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源创业邦专栏深响,作者鸿键 吕玥 婷婷,编辑依民。
能看到外面的世界,我觉得这是高考给我们这种阶层的孩子最大的一个好处吧。
我没有把专业、学校看得太重,人生不是一时一事。
我们学校的层次被拉开之后,未来就会说不上话了,那人生的层次也就被拉开了。
重选专业这个假设没什么意思,所有经历都不会是无意义的。
朋友,工作里比高考可怕的事多了去了。
再过一两天,因新冠肺炎疫情而延后的2020年高考就即将在各地开始了。又一批年轻人将通过这个举国形式的筛选体系,迎接新的人生。
高考两个字,在国人心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分量。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高考是一次甚至是唯一一次改变人生选择、命运的机会。高考被赋予极大期待,也因此承载了更为复杂的情绪:有人欣喜于通过高考改变命运,有人执念于未能把握高考错失更好的机遇,有人感慨好不容易走过独木桥但选错专业又招致更大的遗憾,但也有人更为幸运——在高考之外,还能有更多选择机会可以重来。
在2020年高考即将开始前夕,「深响」与几位高考“往届生”聊了聊关于高考的那些事,这些人的故事必然无法代表庞大、复杂、多元的高考,但是,从这些故事里,或许也能看到相似的人生切片。
01“能看到外面的世界,我觉得这是高考给我们这种阶层的孩子最大的一个好处吧。”
阿离,本科专业教育学,数学老师
回想自己的高考结果,很难说满意或者不满意,没有什么运气成分,基本上能力和最终的分数是相匹配的。
作为西北地区的小孩,我从小是挺向往南方沿海城市的,特别是苏州这个城市。我从小就挺喜欢老师这个职业,很早就把老师作为一个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专业选择也非常明确。刚好苏州大学的教育学以我当时的分数预估基本上是很稳的,所以也就顺理成章地选择了。其实现在我回想当时这一切,还颇有种冥冥之中就已经注定的感觉。
图源网络
选专业的整个过程并不艰难,也算是既考虑了自己的兴趣,又考虑到了就业前景,基本上是会让所有人都满意的一个选择。
进入大学之后,我觉得一切都和我想象中的景象差距不大,没有大家所说的什么理想和现实的落差。因为首先我从小的理想就是做这个,所以我也没有考虑过转专业或者修第二专业什么的,就踏踏实实学呗。
大学带给我最大的影响,第一是结交了很多不错的朋友。第二个影响我觉得是开拓视野。我觉得生活在小城镇是接触不到太多先进的理念和信息的,上学的时候是在学习方面,之后可能就是职业发展、生活方式甚至是三观。
家乡的环境和南方沿海城市的的差距太大了,落后地区的生活环境、人的观念可能十多年都不会变,但其实外面的世界变化非常快,你要不出来一辈子都感受不到。高考对我来说是唯一能从落后小城镇走出来的方式,只有出来上大学然后才有机会继续待在我喜欢的、我认为更厉害一点的地方。能看到外面的世界,我觉得这个是高考给我们这种阶层的孩子最大的一个好处吧。
因为我想法一直是这样,所以毕业后也就继续待在苏州工作了。老师这份工作其实还是和专业很相关的,当然也有一些私立学校也并没有特别去限定你的专业,这个职业的最低门槛就是教师资格证,这是你必须要有的东西。
我现在是小学数学老师,虽然文科生出身,可能在数学知识和能力上跟其他老师比有点欠缺,但我的专业是不分学科的教育学,当时学到了很多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我觉得这些在工作中还是蛮有帮助的。
高考不算是给我带来什么意外之喜,但这一路走过来还是挺顺的,也是符合预期的。这已经是最优解了,所以让我重新选择一次,我应该还是会这样选。
02“从就业前景及薪资水平上考虑,我选择了商科。”
小叶,本科专业商科,美国高校研究生在读
北京的高考氛围并没有那么紧张,我关于高三生活的记忆更多是翻窗户抢食堂、打羽毛球和学校食堂晚上很好吃的自助餐。我们学校还有一个传统,每届学生到了高三都喜欢男男女女围一大圈一起踢毽子。
高一下学期文理分科时,我本来选了理科,但大半个学期之后,我觉得自己更喜欢历史、地理,物理又不太好,就转去了理科。后来我发现,当兴趣变成我必须要认真对待的事时,我对这些以为自己喜欢的事就没有兴趣了。
高考时我考得最好的是数学,拿了满分,反而是文综考得最差,比我预计的低了快20分。刚拿到成绩的时候我很崩溃,我本来的目标是国内Top 5的院校,但考出来的成绩够不上,只好填了一所外语类院校。
最后录取结果出来,因为分数不够,我和我喜欢的语言类专业都失之交臂,被新闻专业录取。报专业的时候没想太多,除了最喜欢的语言类专业,其他都是瞎报的,会填新闻是因为那时我一个朋友说觉得学新闻挺好的,我就把朋友的理想当作了参考。
但入学没多久,我就发现自己很不喜欢这个专业。大一的采写课要求找人采访,我被采访对象拒绝之后就很难过,我不想老这样被打击。另一方面,做新闻时总会接触到很多社会的黑暗面,但通常我们又没有办法去改变,这会让我积攒很多负能量。
我就开始有意识地想往别的专业转,从就业前景及薪资水平上考虑,我选择了商科,开始修商科的双专业。跟新闻这类社科相比,我更喜欢商科这样可量化的,能让我很实际地感受到自己掌握了一些知识、技能的学科。
图源网络
因为学校有资源,我大学期间也学了好几门小语种,包括西班牙语、拉丁语、日语,但因为不成体系,也缺少人监督,都不算学得太好。
我选择实习时也有意地在往商科靠拢,第一份实习是在某证券类媒体,与新闻和经济学都有关系,后来还去了券商、去NGO企业里做财务,还去过奥美的政府事务组。
快毕业时我选择了出国读研,一是因为我个人非常喜欢旅游,二是因为在大三时,我曾经去英国交换了一学期,虽然学习的过程很痛苦,但最后收获非常多。
对研究生专业的选择,我听取了我中介的意见选择了公共政策(Public Policy),确实在这个专业上申请到了一所全美排名靠前的学校。
这段时间因为疫情我一直待在国内,最近刚去了一家互联网大厂实习,做财经运营,没想到兜兜转转又做了我一直逃避的、跟媒体相关的工作。选择互联网是因为行业的普遍薪资更高,但我还没入职时就想辞职了,老板在我入职前就给我派活儿,凌晨了还会往工作群里发东西。
我正式就业时也不会选择互联网企业了,我总觉得行业泡沫太大了,我更青睐一些快消品牌,也想去金融机构,但我的专业背景感觉很难进去。
我现在还是很怀念高考前的那段生活,那时候生活好单纯,大家都一点也不功利,只要自己考得好就好了,从来不会想着去踩别人。
03“我没有把专业、学校看得太重,人生不是一时一事。”
林欣怡,本科专业工商管理,新媒体编辑
不知道为什么,我和我的高中同学都是乐天派,高三过得挺快活,大家都没太把高考当回事,所以到现在我也不理解为什么很多人提起高考就苦大仇深的。
图源网络
听我这么说,你也能猜到我们班成绩是怎么样。出高考成绩那天我挺开心的,因为分数比估分的结果高了一些,最后选的大学是省内一所普通一本,专业是当时热门的“工商管理”,家里很满意。
为什么选这个专业,我其实没什么概念,有点随波逐流的意思。大部分高中生并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大学的专业名称也不过是几个字符。高中三年都在做题,等到最后才发本册子让你挑,想挑出真正合适的专业很难。
我的大学生活还是很轻松,专业比较水,人心也散。除了一起上课的时候,同学各干各的,有很早就找实习的,有社团活动搞得风生水起的,学霸肯定也有,他们想刷高绩点为出国作准备。我属于比较放松的那种,不上课的时候就在宿舍看电影刷剧,很不励志。
大学对我来说是一段非常自由的时光,我能去找自己喜欢什么,这很难得。无论是交朋友还是生活,都能按我的想法来。我是个重度影迷,大学是我看电影最多的时候,这也影响了我后来的工作历程。
选专业时我对工商管理就不是很有感觉,入学后也一样,但我没想着转专业,空闲时间多挺好的。可能是性格原因,我没有把专业、学校看得太重,人生不是一时一事。
身边有工作了几年的朋友,到现在都想再考个研,让自己的学历好看一点。我尊重他的执着,但同时也觉得,进入职场这么久了,提高工作经验和能力更重要,学历作为影响因子的权重也许没那么大。
到了大四,大家都去找工作了,我也稍微紧绷了一点。由于之前过得有点混,一开始我也不知道找什么工作好,最后是舍友给了我建议,她知道我喜欢电影,也喜欢自己写点东西,就建议我看看新媒体类的工作。
几年前的新媒体确实很火,微信公众号还有红利,好些现在的大号都是当时做出来的,我就试着给几个新媒体公司投了简历和稿件,就这样开始了我的事业。
图源网络
专业不对口应该是现在的常态吧,互联网发展这么快,现在连直播都有专门的岗位了,你说招什么专业才是“对口”?况且我的专业本来就不像医学、土木工程之类的,那种有很明确的岗位指向和门槛。
不过,专业不对口也意味着得有复合型能力,没法一直靠某个技能吃饭,所以偶尔也会因此焦虑。公众号早就已经是红海,如果有天行业不景气了,下一步我该怎么走?
工作了以后才知道,选择比努力更重要。高考只要埋头冲刺就行了,但工作不是、人生也不是,这里面的学问比试卷要大多了。
再让我选一次,我可能会去北上广的学校,现在不是都很流行说“城市比学校更重要”吗?我现在在北京工作,大城市无论是机会还是视野都更有优势,会觉得当时要是早点来人生可能会不太一样。
04“我们学校的层次被拉开之后,未来就会说不上话了,那人生的层次也就被拉开了。”
喻禹,本科金融学,就业一年后辞职准备读研
在中考结束的那个暑假,我生日的前一天晚上,我爸告诉我他给我报了北京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的招生考试。当时,民大附中每年都会面向全国的少数民族招生,我是宁夏回族人,正好满足条件。
我爸妈都在宁夏的大学里当老师,我爸很后悔自己当初没有走出宁夏,就希望我能早点出去见见世面。
我在宁夏时成绩很好,我原本考上的银川一中,是宁夏最好的高中,我的同学大多非常优秀且家境不错。但宁夏的基础教育跟其他教育大省比起来是有差距的,民大附中又是根据成绩来分班级和宿舍,和我同宿舍的大多也是来自教育基础薄弱的省份,或是体育、美术特长生。
我在高一那一年干了很多现在看来很愚蠢的事儿,打架、逃课打球、去网吧等等。一直到高三上的期末结束,所有海淀区的学校有一个联考,我考到了全班倒数。那时候我开始紧张,我来北京是不是来错了?我宁夏的朋友都觉得我来了北京是在向前走,但我其实混得很差。
图源网络
我从那个寒假开始刷题,成绩很快就上来了。北京是在高考前报志愿,当时我提前批的志愿填的是北京某外语院校的法语系,我想要学好法语,然后去法国学做厨子。我跟我妈讲过这个想法,我妈妈也很支持,说我要想去就去。
但我那年的高考考得很砸,最后录了一个二本。我以前在银川的朋友不少都考上了名校,我们学校的层次被拉开之后,未来就会说不上话了,那人生的层次也就被拉开了,我无法接受这件事。
所以我选择了复读,当时我爸妈并不同意,是我自己去了银川一中找到我初中时的物理老师帮我报上名,还因为跟爸妈赌气选择住读,但其实我家离学校就五分钟路程。刚开始复读的时候,我还会做噩梦,梦到我又落榜了,但我银川的同学老师们都很友善,我成绩也不错,心态就慢慢缓和了。
又一次高考我考上了那所外语院校,但因为那所学校在银川理科并不招收小语种专业,我最后选择了国际商学院的金融学。这并不是一个强兴趣导向的选择,更多是出于对院系实力和未来就业趋势的考量,但也算和我喜欢的语言学沾了点边。
但因为在高三复读那一年精神太紧绷了,我到了大学又开始松懈。快毕业时我打算考研,目标是上海某财经院校一个体育经济类的专业,是我非常感兴趣的一个方向,但在复习的时候我发现自己落下的专业知识太多了,后来基本半放弃了考研。
那时候我也基本错过了金融机构的春招秋招,后来面试了好几个大企业的管培生项目,也一直没能拿到offer。一直到我女朋友的妈妈,给我介绍了杭州一家科技类实体企业的国际销售工作,我女朋友是杭州人,考虑到对两个人共同未来的规划,我也愿意去杭州探探路。
图源网络
一开始做销售工作我是很拒绝的,国内的销售总有一种乌烟瘴气的感觉,得请客、陪喝酒。好在我的对接对象都是美国客户,谈生意时就开诚布公地谈生意,而且一般每季度会有一次去美国出差的机会,能看看外面的世界,我也能用上自己的英语。
但我始终很失落,很不甘心,一是因为从北京到杭州,两个城市在格局和视野上还是有差距的,二是因为我从一个还算不错的大学来到了一个普通的企业,以前我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政治、文化,现在我和同事们很少聊这些更深刻的话题。
年初因为疫情原因,我在家里待了一个多月,有时间和以前的朋友沟通。我以前的同学们大多都还在读研,我跟他们聊天时,意识到了继续深造的过程中确实会接触到层次更高的东西,眼界会更加的开阔,以后的求职选择和薪资要求也都会上一个台阶。
我在那时候想清楚了我要重新回去读研。跟父母提了之后,他们都非常支持我,甚至还想要我再读个博,和他们一样去高校任职。我申请一所澳洲的学校,选的专业是金融和商业分析,毕业之后应该还是会在金融领域就业。
现在我大学毕业刚满一年,刚刚辞了职,不出意外地话,将在九月份重新开始求学历程。
05“重选专业这个假设没什么意思,所有经历都不会是无意义的。”
Felix,本科专业冷门小语种,现产品运营
不是很愿意提高考,我的高三实在是比较糟糕的一年。失眠、情绪动荡,你能想到的我基本都经历过,最后的结果也不算好,所以还是有些遗憾。
高考志愿原本的计划是在省内那两所985选一个,但因为成绩和一模二模相比差了不少,这两所学校最后都上不了。家里问过我想不想复读,但一想到要再经历一次糟糕的高三,我觉得还是算了。
由于分数不高,所以选学校和专业都没多少主动权,选好学校可能要调剂专业,选热门专业就要抛弃名校光环,只能从力所能及的范围里选择性价比最高的,最后选了外语院校的冷门小语种专业,因为那年各种数据显示,小语种专业“就业率高”、“钱途好”。
图源网络
除了功利上的考虑,还有个原因是因为高考的打击,我不想再读数学了,而语言专业不需要读高数。此外,我的英语成绩还可以,对外语虽然谈不上热爱,但也不抵触,所以这是当时我认为的最好的选择。
大学过得还是挺充实的,语言是需要实打实去背去读的东西,不像一些“水”专业。由于课业的压力,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整个氛围比较勤奋和纯粹,去做商业项目和创业的人很少。学校提供了很多选修课,除了报了名的课,我还去旁听了不少社科、艺术类的课程。回过头看,那是段很好的时光。
这么说可能有点装清高,但我依然觉得大学应该是好好念书的地方。商业上、职场上的东西没什么玄乎的,你进社会以后被锤打几次就知道怎么回事了,没必要急着让自己“成熟”。
我对专业本身没什么意见,不过,大三去做口译实习的时候,我第一次意识到我可能不想做专业相关的工作。
口译的基础是语言能力,但到一定程度后,人情练达更重要。如果想靠做翻译打开更大的事业,而不只是一个“传声筒”的话,人际交往能力才是关键。说白了,这是个和人打交道的工作,而我在这方面没有什么天赋。
大四时候的选择就三个:考研、出国留学、找工作。当时也没有太明确的目标,就一边准备雅思一边找工作。找工作的过程还挺顺利,因为大三做过一些兼职,跟某互联网大厂有联系,所以直接微信问对方有无用人需求,结果还真有,工作也就有了着落。
互联网公司在招人方面都不怎么问出处,除了特定的岗位有专业要求,其他通用岗位基本是来者不拒,只看个人能力。我做的是运营向的工作,同事什么专业都有,甚至还有学冶炼的……专业对口这件事,在我们部门不存在,毕竟也没有任何专业叫XX运营。
图源网络
有意思的是,互联网公司是特别看重数据的,随着工作的深入,数据分析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当年逃避读数学,现在就得花时间补课。出来混,欠的东西总是要还的。
放弃学了四年的专业是会有点可惜,但换个角度想,如果一辈子就因为这个专业把自己框住了,反而可能会越走越窄。当然,我的同学里也有一直靠本专业工作的,这些年下来,他们的专业能力绝对是没得说了,我很佩服这类啃硬骨头的专业人士,但终究还是人各有志吧。
如果有重新选择的机会,我应该会更遵从自己的兴趣,选一些人文社科类的专业,但这个假设没什么意思,所有经历都不会是无意义的。专业只是大学的一部分,你遇到的朋友、老师,看过的书,经历的各种人情冷暖,对你人生的影响可能要比专业大得多。
高考是人生很重要的事件,投入再多努力都不为过,但过了就过了,把后面的人生过好更重要。至于你说会不会做关于高考的噩梦?
朋友,工作里比高考可怕的事多了去了。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