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成“主战场”,本土券商如何抢滩科技“诺曼底”?

关注
善用科技之势强根固本,做精主业,背水一战!

编者按:本文来源华商韬略,作者徐艳丽,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审敌之强弱,观时之宜利,先胜而后战,守地而不失,是谓必胜之道。”

互联网科技时代的到来,给各传统行业带来深度冲击的同时,也通过科技改造传统业务形态、进而为改变固有的竞争格局提供了契机。现如今,大国之间的竞争也是金融实力的竞争,而金融科技应用已成为金融业发展的核心力量。

在金融业加速开放的背景下,金融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国际知名投行的进入为本土证券业带来史无前例的机遇和挑战。

面对前狼后虎的强势对手,背靠汹涌而至的科技浪潮,本土证券行业必须借势而进,逆势突围,用科技武装自己重塑业务,才能保住饭碗,和国际一流券商掰掰手腕。

2003年,全球互联网泡沫破裂之后第三年,在西海岸湾区的互联网科技公司败落潮中,美国五大投行之一高盛搬出了硅谷。

同时期,谷歌发表了奠定大数据算法基础的三大论文,深度学习、人工智能逐渐成为显学,Facebook等新公司则用互联网科技颠覆了社交、支付等大量场景。

面对这轮技术勃兴,高盛等华尔街投行们要么漠视无感,要么对IT用于金融没有兴趣,错过了Web1.0和Web2.0的先手棋。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强烈冲击了传统证券业务和风险体系,随后的美股牛市暴涨又让券商机构的交易系统承受压力,高盛们终于大梦初醒般奋起投入创新。

其后几年,高盛先借鉴脸书模式,建立起内部“军事级”安全保密又协同的即时通讯网络;又基于大数据算法,强化了内部一个每天可计算230亿个价格的专有交易引擎并向客户免费开放;还学习苹果,打造了一个全生命周期线上化管理的应用市场。

从2015年起,高盛言必称“自己是技术平台、技术公司”,每4个员工中就有一个程序员,坚持把每年10%的营收投入金融科技,不断强化突出优势,促进业务高速增长。直至今天,建立了“一个高盛等于整个中国证券业”的资产规模及利润。

中国很多证券公司都说要学习高盛,学习什么呢?

保持危机感、警惕落后,追随和学习最前沿的技术,无止境地磨炼内功提升专业竞争力,这是最重要的“高盛经验”之一。

跟十几年前的高盛一样,我国证券公司目前也走到了一个科技变革拐点,而且内外环境更为复杂严峻。

2015年后,国家连续颁布重要文件,要求证券业以技术驱动金融创新,加快促进金融信息基础设施达到国际突出水平。金融现代化建设加速下,证券业提升科技能力是大势所趋。

而从行业发展看,一方面,我国取消证券公司外资股比限制后,高盛、摩根等国际五大投行都已申请“翻牌”回到中国;另一方面,证监会近几年一直推动打造“航母级”证券公司,向银行发放券商牌照的传闻,更是让大型商业银行对跨界打造“航母级”券商摩拳擦掌。

境外机构返场和大型券商加速孕育,让本土中小券商感受到内外双向挑战。不论是新时代的科技浪潮还是国内证券业竞争烈度的升级,都倒逼券商提升科技核心实力,做好应对挑战的准备。

证券行业到了不得不变的时刻。

科技快速发展成功改变了金融业的传统生态和发展格局,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互联网等高科技的飞速发展,金融行业的服务方式和渠道正逐渐发生变化。

对于以中小型券商为主的国内证券行业而言,想成功搭上科技的班车,不希望被时代所抛弃,摆在面前的是三条技术道路选择。

一是采购。花钱引入第三方IT系统和交易平台,这是很多证券公司一直以来的做法,但二手技术不仅磨合周期长,出了问题要严重依赖原供应商,而且各家供应商之间系统语言不通,功能交叉重复,也很难根据动态需求提供差异化、定制化技术。

外部采购不靠谱还可以找外援,第二条路是跟BAT等头部互联网公司合作,借助对方的网络数据技术提升数字化运营效率和安防能力。但这种模式上手快,短期容易见成效,长期来看技术核心还是没有掌握在自己手里。

最扎扎实实的还是第三条路,也是最难走的路,这就是投入巨大人力和财力的自主科技研发之路。

证券行业因为具有巨量的交易清算场景和极高的安全核查精度,全业务智能化改造难度很大。去年高盛为了把股票交易速度从毫秒级降到微秒(百万分之一秒),一个算法升级就投入了1亿美元。我国90%的证券公司一年研发也拿不出1亿美元,技术研发难度之大、成本之高可见一斑。

科技自主研发之路难走,但也并非没有先例。以平安证券为代表的本土券商,持续五年来科技投入超30亿元,对公司核心处理系统进行大刀阔斧式深度改造,这样的案例或许能为急需在高手如林中突围的中小券商提供一条差异化路径参考。

“走科技这条路,很辛苦,但别无选择。”

三年前就提出科技赋能战略的平安证券董事长兼CEO何之江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平安证券为什么一定要选择科技研发道路?因为必须通过科技手段降低成本,提高产能,提高数据化经营能力。“自古华山就这一条道。”

金融现代化浪潮之下,外资券商跨国伏击之下,没有核心技术的证券公司要么被吞噬,要么被边缘化。

嗅到技术变革力量的国内券商,有一批具有前瞻意识的,开始坚定投入IT自建。这几年,“科技赋能金融”已经是证券全行业战略,Fintech革命也成为共识,头部机构从战略规划、资金投入、人员配备、机制建设上积极推进互联网技术全方位布局。

2017至2019年,我国证券业总体技术投入从115亿元增至205亿元,两年翻了近一倍。

2015年之前,没有一家券商技术经费破亿,到2019年时,IT支出高企的平安证券一年就投入了7.7亿元,券商研发前十强总投入85.9亿,占全行业的43%。

券商业转型如火如荼。从传统模式升级为互联网思维,加大研发投入只是第一步,要彻底数字化,必须在沿用已久的金融架构之上,全面注入科技基因,并深度融入到证券业务场景中。眼下能做到这个程度的券商还是少数派,平安证券就是其中之一。

2018年,平安证券年营收业绩排在业内第13,而技术投入考核值却冲到了行业第一。2019年技术投入占营收比例高达13.53%,排名行业第二。

与高投入对应的是,2017~2019年,平安证券核心技术系统领航平台连续三年摘得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云鹰奖”最高成就奖,基于领航平台自主研发的FLEET系统荣获2019年深圳金融创新最高奖一等奖,智能投顾、实时风控、运营流程监控等金融创新产品也频频获奖。

平安证券身上那种强烈的研发意愿,奇袭式成长和量变引起质变的技术产出对中小型券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它究竟是如何默默完成科技突围的?

剖析平安证券绕不开中国平安这尊巨擘。在长达12年的互联网技术赋能下,马明哲把中国平安打造成全球第一家从传统金融转向金融科技生态的巨头,金融科技专利数量位居全球第一。

背靠集团雄厚的科技实力,平安证券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和云平台等核心技术的应用上取得了丰硕成果。

2014年,平安证券与另外四家券商率先取得了国家首批互联网证券试点资格。拥抱平安集团“金融+科技”大战略,时任平安证券董事长谢永林提出了向互联网券商转型的目标。2015年,平安证券内部第一个自研科技系统,也是首个统一化、开放式、高性能的技术平台——领航科技平台启动研发。

领航平台足足“航行了”5年,2019年,由数百名工程师从无到有集成大量高精尖、高智能技术的领航科技平台完成封版,标志着平安证券正式拥有了独立的系统开发能力和完整IT业务。

如今回忆领航的诞生,寥寥几句话就概括完了,但其中过程,用何之江的话来形容就是:很难,很痛,很辛苦。

第一个痛点是找人。

领航项目启动前,平安证券内大都是传统金融人,谢永林亲自到华尔街,寻找、引入了20多位具有知名科技平台实施经验的一流人才,这才有了第一批技术骨干。从当初几十人到今天科技团队整体人数超400人,平安证券在实战中打造了一支十分难得的既懂技术又懂金融业务的IT技术生力军。

用钱也很痛。5年3亿元,这是领航的基本造价。金融科技原本就投入大产出慢,还没干出成绩就要先丢好几亿企业利润,而且项目跨越四五年,不能不考验高层的眼光和定力。

技术关就更难了。为了彻底摆脱对外部供应商的依赖,领航从底层算法、系统语言、插件功能到风控系统、大数据平台全部全自主研发。那几年深圳评选十大加班写字楼,平安大厦经常上榜,领航团队是深夜点亮全楼的“熬夜冠军”。

科技不是扔一粒种子就能发芽,转型更不是动动嘴皮子,人、钱、技术需要一关一关闯。闯的过程“很痛苦”,但闯出来了,华山也就爬上来了。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这句兵法是讲善于借势之人,能从客观甚至不利态势中获得有利地位,掌握战争主动权。

平安证券是乘变革之势、因科技之利、制行业之权的典型实践者。

坚定转型,投入大量资源、人员、财力的技术建设,最终给平安证券带来了服务效能的质变。

今年9月,平安证券领航固收外汇电子做市交易系统(FLEET)经过189个金融科技项目评比,荣获2019年深圳市金融创新奖最高奖项一等奖。

以FLEET系统为例,我们可以直观感受平安证券IT自主研发提升后大幅突出于国内金融界的平台能力:

  • 最全数据:单日处理市场行情2300万条,相比市场平均月3万条,提速760倍;

  • 最强定价:单日报价24000笔,而市场平均2000笔,是市场平均的12倍;

  • 最快交易:首创自动化做市服务,将交易处理速度从4秒提升至2毫秒,提效2000倍;

  • 实时风控:对交易实时风控的反应速度是T+1分钟,而业内都是T+1天,提速1400倍。

2017、2018和2019年,平安证券蝉联中国外汇交易中心银行间市场系统接入开发机构“科技创新成果奖”,是唯一连续三年拿奖的金融机构。

在经纪零售业务方面,基于平安证券新一代核心系统的中台数据运营能力,平安证券APP也凭借流畅的平台体验和高效服务能力成为金融移动端的佼佼者。

围绕核心交易场景,平安证券APP提供从基础金融认知、选股、择时到持仓、资产配置等各方面,体系化、场景化的智能投教服务。

今年底即将推出的智慧投顾服务,更是完全站在客户视角的买方思维,以客户为中心,以买方研究为核心实现与客户的价值取向一致,并在深度融合大数据分析技术和机器人运营能力后,针对不同风险偏好、理财需求、资金实力的投资用户,输出千人千面的个性化内容,提供全天候、有温度、有原则的投资陪伴服务。

高效便捷、一站式投顾服务产品和智能贴心体验,让平安证券APP强效“吸粉”,日活、月活等重要指标都达到证券行业突出水平。

2018年平安证券APP月活不到400万,而2020年8月已经超过500万,在券商APP中排名第三;单日人均使用时长从2018年的不到20分钟提升至目前40分钟。

平安证券整体个人客户数实现跨越式地增长,从2015年末将近500万客户数量快速提升至2016年末超1000万。客户数量长期稳步上升,截至2020年8月,个人客户数超1800万,居行业第一。经纪交易量份额也从2015年的1.59%逐年提升至2019年的3.3%,截至2020年8月底,经纪交易量份额已达到3.5%。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金融活,经济活。”

在全球经济持续遭遇黑天鹅、中国经济加快现代化建设的背景下,国内金融供给侧改革从未如此紧迫和重要。

既肩负着推动金融体制改革的责任,又面临内生变革挑战的中国证券业,亟需加快数字化转型,提升金融服务效率,服务实体经济——提升作为财富管理者、资本市场“稳定器”和市场创新“领头羊”的作用,担起我国经济现代化和金融体系赋予证券行业的使命。

如何不负这个使命,打一场技术翻身仗,众多中小券商或许能从平安证券持续多年科技攻坚中总结一些经验:

首先要在心理上放弃“等靠要”的技术拿来主义和观望心态,中国稳定的经济环境和资本市场是一块大肥肉,境外机构虎视眈眈,本土券商不变即会逐渐边缘,不要有鸵鸟心态;

要集中全部力量攻坚科技,把科技提到企业战略高度,越是底子差、资源少,越需要破釜沉舟,把最好的兵将投入进去,做好打硬仗、长期高投入低产出的技术人才储备和资金储备;

不要怕研发影响短期利润,要具有长期主义眼光,整个证券行业,佣金持续下降的潮流不可阻挡,券商躺着赚钱的时代过去了,提升技术服务经营好客户,才是券商长期收益和竞争力的关键;

最后,既要有向国际一流券商品质看齐、发展的信心,也要回归为国家金融市场保驾护航,为国民经济提升直接融资比重的初心,坚持技术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为新兴产业服务,为做大做强资本市场服务。

“时代虽然在改变,技术一直在进步,战略不断在深化,但平安‘金融+科技’的基因不会变”,何之江多次坦言。平安证券的科技之路的确历尽艰难,成本巨大,甚至为此损耗了短期利润,即便如此,科技赋能金融的战略仍不会变,“平安证券创新、改革、进取的精神更是一直坚守、从未改变。”

“回归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大众的本源”,何之江认为,证券业发展科技,反哺社会,就是在投资未来。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来源:华商韬略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