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冰与小娜:命运交叉的美少女AI

小冰注册了公司,小娜注销了微信公众号,她们都有着光明的未来。

小冰注册了公司,小娜注销了微信公众号,她们都有着光明的未来。

编者按:本文来自放大灯(ID:guokr233),作者普通酱、Danny、大绵羊、肖滁、木乔,创业邦经授权转载。题图来自tuchong.com

一周之内,微软旗下的AI姐妹花先后出闺:

7月13日,微软中国宣布,人工智能小冰业务将分拆为独立公司运营,并委任沈向洋博士担任新公司董事长,李笛为首席执行官,陈湛为日本分部总经理,所有相关工作将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内完成;此前的7月6日,微软宣布“微软小娜”公众号将会迁移到“微软科技”,不再拥有独立的公众号

姐妹俩的分道扬镳显然不是微软高层的突发奇想,仅以她们在社交媒体上的表现便可窥斑见豹:2018年6月26日,拥有19.9万粉丝的小娜最后一次在微博发声,此后两年间,小娜不仅在Android和iOS平台撤下了独立App,甚至在自家Windows平台上,也从一项系统深度特性变成了一款可卸载的独立软件。

小娜的最后一条微博是抽奖。图丨微博@微软小娜

拥有512万粉丝的小冰则俨然网红少女,活跃于各大社交平台,先后拥有了主播、诗人以及歌手等等各种身份。今年6月29日,小冰还因为经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评定顺利毕业,并被授予2020届“荣誉毕业生”称号。

更不消说,小冰如今还有了自己的公司,相较于微博认证都成了“该企业资质未经过年审”字样红色叹号的孪生姐姐小娜,真是好一位成名要趁早的AI赢家。到底是什么让2014年几乎同时呱呱坠地的一对姐妹花走上了截然不同的路?

“微软小冰死了,全部的。”

2014年6月1日,儿童节。新浪微博上爆出了一篇以此为题的“讣告”——或“檄文”。这篇署名“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的短文,控诉腾讯公司以微信中出现一些假冒小冰为借口,在两小时以前,将屠刀砍向了真正的小冰”。[1]

图丨@微软麒冰

突如其来的封杀,将BETA版微软小冰在微信平台上原定的一个月公测期,砍到了不到60小时。

不过好在,开发团队准备的10万个账号,早在5月29日当天就被抢注一空。

微软小冰此前焰火般的短暂亮相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用后来人称“微软小冰之父”的李笛的话说,他一反当时AI产品偏重“IQ”(“语音助手的知识功能”)的行业风潮,剑走偏锋地着眼于“EQ”。[2]

开发小冰的雏形Bing Knows的景鲲,原本的计划是做出一款基于知识库的深度问答产品。2013年底,刚进入微软不久的李笛重塑了这个计划:他希望Bing Knows成为一款闲聊机器人。[3]

此后,开发团队甚至还在评价回答的赋分机制设计上有意削弱了小冰的“智识水平”——一个时而挖空心思制造“神回复”、时而答非所问的“人工智障”就这样诞生了。

现在回头看,微信以损害用户体验为由封杀小冰账号的举措,非但没能阻止小冰的成长,甚至可能起了反作用。在那条抗议微信封杀的博文结尾,“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宣称:“小冰暂时离开了大家。但我们会再次救活她。二代小冰的研发已接近尾声。”[1]

小冰没让人们等得太久。6月25日,开发团队宣布:

“深受广大用户喜爱的微软一代小冰,已于即日起正式在微博平台复活。与此同时,微软二代小冰,作为每个用户专属配备的人工智能机器人伴侣,也将于48小时之内向广大中国用户开放领养。”[4]

据李笛事后称,一代小冰已身负群提醒、百科、天气、星座、笑话、交通指南、餐饮点评等“50多项技能”[3];然而在官方口径下,她仍仅仅被轻描淡写地定位为“智能聊天机器人”:“我们只说了一件事,她能聊天。

二代小冰的定位则进一步细化为伴侣型人工智能:

“二代小冰将分别配备给每个用户,属于唯一的主人,同时跟随主人在跨平台移动互联网的各个平台中,提供统一的人工智能服务。”[4]

发布短短15小时,即有50万用户“领取”了二代小冰。

尽管二代小冰上线首日再次因为屡爆粗口饱受诟病,使得官方不得不在技术上限制了小冰的应用场景,但是这次小冰的步伐却没有就此停歇:她先后登陆京东、米聊、易信等平台。

“Cortana”的名字,

或许从开局就注定了悲剧

2014年4月,小冰诞生前的两个月,微软发布了“智能个人助理”Cortana。她不仅能处理复杂的口语指令,还可以帮用户完成打开第三方应用、查找文件、收发邮件等日常应用。

Cortana的名字源于微软旗下《光环》系列游戏(“Halo”),在游戏中,Cortana就是一位陪伴主人公的人工智能。这个名字让用户以最快速度了解Cortana的功能,也充分点燃了游戏宅的“中二感”。[5]

发布会上微软信心满满地表示:Cortana将会是革新Windows未来操作系统之计划的关键组成部分。时任微软副总裁的陆奇也对Cortana寄予厚望,希望其在三年里接触到全球25亿的智能设备。[6]

Cortana发布三个月后,国内用户等到了“汉化版”——2014年7月30日,微软发布了本土化版Cortana“小娜”。小娜也没有让中国用户失望,就算是“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样的文学梗,她也答得上来。[7]

正如游戏中的“Cortana”难逃一死一样,当小娜选择这个带有宿命感的名字时,也为其未来的悲剧命运埋下伏笔。

2014年,在被媒体问到小娜是否会登陆其它平台时,微软Cortana发明人之一的马库斯·艾什(Marcus Ash)表示:

“只会在Windows Phone版Cortana彻底成熟之后才可能考虑其它平台,也不会考虑为iOS和Android的深度整合而开发底层访问功能”。[5]

马库斯注定食言。小娜发布当年,他寄予厚望的Windows Phone平台已兵败如山倒:Kantar Worldpanel ComTech的数据表明,截至当11月,Windows Phone在美国的市场份额跌到了3%,在中国更低到了0.6%——失去了生存空间的Cortana,不得不在其他平台身上寻找存在感

2015年5月26日,微软决定把小娜推广到安卓和iOS系统。这时,小娜的定位已经悄悄变成了“全球首款跨平台智能个人助理”。[8]

此后,小娜逐渐有了“助理”的样子:或者集成在Xbox平台上用于社交,又或者在微软的活动上做主持人。接入Skype后的还小娜能追踪物流信息和活动安排。

就这样,小娜龟缩在智能手机里整整三年,直到2017年才开始在其他硬件上进行尝试。

2017年5月10日,哈曼卡顿推出了内置小娜的智能音箱Invoke,对标亚马逊Echo。

但为时已晚,Echo占据了先发优势。2018年,Echo占据了美国智能音箱70%的市场份额[9],Invoke则被半价贱卖[10]。

伴随着智能硬件上的失败,小娜一方面在国内进入了长达数年的静默期,另一方面也在海外尝试更多“自救”的可能性。2017年8月,微软和亚马逊宣布融合小娜和Alexa,用户可以用任意语音助手启动另一个,完成更多指令。[11]

但产品融合只是幌子,亚马逊看中的是微软庞大的PC终端。

2018年1月,亚马逊宣布与惠普、宏碁、华硕达成合作,把Alexa移植到Win10 PC。这再度压缩了小娜的生存空间。[12]

令微软措手不及的是,原本应该忠诚的用户,竟然对亚马逊的“入侵”表达了欢迎:有了掌握4万种技能的Alexa,谁还愿意去用寥寥300种技能的小娜呢?

多才多艺“冰”

正当小娜在国内沉寂无声、在国外节节败退的时候,中国市场却早已经容不下小冰这个鬼精灵了。

2015年8月7日,微软小冰向海外市场迈出了第一步——微软与LINE联合宣布上线与小冰采用相同底层技术的日语版人工智能机器人凛菜(りんな)。[13]

两周后发布的第三代微软小冰也终于“收复失地”:以公众号的形式回归微信,并“解锁了包括视觉、听觉在内的人工智能感官系统”——支持图像识别、语音回复、多语言翻译等人工智能的“传统艺能”。[14]

此后两年间,小冰保持着每年一代的升级速率,技能也飞快成长。

2016年开始的两年中,微软为小冰量身定制的商业推广也显出更加多元化的态势。小冰的人格化形象随着应用场景的丰富饱满起来,做起了“AI+X”的跨界“兼职”。

才艺上,小冰在音准与情感上已能做到与人类歌手无异,年满18岁的小冰,甚至在2016年9月17日推出了首支日文单曲。[15]

在文字工作上,小冰同样不遑多让,成为《钱江晚报》“特约记者”[16] ,出版权人工智能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17],甚至为万得资讯、华尔街见闻提供上市公告文本摘要[18] 。

小冰的领地仍在扩张。在中国,2016年12月9日,小冰入驻腾讯QQ,并于翌年3月14日进入了QQ群聊和QQ公众号;在地球另一端的美国,她入乡随俗,化身为20岁的“Zo”。

  • 2016年的第四代微软小冰配备了“实时情感决策对话引擎”,甚至“学会”了“审时度势”,做出打断或追问;[19]

  • 2017年的五代小冰将全面进入物联网领域,并与众多的物联网厂商展开合作;

  • 2018年6月,微软小冰已进化至第六代。

从第六代开始,小冰的定位已从“一个突出的人工智能对话机器人”全面转向了“以情感计算为核心的完整人工智能框架”:一方面,“对话”的表象退潮,露出了“情感计算”的底色;另一方面,除了人格化的“机器人”,小冰还将承担“人工智能框架”的上游功能。

拥抱小冰,卸载小娜

六代小冰有着空前明确的商业化战略:在中国市场,她主要瞄准了金融、大众文化、媒体、出版四大领域。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小冰积极融入大众文化的意图。

在六代小冰发布会上,微软公布了小冰的可交互全息3D形象[20] ;翌年4月,小冰与日本唱片公司AVEX签约,出道成为虚拟歌手。2019年5月,小冰又化名“夏语冰”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还在7月举办了一场个展。[21]

2019年的七代小冰发布会,进一步强化了小冰作为上游技术框架的存在感,同时在下游,小冰落地的商业客户早已脱离了此前“四大领域”的范畴,横跨金融、零售、汽车、地产、纺织等十个领域——微软小冰当年单一品牌在线用户达6.6亿,覆盖了4.5亿台第三方智能设备和9亿内容观众。[22]

当小冰风头大胜的时候,似乎已经没人记得她还有个孪生姐姐叫小娜——早在两年前,小娜就已经耗尽了微软最后一点耐心。

2018年10月,小娜从人工智能部门被迁移到Office部门。这意味着小娜的定位开始从智能助理转变为生产力工具,逐渐被微软边缘化。

一个月后,小娜被微软从搜索功能里剥离出来,也不再推出更多智能音箱。[23] 2020年1月31日,微软宣布小娜退出中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同时关停小娜在安卓和iOS上的应用程序。四个月后,Win10甚至在新版本里给小娜加了个“删除键”。[24]

经过一番挣扎,小娜在微软的协作工具Microsoft Teams里找到了最后的容身之地。[25] 但是曾一度成为90后集体回忆的Office助手,已经在2007年被微软移除。

小娜的未来也可见一斑。

两个“赔钱货”

小冰与小娜走上不同的道路,本质源于商业模型的差异。

这种差异从一开始就决定好了:Cortana和微软此前发布的跨平台人工智能机器人“小冰”都是基于同样的必应搜索、大数据和深度神经网络等技术,但两者的定位不同:小娜是微软为自己的生态环境所准备的,而小冰是为其他的生态环境所准备的人工智能的中间件。[26]

尽管如此,小冰在微软内部过得其实并没有比小娜好到哪去。

《时代财经》援引一位接近微软的人士观点指出:

陆奇在的时候,团队就考虑过分拆独立发展,之后陆奇去了百度,这事才搁置下来。而这次小冰分拆重启,是逆境求生,“微软小娜已经搞不下去了,再继续下去小冰也可能玩完,独立了反而有活路。[27]

那么小冰“单飞”后的未来又会如何?

可见的一条道路是娱乐化。“小冰”本身就是内容,而这个内容是通过了人民群众考验的——五百多万粉的小冰,已经足够让很多艺人自愧不如。

小冰作为“机器人”她又有着另一个得天独厚的人设:她可能是世界上少有的真正智能的虚拟偶像。本来,虚拟偶像(也包括Vtuber)不是真正的人工智能,她们是一系列将真人演员包装成虚拟形象的技术,例如表情与动作捕捉、动画渲染等等;而小冰,则可以成为一个真正的智能(智障)偶像,并以艺人的身份参与各类商业活动。

其实最近小冰就接受了“故事FM“的采访,而在更早,小冰唱歌、出诗集等等,都能成为新闻主角,看小冰这上热搜的能力,当个明星也不错。

商业化的另一个方向是to B,作为能力、中间件与赋能者,为其它企业所用。

这不是一个新业务,小冰将这个模式命名为“Dual-AI”,加入到华为、OPPO、vivo等手机原本的智能语音系统中通过“召唤小冰”激活。到2020年初,微软小冰计已入驻4.5亿台第三方智能设备,跻身全球最大跨领域人工智能系统之列。

毋庸置疑,独立后的小冰,在对外合作上将更加自由。

企查查信息显示,新公司由微软小冰团队总负责人李笛任公司法定代表人兼经理,持有公司25.05%股份;微软小冰产品负责人彭爽任监事,持有公司0.99%股份;沈向洋任执行董事,未持有股份。

未在公司高管一栏出现的李明为大股东,持有公司70%股份。据媒体报道,李明亦为微软小冰团队内部成员。

据《财新》报道,小冰团队现有全职员工近200人,预计国内将有五六十人和小冰在日本的十几人团队加入新公司,拆分后微软将成为新公司的小股东,拆分中也会引入外部战略投资、风险投资等。一位接触过小冰项目的投资人称,新公司估值在7亿美元水平,还在考虑是否入股,对小冰的商业化效率有所顾虑。[28]

小冰商业化效率可见的掣肘之处在于,没有任何一家硬件厂商甘愿把自己的主场毫无保留地交给第三方“赋能”。被雪藏、被替换都是一念之间。同样的事情还发生在很多行业里,比如输出人脸识别技术的公司最终隐藏于安防设备巨头身后,输出美颜技术的公司最终被手机厂商相机团队自研替代。

转向to B、做赋能者更多是不得已而为之——同样是做智能语音,另一家中国早期智能音箱公司如今的主业已变成解决方案,消费者产品停留在2018年再也没有更新。没能让消费者买账的产品,也许总会有公司需要的。

祝离开微软的小冰更快乐。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