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相机突起真的没有办法了?

关注
不凸不是好相机?

编者按:本文来自雷科技,创业邦经授权发布。

不得不承认,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iPhone一直是国产手机外形设计的灵感来源。我的意思不是说国产手机「抄袭」iPhone,只不过在不少手机上,我们都能隐隐约约感受到「这台手机有其他品牌的影子」。尽管跟随iPhone可以降低自己手机外观「翻车」的概率,但盲目跟随iPhone也可能带来一些副作用,比如把iPhone的缺点也学到了自己身上。

altumcode-fPx0cdZ1vuI-unsplash.jpg


来自iPhone 6的「火疖子」摄像头,就是最好的例子。虽然在iPhone 6面世之前市面上也有不少以拍照为卖点的手机采用了突起摄像头的设计,但这都是品牌的「无奈之举」,如有可行的解决方案,品牌大多会尽可能抹平相机镜头的凸起。而iPhone 6的出现让不少品牌意识到「摄像头凸起也是可以接受的」,也正式掀起了「摄像头无节制凸起」的序幕。


但为什么相机镜头就一定要有个小火山呢?


不凸不是好相机?


如果说「相机突起」是「症状」的话,那「内部空间不足」就是其背后的「病因」。手机摄像头之所以要突破手机背后平面,根本原因是手机内没有足够的空间容纳摄像头模组。如果继续细分这个结论,手机镜头的凸起其实是「相机模组厚度」「手机厚度」与「模组叠放」三个因素共同影响的后果。


第一个因素不用多解释,在手机整体厚度不改变的情况下,相机模组的尺寸越大,超出手机后盖的部分自然越多,突起也越明显。随着相机技术的发展,用户对手机相机的画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过去依靠小光圈与大景深实现的全焦相机已经无法满足用户对手机拍摄的需求,结构更为复杂的自动对焦模组出现在了手机配置单里。


isaac-smith-BZhswlD0jfA-unsplash.jpg


但不同于没有活动部件的全焦相机,为了让不同距离内的事物都能清晰上镜,自动对焦相机必须有一个能前后活动的对焦镜组。为了给对焦模组提供足够的行程,相机模组的尺寸也需要成比例的「变厚」。除此之外,手机传感器尺寸的提升也同步带动了相机模组的尺寸。


其次是手机厚度的变化。从大趋势来看,智能手机始终朝着便携的方向发展,而厚度是便携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手机摄像头尺寸不变,在手机厚度越做越薄的今天,镜头模组也会像退潮时的礁石一样「浮现」在手机背面。


akshar-dave-j3xhOo896g0-unsplash.jpg


至于「模组叠放」,在我看来其实是特定时期下的特色产物。现代智能手机由多个不同功能的模块组成,因手机整体体积有限,所以各个模块安放的位置就成了厂商需要重点研究的方向。比如曾经的iPhone X就因为Face ID模组占据了手机顶部大量空间,而需要把手机多摄像头模组竖放,做成「红绿灯」的样子。


尤其是在全面屏时代的早期,为了给巨大的「刘海」让路,不少品牌都尽可能的把摄像头模组往机身外移,台阶式后置摄像头也屡见不鲜。直到挖孔全面屏技术成熟后,这种台阶式后置相机模组才渐渐脱离主流。


为了抹平火山口,手机品牌都做了哪些努力?


那难道提升画质就一定要以相机突起为代价吗?答案是否定的。


刚才我们介绍了手机相机会突起的三个原因,品牌也可以从这里入手,解决相机突起的问题。优化机身布局的方式刚才已经讲过了,不少品牌也开始用提高电池容量,以加大机身厚度的方式隐藏背后的摄像头,那么如何进一步压缩手机相机模组的尺寸呢?


过去不少品牌给出的答案是潜望式镜头。有一说一,将光路横置确实可以压缩手机相机模组的厚度,但问题是潜望式镜头通常只适用于小尺寸传感器,在「一寸大底」即将登陆手机的2021年,潜望式设计只能说是治标不治本。


而小米前段时间发布的「液态镜头」则是手机抹平火山口的另一个方向。


截屏2021-04-05 下午9.20.56.png


刚才说过,手机相机模组之所以要做这么大,对焦模组「功不可没」。为了降低对焦模组对手机相机尺寸的影响,小米的「液态镜头」代替了传统的对焦模组,使用全新的「液态镜头」实现对焦。在伺服马达的驱动下,透明流体所模拟的「晶状体」可以快速改变自己的形状,从而改变自己的光学参数,以此完成对焦过程。


与传统相机模组相比,液态镜头虽然有着更高的技术难度与成本,但却能在更小的体积内实现更大的对焦范围,比如让长焦镜头也能用于微距拍摄。如果搭配多个液态镜头,更是有可能使用单一感光元件覆盖手机的所有焦段。也就是说现在我们使用三摄模组才能实现的焦距覆盖,未来只要用一个摄像头就能全部替代,所谓的凑数镜头也将失去存在意义,手机摄影技术也将翻到全新章节。


到时候,所谓的「景深摄像头」,也是时候退出历史舞台了。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