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兴证券庞溟:中概股回归的原因与选项

"我们预计,资本市场结构性改革不断加速,有助于重塑在境内外上市的中国股票的投资格局,有助市场情绪进一步复苏。"

编者按:本文为投稿,作者华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兼首席策略分析师 庞溟,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5月21日,美国参议院一致通过了一项名为《外国公司问责法》的法案,规定:如果某家外国在美上市公司的会计师不能被美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检视,则该公司须披露它是否为外国政府所有或控制;如果PCAOB连续三年无法检视某家外国在美上市公司的会计师,该公司的证券将被禁止在美国证券交易所上市。

该法案仍需经美国众议院批准、美国总统签署同意后才能成为法律。我们认为,此类争端将继续成为今年美国总统竞选期间的主要议题之一,但通过大力推进内地资本市场改革,及与香港市场的紧密合作,中国已经为进一步拥抱新经济成分做好了准备。

近来,不少中概股纷纷考虑回归港股市场或A股市场。我们认为,这既是应对单一上市地监管规则发生重大变化风险的预防性举措,也反映了上市企业长期的、战略性的考量:由于投资者结构与市场环境的不同,中概股在回归港股及A股后,有望获得更高的关注度、认同度、估值水平、流动性、交易量和融资能力;港股和A股市场近年来一系列利好新经济成分的改革措施,也让中概股回归更为便捷、更具吸引力。

对有可能寻求第二上市或再上市的中概股而言,我们预计其出于境外融资需要、投资者基础、行业受监管情况、红筹架构上市便利度、港股市场持续创新等各方面考虑,现阶段相比A股市场来说仍将优先选择在香港上市。对于市值较大的中概股来说,在港第二上市较为便捷。

受惠于恒生指数的优化、港交所上市新规以及越来越多新经济公司在港上市,新经济公司在香港市场的市值占比在过去2年内已经由23%上升至26%;我们预计这一比例有望在未来5年间进一步上升到30%至35%,并进一步推高港股的增长潜力与估值水平、提升港股的交易量与多样性。以阿里巴巴为例,其上市当日在港融资额仅占港股总市值的0.3%,但其交易量在最近90天内却占港股市场总交易量的3%-4%之多。

在注册制改革和科创版、创业板系列改革的基础上,A股为新经济上市地提供了又一优质选择,有利于促进科技引领实业、助力产业升级发展、维护金融体系稳定、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同时有望助力资本市场其他领域的改革,如:在主板实行注册制、对指数实行有利于新经济成分的优化调整、推动衍生品与债券市场改革、进一步对境外投资者开放、推动跨境合作等。

目前符合港交所2018年上市新规要求、有可能寻求在港第二上市的中概股32支,符合创新试点红筹企业回归A股条件的中概股21支。我们的估测显示,由于中概股回归将是在未来数年内逐步推进的过程,即使按照这些公司平均新发行15%的股份来计算,其合计融资额仍不会对港股和A股市场造成流动性压力,也不会对现有其他中概股的价格造成重大影响。

历史数据显示,在过去三年间自愿私有化的中概股,在退市前的六个月内,其股价表现跑赢了中概股总体表现,在退市前的六个月、三个月和一个月内的平均股价表现也都录得正增长。

基于其增长潜力、有利的汇率走势、全球投资者的资产配置需求,我们中长期依然看好中国股票。短期来看,中概股有可能面临一定的市场情绪波动与估值压力。我们预计,资本市场结构性改革不断加速,有助于重塑在境内外上市的中国股票的投资格局,有助市场情绪进一步复苏。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来源:庞溟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