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诗翰,作者卢诗翰,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1972年7月,演化生物学家贾雷德·戴蒙德在新几内亚的沙滩上散步时,一个当地人向他提了一个问题:他们的祖先在这里待了近万年,而欧洲的白人200年前才到来。可为什么是欧洲的白人制造了那么多货物运到新几内亚卖,而当地人却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货物?
针对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切中要害的问题,贾雷德开始思考货物贩卖这个表象背后的经济,种族,文化方面问题。最终,在1997年撰写并出版了《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1 争议
在去年7月的时候,我提了一个很有争议性的观点,
当大家都将B站去对标YT的时候,我认为B站也许更接近迪斯尼。
这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观点,所有人都表示极大的怀疑:
比如B站目前的体量,和迪斯尼相距甚远,也有人从模式质疑,B站一个视频网站,似乎并没有后者那样丰富的渠道和IP创作能力。还有人表示两者根本风马牛不相及。
但实际上,我觉得,
大部分人,对B站不乏了解,但可能从来都没有真正去思考过,迪斯尼是什么。
趁着这两天花木兰即将上映,我们来说一下,迪斯尼是什么。
2 什么是迪斯尼?
1923年,画家出身的华特.迪斯尼和哥哥罗伊在好莱坞成立迪士尼兄弟动画制作公司。他们打响第一枪的作品,是《爱丽丝梦游仙境》。
1928年,他们出品了影史上第一部有声卡通片《汽船威利号》,这部片子你可能没听过,但主角你一定认识,那就是米老鼠。
之后,在1937年,他们推出了史上第一部长篇彩色动画电影《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首轮发行便获得800万美元的收益,最终在全球砍下1.8亿美元的总票房,同时拿下第11届奥斯卡金像奖。叫好叫座,票房荣誉双丰收。
1942年,迪士尼公开上市。之后便开始了他们的经典战略:以七年为周期重放或重新制作迪士尼经典动画,目的是以七年为周期吸引小孩,保证每一代孩子的童年里都有迪斯尼。
OK,简单介绍完迪斯尼的发家史后,有人可能好奇,你想表达什么?
我的问题是,有人仔细研究过,迪斯尼的这些动画,它是从哪来的吗?
比如,第一部作品,爱丽丝梦游仙境,是他们原创的故事吗?
答案是否定的:这是一部1865年出版的英国童话。十九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荒诞小说之一。
注意关键词:英国童话
那么,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又是哪来的呢?
答案是1812年的德国格林童话
注意关键词:德国童话
有人会说,白雪公主和爱丽丝取自欧洲童话我知道,那米老鼠呢?
— — 有说法是华特·迪士尼本人透露,米奇的形象来自于对卓别林的致敬
木偶奇遇记,1880年的意大利童话
小飞侠,则是来自1911年苏格兰的彼得潘的故事
睡美人灰姑娘这些全是改编自老欧洲的童话。
阿拉丁则是来自阿拉伯的童话《一千零一夜》,16世纪就定型的。
花木兰就不说了,来自中国南北朝的《木兰辞》
甚至,狮子王这样的,也高度参考了英国莎士比亚的作品《哈姆雷特》内核。
“我懂了,你想说,迪斯尼的本质,也是抄袭怪?只不过是抄的老欧洲,阿拉伯,还有中国历史里的知名故事?”
NONONO,这个格局,就低了
我们还得引入一个信息,那就是,1923年,迪斯尼成立的时候,当时世界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
一言概之,直到上世纪中叶,尽管美国在GDP上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一,但大家认知中欧洲依然是文化高地,美国还是一片文化荒漠,大家眼里没有文化只是暴发户的乡巴佬。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new money和 old money的矛盾,以及泰坦尼克号里,露丝和反派男,老欧洲落魄贵族小姐和美国梦下暴发户,都是这个现象的映射。
但之后的世界按下了加速键,短短十几年历经经济危机,二战,等到战后美国全面崛起,伴随着一带一路啊不,马歇尔计划以及全球化,美国文化在短短几十年内风靡全球。
可口可乐,是最典型代表,在二战中就伴随着美军走遍了世界。
大家熟悉的摇滚乐,我认为也可以算入这一波浪潮的产物,新大陆在黑人节奏布鲁斯和乡村音乐影响下融合出了自己的声音,并反向影响了全球。
迪斯尼和米老鼠,作为美国文化的一环,也就此走进了全球孩子的童年。
所以,迪斯尼的本质是什么
— —伴随着美国在二十世纪的崛起和文化输出,美国的文化公司用他们更现代化的通俗文化,更先进的动画技术,重新演绎了旧世界的文化故事,并风靡了全球。
这才是迪斯尼的本质,财务报表,渠道盈利,具体营收的数字多少,都不过是这个时代浪潮下的一朵小水花。
3 什么是ACG
OK,说完了迪斯尼,我们来聊聊ACG
ACG和二次元在过去几十年深刻影响了国人,几乎是一代人的童年。
但是,什么是ACG?
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却可能会有很多不同的答案。很多人可能会说要有爱啦,宅文化啦,其实,ACG有很明确的源头定义。
ACG文化发源于日本,是动画,漫画,游戏三大圈层的统称。
而如果你理解了刚刚迪斯尼的逻辑,你就会发现,ACG文化和迪斯尼好莱坞,本质上是一样的。
仔细想想这个角色哪来的?
鸟山明从中国神话中触发灵感画出了他自己的孙悟空和七龙珠的故事
那么1984年龙珠连载时日本的GDP呢?
发现什么没有?日本是当时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强国,且还在一路狂奔中。
ACG的本质是什么
— —伴随着日本在二十世纪末的经济崛起,日本的文化公司用他们更现代化更通俗的理解和技术,重新演绎了旧世界的文化故事,并风靡了全球。
ACG文化,忍者,武士,还有松下幸之助,作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一起走向了世界。
区别在于,美国更强势,孕育出了好莱坞,迪斯尼这样的产业和巨头公司。
而日本ACG没那么强势,后力也不够,所以JUMP们体量小。(不过游戏领域出现了任天堂)
但小归小,文化输出能力依然是有的。
一个有趣的事是,日本在1990年做了一个动画,《罗德岛战记》,这是一个以欧洲魔幻世界观为背景的故事。
他里面的精灵,没错,就是中间这个肤白貌美长耳朵的精灵妹子,其实并不符合欧洲魔幻原著设定。
但是,日本动画公司有钱呀,请得起画师,动画做的好呀,这画风,这美感。
欧美宅男表示,666,这个设定我吃了。
于是,从此欧美的精灵也跟着日系精灵走了,全世界精灵都接受了美貌长耳朵这个设定。(真香)
经济的发展和充沛的资金支持,大量公司愿意投广告,大量电视台愿意高价购买播放,日本的ACG产业靠着更细腻的故事和情感的刻画,很快风靡全球。
鸟山明,宫崎骏们也随之享誉全球。
这就是ACG的来源。
这个规律第三次出现,是1993年前后,香港GDP数据一度达到中国大陆的27%
之后则是大家熟悉的~
TVB的本质是什么
— —伴随着香港经济在二十世纪末的崛起,香港的文化公司用他们更现代化更通俗化的理解和技术,重新演绎了过去的武侠故事。
TVB武侠剧,就此走向了整个华人世界。
所以,迪斯尼,好莱坞,ACG,TVB,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十八竿子打不着,但站在历史的视角来看,他们的本质是类似的,都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香港是我国地区)在经济崛起后,当地文化公司靠着更先进的技术,更大的消费市场,更强的资本支撑,然后按照自己对旧世界故事的理解,用自己的价值观对过去的故事进行再演绎,最终形成文化输出。
谁强大,谁就能掌握讲故事的方式,谁就能对外输出自己的价值观。
美国强大,所以过去几十年,全世界的观众都习惯了孤胆英雄的美式主角,用美国视角看待世界,突然冒出一个战狼来很多人都觉得不习惯,对不对?
任何国家任何肤色的任何人物,在好莱坞迪斯尼的故事里,不管经历了什么,你为什么爱,为什么恨,为什么拼死抵抗,你为何而战,最终解释逻辑都会回归到美式价值观上。
这个办法在过去几十年非常成功。
一个,是因为上一代美国创作者,确实在故事性和思想性上,都有可学习之处。
他们在410天里建造了帝国大厦,他们将人送上了月球。他们白天吃热狗,晚上喝啤酒,一个金发方脸的中年男性,一个犹太科学家、一个外星人、一个俄国人、一个东亚人、一个爱尔兰人、一个金发妹子、一个黑人妹子,就这样驾着飞船去探索宇宙的尽头。顺带,这些妹子还都是超级大美女。
这种故事,一句话,简直罗曼蒂克。
这是一个和英特纳雄耐尔不相上下,浪漫到极致的故事。
再加上更先进技术和资源支撑,以及更通俗化的理解。
在过去的大部分时候,他们都能将老故事演绎好,用新时代的价值观诠释一遍,焕发生机。
但也有小部分时候,他们演绎的不好,因为不同的故事有不同的来源,创作团队不太能吃透原来的故事和文化背景,只能看着演。
尤其是这两年创作团队功底下降时,这个问题越发明显。
而且,大家还发现一个问题慢慢的冒出来,如果是古埃及的故事,没人跑来辩个对错时,那你理解错也就理解错了,大家也感觉不出来。
但如果是中国这样,当事人还在,尤其中国还愈加强大,开始自己讲述自己故事时,迪斯尼和好莱坞,就不免有点尴尬了。
没错,我说的就是~~~木乃伊。
木乃伊1在金字塔怎么挖怎么闹大家都看着乐,但当主角变成了兵马俑时,中国观众就觉得这什么鬼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不太看好2020年的花木兰
因为在当前这个年代,以我对当前迪斯尼创作团队的理解,他们创作的花木兰故事,可能和当前国人的口味还有价值观相差较远。
尽管在画面和技术上可能会有进步,但故事内核,我认为应该是会有一些问题的。
4 生产力决定上层建筑
OK,介绍完迪斯尼好莱坞以及花木兰的来龙去脉后,问题来了,2020年的世界GDP,是什么样的?
答案是这样的,而且,有许多人预计,几年内,红线会超过蓝线成为第一。
所以,巨头公司,尤其是文化类巨头,当我们讨论他们的时候,不应该只关注他的当前数据,财报营收,还得深刻理解时代背景,以及时代浪潮的方向。
生产力是一切的基础,它决定了上层建筑。
偶然背后是经济和GDP引发的必然。
如果你去告诉1923年的华特迪斯尼,嗨,华特,你的故事在未来会影响全世界孩子的童年,Everyone。
他可能都会觉得你疯了。因为他最多想到自己的作品在美国市场大卖,但很难想到自己的故事会和可口可乐们一起成为美国文化的一部分走向了全世界。
而在中国崛起走向全球的这个过程中,会不会出现文化的输出大潮,是否会有中国的文娱公司,依靠强大的市场,用新的理解和技术,来演绎过去的故事,占领东亚乃至世界的市场呢?
我认为中国必然会出现这样一家公司。
勤奋比不过天分,天分比不过大时代
5 答案
至此,本文的终极问题也终于出现了:
如果将迪斯尼好莱坞作为目标,B站以及其他的中国文化公司,中国的文化创作者们,最需要改进的是什么?中国文化输出,目前最需要解决的是什么?
我认为,答案是讲故事能力。
首先,我们要注意到的是,当年美国孵化出迪斯尼完成文化输出时,达成了哪些条件?
1 庞大的本土市场 2 技术革新 3 很好的商业和艺术的平衡 4 美国文化有其先进性,并很好的完成了通俗化演绎,简单来说,就是美国的故事讲得好。
第一个,我们已经达到了,中国目前已经有庞大的本土市场。
第二个,技术革新,实际上,由于大量外包,目前中国视觉技术成长很快,很多日美的作品,背后是中国工作室在完成的。流浪地球大部分特效也是中国团队完成的。所以这里是有弯道超车机会的,关键在于能否完成技术上的突破和革新。
第三个,如何平衡好商业和艺术,这是这两年的焦点。
中国有海量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从创作者数量来说,并不弱于美国和日本,但如何动员起他们,却是一个显著的问题。
用什么样的模式,既能动员海量创作者,又能保持创作者积极性,既能扶持头部IP,又能保证底部作者涌现,还得保证文化公司赚钱,这是一个横跨商业和艺术的问题。
中国前两年回答不好这个问题,所以尽管创作者不少,但大家都只能给日本给美国做外包,无法生产自己作品。
这两年,各平台崛起,各创作团队崛起,然后基本就是在商业模式这块不断反复横跳。
网文里就有老起点的付费订阅制和番茄的免费制,新阅文一顿争议,最后也走的免费制
视频这边,腾讯视频,爱奇艺,B站,西瓜,付费制免费制会员制订阅制提前点播制,八仙过海各种骚操作层出不穷,本质还是在摸索最适合发展的模式。
我看好B站的原因在于,目前来看,他们这个模式下平台和创作者们的关系比较融洽,社区氛围也比较有优势,但最终发展可能还得市场说话。
但不管怎样,各路平台资本是有了,国内自己的作品也陆续涌现出来了,大众也开始买账。
而第四点,才是一直以来困扰所有人的问题。
讲故事这事看起来简单,其实是最难的。深刻的论文大家都会写,但能将很深的故事演绎成5岁小孩都看的津津有味的故事,这就非常难。而要在五岁小孩都能看懂的故事里潜移默化的体现出文化理念和价值观,那绝对是大师操作。
文化输出是需要载体的,故事讲的好,潜移默化就飞入千万家了,故事讲不好,那学院开遍世界也没辙,因为大家都爱听故事,不爱上课。
6 故事
国内文化公司们前些年在文化作品上的困境源于什么?
有人说是资源,有人说是市场,有人说是审核,但我觉得,根源是:
大家的故事讲的不好,甚至,根本不知道要讲什么故事。
“我要讲什么故事”,这是一个直接涉及到创作者内心深处的终极问题。
一个类似莎士比亚的提问:人和世界的本质关系。你怎么看待这个世界,你理想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的。
这个答案是建立在创作者人文素养,意识形态,世界观上的,我称之为故事内核。
去看宫崎骏的作品你能明显感知到这一点,不论是什么片子,最终都会回到,飞翔的少女,爱与和平这个内核上来。
爱与和平,这个故事内核,是足够吸引人的。
那美国呢?
坐着飞船去探索宇宙的尽头,历经一个又一个星球的探险,这故事你爱看吗?爱看啊。
天命之子,挥着剑驰骋在星际间,这故事你爱看吗?爱看啊
他们背后的这个“自由”的故事内核,也足够吸引人
不论是迪斯尼还是好莱坞,他们的作品哪怕把别人的历史和故事,用自己的价值观重新演绎一遍,都能吸引人,就在于此,背后的故事内核有吸引力。
好的故事内核,是不分年龄不分国家不分肤色,所有人都能一下子感知到的。
哪怕拿掉画面拿掉特效,别的国家的小孩,过了20年都能回忆起来
“八岁时我看的那个开着飞船拿着光剑驰骋在宇宙的电影,真TM好看!!”
那么中国呢?
中国在过去,也能讲好故事
大闹天宫,翻江倒海,打上云霄殿,我命由我不由天。
哪怕你讲给七岁小孩听,他都觉得这简直酷炸了。老外看了也觉得酷,太酷了。
这个故事背后,是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我们才是天下的主人,英特纳雄耐尔的故事内核。
这个内核,吸引力足够,所以创作者讲的舒服,大家看的也舒畅。
但这个故事内核用了这么久,有点老旧缺乏翻新,而且很多新一代作者其实并没有理解他吃透他。大家不知道怎么在新时代演绎好他。
很多作者在内心底,其实并不知道怎么演绎新时代的中国文化,甚至都并不清楚,新时代的中国文化是什么样子的。
大家也不知道怎么处理过去的集体主义叙事和新时代个人自由主义的关系。
上层的故事内核无法创新,就导致前台的故事雪崩。
所以讲出来的故事,要么内核缺失,要么逻辑拧巴,要么老掉牙,要么就只能放弃终极叙事,往低龄化方向走(但实际上低龄化也是需要终极故事支撑的~)
有的导演钱也花了力气也费了服装道具都用心剧本还几经打磨,结果大家还是觉得云里雾里绕了半天一句不好看,为什么。
故事内核崩塌,只能靠画面和戏剧化强坳
但不管怎么坳,故事就是故事
如果你的故事缩成一句话无法吸引人,那么把他拍成120分钟的电影,也不太能吸引观众。
所以大家只能一次又一次的翻出齐天大圣,把过去的故事再演一遍。
甚至有时候翻新老故事都会翻车
典型案例:攀登者
为什么拍崩了?因为创作者自己都不知道我要讲什么故事,他可能也不信自己要讲的故事。
香港导演,他无法理解“英雄儿女”这个概念,觉得非要加段感情戏才能解释主人公的攀登动力,把攀登者拍成珠峰绝恋。
我们常常说创作者不要自嗨,但你自己都不能被故事打动,你还怎么去打动观众呢?
7 人民朋克
但最近这两年,这个现象终于开始慢慢转好了。
标志就是,流浪地球的出现。
在行星发动机和饱和式救援背后,是一种新的故事内核开始抬头。
我暂时称之为:人民朋克。
它的出现标志着我们和西方,在现代化价值观方面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我们开始有了现代化的足够有吸引力的故事内核。
他创新性的回答了长久以来困扰大家的问题,怎么处理新时代集体主义叙事和个人自由主义,也就是常常提到的“我是要大国崛起,还是要小民尊严”
之前的创作者始终在做二选一,张艺谋的《英雄》里,无名选择了前者,牺牲自我,成就天下。
各路文艺导演则倾向后者,突出对个人的关怀。
而现在,流浪地球为代表的新式叙事给出了一个创新性回答,我全都要!
大国崛起,就是小民尊严,没有大国崛起,就没有小民尊严!
两者根本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战狼2的最后一幕,其实就是在回答这个问题。
而到了流浪地球里,给出了更明确的答案,
没有个人英雄主义,没有愚蠢无知的上级,没有孤胆英雄拯救世界的戏码。
而是联合政府总动员,五大洲七大洋的勇士抛弃所有的仇恨和民族隔阂,集结起来进行饱和式救援拯救我们的星球。
“全世界的人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紧急通讯权限,广播代码:4322 0655 2234”
“请不惜一切代价,重启苏拉威西赤道转向器”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
那一年贺岁档大片频出,有黄渤沈腾这样的实力影帝,《疯狂外星人》坐拥宁浩黄渤沈腾三巨头,怎么看都是票房王者,但流浪地球在两天内把所有人拉到一起A了。
这个背后其实是故事内核的先进性,
"让我们一起点燃木星拯救地球”
在这种全新的叙事内核面前,打打闹闹合家欢的喜剧片不管画面再精巧演技再精湛,都是苍白无力的。
并且,在当前这个时代,这个故事内核,是不同于欧美日本,中国独有且非常罕见的。
欧美已经进入后现代的虚无,
那个把人送上月球开着飞船探索宇宙尽头的灯塔美国已经死了,剩下的这个是美修。
他们不再相信秩序的力量,在他们的故事里,哪怕世界末日丧尸横行,大家也要分成几波斗一下。
在他们的故事里,人比丧尸更可怕。
因为他们的价值观注定了他们得这么写,他们会认为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人性都要受到监督。
你说我们别吵了,大家联合起来打丧尸建设新家园吧,他立刻会蹦起来告诉你不行权力必须要受到监督你不能剥夺我的自由。(这值得吗警告~)所以末日之下都是无秩序化废土化的。
日本则在热血拼搏几十年后,突然开始思考一个问题
我这么拼搏是为了什么?
为什么EVA被认为是划时代的作品,
因为在所有人都开着高达去拯救世界的时候,他第一个提出了问题
“为什么我要开着机器人去打怪兽拯救世界?我连自己的生活都过不好”
以它为界,日本从此彻底放弃了宏大主义叙事,开始讲述个人情感的故事。
然后你就会惊奇的发现,日本的故事里,哪怕颠覆世界的魔王反派,最后揭开面具,也不过是你隔壁班的高中生同学。再大的阴谋,最后也还是在学校这个舞台上演出。
拯救世界的方式,则是通过谈恋爱。
甚至穿越亿万星辰,浩瀚星海的舞台上,最后依然还是在讲述一个爱的故事。
而中国目前新生的人民朋克,虽然作品不多且还比较幼嫩,但可以看出,他其实非常罕见的既维持了宏大叙事又很好结合了个人情感关怀,甚至陆续衍生了神话朋克等分支。
即,神话里的仙人,本质也是高科技的产物~~
与其祈祷上苍,不如猛攀科技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他大胆乐观的尝试用秩序和科学的力量去解释一切事物解答一切问题。
8 火种
这种叙事内核,并不是突然显现的。
在很早以前,他就存在于我们的文化故事中,愚公移山,大禹治水,本质上都是在说这个故事内核。
顺带一提,“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故事,如果在美国片里,是很容易拍崩的。因为他们很难理解大英雄会放弃家庭这个点。
只有中国人自己能真正理解这个故事真正要讲述的,那种关于小我和大我的意义。
而当你去翻建国初期的画报,你也会惊奇的发现这些熟悉的事物。
“理想分两种,我实现了理想,或理想通过我而得以实现”
但过去几十年,这个叙事内核,都没有更新,故事内核没有翻新,体现出来就是各路宣传部门频频翻车,诸如班主任忙着教学不顾发烧儿子,某科学家忙着科研没见母亲最后一面等案例,都是机械照搬这个叙事形式的锅。
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关键从来不是去刻画不回家,而是要去刻画大禹在治水拯救大家。这根本就不是一个治水还是回家的选择题,而是一个没有选择的单选题,水没治好,你以后还能回家吗?
一旦故事拍成了二选一的选择题,那这个故事就崩了,过去很多作品,就崩在这里。
忽略了对治水的意义描述,光讲述三过家门而不入,大家就会看的别扭觉得没人情。
没描述好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新世界,光强调牺牲,大家就看的有点疲。
主旋律为啥难拍呀,就难拍在这了。
但这几年,大高铁,大水电站,大基建,越来越多人看到了日月换新天的成果。
越来越多人也真正开始重新思考这个叙事内核了。
最终,时代走到了2020,全新的叙事内核终于成型了。
“人民朋克”,既人民,又朋克,前者是对于人民大众力量的认知,后者是对科学理性的推崇。
只有前者,那么就是废土朋克,科学停滞不再发展甚至倒退。
只有后者,那么就是赛博朋克,科技在发展,但大众生活凄惨。
只有两者结合,才能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这个故事内核对敌我的描述不太突出,更强调所有人必须要携手发展应对未来的困难。
我们是命运的共同体,我们要一起将人类的勇气与坚毅永刻于星空之下。
这种尊重秩序,信赖科学理性并高度赞颂生产力发展的思路,本质是对历史传承和当年火种的继承和现代化翻新,让过去的故事内核变得更现代化更时髦融入新时代了。
如何包装好他,围绕他讲好故事,甚至让别的国家的人物和故事融入其中都完成自洽,
应该会成为接下来中国文化输出的关键。
也应该是这一代中国文化创作者的使命。
资料来源:
迪士尼的百年沉浮
凡耳之所属皆从尔——开创时代的蒂德莉特
字节腾讯的命运问题:美国是什么?
波萨达斯星人:如何评价《中国2098》科幻系列作品水平?
朱耶伽罗:如何评价《中国2098》科幻系列作品水平?
争议的李子柒,背后是撕裂的中国文化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