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MO WORLD 世界创新峰会圆桌对话:中国医疗健康行业机会堪比加入WTO

关注
中国医疗健康行业正在经历快速跨界迭代,腾飞发展。

5月27-28日,创业邦2021 DEMO WORLD 世界创新峰会在上海·中国船舶馆全新亮相。2007年以来,由创业邦打造的DEMO CHINA创新中国春季峰会连续十三年为高成长企业创新搭建高规格交流平台,已经沉淀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创新峰会之一。今年,DEMO CHINA创新中国春季峰会升级为DEMO WORLD世界创新峰会——大企业创新与创投生态峰会,将与参会嘉宾们共同探寻各行业发展的新机遇与新风向。

在峰会现场,创世伙伴资本CCV董事寿翀、高特佳投资执行合伙人王海蛟、同创伟业董事总经理吴迪及邦明投资管理合伙人黄兆军在DEMO会客室进行了名为《皮肤病领域的创新潜力与未来》的圆桌,犀利观点如下:

1、AI与药物发现的结合,从院校到产业,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和创新技术,对于我们传统的制药行业来说确实是一个很大的助力。

2、皮肤病的专用药和医美方面,从市场潜力都很大,这两个创业方向是值得我们创业者关注的。

3、在2020年之后,中国医疗健康公司面临巨大机会,我们可以把它对比到当年中国加入WTO的机会,中国经济体快速腾飞是在加入WTO之后的传统制造业获得大量市场,2020年以后,中国医疗健康产业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

以下为演讲内容,由创业邦整理:

寿翀:谢谢创业邦,谢谢LEO Pharma。今天非常荣幸作为主持人主持这个圆桌环节,我首先自我介绍一下,请各位投资人也自我介绍一下,我是寿翀,来自于CCV创世伙伴资本,我们是专注于数字医疗行业以及AI和大数据领域的一家双币基金,谢谢大家。

吴迪:大家好!我是来自同创伟业的吴迪,主要负责生物医药和创新医疗器械方面的投资。谢谢大家。

黄兆军:大家好!我是来自上海邦明资本的管理合伙人黄兆军,我们邦明资本专注于硬科技早期项目的投资,生物医疗方面也是我们硬科技三个主要方向之一。我们还有一个方向是人工智能,第三个方向是新能源、新材料方向。谢谢大家。

王海蛟:大家好!我是来自于高特佳投资的王海蛟,我们现在大概投资了80多个医疗健康类项目,累计超过10个项目实现了上市。在整个医疗领域,从制药到服务、器械,我们都有所投资。谢谢大家。

寿翀:谢谢三位资深投资人。刚才路演的8个项目,哪个项目对您印象最深?在这样的赛道里,您觉得什么样的技术和商业模式是未来非常有希望能够获胜的相关技术或者模式?

吴迪:今天的项目,我觉得质量都比较高,印象都很深刻。其中最显著的一点是AI与药物发现的结合,从院校到产业,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和创新技术,对于我们传统的制药行业来说确实是一个很大的助力。黑匣子的问题,包括FDA也会问对机理的解释程度。这方面能体现机器学习也好,对存量信息做分析、提炼,有一些机理的解释能力或者解释程度更高,可能价值对医药产业来说会更大。对整个行业来说,会是非常大的推进。

黄兆军:我同意吴总的观点,今天听下来不出意外,AI在医药行业的应用,我们还有一个项目是AI在图像处理、器械方面的应用,这是我们今后的主要方向,也是今后医药能够取得快速突破的一个着力点。

跳出医药行业本身,AI对我们各行各业都有革命性的变革。包括医药、医疗器械、影像处理等等,都会有革命性的变革。

今天很高兴看到有3个项目都是用AI进行药物筛选,像北京的星亢原、武汉的智化科技、北京亿药科技。体素科技,是用图像识别进行诊断方面的应用。我还是很看重AI和医药的结合。

王海蛟:我觉得今天路演项目有点出乎意料的高质量,的确是耳目一新。我对两个项目印象更加深刻,一个是改进制药效率的智化科技,我觉得这是非常接地气的一个项目,我们把信息化和人工智能应用在现在明显效率比较低的地方是比较容易发挥它的价值的。如果一直在前沿探索,本身很难体现出它的价值。

第二个是君拓生物,我觉得微生物挺奇妙的,微生物和PD-1联用挺有意思的,大量港股上市的创新药公司都在搞双抗和三抗,我感觉换个角度思考问题或许有新的解决问题方案。所以我对这两个项目印象深刻。

寿翀:谢谢三位资深投资人。既然大家说到AI领域,刚才的项目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在影像的方向上,一个是在计算化学和药物发现的方向上。我们先从影像的方向谈一下,体素科技的标的和医疗影像赛道。最近在医疗影像领域有非常多的创业公司做不同的方向,医疗影像方向上,您觉得未来行业的痛点在什么地方?技术需要解决什么样的商业问题?

王海蛟:我们本身投了一些项目,比如说我们投了影像设备公司,联影智能是做影像为主导的人工智能。我对皮肤领域的影像不太了解,但是我刚刚听路演项目,我也一些自己的想法,我搞不清楚有多少属于消费级,有多少属于医疗级。皮肤领域有多少判断是有药品可以干预解决的,而更多是昨晚没睡好,或者有意识刺激性的东西,让你皮肤上有一些东西,可能不属于医疗范畴内。我在听路演的时候,可能碰到的最大问题是流量在哪儿,如果能解决流量问题,可能会成为下一个新氧。可能利用AI技术变成商业模式创新,这是我的看法。

黄兆军:体素做的是很有意义的事情,有两方面。第一方面,对普通患者如果出现什么问题,被晒伤或者有红斑点出来,可以用APP拍个照,基本上就可以知道自己患了什么疾病。

我们现在国内的医疗体系,尤其是皮肤科,医生水平的差别也是比较大的,像上海、北京的三甲医院皮肤科医生的水平和乡镇医院皮肤科医生的水平有很大差别。像体素做的这件事,在帮助乡镇一级的医生,可能还不仅仅是专科医生,大部分是全科医生,他们在面对病人的时候,做出判断的时候,这方面对他的帮助应该是比较大的。

吴迪:两位嘉宾说的对这个项目的管理团队应该很有启发。两位提的确实很有建设性,而且这个项目我有印象,刚刚从美国回来的时候,其实他们最早是有电影产业应用的,图像处理技术除了在皮肤科或者在医美消费场景之外,还有很多应用场景。在我们医疗行业,希望看到有跨行业交叉的创新技术引入,能提高我们临床大夫的效率。如果能和临床医生结合起来,而不是对立的,好像说我是另外一个场景,解决流量问题、解决商业模式问题、解决患者依从性的问题,也解决权威的认可度问题,这可能是作为一个医疗人士来说,更倾向于这种方式。

寿翀:谢谢三位老师的点评,这方面的创业公司应该可以收获到很多信息,包括专业的点评。还有一个方向,今天有三个企业的创新项目都在AI的药物研发或者药物发现领域,可能有两块,一块是偏重于计算化学的领域,另外一块会更多应用AI的算法,把很多的数据能够结合起来,在药物研发方面做新的探索。请三位专家点评一下,在这样的赛道上,目前已经有很多创业公司在做。对这个方向,三位嘉宾有什么样的建议?特别是新的创业者或者是已有的创业者,在这个行业里进行创新和商业模式探索的时候,有什么样的建议?

吴迪:现在CRO很多,但是CDMO还是相对少。如果能够从早期的先导化合物或者后选化合物的发现,能够和后端的工艺结合起来,对于整个产业生态来说更良性一点,要不然的话很多早期药物发现服务公司容易人为和CRO绑定过剩,和药企直接的关联容易变得更间接一点。

对于形成良性创新的互动,其实不是很好,从整个产业层面。如果说和CRO也有合作,和药企在工艺端也有其他合作,并且这个工艺是从药物发现的早期就开始考虑到CMC问题的话,这相比CRO来说是很强的互补。对于药企来说,是更强的互补,容易形成多方共同发展的良性状态。

黄兆军:关于用AI进行药物的筛选、药物的发现,AI不仅用在医药方面、医疗方面,它在整个医疗健康行业方面都有应用,今后AI可能会成为主角。我们做新药、药物发现的创业公司,你们在药的方面肯定是专家,找这个方向、找那个方向,你肯定认为自己在这方面是专家。你们把AI用在药物筛选上,要找最强的AI团队或者找最强的AI人才,只有把两个最强的团队结合起来以后,我们AI在新药发现方面的应用才会有所进展,才会进展的更快,这是我讲的一点建议。

王海蛟:第一,AI药物发现公司的定位可能容易出现漂移,我觉得这是可以认真考虑到底做服务还是做新药公司。很多人刚开始说只是有这么一个平台做服务,估值很高,觉得撑不住,要搞新药研发,也没有看到哪家做的特别好。本身做服务的话,并没有非常多的新药开发风险,自己做新药,就把风险全部拿回来了。

我刚刚听的时候,有一个讲紫外线晒完以后皮肤变红,通过什么路径能够阻断。我在想如果特别偏AI算力的话,会不会出现本身是人的自我保护机制,比如说有些人一喝酒就脸红,其实是自我保护机制,提醒你不要再做这件事,敲除掉之后,报警信号就没有了。到底是患者受益还是受害,这是不太清楚的。利用AI开发的时候,更多要考虑本身生命存在的自我逻辑,不是用算法算力一算,结果挺有意思的,跟你的结果差的特别大。

寿翀:我们今天的主题还是跟皮肤相关的,我想问一个跟皮肤相关的问题。刚才有一个项目也是跟皮肤相关的项目,最近医美行业在中国起量非常快,包括有很多医美渠道,做互联网的开始切入这个平台,包括医药电商很多头部厂商也在切入轻医美和消费医疗赛道。

对于皮肤医疗以及消费医疗在皮肤领域的相关消费医疗和消费美容的行业上或者赛道上,大家有什么样的看法或者建议?

吴迪:我们医院的专家主任提到,它是皮肤相关的,但不一定是皮肤病。比如说银屑病,背后有内分泌的机理原因或者是自身免疫性疾病,有点像大健康的特点,不纯粹是临床的医学,是一个可选的健康消费。医保外或者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大家对这方面的关注和需求会逐渐提高的这样一类健康问题。它可能是长期的、慢性的、无法完全根治的,但是药物肯定是能够控制或者能够缓解的,使用药物或者去治疗,肯定是获益的。这一类会越来越多,这一类的市场,大家也都有共识了,这个市场也会越来越大。

笼统的讲,肿瘤也是一种慢性病,在慢性病的维度下看,皮肤是体表最广泛的,从纵深角度看是很大的组织器官,跟皮肤相关的其实是非常大的市场,只不过要随着整体收入水平和产业技术水平到了那个程度,大家对这类问题的关注才会到商业化、产业化的状态。这个时候对于产业链企业来说是很好的时点。

也有专家提到我们现在的比例,在皮肤病的相关市场规模占比上,我们距离欧美国家有3倍以上的空间,这只是讲相对的比重,再加上整体医疗产业或者大健康产业需求的规模仍然在快速增长,所以它应该是大于3倍,这块肯定是大有可为的。

黄兆军:在皮肤病和医美方面,讨论皮肤病的时候,讨论一些疑难的皮肤病,比如说皮肤肿瘤、遗传性皮肤病、免疫性皮肤病等等,讨论这些比较多。但是这些人群毕竟占的比例是比较少的,我们普通老百姓、普通大众能体会到的,在皮肤科学、皮肤医学方面的进步是一些常见的慢性皮肤病。比如说皮炎、湿疹,很多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湿疹、皮炎是顽固性的,反反复复的发作,而且发作频率会越来越快。这个方面如果有企业花功夫去做的话,这块的市场是非常大的,你的药的疗效比现在市面上药的疗效只要好一点,那你就会有很广阔的市场。

在医美方面更是非常大的市场,现在的Z世代,1996年以后的这批人统称为Z世代,他们中年长的那部分已经进入职场,已经有消费能力了,他们很舍得在医美方面进行投资,对自己投资。比如说我的皮肤要变得怎么样,我这块皮肤要怎么样,那块皮肤要怎么样,这边要美化一下,那边要美白一下。如果我们的创业企业能够在这些方面某个细分的点做出一点努力,做出一点成绩,你的市场也是非常大的。皮肤病的专用药和医美方面,都是从市场的角度谈我们创业的方向,这两个创业方向是值得我们创业者关注的。

王海蛟:我看了很多医疗领域的项目,给我留下印象的皮肤类药品公司和器械公司,做大的非常少,可能是滇虹卖给拜耳了。这个公司是专门做皮肤领域的,但是皮肤领域是常见的,好像没有特别好的解决方案。

你刚刚讲的红斑狼疮、银屑病等等,包括黑色素瘤,有的是归到别的领域去了。我们要总结一下为什么这个领域没有出现大公司。

医美的确出来了大公司,先讲市值,比如说最近A股市场的爱美客,还有华熙生物,颜值经济还是有很大的带动力。如果在这两个里面选,做皮肤领域的确有很多可以解决的问题,目前没有好的产品。而医美这个大市场里参与者比较多,坦率说,产品种类也是比较少的。玻尿酸、肉毒杆菌这些东西,搞来搞去没有特别新的东西。有些人讲用细胞疗法,所谓的抗衰老。我个人感觉,这两块市场都很大,但是目前市场上缺乏好的产品公司,这是在中国的机会。

寿翀:非常感谢三位嘉宾,给创业者很多启发和想象。最后跨出皮肤的领域,三位都是在健康行业,特别在生物医药行业的投资专家,我想请教一下,跟AI相关的数字健康行业上,最近三位在关注什么样的方向?您觉得这些方向未来会给中国和世界上的健康行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吴迪:生物医药的靶点创新和药物机理创新是一直在发生的,我们也一直在关注。它和药物递送系统或者剂型创新是有波动起伏的,我们关注靶点、机理创新的同时,近期会对给药系统关注更多一些。

另外,有一个很大的变量,数字经济是很大的时代背景,在医疗行业,从最早的互联网医疗或者医疗AI,甚至是数字疗法,这些并不是天方夜谭的东西,可以看到逐渐向主流方向发展的趋势。对于药物发现或者制药行业来说,也会结合很多数字化的技术,AI已经看的很多了,包括生长环节,包括临床实验的环节,都会有很多。在医疗服务阶段,大家可以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线上可以形成闭环的专科,现在也不断的涌现,对于支付端的一些数字化改革有很多,包括软件内的创新医疗器械也越来越多,加入了新的数字化变量,我们最终的临床获益角度来看,这个变量会有很大的贡献。也许听起来是不太习惯的,跟以前的临床诊疗方式不太一样,但是技术的革新就是这样,会逐渐让大家习惯,只要能够创造价值。

黄兆军:我们邦明主要关注的方向,最近在医疗器械方面主要是两块,一个是手术机器人,国外以达芬奇为代表的手术机器人已经做的很完备了,咱们还在追赶过程中。这方面初创的企业也很多,要做手术机器人的话,肯定要跟AI相结合,怎么样用机器人来做手术。

我们正在看几个项目,这些项目都各有特点。有的项目已经快到了签协议的阶段了。

第二,治疗机器人,先要定位,用AI,怎么样对病灶进行定位,定位之后用一些手段,用超声波的方法、化疗的方法或者其他方法进行一些非手术的治疗。这也属于器械的一类,我们同时在关注几个项目。

我们邦明主要关注用AI技术在医疗器械方面的应用,这方面我们也是有些心得的。谢谢。

王海蛟:第一,我们更关注预防类和诊断类产品,对比治疗类产品的话,这是第一点。

第二,具有国际化能力的公司是会有加分的,如果在中国市场,我们更关注从线下向线上转移的机会,因为过往在传统领域已经发生了这样的变化。你说我都在这个领域里,一定会投吗?我们看的是这个企业有没有两个特点中的任何一个。比如说我是做创新的,那全球比你到底排第几名。或者你说我的优势是成本最低,你这两点有一个,我们会非常喜欢。我可能更看重那些大的机会。

寿翀:最后请三位嘉宾给我们现场的创业团队一些比较简短的建议。不仅是从技术方面,更多是从创业的管理,包括团队、市场等等各个方面,您觉得对于台下的这些创业者,哪一点可能是最重要的?希望他们能够在这方面继续加强。

王海蛟:我觉得在2020年之后,中国的医疗健康领域公司面临一个巨大的机会,我们可以把它对比到当年中国加入WTO的机会,中国经济体的快速腾飞是在加入WTO之后的传统制造业获得大量市场,2020年以后,对于中国医疗健康产业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也是我一直努力推动投资组合做的事情,我希望大家能够源自中国、服务全球,不管是做产品还是服务,未来10-20年,中国医疗健康产业一定会成长出一大批世界级制造商。

黄兆军:第一,到了2021年,我们的人均GDP、人均收入方面,我们取得了飞跃式增长。第二,医疗消费方面,扩增了很多。在这两个前提下,我们做医疗医药方面的创业者,都面临了非常重要的机遇。我们在创业的时候,我想说两点。

方向要找准,你们自己都会找,因为你们要创业,总是有自己创业的理由,总是认为自己在这块是很强的才来创业,问题不大。问题大的是我们既然要来创业是一个团队在创业,那么这个团队,我们做投资的时候也看到不少,大家刚刚开始的时候都很团结、很亲密,拧成一股绳进行创业。但是到了收获的季节,可能由于各种各样的问题,发生团队解体的情况。怎么样预防这样的情况?在我们创业开始的时候,股权结构、管理结构、决策结构都要设计好,都要看看成功的企业是怎么做的,失败的企业又为什么会失败。如果做的差不多了,刚有了一点成果,团队就解体是非常可惜的。

吴迪:第一,坚持技术创新。不管是做产品还是做服务,最终都要基于最核心的技术创新。

第二,创新做深比做广更重要,不用求全。也许是一个很细分的领域或者环节做的足够深,未来的市场,包括资本市场,包括产业的发展市场,肯定是百花齐放的。会鼓励越来越多的创新数量,并不一定要求你创新规模做多大,我认为这对创业者来说是很好的环境,这是很难得的机遇。

寿翀:谢谢今天的三位嘉宾,今天的分享非常精彩。今天的圆桌环节到这里结束,谢谢大家。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