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代中国人,注定辛苦

关注
如何重新认识眼前的世界?如何在不确定性中做好决策?如何维护既有组织或秩序的稳定?

编者按:本文来源微信公众号笔记侠,作者浮灯,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今天,我们被迫面对世界的不确定性,无论是疫情的冲击引发的经济的失序与技术的变革,还是国际环境的波谲云诡。

剧烈的变化让我们迷茫,也让我们深思:如何重新认识眼前的世界?如何在不确定性中做好决策?如何维护既有组织或秩序的稳定?如何追求自己内心的安宁?

一、世界并不平坦

1.所谓黑天鹅,只是早就隐藏在水下的问题暴露出来了

我们这代人都是在全球化的高速发展阶段中进入社会的,我们似乎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按照美国学者的说法,叫做《世界是平的》。我们甚至认为这种平坦可以一直延续下去,这也几乎成为我们中间很多人的世界观。

但是这次疫情开始打破了我们的这种认知。

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黑天鹅事件,但事情并非如此简单。

所谓黑天鹅,实际上是早就隐含在水面之下的问题暴露出来而已。

如何认识今天的世界?提出这个问题,表达了我们今天重新追求对真实世界的新认知,也表达了我们今天对真实世界的无知。

所谓“世界是平的”,就是经济全球化运动带来的理解世界状态的流行比喻。

但世界上很多事情被经济活动的繁荣与和谐遮掩了,一旦这种遮掩破裂,世界上本来就具有的政治冲突与文化冲突就会暴露出来。

人类社会中的全部冲突,都是来自不同文明的群体秉持了不同文化理念的结果,这也就会对理解世界与理解合理的人类生存方式得出不同的结论。

或者是民主自由至上,或者是社会集体至上;或者是经济效益至上,或者是生命健康至上;或者是追究政府责任至上,或者是团结应对疫情至上。

秉持不同结论的文明群体很难说服对方,尽管他们或许在生活中与生意场上曾经亲如兄弟。

今天疫情的突袭,将全球化之下的政治与文化冲突暴露与强化了,将覆盖在平坦世界表面的装饰物揭开了,这就必然引起不同程度的混乱。

乱的不仅仅是经济和就业,还包括了政治与治理,也包括了国际关系与国际政治。

世界向我们呈现出一种坑坑洼洼的状态。

为什么世界不是平的?为什么竞争会出现?

社会竞争来自不同社会成员对相同社会资源的共同需求,来自这种共同需求中的资源冲突。

三角恋爱是竞争,因为两个恋人把目标集中到了一个人身上;

办公室的职务晋升中有竞争,因为一个职位有很多人想占据;

市场经济活动中充满了竞争,这来自大量参与者对相同经济资源的需求;

人才的流转中有竞争,同样的人力资源不同的人都想要。

竞争是人类生存活动的普遍现象,是不会消失的。

广义的竞争是一般存在的基本状态,狭义的竞争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状态。社会活动中的竞争决定了世界的不平坦。

当社会竞争比较和缓的时候,世界的不平坦可以被和谐的秩序所遮掩。当社会竞争比较尖锐的时候,这种不平坦就凸显出来。

2.站在不同的高度,看到不同的世界

其实世界本来就比较崎岖,只是我们在这十几年中把这种不平坦忽略了。

面对同样的世界,不同的人会看到不同的景象。有的人被平静的水面迷惑,有的人未雨绸缪,随时防备着惊涛骇浪的到来。

所以有的人会束手无策,随波逐流,有的人会坦然面对,不惊不惧。

当今对企业家只有一个流行的评价标准,叫做财富排行榜,也就是依据他们掌控的经济下浮来评价他们的高下。

财富标准并非不重要,但这只是一个维度,还应该有一个维度,就是价值标准。可以用4个层次的价值追求提供企业家评价的另一个标准。

最底层的企业家的价值追求,就是养家糊口。

这个层次的企业家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赚钱。

他们发家致富,买房、买车、豪华消费、出国旅游、向西方移民。他可以做得很大,赚得很多,但是他关注的只是个人财富的增加,这就是养家糊口的价值追求。他们全部财富追求的成果就是个人与家族的消费。

第2个层次的企业家的价值追求,就是成为行业领袖。

这个层次的企业家做企业的目标中,还会关注所在行业的发展,并试图改造、引领所在行业。这就是具有行业责任担当。这种担当并非都是为了赚钱。

比如,如果做物流,觉得行业还有发展空间,要会对物流技术进行创新。如果做互联网经济,就会关注互联网经济模式的升级改造。

这就是行业领袖的思考方式。

第3个层次的企业家的价值追求,就是关注国家产业的发展。

这个层次的企业家,关注国家产能的匹配,关注金融与实体之间的关系,就已经不是在为自己的财富着想,而是在为整个产业的合理化发展打算。

对他们来说,企业的财富已经变成了构建合理产业形态的工具。

例如,曹德旺就属于这样的企业家。

他对自己的孩子说:你们必须放弃美国国籍,回到中国来,否则就不能继承我的财产。这是很多中国企业家做不到的。

他说:我是中国人,我做产业就是为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曹德旺开始在工厂打工,偶然发现汽车玻璃比普通玻璃贵得多,而且中国不能生产,他就开始琢磨如何能做出这种玻璃来。

经过努力,最后做成了中国的汽车玻璃大王。后来他到美国开厂,改造美国企业,跟美国工会博弈,教育美国工人,让美国工人到中国来学习,将中国人的企业精神传到美国去了。

他就是产业的领袖,他做企业的目标就是要将中国的这个产业做成世界最好。

最高层次的企业家的价值追求,就是具有治国平天下的情怀。

任正非就是这个层次企业家的典型。

美国以举国之力打击华为,因为华为的成就将会引领一个时代的经济模式。面对美国的打压,任正非说:我要在巅峰上跟美国人拥抱,我要吸纳美国的文明,包容美国的企业,照顾美国企业不死,让美国企业跟着我一起走。

这是什么情怀?这是天下情怀。

处于不同的价值追求高度,会看到不同的世界。

3.企业命运来自企业家的取舍

对于企业来说,企业家的视野和取舍,决定了企业的兴衰变迁。

养家糊口的人满眼是黑天鹅,什么都是高度不确定的,他不知道该怎么办,只能随波逐流,随遇而安。

琢磨自己行业的企业家,会发现在疫情之后行业的变化,会根据自己的判断,决定取舍。

如果是曹德旺这样的产业领袖会比较坦然,美国人让他做,就去做一做,美国人不让做,就回中国做,没什么怕的。

像任正非这样的企业家就很少了,他是代表国家在打仗。

我们还可以看到,有些人的财富已经很多了,但是仍然是养家糊口的层次,除了买别墅、买跑车,对行业没什么贡献和引领,一看不行就跳转行业,转移财产。他们常常在不确定的变化中越折腾越穷。

如果你在行业里有理想有追求,就会看到完全不同的东西。正是这些决定了你决策中的取舍与企业的命运。

二、如何在不确定的世界,

做好决策?

既然两个价值追求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事情的判断也会大相径庭,那么,我们该如何在不确定性的环境中做好决策?

1.要认识到没有绝对正确的决策

首先,我们要承认:没有绝对正确的选择与决策。

但是,流行的科学世界观告诉我们,有一种价值选择与行为决策是绝对正确的,人类可以得到对这种选择的认知。

这种世界观使得我们的脑海中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模式:

天下有一个终极合理的道理,世界由一个终极正确的秩序,如果我们的判断符合了这个终极模式,我们就可以达到终极的正确,反之,如果我们离开了这个终极的模式,那就是我们的错误。

因此,今天的全部决策理论,都在寻求到达绝对正确决策的途径。

作为信仰,这种观念没有问题。作为哲学思维,这种观念就简陋了。

我们生活的世界与我们的生存行为,都是高度不确定性的,也决定了我们任何精美的预先决策规划,都是不可能全部实现的。但合理的规划仍然是有用的,它是合理行为迭代的出发点,但仅仅是一个出发点。

此外,一个稳定的目标,也会带来一个稳定的内心意识活动状态。

我们可以对很多在某一领域中的成功者设问:“你们是不是从小就确立了这个目标来努力追求的?”

他们都会说不是,都会常常回答说:“我之所以走到今天,很多重要的选择都是偶然的,我的初始目标并没有实现,但我的宏大理想实现了,我做到了另外目标的成功。”

虽然人生的大部分结果常常来自无心插柳,但是我们仍然要有追求,如果躺在那里什么都不想,我们将一事无成。

2.要永远留有余地

在如此不确定的世界里,做企业的人思想压力就会很大。他的经验常常会告诉他:你无论怎么事先计划,都会发生意料不到的事情。大家常常因此而陷入焦虑。

但如果你认识到这种不确定性是正常的,并在任何行为中都为自己留有余地,并随时准备应对意外,你就可以坦然起来。追求绝对正确的决策,反而增加了焦虑。

能把事情做对的人,不是料事如神,而是为自己料不到的事留了余地。

我们很多做企业、做投资的人不留余地,在想当然的正确判断中盲目使用高杠杆,或者负债太重,或者财务链太紧,一旦碰到意外就会崩断。

我们的流行文化也常常为既有的成功者编造他们料事如神孤注一掷的神奇故事,以为可以励志,实际上常常害人。

如果问我怎么面对如此不确定的世界,我只能从哲学角度上告诉大家,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正确。你永远要面对不确定,永远要为不确定留给余量。

你的智慧,不是用来追求绝对正确,而是用来判断不同的行为选择中不确定的程度,以便决定留余地的范围。

那些失败得比较惨的人,总认为他达到了一个绝对正确的判断中,但结果则是一下子就摔倒了。即使他偶然成功了,如此思维,下一次也一定摔得很惨。

而懂得在行为选择中留有合理余量的人,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他都会游刃有余,胜不骄,败不馁。

三、如何在不确定的世界中,

维持组织的稳定?

我们的企业发展中,我们会看到,企业的运转是由员工操控的,而企业文化、企业效率之所以复杂,就来自员工身上的双重价值身份。

何为双重身份?

1.每个员工都是企业拥有的人力资源

企业的直接目标是获取利润。企业的间接社会功能是创造社会经济资源的价值,实现社会经济活动的职能。

如果从个角度看待企业的员工,他们就是实现企业功能必不可少的人力资源。

企业从人力资源市场上雇佣员工,租用他们的人力资源,发给他工资作为租金,这就是一个现代社会中人力资源流转与变换的基本交易活动。

人力资源是被企业流转变换的一种资源。人力资源的雇佣方式,就是其资本化的方式,人力资源的现代管理方式就是人资源的资本化管理方式。

2.每个员工都是独立生存的社会一般成员

社会就是由人类个体间提供社会关系组织起来的多层次嵌套的群体。个体与群体都是社会成员。个体是基本社会成员。

企业是典型的经济活动群体,家庭或族群是典型的基本生存群体。

民族,国家,政党,文化圈,都是不同层次的社会群体。

每一个企业成员都同时生活在多个层次的群体,他们属于多层次的群体成员,他们也就必然追求自己在不同群体中的公共价值。

每个员工不仅仅是企业成员,下了班他还是妻子、丈夫、父亲、朋友、俱乐部成员,政党成员与民族与种族成员。这是员工的复杂化身份。

不理解员工的复杂化身份,就无法理解员工的全部行为方式。

每一个员工的精神世界中,不仅有企业的公共价值,还有别的个人价值与公共价值。他在企业中工作的时候,也一定会把别的价值自觉或不自觉地融合进来。这就是人类意识活动中价值活动的复杂化形态。

在做人力资源管理时,必须理解员工的其他价值,这时就必须把它当作非企业员工来理解。

这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视角与价值的发散与扩充,但在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逻辑里却无法安置。而有经验的企业管理者会把这个冲突看通,并在管理活动中运用。

任正非曾对华为的人力资源经理说国,把钱分好了,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他们怎么分?大部分的企业把利润首先分给股东,然后再给员工发工资。任正非说这样不对,我们反过来,先分给员工,有了剩余再分给股东。

所以他说,分好钱就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要害。

任何企业员工都是企业的雇员,他被企业雇佣的主要价值追求就是获取工资,其它价值追求都不是主要的。因此,任正非反对过分强调员工的奉献精神与企业凝聚力。

首先保证给员工分钱。大多数老板不会这么做。

但是,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中,我们不仅要有经济收益的视角,还要有更为开阔的人本主义的视角,才能理解人力资源的特殊复杂性。

人力资源跟其他资源不一样,它非常复杂。其它资源则相对简单。

任正飞做得很细致,用很多管理办法跟员工沟通,他原来每周都要在中层干部大会上讲话,跟大家沟通,不停地给员工灌输企业文化。他怕文化不稳定,还要把它法制化,也就是请法律专家把他的企业文化制度化。他怕人去政息。

文化要往心里灌输,要将心比心。任正非的话会让底下员工热血沸腾,不会因为他是大老板就高高在上地与员工隔开。他讲的话能和别人的心灵沟通。

最关键的是,任正非真正把人当作复杂的、有精神世界的对象,当作复杂的社会成员来管理。

对于企业的管理者来说,员工一方面是企业的人力资源,是人的资本化形态,另一方面又要把人当做一个复杂的、有精神世界的能动对象,和他用心交流,讲心里话,才能取得效果。

这叫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叫将心比心。

任正非鼓励年轻员工踊跃到边远而危险的国外去开拓市场,他自己的巡视也就从来不回避边远与危险。

他说,如果我不能面对艰苦与危险,如何可以说服员工来面对?

四、如何在不确定的世界,

追求内心的安宁?

1.一代人的焦虑

我们每个个体,在动荡不定的复杂世界中,在面对各种不确定时,难免会生出身如浮萍,随波逐流的感觉,我们这一代中国的年轻人常常会因此而惴惴不安。特别是在疫情过后,这种焦虑更盛。

中国人生活得比其他人累,这是不容置疑的。因为中国人在各种不同的文明中,更具集体意识,更具公共责任感,更愿意努力奋斗,也就更为勤奋。

当下的中国社会,处于两千年的大变局的剧烈收尾中,这就是从辉煌的农耕文明进入工业贸易文明的完成阶段。中国人用一百年干了西方两三百年的事,我们也就必定会比他们更辛苦。

我们不光勤劳,还很聪明,还玩命干。一周常常会工作60个小时以上,还没有加班费。

这带来的结果是什么?经济的迅速增长,国人的迅速致富,中国迅速变成了世界经济大国。

我们每个人——不管是写字楼里的白领还是生产线上的工人,不管是农民工还是公务员——都是在用自己的血汗为中国的发展做贡献,同时也在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改变自己的人生命运。

这就注定了这一代中国人必须辛苦。

但我们的下一代就可以不那么辛苦。

等到白领们不把挣一套房子、买一辆豪车当人生目标了,公务员们不把当更大的官作为终生的荣耀了,农民工们不再把在城市落户当作生活追求了,我们就会开始关注生命中其它更重要的东西。

以前,可能有人会说:我宁可少活几年,也要先住上大房子,也要先让我们的孩子出国,也要先当上总经理。

现在,我们开始更为关注自己的健康,愿意一年休两个月的假,愿意降低工资而不加班,以让生活更为有品位。他们不再追求用努力工作来改变自己的经济状态与社会地位状态了,他们的生活追求更为人性化与多样化了。

今天的中国人还常常会羡慕西方社会的富足与文明,特别是羡慕他们的生活追求与方式。也只有进入了高度富裕的社会状态中,人们才会具有高度人性化与多样化的生活追求。

那些不顾健康而拼命挣钱升官的人,则是在用健康来换财富与地位。当不再把追求财富与地位当做最大目标时,才会觉得健康很重要。

但是我们今天大多数人做不到。只有那些退休者,才会这样生活。

2.幸福是有一个稳定的内在价值

我们今天如何获得幸福呢?幸福的判断标准是什么呢?

幸福是一个流行概念,内涵常常很简单,但又会很复杂。

有人把它理解为欲望或价值的直接实现,例如有钱就会幸福,有爱情就会幸福,有朋友就会幸福,有家庭就会幸福,有了理想的职位就会幸福,当了官就会幸福,发了财就会幸福,如此等等。

这些是不是幸福?可能是,但也可能不是。

幸福的定义是什么呢?

人类个体在社会行为中实现的价值,如果与他的基本价值结构相一致,就是获得了幸福。幸福不在实现价值的大小,而在于实现的价值与自己的价值观体系相一致。

如果社会行为的实现价值或实现欲望与自己的价值观体系不一致,就只能获得欲望的快感,而不会获得真实的幸福。

因此,幸福必须来自稳定合理的价值追求。

当个体的价值观体系或价值结构散乱冲突时,虽然欲望常常被满足,但幸福并不会来临。

个体在这种情况下的行为方式,常常是价值目标飘忽不定变来变去的,今天觉得这件事很好,过一段又觉得它并不好,就会形成社会行为目标的跳来跳去。

要获得幸福,首先要有一个内心稳定的价值结构或价值体系,也就是具有一种稳定的生活目标与人生追求。

它的直接表征就是内心平和而不焦虑,觉得可以按照这个生活方式坦然地面对一生,平静地走向死亡。所谓的视死如归,就是真正状态的终极形式。

在平静和谐的社会生活中,死亡似乎力我们很远。但如何面对死亡则常常是考验内心是否安宁的试金石。

很多人在偶然经历了一次面对死亡的处境后,就会有一种大彻大悟的感觉,这就是在面对死亡的意识活动中,突然得到了一个完整清晰的人生价值结构。

而在他们平常的忙忙碌碌甚至浑浑噩噩的生活中,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生追求,常常会是模糊不清的。

3.如何获得内心安宁?

我们现在为什么物质生活越富足,心中的焦虑越多?原因在于外界文化灌输的信息,超过了我们内心审美活动的构建接纳能力。

当我们的文化环境比较简单时,当由此而向精神世界中输入的文化信息比较单纯时,每个人的认知能力或审美能力都可以将这些文化内容消化与整合,并有序地安置在精神世界中的观念结构中。

因此,我们的内心世界就是有序而和谐的。

但是,现代社会环境中形成的文化多元化与文化信息爆炸,常常灌输了一些不知就里的文化概念与碎片化的知识。

这种文化信息也就常常超越了个体的认知能力,个体的审美活动也就难以将它们消化整合与有序安置。这就是散乱冲突的文化环境造成了混乱焦虑的内心世界。

文化的接纳并非越丰富越好,知识的灌输也并非越多越好。冲突的文化让人焦虑,混乱破碎的知识然人无所是从。

所以,我们今天就要注意强化自己的认知能力,而不是单纯地注意自己的接受能力。认知能力来自哲学修养。哲学训练可以让我们具备审视与整合自己内心秩序的能力。

单纯追求接纳知识而不能消化,不一定是福,也许是祸患。就像营养食品并非吃进去就有好处,如果超过了你的消化能力,还会吃出胃病来。

过去我们处于文化贫乏与知识缺乏的社会环境中,因此中国人就形成了“开卷有益”和“知识就是力量”的观念。但是今天这样的观念已经过时了。

今天我们的社会环境已经不再稀缺文化与知识,对知识的学习与灌输活动,就要跟自己的认知能力匹配,是也我们的教育方式中要解决的问题。

中国今天的教育常常把学生当作了流水线上的产品,把教育程序化与机械化。从而忘记了教育的本质是塑造人格,也就是塑造合理的精神世界。

哲学就是理解人类精神世界环境与人类意识活动方式的学问。好的哲学,应该告诉大家怎么去审视与整合自己的思想与精神环境。

正因为哲学的不彰,宗教才会兴盛。

如果没时间去读专门的哲学书,还希望让自己的内心平和一点,那该怎么办?只有一个办法,在繁忙中腾出时间和精力面对自己的内心。

我们很多人一年中都几乎没有时间来认真反思自己,反思自己的精神追求与人生目标,每天忙到很晚睡觉,早上起来又忙着投入新的工作。

他们一直在面对任务、面对工作、面对他人、面对配偶、面对孩子,但就是没有时间静下心来面对自己。

他们没时间看一看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没时间看一看自己到底在干什么,没时间看一看自己活在这个世界上特殊不特殊,看一看自己活到今天是怎么走过来的,看一看自己跟父母有什么不一样,看一看自己今后往哪里走。

看看自己,这个很重要。

每个月花上半天时间,什么事都不想,就想想自己,这样做得多了,你内心的安宁就会慢慢地冒出来。你天生的哲学能力就会滋生出来,你的哲学兴趣就会产生。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