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系专栏作者投稿,来源螳螂财经,作者图霖。
近日,疫情之后的第一场黑五正式落幕。包括天猫国际、京东全球购、洋码头、苏宁国际、拼多多等在内的多个电商平台均参与了此次“狂欢”。
这中间,今年已经“十岁”的洋码头其实算跨境电商领域的“老玩家”了。然而从国内跨境电商的领跑者,到近年来陷入天猫国际、京东全球购等巨头的厮杀场,洋码头却慢慢失去了“声音”。
如今,疫情催发海外品牌纷纷奔赴线上,跨境电商进入下半场。“老玩家”洋码头这次有机会了吗?
从领跑到掉队,C2C真就打不过B2C?
实际上,洋码头创始人曾碧波在2009年就开始筹建洋码头了,但是直到2011年洋码头平台才正式上线。这中间,曾碧波花了两年时间用来搭物流,也就是后来的贝海国际物流。
海淘业务方面,洋码头采用的是C2C模式。一方面,尽量降低买手商家入驻平台的门槛,并且赋予他们极大的自主权,以此来提升平台商品的品类丰富度和用户的活跃度。另一方面,由于有自建物流做支撑,洋码头采用了直销直邮的购物模式,因此消费者这边也很省心。
彼时中国的海淘市场可以说才刚刚起步,除了2007年成立的淘宝全球购,洋码头在国内几乎没有竞争对手。而淘宝全球购虽然走在洋码头的前面,但由于2007年国内的电商发展也才刚刚起步,大众对海淘的热情还不算太高,因此并未引起太大轰动。
但是2010年开始,国内海淘市场迎来了一波发展“热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3年,我国海外购物贸易总额由原来的100亿人民币左右迅速增至800亿人民币左右。
洋码头恰好赶上了这波热潮。2013年,洋码头实现了全年盈利。紧接着2014年初,洋码头又成功完成了A轮融资,成了国内名副其实的“跨境电商领跑者”。
然而好景不长。由于跨境电商市场被打开,入局者开始奔涌而入了。
2014年开始,天猫国际、网易考拉、京东全球购等跨境电商平台相继上线,挤占了洋码头的生存空间。尽管凭借着成熟的物流体系和前期的经验积累,洋码头还不至于完全落后,但相较之前,洋码头的竞争优势显然已经不再明显了。
一个最直接的表现是在流量竞争上。
像天猫国际和京东全球购分别出自阿里和京东旗下,它们虽然在海外业务这一块不如洋码头有经验,但是在电商业务上已经深耕多年,早已孕育起了巨大的流量池,而这些流量都是可以直接为它们的海外业务所用的。
换言之,对于天猫国际和京东全球购而言,新流量的获取没有那么难。但洋码头就没这么幸运了。线上电商的流量争夺战在2018年进入白热化阶段,而这一年也成了洋码头最难熬的一年。
“整个2018年是没有任何流量入口的。”曾碧波曾在采访中坦言,“2017年我们拿了融资,但2018年钱是没法用的。2018年,我们尝试微信小程序,发现小程序是链接工具,没有流量;在公众号做了很多投放,用户基本上不跳转、不转化,也没有流量。”
更致命的是,在流量竞争已经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洋码头还陷入了新的困境——假货危机。
据《2018年中国电子商务用户体验与投诉监测报告》显示,2018年全年,共计受理43家主流进口跨境电商用户投诉。其中,只有丰趣海淘、网易考拉、86mall、寺库、蜜芽位列榜单前五,获“建议下单”评级,而洋码头由于被投诉次数较多,被认定为“谨慎下单”购买评级。
尽管假货问题在电商市场并不少见,但频繁被投诉对此时的洋码头而言显然不算好事。
“螳螂财经”发现,原本天猫国际、京东全球购这类B2C平台背靠巨头的流量池,在新客获取上已经就比洋码头轻松了,如今信任危机出现,在市面上海淘品牌已经泛滥的情况下,洋码头想争取新用户就更难了。
起初曾碧波做C2C平台的目的是想尽量降低门槛,以吸引更多买手商家入驻。但没想到的是,在这种模式之下,假货也有了更多流通机会。尽管洋码头对买手商家设置了入驻门槛和审核机制,但从投诉数量来看,这个监管力度明显还不够。
从这一层面来看,B2C平台的优势其实更明显。因为它们的商品大多是平台直接和品牌官方对接,于平台而言,把控力度会更强。
总之,洋码头从起初的领跑到后来的逐渐掉队,背后的原因诸多。而这其中的酸楚,怕是也只有洋码头自己能懂了。
搭上直播电商这辆车,洋码头这次稳了吗?
这两年,洋码头新动作不断,大致覆盖三个业务版块:社区电商、线下新零售、直播电商。
社区电商方面,洋码头APP于2018年底上线的“海淘好物拼团”、“砍价0元拿”等社群裂变新玩法,让洋码头在当年的黑五获得了高于平常十余倍的关注度。于是,尝到甜头的洋码头于2019年7月正式推出基于社交电商的APP“全球优选”,并宣布采用合伙人制度。
然而平台发布没多久,就有部分商家指控洋码头“夸大宣传、忽悠入驻”等问题,导致该平台的发展并不如人意。
而按照创始人曾碧波的意思“不擅长的事情,我们就不做了。”因此,预计接下去洋码头不会再在社交电商上有新动作了。
线下新零售方面,“螳螂财经”查询到,洋码头在今年的十周年发布会上宣布了“百城千店”的线下新零售战略。并称新零售店铺分为2000平米的旗舰店、800平米的体验店、400平米的社区店三种类型。
随着线上流量成本的增高,线下似乎成了越来越多电商平台的新出路。但在海淘平台备受关注的领域,包括美妆、母婴、护肤、服饰以及奢侈品等,似乎都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线下门店。洋码头究竟能否争取到线下用户的关注,目前还很难说。
更值得关注的其实在直播电商版块。
实际上,洋码头在2017年就开始试水“直播电商”了。只是后来在流量争夺战中未能取得优势,才逐渐趋于平淡。
如今直播电商的新风口到来,洋码头有了乘势而起的新动力。数据显示,今年黑五,洋码头共计举办了1742场直播,参与此次线上海淘的国内消费者涵盖600多个城市,直播间的人均消费更是高达1836元。
但搭上直播电商这辆车,洋码头就能稳了吗?
可能不然。
一方面,今年的海淘电商能大火,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疫情的影响。据了解,今年黑五,海外很多国家的门店都选择不营业。这就给了海淘电商一个很大的机会,尤其是像洋码头这样有成熟物流做支撑的平台。
但疫情终究会过去,这一轮的“海淘热”会持续多久谁都说不准。一旦国外的线下门店大面积恢复营业,原本停滞的私人代购肯定会再度“回暖”。如果在这期间没有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优势,那么洋码头想要再度突围难度只会更大。
另一方面,国家政策的利好将会吸引更多海淘玩家“入局”。
据近日发布的《跨境电商蓝皮书:中国跨境电商发展报告(2020)》,我国跨境电商市场正在迎来新的快速发展机遇期,预计2020年有望达到2800亿元,并有希望继续实现跳跃式增长。
11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对外贸易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要促进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发展。
对于洋码头而言,原本的对手就有阿里京东这些巨头们,甚至电商领域的“后来者”拼多多也于去年开始发力跨境电商。
如今在政策利好下,估计又将有新一批的跨境电商平台崛起,届时洋码头的竞争压力只会越来越大。
此外,“假货问题”仍在消耗洋码头新老用户的耐心。
据消费者服务平台“黑猫投诉”的最新消息显示,在刚刚结束的黑五大促里,洋码头仍旧出现了部分关于假货问题的投诉。
不可否认,活动大促对于洋码头的用户拉新肯定能起到帮助,但一次又一次的假货事件过后,又有多少用户还愿意留下来呢?
总之,直播电商这个新风口带来的绝非只有机遇,挑战也是并存的。对于洋码头而言,仅凭自己多年来的经验优势是肯定难以打好这场“翻身仗”的。新形势下,严抓假货问题以提升口碑,同时尽快建立自己区别于其他海淘平台的优势,才是洋码头的当务之急。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