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只是数字,“而已”才是剧眼 | 专访《三十而已》导演

关注
家庭与事业如何兼得?孩子的教育是否一定要“争上游”?婚姻与爱情如何共处?是轰轰烈烈寻找自我还是波澜不惊安度余生?


编者按:本文来自深响(ID:deep-echo),作者亚澜,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暑期档终于迎来了又一部口碑收视双丰收的“爆款剧”——开播不久的《三十而已》豆瓣评分在8分以上,王漫妮、顾佳、钟晓芹三个女主角的故事线也频频登上热搜。

讲述女性成长话题的内容很多,但这部剧集一播即火,抛出了诸多残酷现实又让人难以抉择的问题。家庭与事业如何兼得?孩子的教育是否一定要“争上游”?婚姻与爱情如何共处?是轰轰烈烈寻找自我还是波澜不惊安度余生?这些“天问 ”在剧情细节中引发思考,在人物选择中传递态度。

剧集热播之际,「深响」专访到《三十而已》导演张晓波,在他看来,“三十”只是数字,“而已”才是剧眼。而在这样一部现实题材的作品中,不刻意制造焦虑、也没有鸡汤漫灌,只有用心展现现实,才是丰满人物角色、触动观众引发共情与思考的唯一路径。

“三十”是数字,“而已”才是关键

在《三十而已》之前,张晓波并未拍过女性题材,作为一名男性导演,接下柠萌的《三十而已》是一次“冒险”。

“女性的30岁和男性的30岁其实或多或少有共通的地方,我在逐渐地理解,会去和编剧、制片人讨论,会去问周围30岁的人,这些事你们会不会这样处理。30对于很多女性来说可能是一个关口,这个年龄需要自我认知和定位,会遭遇纠结、困境,而在纠结与困境中,她们有不一样的力量。”

张晓波谈到剧中的一些情节的处理需要跳出男性思维——“柜姐”王漫妮有个大客户要来,同事为了抢她客户,在她口红上做手脚,害其过敏请假。王漫妮的反击是直接一杯水泼到同事脸上,并严厉警告——这样的情节是否合理需要跟女性反复确认,如此态度是否贴切。

而也恰恰是这个情节,凸显出王漫妮的勇敢。她能快速洞察分析事情来龙去脉、发现自己被设计之后迅速联系客户更改其到店时间及时止损,选择在私下场景中给同事教训而非公开大闹……这些细节设计塑造的是一位在职场中处乱不惊、游刃有余的“狠角色”。正是30岁的经验与积累,经历与磨练,让王漫妮能有这样的底气。

类似的细节处理还有很多,例如“顾佳打人”那一幕,刚刚应酬完酒局的顾佳目睹自己的孩子被关在小黑屋里欺负,这样的情况下任何一个母亲此刻都不会理智。在现实生活中,男性很难设身处地地去体会30岁女性夹杂事业与家庭之间的种种矛盾。这部作品要展现的则正是这些现实问题。

在反复咀嚼剧本细碎而又写实的情节过程中,张晓波逐渐悟出了全剧的核心——“我慢慢觉得30不是那么重要,它只是一个数字。「而已」才是一种心态,是最重要的。”

无论是在职场中冲锋陷阵的王漫妮、在家庭与事业之间行走平衡木的顾佳,还是在平凡日子中追寻自我的钟晓芹,她们的经历、身份迥异,但共同点在于那种「而已」的心态。

张晓波认为,三十岁的女性可以有各种不同的、自由的选择。剧中三位女主角的共性在于她们不介意在这个年龄重新来过,这需要巨大的勇气。她们都拥有这种勇气——不惧怕,淡忘自己的年龄,30只是一个数字,「而已」是一种勇气。

而这部剧处理手法高明的地方还在于它不是塑标杆,也没有打样板。事实上,剧中的三位女性都有不完美的地方,她们有各自的缺点,也有各自的特殊性。

顾佳因为人设受好评冲上了热搜,她看起来比较符合大众对幸福标准的判断,对内能处理家务、照顾儿子,对外能辅助老公事业、智斗小三,为公司拉业务,但她有自己的小心思,社交时的察言观色、受过高等教育的优越感,以及她的欲望;

王漫妮从小城市来到大城市闯荡,渴望在事业上迈进,也渴望爱情和婚姻,她野心勃勃但也有力不从心的脆弱时刻;

“乖乖女”钟晓芹已婚但没有孩子,她的生活状态和事业都是普普通通,波澜不惊。工作上没有太大野心追求稳定,到了合适年龄,找个合眼缘还不错的年轻人结婚,仅此而已。而她的缺点也非常常见,自卑、目标感过低,在一切关系里处于弱势地位。

三个角色展现了来自不同情感阶段的女性所特有的问题,也反映了成熟女性在30岁这道门槛上的自处态度和来自社会不同层面的压迫感。

张晓波并不想定义什么,不定义女性、不定义幸福。一切都是在向观众展现现实,从而引发发自内心的思考与关照。

现实题材回到现实

但展现现实谈何容易,戏如人生背后是创作团队对于生活的深刻理解、对于戏剧艺术与“烟火气”的微妙平衡。

比如太太圈的合影在社交网络上“刷屏”,也引发了不小的讨论。

张晓波表示太太圈是戏剧化的处理,其创作的难度在于想站在一个批判的角度、不想宣扬,处理需要恰到好处有分寸。而使用特殊人设推动情节发展也是一种戏剧方式。

同时,导演并没有刻意去追求戏剧效果,他认为剧中人物的内心困境会让普通观众产生共情,这是重要的,除此之外,不太需要特别大的戏剧化处理。

王漫妮的拼劲儿、顾佳的努力生活、钟晓芹的寻找自我让许多观众看到了自己为了目标努力的影子——年轻的时候可以无所顾忌,对了是成长,错了是青春,但三十岁,有家庭的重担,有事业的压力,有不得已的妥协,也有不能退步的坚持。

“用你的真情去拍,用你的真情去演,最后还原给观众一个真实的戏剧感受,我认为这就是创作。”张晓波告诉「深响」,在他眼中,艺术就是完成现实,是尽量让人回到现实,感受生活中的那些痛点,生活中的那些困境,并且把这些痛点和困境传递出来,引起大家的讨论和共鸣。

张晓波的理念,《三十而已》做到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出彩的女性角色,剧中的男性角色也力求丰满。这进一步验证了导演思路的正确性——完成现实,是尽量让人回到现实,而不是为了刻意凸显30岁女性,将男性角色当成功能性的情节推进器。在这部女性题材剧中,男性角色,不是绿叶,而是有自己特点的完整人物。

以陈屿为例,人如其名,像岛屿一样孤独。在钟晓芹流产之后,陈屿表面上对孩子和钟晓芹的关心还不如对鱼的关心,也体现了陈屿性格中不善沟通的一面,他们最终离婚。但他并非“渣男”,陈屿其实心地纯良,只是线性思维,在处理生活危机的时候,能直捣问题核心去解决,剧集中后部他也实现了成长——当他与钟晓芹的经济地位倒转后,怎么来调整自己的心态,建构这个家庭一个新的平衡,他做出了很好的范例。

“我本来没想到女性题材剧里让男性有那么大的量,你看这几个角色都是完整的。我认为只要是一个人物出现,一定是有始有终,他的真实感才在。他如果就是蜻蜓点水完成功能性的任务,那不是角色。”

从三个女主角,到几个男性角色,甚至期间穿插的同事、太太、父母、路人,《三十而已》作为一部现实题材的剧集,人物丰满让人感受到共鸣、话题处理有分寸让观众共情。

其表层是30岁女性面对的困境与艰辛,里层则是女性成长道路上所收获的锋芒与坚韧。既有「三十」的现实,又有「而已」的态度。

这或许就是这部剧能在短时间内引发热度探讨的底层原因——用真实与细腻打动观众、代入自己。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