中拯救出来。

加缪在《瘟疫》一书中曾经将那个被虚构出来的阿尔及利亚小镇被瘟疫摧毁的原因归结到一点上,即一致性。事实上,每个人都很无聊,并竭力在培养习惯。但被过往习惯所束缚的小镇居民过于缺乏想象力,他们花了太长时间才意识到死亡时刻如影随形,是时候停止坐电车、为钱而工作、打保龄球以及看电影了。

或许,就像身处加缪所描绘的时代一样,需要专制与病毒的双重驱动,才能迫使我们重新审视常识、想象力与癖好。一种对于日常生活更广阔而勇敢的态度,在当下至关重要。在病毒肆虐的时期,我们可能会看到一种更本质的世界观,即意识到我们每一个个体在时间上存在的时间都极其短暂,世界末日的闹钟距离子夜也只有一分钟,和平而有意义地共同生活在一起,较之其他更具体的行为来说,要重要得多。这就是没有习惯的力量。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