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30日,由创业邦与搜狐联合主办、上汽大众威然Viloran特约赞助的“90后的新创时代”——2020中国新青年创业投资峰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洲际酒店举行。
峰会上,云启资本董事总经理陈昱、元生创投投资副总裁宁高见、真成投资管理合伙人赵兴华对“探索边界:疫情后行业有哪些投资新机遇”进行了精彩讨论。犀利观点如下:
1. 在投资的过程中,作为投资机构要理性辨别或认知需求的真伪性,不会因为疫情而扭曲自己的动作,坚持原有的标准,不刻意减速或加速。
2. “谨慎”这个词,无论是对投资人还是创业者而言,都不是一个坏词,它是大家在逆流中锻炼出来的一个本领。
3.疫情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讲,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这个挑战前所未有,而且持续时间还会很长。
主持人:进入2020年以来,很多投资人表示投资节奏会放缓,甚至暂停,不知道这半年来的实际情况如何,你们都投了哪些新项目?
陈昱:从新项目投资角度来讲,确实有一些放缓。其中线上化程度比较高的项目影响不大,比如上半年我们投了一个做开源软件的早期项目,快速投完的一个原因在于从接触到交付整个流程,都可以在线上完成。
但对于比较偏长期项目,因为疫情,约客户访谈时,客户是不太愿意见面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长期项目尽调的执行。
另外,对于“老”项目,已经有六七个优秀企业在疫情期间获得了新一轮融资。我们也都做了持续加注,希望陪他们一起共克时艰,疫情后得到更好的发展。
宁高见:我主要是关注医疗行业,整体来讲,这个行业在2月份受疫情的影响较大,到了3月份逐步恢复了以前的水平。
2020上半年,我们依旧积极投资了一些企业,大概close 6-7个项目,还有一些项目正在close过程中,依旧在高效的推进投资。
医疗行业有其特殊性,每天都在面对各种各样的疑难杂症,新冠病毒对于我们来讲是一个突发性事件,也是众多医疗挑战中的一个,但我们还是在持续投资。
已投的企业中,虽然也受到了疫情的影响,但也在持续的发展,2020上半年元生创投有将近10家已投企业申报了科创板,这个成绩还算不错。
赵兴华:疫情期间,我们投出去的项目分为这几种类型,一种是“老”项目,春节前已经做了比较多的工作,只剩下收尾的项目,疫情期间我们完成了投资。
另一种类型是,加轮融资型。疫情期间我们对企业现金流格外关注,一些在疫情期间得到新一轮融资的企业,我们还会持续加注,进一步支持这些企业走下去。
疫情时期,在高级别管控时期,平时体现不出来的“用户触达、用户转化”难题全都冒出来了。因此,在这一时期,我们加轮支持了这一类型的企业,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
举个例子,无论医疗服务的基础设施是短期需求还是长期需求,这个需求还会持续存在,因此,我们近期也给出了确定的投资Term,投资于呼吸机核心组件这样的公司。
当然,在投资的过程中,作为投资机构还是要理性辨别或认知需求的真伪性,不会因为疫情而扭曲自己的动作,坚持原有的标准,不需要刻意减速或加速。
“谨慎”这个词,无论是对投资人还是创业者而言,都不是一个坏词,它是大家在逆流中锻炼出来的一个本领。市场非常神奇,它会像大浪淘沙一样,如果你的迭代、转型或融资能力强,市场会变本加厉的放大这些能力,如果一些企业没有它固有的优势,市场会加快淘汰它的速度。
当下对于创业者来讲,是一个非常艰辛和充满挑战的特殊时期,很多企业都在利用原有的优势,产生现金流,在这个非常时期里锻炼自己的生存能力。
主持人:在线教育、生鲜电商、直播等行业在疫情期间迅速暴涨,但在疫情缓解之后,流量有所回落,那么,对于这些行业的趋势要怎么看?
陈昱:这场疫情带来的最大改变还是人的生活习惯。正如我前面所提到的,在疫情出现之前,我们投资项目时总希望当面见创始人,疫情到来后,见面就没办法做到了。
这时,我们就要思考能不能用一个线上会议替代?事实证明,是可以的。
而且,相较于线下见面,线上会议有一个优势,以前约线下见面,一个是约大家的时间,另一个是见面的地点,很难凑到一起,但线上会议基本打破了这一疆界,降低了大家时间的成本。
疫情过去之后,这种线上沟通习惯依然可能被保留下来。从这一角度来看,疫情中火起来的行业本身是一个正确的方向,只是过去大家因为固有思维、固有习惯没有采取这样的方式。
疫情这只“黑天鹅”迫使大家改变了这个习惯,接触一些新的东西,比如在线协作、线上销售、在线生鲜购物,一旦大家形成新的习惯以后,相信疫情后多多少少会被保留下来,形成一个新的思维定势。
宁高见:在医疗医药领域,疫情期间有几个直接相关的非常热的板块,包括疫情相关的治疗性药物、预防性疫苗等。国内国外一些企业也在开展药物研发
国外以及国内都很注重疫苗这一块,疫苗本身是非常强调安全性的细分领域,通常预防性疫苗要打在正常健康人的身上,做临床实验往往需要几千甚至上万人的数据才能够批准上市。
相比其他药物的话,尤其是一些罕见肿瘤类药物,甚至做几十个人的临床试验就可以上市。
但因为新冠疫情的出现,导致DNA疫苗、mRNA疫苗,灭活疫苗、重组蛋白疫苗这些技术路径在齐头并进,而且研发速度前所未有。一些疫苗甚至没有做太多动物实验就直接进入人体试验了。这就带来了两个方面的影响,一个是一些企业估值特别高,甚至出现一些泡沫。另一个是一些新的疫苗技术平台或路径,能够在这样的机会窗口里得到快速验证,从而实现0到1的兑现。
我们以非常开放的心态关注甚至会投资疫情相关的领域,同时,保持原来的策略关注其他赛道,并没有因疫情过多激进或保守,大多还是维持既有投资策略。
赵兴华:实际上,在疫情下大家体感比较强的是在线办公、在线视频交流这些效率工具。
很多跨国企业体感很强,因为他们的国外办公室和国内办公室不能像原来那样正常出差了,投资人体感强是因为我们的出差也受到限制。但有一个非常好的感受是整个效率提高了。因为过去在路上的时间可以利用起来了,随时随地线上会议,真正把时间应用得非常充分。
在疫情好转后,这些效率工具仍然延续着之前的习惯和使用势头,持续成长。不过,疫情之后用户是否还是会像之前一样使用这些工具,仍需谨慎的看,毕竟产品最终还是要看用户是否真正喜欢。
疫情催生出来的在线医疗、在线诊断赛道里的平安医生、阿里健康,它们在疫情期间涨得很快,不管是活跃数据还是变现能力,都比之前有了一个很大的跳跃。
另外,疫情也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以前对于到家场景更多是年轻人更偏爱,疫情期间,我们看到很多已经上了年纪的用户群体也开始上网买菜,用一些类似于原来年轻人才会用的到家配送、及时抵达工具产生购物体验。
而且疫情缓和了之后,他们仍然在买,因为他们感觉在及时性和价格体验上线上购买不比线下差。
所以,疫情加速培养了用户习惯,给大家省下了成本,对于这类型企业来讲,反而是疫情锻炼了这种能力。
我们之前也投过AI(人工智能)诊断公司,它们用视觉、数据建模对一些病种进行诊断。这类企业在疫情期间的表现有好转,但并没有从产品侧想到更好的变现方式。
对于这类企业来讲,它们仍然需要考虑产品定位,因为不管环境如何变化,企业最主要的工作都是打通产品和场景。技术能力再强,没有把它做成一个工程化定义好的产品,雇佣再强的销售团队,这个产品也卖不出去,用户不会买单,不管是2C用户还是2B用户。
疫情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讲,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这个挑战前所未有,而且持续时间还会很长。
实际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渐渐适应了这种生活、工作方式,企业也慢慢适应这种生产方式、设计方式。对于微观群体和宏观群体来讲,在这个过程中唯一要做的就是适应环境,要活下去,这是基本线。
有一些创业者,在疫情中找到了一些退出的理由,选择在这个时期退场。不过,我们还是鼓励企业寻找出路,要是你能从疫情这道坎上跨过去,在正常的环境中基本就接近无敌了。
至于很多创业公司对于巨头企业的担心,我认为,在本地生活领域里,无论是阿里还是美团,垂直领域都在切割他们的后花园。
巨头不可能做好所有领域,后花园注定要被切割掉,我们也确实看到很多垂直的品类创业公司在这里走出来。但不是说这些企业是疫情出现后才做的准备,他们早就蓄谋已久,疫情只是加速了这些创业公司的成长。
主持人:随着to B时代的到来,很多投资人把精力放在了企业服务和产业互联网赛道上,但这些传统企业实际上受到疫情的冲击非常大,那么,疫情之后他们该如何拓展自身业务,又拥有哪些新机会?
陈昱:我们投的to B企业或者硬科技企业相对较多,他们都不是传统的线下企业,但也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冲击,原因是什么?
举个例子,我们投资了一个服务机器人公司擎朗智能,主要做线下餐饮配送传菜,疫情对他们的餐饮行业客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这个公司又快速研发了一款新的消毒机器人,这款消毒机器人是在原有底盘技术上做了更新和迭代。现在,这款消毒机器人在海外卖得非常好。
这个企业给我们一个启示是,虽然是线下企业,或者以线下企业为主要客户的企业在遇到困难时不要慌,要开拓思维,想办法在新场景里找到新机会很重要。
宁高见:我们投的大部分还是产品型公司,疫情期间新药研发行业的企业遇到一些挑战,比如临床入组速度的影响等,到了3、4月份开始逐步恢复。
另外 ,我们投资的一家齿科隐形矫正企业,,这个行业在今年2-3月份受到的影响较大,但是在4月份之后就很快速的实现业务恢复并继续保持快速成长态势。
还有我们投资的一些诊断公司在疫情期间快速开发了核酸诊断产品,并由于国外疫情大爆发,一些出口业务这实现了爆发式的增长。疫情期间,在我们投资组合里各种情况都在发生,但整体依旧呈现长期向好的局面。
赵兴华:传统经济抗疫情冲击的能力并不是从疫情到来后才开始学习的,而是已经开始一段时间了。
以前我们就在讲传统经济和新兴经济,实际上,这个界限跟随着上一代创业者过渡到年轻时代创业者过程中,已经把界限模糊掉了。
我很早开始跑工厂,看传统行业,也看先进制造、能源科技行业,与上一代创业者有过深入交流。
再过渡到这一代创业者时,发现大家都在学习,虽然有一些创业者就是做传统制造的事,但大家的做法和思路与上一代有很大的区别。
另外,我们也看到无论是制造业还是物流业,企业越来越多的用数据、工具把它的生产可视化、运输环节数据化。过去一段时间物流行业在这一点做得非常棒,迅速缩短了与国外物流企业的距离。
我们发现真正实际解决场景问题的这类型传统企业,他们有足够的抗压能力和生存能力。很多B2B网上游的整合供应链时,很多创业者全是老兵,都是来自于上一代传统的创业者,他们积极的拥抱新的工具和数据,切入到交易侧,有一批企业就被他们整合掉了,他们把有效的产能利用起来。
这类例子在B2B领域里有很多,我理解的是疫情之后,传统企业和新兴企业中间的界限基本上会被打破,如果你不去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用更多的软件或硬件替代一部分人与人之间进行的协作,那么,很难在更多场景里像之前那样吃到肉,可能到最后只能喝汤了。
主持人:最后,请各位谈一谈今年会重点关注的方向,给创业者一些提示?
陈昱:接下来我们重点关注两方面,也是我们长期在关注的领域,一个是基础设施,如果你有关注美股,就会发现,这次疫情期间涨幅最大的不是Zoom,是一个CDN(法斯立)公司,疫情期间,促成了在线服务和数字化经济的增长。
但上层的应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变化,无论如何他们都需要下面的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包括云计算、数据库等,我们相信:在淘金热时卖铲子的会更赚钱。
另一个是服务机器人,我们看到目前服务机器人还是从公共卫生角度,无接触服务角度去看,但实际上,还有另外一个角度,劳动力供给角度。
举个例子,就像这次疫情,万达开始使用机器人做商场巡检,原因很简单,商场的管理即使没有疫情也是要做的,疫情期间更要做,但可能找不到合适的商场管理人员,因为没有劳动力供给在这里了。这时,就考虑用机器人做。
这只是一个小小的例子,我们看到,未来随着人口结构的改变,老龄化趋势的增长,中国会出现越来越多采用服务机器人的场景,替代人去做一些简单重复性,又不得不去完成的劳动,因此,我们非常看好服务机器人替代人力的方向。
宁高见:我还是一直关注创新药同时也会看一些创新医疗器械,创新医疗医药这个方向相信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会是一个黄金赛道。
赵兴华:我们的方向不会有大的变化,还是像之前一样持续关注科技在生产、消费等场景里的具体应用。归结起来,还是会在原来的2B解决方案、产品服务里进行投资和关注。
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创业邦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转载或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