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润对话张泉灵:这个应对未来的底层能力,每个人都应该具备

关注
别抱着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心,最终把孩子逼死在起跑线上。

编者按: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来源公众号刘润(ID:runliu-pub),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最近,我和张泉灵老师通了一次电话。

我儿子小米上初一,我想跟张泉灵老师请教一下孩子的教育问题。

张泉灵老师,曾经是央视《东方时空》、《焦点访谈》的记者和主持人,是中国电视业出镜记者直播规范的制定者之一。2018年,她加入“少年得到”担任董事长,研发了爆款课程《泉灵的语文课》,对少儿教育颇有心得。

别抱着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心,最终把孩子逼死在起跑线上。

我听到后,心里一惊。

是啊,现在父母的很多教育方法都是有挑战的。

我们希望培养孩子主动学习的能力,最终却导致孩子厌烦了学习。

张泉灵老师说,教育孩子,是为了帮助孩子建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

那什么样的教育,是更加高效的教育呢?

张泉灵老师给我举了三个例子。


1

第一个例子,是未来城学校。

张泉灵老师说,这家学校实现了我们教育的初心。

什么初心?

要先给孩子学习的目的,他才能找到学习的动力。

好的教育不是简单的给知识。

而是帮助孩子建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孩子理解我要解决什么问题,我为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以及我能够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那么,未来城学校具体是怎么做的?

未来城学校取消了小学一到六年级的语文、数学、英语等分类课程,而是把这些课程,融入到了综合课程里。

从孩子进校门的那一刻起,真正的教育就已经开始了。

我给你举个例子。

一年级的孩子刚来学校,需要给班级定班规、布置教室等。

教室里有一个图书架,孩子们要一起讨论怎么布置图书架。

图书应该按什么分类,如何摆放?借书的流程应该是什么样的?应该什么时候借书,什么时候还书?等等。

解决这些问题,就是孩子们当天的主要任务。

而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孩子们其实就相当于同时上了数学课、语文课、科学课等。

比如,孩子们要讨论图书应该按什么分类。

有的孩子说,可以按照内容分类。有的孩子说,可以按照主题分类。也有的孩子说,可以按照颜色分类、大小分类等等。

不同的分类方式,会带来不同的分类结果,这其实就是数学课的一个内容:分类。

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讨论如何把图书分类,自然而然地就学会了分类的概念。

这就是学以致用。

在讨论如何按内容分类的时候,老师给了孩子们10本绘本,孩子们阅读完,要区分这些绘本的内容有什么区别。

于是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孩子们就把语文课也上完了。

最后,孩子们决定把图书按照颜色分类。

按照颜色分类,马上问题就来了。一本书的封面不只有一个颜色呀,上面有红有绿有蓝,那这本书到底算什么颜色呢?

孩子们经过协商,最后决定:书的底色是什么颜色,这本书就算什么颜色。

你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就学到了人际交往中的协商能力。

他们才一年级啊,非常厉害。

按颜色分类好之后,孩子们要把书放到南北墙上的书架里。

这个时候,他们就要开始认识方位,南在哪?北在哪?东在哪?西在哪?怎么辨别方位?

在摆放书的时候,是从左往右摆?还是从右往左摆?什么是左?什么是右?

你看,这就相当于又上了一节科学课。

所以,孩子们一上午讨论班规、布置教室、分类图书,其实本质上把数学课、语文课、科学课全给上了。

但是孩子们自己是感觉不到的,他们只是觉得自己在解决一个问题,达成一个目标而已。

这就是寓教于乐。

把所有要学的知识点都设计在任务里,让孩子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到知识。

孩子们自己觉得非常有意思,主动性和参与感都很高,同时并不觉得自己在学习,因此不会有任何负担。

所以在未来城学校,你是看不到厌学的孩子的,每个孩子都特别积极。

我们传统的小学教育,都是通过上课来直接教知识点。今天数学课老师教分类,明天语文课老师教拼音。孩子们都是在被动学习,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学分类,为什么学拼音。

语文课,就是先教拼音和识字,然后再教阅读。

但是在未来城学校,他们不先教识字和拼音。

什么时候教拼音呢?

孩子们按照颜色把图书分类好之后,很快就会发现问题,书架虽然看上去很整齐,但其实你要找某一本书是很难找的。

比如我要找一本科学书,可是我怎么知道这本书是什么颜色呢?

那怎么办?

你必须得知道书名,按照书名的第一个拼音字母来给图书排序,找书才会变得更方便。

你看,这个时候就是孩子自己发起学习拼音的时间点。

老师就可以开始教他们学拼音了。

在未来城学校,很多知识的学习任务,都是孩子们自己发起的。

最有意义的学习,就是孩子自己想学。

孩子知道学了有什么用,他的兴趣和学习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而我们很多时候,都是在不对的时间点上,逼着孩子做无意义的学习。

他不知道为什么要学,自然也就没有任何兴趣。

张泉灵老师说,她曾经遇见过一个孩子家长,高级知识分子,也是得到的资深用户。

这位家长说,他的孩子七岁上一年级,但是特别不喜欢阅读。为什么不喜欢阅读呢?因为在孩子三岁时,他拿识字卡片带着孩子认了一千个字,还天天考他。结果后来孩子看到字就烦。

孩子虽然把一千个字都背下来了,但这一千个字就是无意义的学习,还抹杀了孩子阅读的兴趣。

所以,未来城学校提倡在阅读中识字,而不是先识字再阅读。

在阅读中识字,但凡孩子有阅读兴趣,他就去会主动认字,这样的学习就是有意义的。

要先给孩子学习的目的,他才能找到学习的动力。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孩子建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就是未来城学校的教育初衷。


2

要第二个例子,是北京一个非常贫困的山村学校:九渡河学校。

九渡河学校缺乏好的老师和生源,校长希望能够得到北京政府和一些重点学校的支持。

但这个校长最后得到的答案是,您不用担心,我们给您派另外一个校长过去就够了。

新校长去了之后,在各个村里招贴告示招聘老师,于是农民都成了学校的教师。

有豆腐制作五代传人,有养蜂人,有木匠、有剪纸的非遗传人等等。

孩子们和老师一起制作滑板,跟山村里的木匠做尤克里里,研发豆腐课程,研发果树种植,研究宠物养殖,培育宠物幼苗……

老师通过合理的任务设计,把学科知识埋在真实的任务中,让孩子理解学习的价值和学习的意义,这样孩子就有了学习的动力。

比如,九渡河学校开了一门课程叫“磨豆腐”课。选这门课的孩子要学会做豆腐。

同时,他们还和其他学校联谊,要把豆腐卖给城市里的学校。

为了磨豆腐,这些孩子要上科学课,要了解“磨豆腐”的原理。他们还要上数学课,要对自己磨出来的豆腐定价。他们还要上语文课,要给自己的豆腐写一个广告语……

孩子们想把自己的豆腐卖得比其他孩子的贵一点,那么他就要学一点营养学,增加一些别的优势,比如,我的豆腐是“五种豆子”磨的,我的豆腐用是“山泉水”。

你看,在学会做豆腐、卖豆腐的过程中,孩子们学到了非常多的知识,还锻炼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深刻理解自己做这件事情的意义,学习动力非常高。

这样的实践教育,比天天刷题好多了。

九渡河学校本来看起来教育资源很匮乏,但有了这些“就地取材”的实践教育之后,反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取得了很不错的教育成果,吸引了大量学校去参观。

所以,教育资源其实不仅仅是好的老师和学生,更重要的是基于教育目标的任务设计能力。

很多学校参观完九渡河学校,觉得他们那里有做豆腐的资源,但是我们这里没有啊。

其实每一所学校都可以就地取材。

没有做豆腐的人,但是有社区啊,社区有哪些商业形态,有哪些工种,这些其实都是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

最关键的,是要掌握任务设计的能力,把学科知识埋在真实的任务中。

只要设计好任务,孩子就会自动在任务中主动学习。


3

第三个例子,是学语文。

张泉灵老师说:

学语文并不是在学字词句,而是在学用母语的思维方式。

比如我们小学的时候写作文,很多都是在套模板,开头是风和日丽的一天,结尾是红领巾飘扬在胸前。老师教的是模板、句子、对仗、形容词的三种用法等等。

但这其实并不是语文的本质。语文的本质是一种思维方式。

泉灵老师说,教语文其实真正要给孩子的是思维工具,而不是教孩子写一个漂亮的开头结尾。

比如,在教三年级孩子如何写一个好故事的时候,她会教给孩子们一个“故事山模型”。

这个故事山模型,就是一个帮助孩子概括故事的思维工具。

故事山模型,简单来说就是:谁,想要什么,但是,于是,然后,最后。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他想要干什么?这是他做所有事情的基本动机。

但是,外部环境不一定会让他的计划顺利完成,他一定会遇到一个麻烦。所以就会出现一个“但是”。

面对这样的麻烦,不同性格的人,会有不同的人物反应。所以“但是”的后面,就会出现一个“于是”。

“于是”的后面,会出现一个高潮,他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情,所以就出现一个“然后”。

高潮之后就是故事最后的结局。

这就是一个故事山模型。大多数故事类文本,无论它多长,多短,都是可以用故事山模型来进行概括的。

孩子们掌握了故事山模型,其实就是掌握了如何写好一个故事的思维方式。

他在读故事的时候就会主动思考,在模型的基础上提取重点信息,概括故事就变得非常容易。

模板式作文给孩子提供的是句式,这其实是影响创作的。

而思维工具给孩子提供的是思考方向,孩子在这些方向上去思考更多的可能,这可以增加创作的可能性。

所以语文的本质,并不是那些应付考试的东西,而是一套观察、思考、沟通、总结的思维方式。

教语文的本质,就是在不同的年龄段给到孩子不同的思维工具。


最后的话

很多家长说,孩子上学之后缺乏对学习的兴趣。

其实孩子对学习没兴趣,这事并不是从上学开始的,而是从学龄前家庭教育开始的。

很多家长在孩子三四岁的时候,逼着孩子背诗词读卡片认字,陪孩子阅读就是简单地把上面的字读一遍,觉得读书就是读字。

其实不是。

阅读是一件孩子可以自我探索的事情,而识字只是阅读的工具而已。

当孩子对阅读有兴趣,就会自己主动去识字,根本不需要死记硬背。

对于3-6岁的孩子来说,养成阅读习惯比阅读量更重要,而阅读量又比识字量更重要。

识字量最后都是能找齐的,成年人的识字量不会有本质差距,但是阅读量却差距很大,而阅读习惯差距更大。

很多问题教育部其实已经意识到了,在编辑新语文书时候,教育部把学拼音往后放了。

先阅读,后识字,再学拼音。

识字,是帮助阅读的工具。而拼音,是帮助识字的工具。

很多家长因为把顺序搞反了,所以磨灭了孩子学习的兴趣。

抱着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心,最终却把孩子“逼死”在了起跑线上。

那么,怎么才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呢?

就像我们刚才举的三个例子(未来城学校、九渡河学校、学语文)一样:

基于目标、设计任务、给出工具。

首先,要树立一个很好的目标,让孩子明白学习的意义,这样他才能找到学习的动力。

然后,要会设计任务,把知识点都融入到任务里。很多学校和家长只会布置作业,但不会设计任务。

最后,要懂得如何正确地学习,给到孩子适合的思维工具。

有意义的学习,要基于目标、设计任务、给出方法。

其实,想要把任何一件事做到90分以上,都要学会这三步:基于目标、设计任务、给出方法。

这也是我们应对不确定的未来时,所需要的底层能力,每个人都应该具备。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