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龚进辉,作者龚进辉,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三只松鼠这回摊上事了。
日前,市场监管总局通报三只松鼠开口松子过氧化值(以脂肪计)不符合规定,达到2.2g/100g,严重超出最大限量值0.50g/100g。对此,三只松鼠方面回应称,造成该批次产品抽检不合格的原因为上级经销实际履行人运输过程中未按产品包装标示的要求存放。
三只松鼠方面表示,此事虽然发生在流通环节,但作为消费者信任的品牌,三只松鼠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早期得知抽检结果,公司就成立专项整改小组,组织对所有产品从生产到流通渠道的全面排查,做出3条整改措施:
一是加强供应商伙伴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过氧化值内控标准,提升产品密封锁鲜效果;二是加强包装环节质量管控,推动脱氧剂品质及包装形式升级;三是加强流通环节质量管理,联合行业机构开展质量提升行动。
不得不说,三只松鼠认错、整改的态度还算可以。不过,类似的画面用户早已见怪不怪,见的次数多了,不禁对其诚意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原来,这并非三只松鼠首次被曝出食品安全问题,它俨然是“惯犯”,让人失望不已。
截至5月10日,在黑猫投诉平台,三只松鼠投诉量高达874条。其中,4-5月投诉最多的就是在三只松鼠食品中吃出各种“异物”,包括虫子、虫卵、塑料、钢丝和不明物体等,想想都可怕。
这还没完,去年8月,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总局关于3批次食品不合格情况的通告》显示,天猫超市在天猫(网站)商城销售的三只松鼠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开心果霉菌检出值为70CFU/g,比国家标准规定(不超过25CFU/g)高出1.8倍。
2个月后,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发布《2020年薯片中外对比比较试验报告》,报告显示三只松鼠薯片样品薯片样品的致癌物丙烯酰胺超标。除了被用户投诉、监管部门点名批评之外,三只松鼠和供应商还成为行政处罚的“常客”。
企查查显示,三只松鼠被工商处罚多达7次,包括生产假冒伪劣食品、水污染事故等,以及提供不真实统计数据,涉嫌信用问题。同时,三只松鼠主要供应商——杭州鸿远食品有限公司,曾在2018年12月因生产、销售不合格的松子,被杭州市萧山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处以5万元行政处罚。
在我看来,三只松鼠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上市后这一痼疾犹在,根本原因在于其采用轻资产模式,“代工+品牌”既助力其快速崛起,也存在一定隐忧。在轻资产模式下,并非所有环节都掌握在自己手中,这就导致三只松鼠的产品制造无法实现全面管控,很容易滋生质量管理漏洞。
值得注意的是,在食品安全问题尚未根治之前,三只松鼠进军儿童零食领域,推出全新品牌“小鹿蓝蓝”,表现十分抢眼,但我还是为其捏一把汗。要知道,儿童零食对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要求更高,这对于仍依赖代工厂的三只松鼠来说挑战更大。
从宏观经营层面来看,三只松鼠的日子并不好过,其从线上起家,如今线上线下齐开花,并开发子品牌,打造“1+N”多品牌矩阵。不过,三只松鼠一直陷入“增收难增利”的尴尬境地。
2016-2020年,三只松鼠营收分别为44.23亿元、55.54亿元、70.01亿元、101.73亿元和97.94亿元;净利润分别为2.37亿元、3.02亿元、3.04亿元、2.39亿元和3.01亿元。不难看出,过去5年,其营收规模翻倍,但净利润增幅十分有限甚至出现下滑,长期徘徊在2-3亿元,未有较大突破。
尤其是2019年,三只松鼠营收大幅增长近32亿元,净利润却不增反降,同比下滑超过20%。而其净利润表现一直不尽如人意,与毛利不断承压不无关系,2016-2020年,三只松鼠毛利率持续走低,分别为30.2%、28.92%、28.25%、27.8%和23.9%。
而毛利一路下滑,则与营业成本、销售费用居高不下密切相关。2019年,三只松鼠销售费用为22.98亿元,同比增长57%,销售费用率22.6%,较2018年上升1.7个百分点。2020年,三只松鼠销售费用同比减少25.48%,这并非其有意缩减开支所致,而是会计政策变更所致,运输费、包装费计入营业成本。
即便如此,2020年,三只松鼠销售费用仍达到17.12亿元,占总营收的比重达17.48%。鉴于休闲零食行业竞争激烈,无论是不断强化营销还是大力布局线下,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决定其销售费用将一直维持在高位,至少短期内降不下来。
话说,当三只松鼠不断在全渠道增强存在感,只要食品安全这一软肋一天不解决,就会影响自身品牌美誉度,导致难以留住用户或用户粘性下降,进而波及业绩改善。民以食为天,三只松鼠应极力守护舌尖上的安全,而不是让其成为一种奢侈,且行且珍惜!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