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涵拟退市私有化了,蘑菇街距离退市还有多远?

目前看来,除了直播电商,蘑菇街好像很难有精力去做其他新事物。

编者按:本文系专栏作者投稿,作者互联网江湖。

11月25日晚,如涵控股宣布已收到三位创始人冯敏、孙雷和沈超于当日发出的不具约束力的初步建议书,提议以每股0.68美元的价格(每ADS 3.4美元)将公司私有化。对比上市时的每股12.5美元,市值蒸发近73%。而在此之前的4月15日,聚美优品(JMEI.US)正式退市,宣布完成了私有化。

从敲钟时指点江山的意气风发,到现在无可奈何的私有化,如涵、聚美的境况固然让看客们唏嘘不已。但与此同时,它们的遭遇不禁让人联想起另一位曾经电商领域的“明星”玩家——蘑菇街。

曾经辉煌过的蘑菇街,能否重回过去?亦或者,像聚美、如涵一般,它距离退市还有多远?

泡沫破碎的直播带货,谁被集聚?谁又被挤出?

直播带货,毫无疑问是今年最具话题性的商业形态。只不过或许蘑菇街自己都得承认,自己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

2016年3月,本身有网红资源积累的蘑菇街率先上线视频直播功能,开始扶持旗下网红直播艺人的孵化和经纪业务。但现在我们看到直播电商声音更大的或许还是淘宝、京东、抖音们。

近日,蘑菇街发布的第二财季财报显示,营收1.125亿元,同比下滑43.1%;GMV(交易总额)31.12亿元,同比下滑25.3%。和如涵一般,蘑菇街似乎也把直播看作自己重新攀上巅峰的绳索。只是透过如今蘑菇街的营收表现来看,直播可能不是重回巅峰的攀登绳索,似乎像是维持生存的救命稻草。

然而目前来看,直播这根稻草,似乎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握住的。

双十一过后,一篇名为《一场李雪琴亲历的双十一直播带货造假现场》的文章在朋友圈广泛流传,这让商家和用户看到“卸了妆”的直播带货竟有如此不堪的一面。

今年双11,淘宝直播诞生了28个成交超1亿元的直播间。头部主播超强的带货能力还在持续。然而,数量庞大的长尾主播,要么鲜有人问津,要么带货效果极差。有的甚至玩起了刷单的把戏,做的也是“一锤子”买卖。网上有网友评论称:“直播带货产业链技术运用最强的领域是刷单、控号等黑产。”

那么直播带货真的只是一个少数人的游戏吗?显然不是。

直播其实是在帮助用户筛选商品信息,当用户不断在直播间发现购物的“小确幸”,这就容易形成消费惯性。但这里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有庞大的供应链体系作为支撑,让用户不断“发现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持续复购。而头部主播,如薇娅李佳琦,他们背后团队有着强大的供应链管理体系,也有着源源不断的品类和品牌主动寻求他们帮助。

从这个维度来看,直播带货的背后,不是主播竞争而是供应链竞争。因为很多主播一开始带货表现还好,后来由于供应链问题影响到自己带货表现,逐渐变得“昙花一现”。但是蘑菇街,还有已经拟退市私有化的如涵,它们给人的感觉似乎是抓偏了方向。

蘑菇街方面,去7月启动了“双百计划”,面向全网招募红人主播、机构以及供应链。为蘑菇街引进3000多位优质主播。今年五月,蘑菇街发布了针对主播、机构及供应链招募的“美力计划”。当然了,这两个活动也有针对供应链方面的,但相对于主播招聘方面,供应链方面给外人的印象,声音似乎要小一些。此外,蘑菇街今年还举办多次“超人气主播日”,为的还是培养主播。

从多个维度来看,蘑菇街似乎不是不知道供应链的重要,“双百计划”、“美力计划”的内容也涉及供应链,但给外人的感觉似乎仍然是更重视主播孵化一般。综合看来,或许要归结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方面,企业都是有路径依赖的,总是有意无意的选择用自己更熟悉的方法解决问题。

有这样一种说法:“要想新,得先把自己清空,回到婴儿状态,对一切未知,不预设立场,否则只会在惯性驱使下回到原点。”

事实也的确如此,惯性思维成为很多企业布局的阻碍因子。蘑菇街也好,如涵也好.它们都非常熟悉网红经济,品尝过网红经济带给它们的甜头。那么从行为惯性的角度来看,或许它们会更倾向于去做网红这件事。

然而,造网红也不是一个容易的事,培养一名好的带货主播除了时间金钱的灌输,还需要一定的运气成分,很多时候都是有心摘花花不开。

另一方面,相对于淘宝、京东、拼多多,以及作为新生代零售巨鳄的抖音。如涵也好,蘑菇街也好,它们对品牌商供应商的吸引力似乎要弱上不小。

头部电商玩家,具备柔性供应链的指导能力,并且拥有稳定的第三方物流支持。它们其实是在现有优势的基础上去做“直播化”这件事,是一个电商直播化的过程。故而我们看到,电商直播目前来看是一个头部效应特别严重的行业。

事实上,当一个领域热的过于“发烫”时,我们或许需要提高警惕了。

据天眼查APP数据显示,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从事网红相关业务的企业有千余家。其中,成立于2017年之后的相关企业占比约50.42%。而最近一年成立的MCN公司,在天眼查APP页面显示上更是高达215家,行业的浮躁性由此可见一斑。

如今,随着直播带货不为人知的一面被更多人所了解,而这可能意味着这一模式红利开始进入倒计时。从行业环境来看,是否应该继续“all in 直播”?蘑菇街或许需要更谨慎一些才行。

信心抵万金的资本市场,蘑菇街还能讲出怎样的新故事?

对于蘑菇街而言,或许需要新的故事去提振资本市场的信心。

今年年中发布财报时蘑菇街宣布,启动最高达1000万美元的股票回购计划,有效期至明年5月28日。为此,蘑菇街首席战略官黄昭洁表示:“蘑菇街没有退市风险,我们认为蘑菇街市值被严重低估,当前的股价并不能反映直播电商的大好未来,回购展示了蘑菇街对股价回升的信心。”

然而,只是单讲直播电商的故事,这是否真的能提振资本市场信心?

一方面,直播带货本身并不具备太高的门槛,不然也不会冒出这么多MCN公司,不会有这么多流量平台纷纷转型做起直播带货。

蘑菇街说自己是第一个做直播电商的,但现在它在直播电商主要玩家当中的存在感似乎并不是最高的。从理性的角度来看,要想让蘑菇街直播电商业务超越淘宝、京东、抖音,这恐怕很难做到。既然这样的话,那直播带货对于资本市场而言或许并不是一个特别好的故事。

另一方面,全力押宝直播带货其实更像是一个博弈式生长而非确定性成长。但同样是博弈式生长,这跟百度“all in AI”有着很大的不同。

对于资本市场而言,技术类布局看的商业故事,主要看企业研发投入、技术表现,百度技术表现其实有目共睹。此外,还要看有没有稳定的“现金牛”业务去支撑其“儿童”业务成长起来,这一点百度的搜索“现金牛”可以做到;而模式创新类领域,看的还是行业最基本的东西,就电商而言,依旧是供应链、渠道、仓储、物流、流量等要素。尤其是考虑到如今直播带货面临的一些黑产问题,或许资本市场可能会趋于保守和稳健的角度去投票选择。

此外,直播带货其实是一个发掘潜在消费需求的过程,这需要直播间有足够吸引人的低价给予用户锚定刺激。从这个维度来看,补贴对于想要做直播带货的电商而言,可能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尤其是是今年疫情过后,清库存需求爆发,各大品牌折扣、消费券、补贴从疫情过后到现在似乎都没断过。而且在主流电商平台,“百亿补贴”已然成为一种行业标配。

据财报显示,截至2020年9月30日,蘑菇街拥有现金和现金等价物、限制性现金和短期投8.025亿元人民币(约合1.182亿美元),而截至2020年3月31日为10.954亿元人民币。从企业经营角度来看,资金能力看起来还不错。只不过在各大电商平台纷纷动辄百亿补贴的今天,这或许会让人怀疑,在花大力气培养网红、供应链之外,蘑菇街是否有还有能力去做补贴呢?如果没有足够吸引力的补贴,又该如何把用户从别的平台上吸引过来?

考虑到聚美和如涵的先例,即便现在没有退市风险,对于蘑菇街而言也应该未雨绸缪。

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的《中国资本市场变革》一书中提到,美国纽交所每年大致有130家上市公司退市,年平均退市率约为6%。此外,书中还介绍了纽交所的一些退市细则,包括量化指标和非量化指标两个层面,具体细节见下图:

(图片来自肖钢《中国资本市场变革》)

《中国资本市场变革》中介绍的纽交所退市标准,整体看来,很大程度上似乎还是围绕市值角度。可从股价和市值的角度来看,蘑菇街或许需要提高一些警惕。

从股价层面来看,截止12月2日收盘,蘑菇街股价为每股2.3美元。而在今年年中,《证券日报》报道称:“今年以来,蘑菇街股票的跌幅已超过30%,股价一度曾在3月16日跌至0.88美元,近期以来一直在1美元左右徘徊。”比较看来,现在股价其实要比年中好一些了,但也不宜掉以轻心。从市值层面来看,2018年12月蘑菇街上市之初市值接近15亿美元,而截止美东时间12月2日16点,蘑菇街的市值为2.49亿美元。

虽说目前蘑菇街可能还不至于步聚美、如涵的后尘,但蘑菇街或许也需要注意一下。企业动态发展的过程,也是资本市场对其价值发现研究的过程。而企业动态发展的质量,也反映在资本市场对其价值的界定上,最终以股价和市值进行量化。

蘑菇街可能真的需要想方设法给予资本市场一些惊喜,需要想办法提高股价。如今高举高打发力直播电商,资本市场反映似乎有些一般,那么蘑菇街是不是需要寻找更多的可能性?从商业的角度来看其实是有必要的,毕竟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并不保险。

只不过目前看来,除了直播电商,蘑菇街好像很难有精力去做其他新事物。能否避免聚美、如涵的前车之鉴,能否拉开自己与退市标准的距离,甚至彻底摆脱退市方面的问题讨论,这可能取决于蘑菇街直播电商业务未来能长多大。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