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底层打工人到捐赠5.5亿美元,“世界首富”洛克菲勒的AB面:在财富与慈善之间

关注
财富新贵们究竟该如何发挥其资本的社会性,实现家族慈善的百年传承?

图片

慈善创新」为创业邦推出的系列报道,关注慈善人物、企业社会责任、影响力投资……旨在探讨这个科技变革新时代,财富创造者们应该秉承怎样的态度看待财富,应该如何更有效地做慈善。

希望这些被称为“给予艺术”的慈善模式,能给更多人带去何为价值的思考。

这是「慈善创新」系列报道第1篇。

作者丨王焱灼

编辑丨子 钺

题图丨图 虫

他是世界商业史上的传奇人物,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十亿富翁,捐赠联合国办公大楼、创建芝加哥大学、创立北京协和医院……

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 (John Davison Rockefeller,1839-1937)白手起家创立标准石油公司,垄断了全美90%的石油市场,凭借对财富的大量创造,洛克菲勒一生总资产约10亿美元,相当于如今的约3000亿美元。

在石油行业,洛克菲勒以他过人的才能推翻了铁路巨头对该产业的压制,加速了石油的创新和普及,助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不折不扣的创业楷模。

然而剥去这层华丽的外衣,他同时也是美国垄断组织“托拉斯”工业缔造者,在他手下成千上万的企业和工人的命运被改写。

一面是“我不会随便给别人一丁点儿好处,除非这是我花钱的最好方式”的守财思想;另一面是“我一直财源滚滚、如有天助,因为上天知道我一定会把钱回馈给社会”的慈善观,这也让他在商业史中留下了极其矛盾的形象。

洛克菲勒的一生共捐款5亿5千万美元用于慈善事业,相当于今天的近两千多亿,捐出了总财产的近一半,并通过建立家族基金会等方式,开创了美国现代慈善管理运营模式。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然而洛克菲勒家族却成例外,发展至今已经传承至第七代,依然如日中天、独“富”天下。与财富传承一脉相承的,是洛克菲勒“像商业一样经营慈善”的理念,是洛克菲勒家族的财富通过慈善所体现的社会价值。

一个世纪前,世界首富对待财富的态度是怎样的?又是什么契机,让洛克菲勒这个在当时充满争议的商业奇才走上慈善这条道路?洛克菲勒自称是“给予的艺术”的慈善模式,对于当下的中国财富创造者们,或许能带去一些启发与思考——财富新贵们究竟该如何发挥其资本的社会性,实现家族慈善的百年传承?

图片

“年轻人要定期捐赠自己挣到的钱”

1855年9月26日,16岁的洛克菲勒得到了他的第一份工作——休伊特-塔特尔公司助理簿记员,工作内容就是每天写各种信函、记账和付账单。他欣喜不已,余生都将这天视为“工作日”来庆祝,甚至远胜过对生日的重视。从那个月开始,他花一毛钱买了个红色笔记本,命名为“账册A”,详细记录每一笔收入和支出。

图片

图:洛克菲勒

尽管首笔月薪只有微薄的6美元,但他还是将其中的6%捐给教会主日学和其他宗教活动。他后来说:“我保留着最早的账本。在每天只能挣l美元的时候就拿出5美分、1角或者25美分捐给慈善机构!”在他年满20岁时,已经捐赠了超过10%的收入。

说起洛克菲勒做慈善的原因,离不开小时候家庭环境对他的浸染。受母亲影响,洛克菲勒自小就接触浸信会(基督新教主要宗派之一)的教诲,父亲虽然品行不端,却能背诵许多赞美诗,还鼓励孩子去教堂。

在一次葬礼上,洛克菲勒听到年老的牧师布道时说:“公正地挣钱,明智地花钱!”就默然记在本子上,他后来说:“我从一开始接受的教育就是要干活攒钱,光明磊落地挣钱,然后尽我所能地给予,这一向被我视为一种宗教义务。”

对于刚开始挣钱的年轻人来说,财富的积累总是被放在首位,很少有人在此时考虑捐赠的意义。对于到底能从中得到什么,洛克菲勒在自传中这样写道:

我非常感激当时我们所遵守的一个惯例,那就是年轻人要定期捐赠自己挣到的钱。无论任何时候,把钱捐赠给伟大事业所带来的快乐和满足,远远超过赚钱本身。

由于自身勤奋负责的品质,再加上适逢人事变动的机遇,仅一年洛克菲勒便接任簿记员一职,年薪500美元。而就在事业上升期,19岁的洛克菲勒迎来财富之路的第一个转折点——与人合伙创办了克拉克—洛克菲勒公司(Clark & Rockefeller),主营货物运输。公司成立第一年,销售额就达到50万美元。

不久,美国迎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洛克菲勒敢想敢做的性格让他又一次搭上了东风。那时石油刚刚崛起,洛克菲勒从石油中发现了商机,但他知道石油勘探就像赌博一样充满不确定因素,因此他要找到既能在石油行业赚钱,又能规避风险的方法。

于是24岁的洛克菲勒将自己的全部积蓄4000美元投资炼油厂,刚起步时举步维艰,直到铁路大王范德比尔特的合作,为洛克菲勒争取到了廉价的运输运费。

精于算计的洛克菲勒忽悠了产量,告诉范德比尔特,他可以让60节车厢装满煤油,于是签订了独家合作协议。从此,洛克菲勒开始麻雀变凤凰,范德比尔特则获得了货源垄断。

但当时关于煤油的负面报道很多,爆炸、火灾……让潜在投资者充满疑虑。由于注重产量,市场上很多煤油厂虽然生产得多但质量差,有安全隐患。洛克菲勒意识到这是一个机会:生产比任何厂家都安全的煤油。于是,标准石油公司诞生了。而该产品的火车运输,也让合作伙伴范德比尔特的铁路遍布全国。

这看上去是一个双赢的项目,范德比尔特和洛克菲勒强强联手,互相扶持彼此的商业帝国。然而,生意场上洛克菲勒的冷酷无情却与慈善事业中的他迥然不同。

随着产量的增加,与范德比尔特的协议无法满足洛克菲勒的需求,而范德比尔特最大的竞争对手托马斯·斯科特想取代范德比尔特,于是他也开始与洛克菲勒合作。洛克菲勒违背了独家协议,使得范德比尔特失去了竞争优势。

与此同时,洛克菲勒开始使用手段大举收购之前的竞争对手,想要拥有美国每一家炼油厂,开始了对石油行业的垄断。

到了19世纪80年代,洛克菲勒在石油工业中已占据主导地位,控制了全美国90%的石油生产。继范德比尔特之后,洛克菲勒成为美国首富,净资产1.5亿美元,相当于今天的2250亿美元。

随着事业的壮大,洛克菲勒创建了一个史无前例的联合事业——托拉斯(Trust)。1882年,洛克菲勒在他的律师多德首度提出的“托拉斯”这个垄断组织的概念指导下合并了40多家厂商,垄断了全国80%的炼油工业和90%的油管生意。

托拉斯,就是商业信托(business trust),意为托管财产所有权。原本由标准石油公司控制的数十家公司的股东,以其所拥有该公司的股票交换新成立托拉斯的股票。交换条件是企业的股权必须转换给9位信托人,这项措施在美国商业界可说是史无前例。

1886年,标准石油公司又创建了天然气托拉斯,并最后定名为美孚石油公司。接着公司开始一路进军上游生产,收购油田。

图片

图:民国时期上海街头的美孚石油广告牌

随着财富的积累,洛克菲勒的许多行为也开始遭到批判。比如他善用铁路回扣(行贿铁路运输商)等不公平竞争手段,切断小企业的原油供应和铁路运输,从而击败竞争者,形成托拉斯帝国。

不久,连载于杂志上的长篇系列报道《标准石油公司的历史》横空出世,重击洛克菲勒的商业帝国,直接把洛克菲勒破防了。

这本书的作者是女记者艾达·塔贝尔,她老家在宾夕法尼亚产油区,自己父亲开办的采油公司就是洛克菲勒疯狂扩张的牺牲品。塔贝尔在深入研究了标准石油公司档案资料之后,详细描述了由洛克菲勒一手编织的官商勾结网络,如何扰乱正常的经济秩序,如何腐化官员为其创造利益。

由于各级官员与垄断资本勾结程度早已深入骨髓,塔贝尔的书引发了全民公愤,直接将标准石油推向风口浪尖。

此时,公众要求严惩洛克菲勒等垄断巨头的声浪越来越大,政客们也随波起舞,呼应越来越愤怒的选民。最终,总统西奥多·罗斯福重拳出击,从1904年开始,短短四年里美国一共发生了40多起反托拉斯诉讼,超过过去二十多年总和。

1907年7月,洛克菲勒因此被告上法庭,面对444名证人、1.2万页的证词和1903项针对他的标准石油公司的垄断指控,洛克菲勒只是很淡然地表示:“我给美国人带来了光明、创造了数以万计的就业,我带来了繁荣。你们说这是垄断,我说这是企业的自由行为。”

1911年5月15日,美国最高法院判决,依据1890年的《谢尔曼反托拉斯法》(Sherman Antitrust Act.),标准石油公司是一个垄断机构,应予拆散。根据这一判决,标准石油公司被拆分为34家地区性石油公司。

在那一段时期,洛克菲勒成了一个富可敌国却名声扫地的人。

图片

图:洛克菲勒

1905年,一群基督新教的牧师在波士顿集会时听说,他们收到了一笔来自洛克菲勒的10万美元巨额捐款,教会里掀起了愤怒的议论,甚至有人高呼,要立即把这笔“肮脏钱”退回去。

慈善事业并未中断,面对巨额的财富增长,后来成为洛克菲勒得力助手的弗雷德里克·盖茨(Frederick Gates)在1905年写给洛克菲勒的信中说到:“你的财富如雪崩一样排山倒海而来,你一定要跟上,你的财富要散得比长得快才行。否则,它将碾碎你、你的孩子和孩子的子孙后代。”

虽然洛克菲勒还是一如既往践行着“捐赠”事宜,但以目前的资产状况,财富的管理已不再容易,每天向洛克菲勒申请资助和捐赠的信件也越来越多。

洛克菲勒回忆说:“大约在1890年,我的捐赠仍然缺乏计划,一有资助申请,我就到处给予。”这种几乎有求必应的给予占据了洛克菲勒大部分时间,也迫使他开始思考:怎样科学地做慈善?

图片

以“文明”作为拯救他人的武器

传统意义上的慈善很多是面向个人的行为,“谁求助,谁得到”,洛克菲勒一开始也坚持这样的做事方法,但随着自身慈善事业的专业化,洛克菲勒逐渐从“零售赠予”转向“批发慈善”,并由此衍生出自己的一套捐赠原则。后期声名鹊起的洛克菲勒基金会等都是在这一基础上诞生的。

不过刚开始,同很多“慈善新手”一样,面对巨额的财富和雪花片般海量的求助信息,洛克菲勒一时间也不知如何是好。说起那段时光,洛克菲勒在回忆录中写道:

在1890年以前,我虽然热衷于慈善事业,却没有任何条理,经常是哪里有需要就赠予哪里。但是,随着慈善事业领域的不断扩展,我渐渐感到力不从心。

此时,对洛克菲勒慈善事业影响巨大的人物——弗雷德里克·盖茨(Fredrick Gates)出现了。

早在1890年前后,盖茨和洛克菲勒便相识,那时盖茨为芝加哥建立一所新大学而争取洛克菲勒的资助。在相处中,盖茨的言谈给洛克菲勒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很快发现盖茨具有出色的调查研究能力,能在投资方面给出很好的建议。

而洛克菲勒也赢得了对方的欣赏。二人一拍即合,自1891年起,盖茨便专门帮助洛克菲勒料理慈善事业。

为更专业化地做慈善,盖茨专门组建了一个部门,来处理相关的日常事务,把慈善当成商业任务来做。那么问题来了——怎样才算是科学地做慈善呢?

洛克菲勒曾在自传中讲述他对慈善的理解:

如何才能使接受赠予的人真正受益呢?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帮他自助,唯有如此,他才能够得到永久的赐福。一个人为什么会失败?那是因为,他或许在人格、身体、精神、性格、意志力或者性情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因此,如果他想要走向成功,就必须克服这些缺陷。而克服这些缺陷的唯一办法,就是从内部完善自身。只有这样,才能寻找出失败的根源,然后通过自身的努力,让自己真正地受益。

洛克菲勒认为,通过投资和捐赠的形式,充分利用自身资源,推动文明进步,这才应该是一个人的理想。以“文明”作为真正拯救他人的武器,洛克菲勒的这支团队初步将慈善事业分成了这几个方向:

第一,生活条件的改善,即物质上更丰富。这包括吃、穿、住、行及卫生、公共健康等得到改善,同时也包括商业、制造业得到发展,公共财富不断增加等。

第二,政府执政能力的改善和法律的进步。这也就是说,政府将制订出保证每个人公正和平等的权利及最大限度地捍卫个人自由的法律。而且,这一法律还会得到有效彻底的执行。

第三,文学和语言的进步。

第四,科学和哲学的进步。

第五,艺术和品位的进步。

第六,道德和宗教的进步。

也是在此时,盖茨提出,要在洛克菲勒的慈善事业中引进和发展科学赠予的原则,让洛克菲勒放弃“零售赠予”,转向“批发慈善”,后者指的是数百万美元的巨额捐赠。他要启动的批发式慈善,以科学慈善为宗旨,将社会改造与慈善紧密联系起来。

盖茨以洛克菲勒对浸信会海外宣教士的捐赠为例:

他(洛克菲勒)每天都收到个别浸信会宣教士的请求……他的办公室、住所、餐桌旁围绕着从宣教禾场返回的宣教士。其中每个人除了自己的领域外对其他领域都相当无知……我们切断了每一个个别宣教士的请求。我们让每个申请者直接向波士顿的宣教机构申请……

此后,洛克菲勒先生不再像过去那样捐赠数千美元,而是成千上万美元,其中每一块钱都让经验丰富的董事会花掉。

图片

四大慈善机构的诞生

在慈善事业中,洛克菲勒最大的成就莫过于成立了四大慈善机构。1906年有一个统计学家预测,如果他继续让财富利滚利30年,他将拥有900亿美元。

四大慈善机构包括:医学研究所、普通教育委员会、洛克菲勒基金会和劳拉斯佩尔曼洛克菲勒纪念基金会。

1. 医学研究所

之所以选择成立医学研究所,一方面是出于“改善生活条件这一理念”,另一方面则要归功于盖茨。

1897年夏天,盖茨在休假时被一本名叫《医学的原则和实践》的书吸引,作者是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创院教授、有着“现代医学之父”美誉的威廉·奥斯勒(William Osler)。

这本书让盖茨发现,自然科学科系中,天文学、化学、物理学等在大学内都能收到许多捐赠,但因为商业运作的关系,医学院得到的捐赠却很少,科研只能靠个人力量,而且缺乏相应的实验设备。盖茨敏锐地意识到,对医学的资助将是洛克菲勒难得的机会,能为他的国家甚至全世界做出巨大贡献。

不久,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The Rockefeller Institute for Medical Research)便成立了,洛克菲勒每年为此处捐赠两万美元,此外,研究所还聘请了一批当时在美国医学界享有盛名的权威人士,比如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威廉·韦尔奇(William Welch)、原宾夕法尼亚大学病理学教授西蒙·弗莱克斯纳(Simon Flexner)等,由此建立起一家世界级的医学研究中心,同时也开启了洛克菲勒对医学教育的持续捐赠。

2. 普通教育委员会

在盖茨的主导下,洛克菲勒于1902年成立普通教育委员会(General Education Board,GEB),致力于调查美国南方教育现状,并选择最有影响力的领域为捐赠对象,进而推动了美国南方中小学的教育改革。

谈及对教育的关注,洛克菲勒在自传中表示:

我们成立普通教育委员会的目的,是为了以合乎程序和相对系统科学的方式,解决在推进和改善全国各地教育事业中出现的问题。同时,以这种方式刺激类似的组织发展。

3. 洛克菲勒基金会

由于资产庞大,经过多次商讨,1909年6月29日,洛克菲勒签署了一项信托契约,将标准石油公司72569支股份市值5千万美元,交给小洛克菲勒、女婿哈罗德·麦考密克(Harold McCormick)和盖茨,以此成立洛克菲勒基金会。

基金会的资金来自老洛克菲勒,他在1913年以及1919年分两次直接给基金会注入价值1.82亿美元的资产,随后,基金会还合并了老洛克菲勒之前设立的教育机构以及他为其妻子设立的纪念基金,这让基金会的资产达到2.5亿美元。

根据基金会2003年提供的一份报告来看,这相当于2003年的29亿美元。根据2003年美元价值换算的基金会资产在上世纪1960年代中期达到高峰的50亿美元,并在21世纪初期维持在30亿美元左右。

新成立的洛克菲勒基金会根据以往经营慈善事业取得的经验,设定了一些工作框架,比如将个人性的慈善和救济排除在外,选择资助能够在当地形成示范效应的机构,与当地社区合作分担经费,以免损害受资助方的独立性。

在资助福利院,减轻孤儿、盲人和残障人士的痛苦与根除个人及社会弊病之间,基金会优先考虑后者。

洛克菲勒和中国也有很深的渊源。洛克菲勒基金会刚成立不久,在考察团的建议下,洛克菲勒基金会组建了“中华医学基金会”。1915年,洛克菲勒先后出资750万美元,创办了北京协和医院。

就这样,一个与以往慈善机构不同的现代基金会在20世纪初建立起来。按照现代基金会的一般定义,它是非政府、非盈利组织,有自己的主要基金,由董事会管理,旨在维持和资助社会、教育、慈善、宗教及其他服务于公共福利的活动。

依据这一标准,仅1915年,美国就已有包括洛克菲勒基金会在内的27家现代基金会。这一数量在2019年达到150万,是美国的第三大产业。

4.劳拉斯佩尔曼洛克菲勒纪念基金会

为了纪念妻子,洛克菲勒在1918年10月建立了劳拉•斯佩尔曼•洛克菲勒基金会。该基金会主要资助儿童教育、公共卫生等方面。1928年该基金会与洛克菲勒基金会合并。

实际上,乘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东风,起飞的不止洛克菲勒一个人。那是美国第一代富豪集中诞生的年代。根据数据统计,美国的百万富翁从1880年的100人增加到1916年的4万人。

在那个时代,零售巨头马歇尔·菲尔德(Marshall Field)的个人财富相当于今天的660亿美元,卡内基将其公司出售给摩根大通时,价格为4.8亿美元,相当于今天的1010亿美元。与此同时也是摩根等财团如日中天之时。

财富大佬的扎堆出现加上1916年美国“现代遗产税”的诞生,从1900—1925年间,这些商业巨头为美国社会捐赠建立了一系列大学、基金会、图书馆及其他文化机构,极大丰富了美国人的社会生活。

然而,另一方面,慈善事业也引起了巨大争议。由于与遗产税一起到来的,还有美国国会1913年通过的税法,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

20世纪初,随着经济的迅速增长,社会贫富的差距越来越悬殊,在包括遗产税、捐赠减免税等优惠政策激励下,美国社会出现了持续近半个世纪的慈善基金会发展高潮,基金会被视为富豪们避税的有效工具。不少美国人在纳税和慈善之间选择了后者。

美国慈善法将这种慈善事业的税收减免看成是“政府与捐赠者为公益进行的合作投资”。美国税法规定只有捐赠给有免税资格的慈善组织的捐赠者才可享受慈善捐赠抵扣待遇,政府在此合作过程中发挥着筛选的功能。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首席教授程恩富这样评价洛克菲勒家族在慈善事业中得到的好处:

该财团实现了以下几个目标:第一,原来需要被征购的个人收入所得税被免了;第二,由于钱已不在洛氏名下,遗产税自然也就免了。但所有的钱事实上依然还是在自己家族的控制之下,合法地做到“富可以过三代”。

从这方面说,所谓non-profit(非营利)实质上就是non-taxation(非纳税)。这也正是洛克菲勒家族发明的财富“隐身大法”,也是其他富豪们纷纷效仿的原因所在。

图片

写在最后:何为价值?

纵观洛克菲勒家族始的财富史我们可以发现,“家族财富属于上帝,我们只是管家”的财富观贯穿始终。

在这样的理念下,洛克菲勒对财富有着更理性且节制的认识。例如金融危机爆发时,洛克菲勒在给儿子的家书中写道:

巨大的财富也是巨大的责任。这次金融危机席卷华尔街,我情愿拿出一半的证券来帮助国家维持信用。在克服这次恐慌中,我是从自己钱袋里拿钱最多的人,这令我非常自豪。

洛克菲勒的一生,实则很难被“财富”二字所定义。对于后人来说,他所留下的不仅是物质财富,更是“何为价值”的思索。

洛克菲勒一生在和财富的博弈中寻找平衡,他曾这样说:“我不喜欢钱,我喜欢的是赚钱。没有比为了赚钱而赚钱的人更可怜、更可鄙的,我懂得赚钱之道:要让金钱当我的奴隶,而不能让我当金钱的奴隶。”

图片

图:洛克菲勒家族一代

他在生意场上的“贪婪”没有影响他对金钱的态度:“收入只是你工作的副产品,做好你该做的事,出色完成你该完成的工作,理想的薪金必然会来。而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劳苦的最高报酬,不在于我们所获得的,而在于我们会因此成为什么。”

如何获得财富,如何利用财富,洛克菲勒给出了他的答案。

图片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