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股书里的水滴公司:真实价值几何?

科技创新是第一驱动力,已成为行业共识。

一般情况下,有争议的事物都是有价值的。至少有多人关注,争议才会产生,而关注正是来源于事物本身的价值。

互联网行业近日最大的一波争议,应该是围绕水滴公司展开的。

北京时间4月17日凌晨,水滴公司正式递交赴美IPO申请,拟于纽交所上市。今天,水滴公司更新招股书,公布发行价区间为10-12美元,计划发行3000万股ADS,承销商有约450万股ADS的超额配售权。水滴公司最高募集4.14亿美元,公司估值接近50亿美元。

水滴公司基石投资者包括美团联合创始人王慧文、博裕资本、厚朴资本,合计认购2.1亿美元。其中,博裕资本认购1亿美元,厚朴资本认购8000万美元,王慧文通过家族信托基金Kevin Sunny认购3000万美元。

IPO申请的消息公布后,水滴公司收获了来自外界的祝福。但与此同时,外界的疑问也随之而来。

创立5年,累计170万患者发布个人求助信息,超过3.4亿人累计捐款超过370亿元人民币。这让很多人将水滴筹误解为“慈善组织”、“公益组织“,也将水滴公司和“公益”二字牢牢绑定。即便公司创始人兼CEO沈鹏多次强调:“水滴公司不是公益机构,不是公益组织”,也依然没能改变大家的看法。

尽管水滴递交了招股书,即将作为一家商业公司登陆资本市场,依然有人将其误解为“慈善上市”、“公益组织上市”,殊不知根据水滴的招股书披露,其2018年营收2.381亿,2019年激增至15.11亿,2020年再次翻倍至30.279亿。

水滴上市,坐实了水滴公司商业公司的本质。更退一步讲,“慈善组织”和“公益组织”都属于非营利组织,何谈上市呢?

而当理性研读招股书之后我们会发现,从一开始,水滴公司就拥有A、B两面,一面是商业公司,一面是社会企业。如果外界对其认知局限于B面,自然就会惊讶于A面“真面目”的暴露。

所以,熊出墨认为,对于围观群众而言,招股书最大的意义其实恰恰就是把水滴公司的A、B两面同时展现。唯有全面认识水滴是怎样一家公司,才能正视其真实价值。

文:彬彬(熊出墨请注意)

从招股书看到双重属性

与其说露出了“真面目”,倒不如说透过招股书我们看到了水滴公司的本质。


招股书显示,水滴公司的主要业务包括三方面,保险商城、个人大病求助和互助业务。2019年公司营收达15.11亿元,与2018年的2.381亿元相比增长534.6%;2020年达30.279亿元,同比增长100.4%。

目前,水滴公司尚未实现盈利,但亏损逐年收窄。2018、2019、2020年,公司调整后税息折旧及摊销前(EBITDA)亏损分别为1.4亿元、1.59亿元及2.47亿元,三年亏损率分别为58.93%、10.52%、8.17%。

成立5年即赴美IPO,纵观互联网行业,速度中等偏上。而且,近两年业绩增长显著,也正在接近盈亏平衡点。放在其他公司身上,这份成绩单称得上令人满意。但是,放到水滴公司身上就要另当别论。

因为在部分围观者的认知中,水滴公司是顶着“公益”的光环成长起来的。据微信指数监测,公司旗下公益属性较强的水滴筹业务,搜索指数明显高过水滴保业务。


根据招股书内容,水滴公司的营业净收入主要来自向保险公司提供多个保险经纪服务,也就是由水滴保业务贡献。2018年、2019年、2020年经纪收入分别占到了总营收的51.3%、86.6%和89.1%。而水滴筹业务,水滴公司不收取任何费用,所以未对营收做出直接贡献。

这组数据对比就清晰地展现了商业公司和社会企业的双重属性,也因此,我们不能对这样一家公司给出非黑即白的结论。

一方面,水滴公司依托水滴筹、水滴互助等业务确实在尽自己的社会责任,这两大业务为很多收入较低、保障水平不高的用户提供了健康保障。以水滴筹为例,近年来此类互联网个人大病求助平台的兴起,帮助了很多患了大病而无钱救治的家庭。

《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指出,到2030年,全面建成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为托底,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慈善捐赠、医疗互助共同发展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

近日,在人民日报客户端、健康时报联合主办的第十三届健康中国论坛上,沈鹏表示,“在医疗卫生支出中,医保支出占比逐年攀升,商保、大病筹款等补充力量还相对弱小”,水滴筹、水滴互助、水滴保正是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补充力量。

同时,这些平台对于网民来说是非常好的保险教育场景,通过保险、保障必要性的普及,全民的健康管理意识、保险意识得以提高。尤其水滴公司深入的下沉市场、中低收入群体,向来是我国健康保险意识教育工作中薄弱的一环,水滴公司的社会意义由此凸显。

另一方面,作为一家商业公司,跑通商业闭环、创造商业价值是天生的使命。借助水滴筹、水滴互助搭建的保险场景,水滴公司选择以水滴保业务承接用户的相关需求,来实现商业变现。

认可社会价值,同时正视其商业公司本质,这才是面对水滴公司时应该抱有的理性视角。

未来的成长性如何?

既然是商业公司,我们就有必要按照商业公司的评判逻辑去分析一下水滴公司的IPO前景。

首先看赛道的前景。

招股书提到,IPO所得款项用途主要分为三点,一是用于增强和拓展公司在医疗健康服务和保险业务方面的运营;二是用于研究和开发;三是用于其他一般公司经营用途,包括对医疗保健服务和保险领域的战略投资、收购等。

结合其水滴筹、水滴保的具体业务布局,水滴公司未来的主要发展就是落在保险和健康服务领域。


这是怎样一个市场?根据艾瑞咨询报告,2019年,中国医疗保险总支出达到7万亿元。保险市场的保费规模位居世界第二,但渗透率仍低于全球保险业的平均水平。据统计,我国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分别为4.3%和430美元,在全球的排名分别排为第38位和第46位。

同时,疫情推动以及相关市场教育工作的叠加作用下,国民健康、保险意识增强,市场增长再次加速。以健康险种为例,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健康险实现保费收入8173亿元,同比增长16%。

政策方面的利好也相当明显,《关于促进社会服务领域商业保险发展的意见》、《健康保险管理办法》等指导文件相继印发,指明了行业稳定、健康增长的大方向。根据“十四五”计划,预计到2025年,中国的保险渗透率和密度将分别达到6.8%和6596元人民币。

以上种种现象都指向了同一个结论:水滴公司所在的市场机会巨大。

事实上,抛开数据,看看BAT等巨头对医疗保健市场的重视程度就能够窥得一二。疫情期间,各大互联网平台都基于自身业务优势大力推广在线医疗服务,比如百度健康在疫情期间的频繁业务升级。另外,保险市场也能看到很多大厂的身影,例如腾讯打造的微保、蚂蚁金服运营的的蚂蚁保,大家已经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对行业、赛道看好。

其次看公司的成长性。

招股书显示,过去几年的发展中,水滴公司的水滴筹、水滴互助和水滴保三大业务已经分别在医疗众筹、互助和在线保险分销三个领域实现突出。


艾瑞咨询显示,2020年医疗众筹市场前三平台占据了95%的市场份额,而水滴筹在中国所有医疗众筹平台中募集资金金额排名第一。按首年保费计算,水滴保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独立保险科技平台。

接下来的竞争优势,熊出墨认为集中体现在两点:

第一是数据。无论之于医疗保健服务行业,还是赛道里的公司,数据都是支撑发展最为基础的资源。基于准确的数据,行业的创新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符合实际需求。水滴公司依托水滴筹、水滴互助业务,沉淀下的用户健康数据,日后就将成为其竞争优势所在。

第二是技术。在数据的基础之上,借助先进的技术和差异化的数据能力对业务环节的深度渗透,驱动业绩增长,这是水滴公司与竞争对手区分开来的重要能力。

2018年、2019年、2020年水滴公司的研发费用逐年增长,分别为6920万、2.15亿、2.44亿。2020年,研发投入在营收中占比8.1%。对比业内其他平台,这一比例已经处于突出水平。同时,前文也提到上市之后水滴公司还将继续追加研发力投入。

招股书中的一些细节已经体现了数据、技术驱动下的竞争优势。水滴公司与保险公司合作,利用大数据等技术对用户需求进行分析,相关定制保险产品通过了市场的检验。2019年和2020年,按照首年保费指标排名,前五的保险产品都是定制产品。

道路注定曲折?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前半句着眼未来,后半句则是回到当下。

招股书内容结合市场实际情况,我们已经对水滴公司的前景做了分析。而回到当下的经营,前进途中仍存在诸多不可忽视的阻碍。比如,群众对水滴公司是“公益组织”、“慈善组织”的误解。

发展中的问题,留在发展中去解决。

IPO按计划进行,水滴公司的商业属性会越来越明显。随着时间推移,水滴公司商业的A面和社会企业的B面日渐清晰,“公益机构”的标签会日渐淡化。

所以,“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句话不只适用于水滴公司,扩大到整个行业亦然。而根据招股书,水滴公司实际上已经就上述问题给出了解决方案。

业界人士分析,水滴互助之于水滴公司,一方面是流量入口,另一方面在用户从免费走向付费的过程中起到牵引、过渡的作用,互助的小金额支出培育信任,可以给更大金额的保险支出做铺垫。


招股书显示,水滴公司对水滴筹、互助内部流量的依赖在逐年降低,第三方渠道和自然流量的占比不断攀升。水滴互助在2020年的流量贡献已经降至3.6%,从绝对数值来看,水滴互助关停对于流量造成的损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营销策略调整下外部渠道进一步拓展,产品、服务创新促使自然流量和复购率继续提高,则可以更大程度上抵消水滴筹、水滴互助内部流量增长瓶颈对水滴公司的不利影响。

此外,水滴公司对数据、技术能力的重视,对应着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互联网保险行业增长的底层驱动力——科技创新。

腾讯、阿里等互联网巨头近年来加快相关业务布局的速度,随之注入的科技力量,正前所未有地改变着行业的发展格局,例如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基因检测等科技在保险领域的落地应用,有力地推动着传统业务模型的升级。

科技创新是第一驱动力,已成为行业共识。根据招股书内容,水滴公司已付之行动,开发了数十项专有技术系统。科技创新融进具体业务流程,在线索生成、线索管理、销售、验证、索赔审查、风险管理、用户参与、用户生命周期管理等流程中已经完成了智能化的转型。

如此一来,对用户画像的描述更加精准,对消费者行为的洞察更加深刻,进而通过针对性的产品设计提高分销效率,智能化的服务提升客户体验,客户的转化率和忠诚度都有了保障。届时,水滴公司的真实价值也会得到正视。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