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报道,作者高嵩,编辑刘岩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生命科学,一度被认为是“海归”博士和外企高管们把持的创业热土,中国差国外尤其美国一大截。
但一位福建农村青年的创业实践,推翻了这一偏见:在最前沿的创新领域,中国本土力量有实力弯道超车,领导全球。
创业邦消息,6月18日,中国肿瘤创新细胞药物突出企业——科济药业正式于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科济药业此次发行价32.8港元,募资净额约29.4亿港元,截至发稿,总市值达165亿港元。
在上市前,科济药业已经完成了多轮融资,吸引了正心谷资本、礼来亚洲基金、高瓴资本等明星资本加持。IPO更吸引9名基石投资者认购,阵容强劲,包括全球科技对冲基金Cloud Alpha,Dymon亚洲基金等科技IPO常客。
更让人好奇的是,科济药业背后,创始人李宗海曲折而富有传奇色彩的创业故事,颇有几分“中国马斯克”的硬核劲儿,只不过马斯克的狂想是送火箭上天,而李宗海的梦想是彻底治愈癌症。
创业故事背后,科济药业接连拿下数个“第一”,被认为是全球最有潜力能够攻克“细胞药物治疗实体瘤”难题的领军公司之一。
细胞药物备受关注,首个接受细胞药物治疗的白血病女孩Emily,已经无癌生存至今9年多,5款细胞药物产品已经在海外上市。
在这个高速成长的创新领域有千亿量级的市场机会,中国并没有落后,科济药业作为其中勇敢冲刺的突出者,让大家更加充满期待和好奇。
“玩票大的,治愈癌症”
“当年做这么高风险的创新能成吗?谁都不相信,真的天晓得!但人就这一辈子,我总想‘玩一票大的’,做一件真正有意义的事。这件事是什么?我从湘雅毕业时就想通了,就是真正治愈癌症。”操着一口浓重的“福建式”普通话,科济药业创始人李宗海说。
本科就读于有“南湘雅,北协和”之称的湘雅医学院,李宗海考取了临床心血管方向的研究生,本应该成为一名心血管医生。
但两个舅舅相继因癌症离世,让他关注起癌症这个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
“二十几年前,大部分中国医院连肿瘤科都没有,因为无药可用。作为患者亲属和医学生,那种迫切的医疗需求让我萌生了转向癌症研究的想法。”科济药业李宗海说。
图片来源:科济药业
彼时,中国在癌症研究上和国外差距明显,出国留学读博士还是留在国内做研究?
李宗海没有迷信“海外文凭”的权威,而是选择进入上海市肿瘤研究所,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国家863生物技术医药卫生专题专家组组长顾健人,脚踏实地做肿瘤创新研究。
“真正创新的领域,‘土博士’和‘海归’没有差别,都要真刀真枪比你做出来的东西。我在顾院士的指导下,得到了充分的信任和自由度,3年做了7个不同的课题。”科济药业李宗海回忆说。
但在当时,当时“土博士”的待遇确实不高,李宗海“沪漂”读博,第一个月“付三押一”的房租都是找人借的。而他从没有后悔自己的选择,一直全身心投入“死磕”癌症的战斗中。
“土博士”死磕出第一
实验室建立之初,为了寻找合适靶点,李宗海经常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看上百份文献。就连和家人旅游,他也曾躲在游船上读资料。
尽管读博士经济上不宽松,他仍然放弃了肿瘤所的福利房,选择在单位旁边5分钟路程的地方租房子住,为的是节省上下班近1个小时的路程,让更多时间能分配给做实验、搞科研。
至今为止,李宗海都没有考驾照、学开车,他认为攻克肿瘤难度太大,需要集中精力、坚持不懈,学车、开车这些生活琐事都非常费时间,挤出来时间能够让他更加集中研究肿瘤。
“李博士极度坚韧,执行力很强。”领投科济药业的正心谷资本合伙人谢榕刚对创业邦说,“在肿瘤创新非常前沿的领域,只有这样扛得住巨大压力、高度专注的人,才可能做得出成绩,毕竟做创新药就是一件‘九死一生’的事情。”
图片来源:pexels
读博期间,李宗海几乎尝试了各种最“硬核”的肿瘤研究方向,包括单抗、双抗、抗体偶联物等,时下非常火爆的GPC3靶点双抗的全球第一篇论文就是李宗海发表的。
但他最终选择CAR-T细胞药物深入研究并创立科济药业,是因为他看到CAR-T是最有可能成为治愈肿瘤的手段。
在他的不断“死磕”下,全球都充满未知的CAR-T细胞药物前沿,科济药业创造了数个“第一”:在中国、美国、加拿大拿下7个CAR-T临床试验许可,目前在中国所有CAR-T公司中排名第一;中国第一个获得实体瘤CAR-T临床试验许可的公司,全球第一获得Claudin18.2 CAR-T治疗实体瘤验证性临床试验数据的公司,在22名经治的晚期胃癌患者中其客观缓解率达到了50%,而实体瘤在所有肿瘤病人中占据超9成;第一个也是唯一获得美国FDA再生医学高级疗法(或RMAT)认证的中国CAR-T公司;拿下中国第一张CAR-T细胞药物的药品生产许可证。
在这些“第一”的背后,体现了创业者本身的某种特质。
“李博士已经是一位非常优秀全面的企业家。他有很强的战略能力,兼具确定性和创新性的pipeline构建,国际化的团队组建,在美国同步开展临床试验,都体现了李博士富有远见的战略眼光。作为教授出身的创业者,李博士非常重视细胞治疗的产业化,并前瞻性地布局中美两地的生产基地,大幅降低了细胞治疗的成本,也能够满足规模化的细胞治疗产品的制备。”谢榕刚表示,“李博士也是一个真正的领导者,无论在公司内,还是细胞治疗行业,李博士都具有极强的影响力、领导能力。此外,李博士善于整合学术界和产业界资源。这种转变意味着科济药业已经具有很好的基础,很有希望从biotech成长为细胞治疗领域全球突出的biopharma。”
招股书显示,2019年、2020年,科济药业的经营亏损分别为2.27亿元及3.27亿元。而几乎全部经营亏损都用于了产品研发,科济药业2019年、2020年的研发开支分别为2.1亿元、2.82亿元。
在不高的研发投入下,科济药业建立起了规模不小的产品管线。
招股书显示,科济药业旗下有5种在研临床阶段的CAR-T药物和1款新靶点抗体药物,其中进展最快的针对多发性骨髓瘤的CAR-T药物CT053将在2021年底完成关键II期研究,计划在2022年及2023年分别在中国和美国递交NDA和BLA申请。
4款CAR-T药物则正在针对胃癌/胰腺癌、肝细胞癌等实体瘤,血液瘤如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展开I期临床试验,1款针对胃癌、胰腺癌创新靶点CLDN18.2抗体正在开展I期临床试验。
除此之外,科济药业还有6款临床前在研CAR-T药物,用以研发下一代CAR-T细胞药物,探索同种异体、增强型实体瘤CAR-T技术等新的方向。
细胞药物的创投热
事实上,不止是科济药业,更多中国一、二级市场的资本、创业者、企业家都看到了细胞药物的机会,纷纷涌入其中。
2017年至今全球已经有5款CAR-T药物在全球获批上市,但其定价高昂,在美国的售价高达约40万美元,同时适应症局限于血液瘤,危害9成以上癌症病人生命的实体瘤无人突破,这意味着还有很大的商业化空间。
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显示,随着CAR-T细胞药物在治疗血液瘤上的潜力发挥及商保的纳入,全球CAR-T市场已从2017年的0.1亿美元增长到2019年的7亿美元,预计到2024年将进一步增加至66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达55%。
而中国CAR-T细胞药物市场规模预计将在2024年增至53亿元,到2030年进一步扩大到289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45%。
在机会的驱动下,CAR-T细胞药物创投尤其活跃。二级市场上,已经有永泰生物、传奇生物、亘喜生物、药明巨诺4家细胞药物上市公司,科济药业成为第五家,恒瑞医药通过合资公司恒瑞源正,复星医药通过合资公司复星凯特也参与到细胞药物研发的竞争中。
一级市场,据睿兽分析和外部公开数据不完全统计显示,2020年至今细胞药物公司相关投融资事件多达36起,合计融资额超过80亿元。而2020年至今涉及细胞、基因CDMO业务相关投融资事件也有9起,合计融资额超过17亿元。
尽管热度很高,但CAR-T细胞药物目前的竞争同质化很严重,多集中在血液瘤的热门靶点,在难度更大,患者更多的实体瘤领域,更多公司更多只能“望洋兴叹”。
“血液瘤是‘散兵游勇’,实体瘤是真的‘黑社会团伙’,CAR-T细胞对于‘散兵’显然更容易各个击破,而‘黑社会团伙’里面环境非常复杂,这导致很多CAR-T细胞对于实体瘤束手无策。”科济药业李宗海说。
也因此,科济药业在中美拿下CAR-T用于实体瘤的临床试验批件后,引起了全球极大的关注。但CAR-T实体瘤仍然存在很多挑战和未知,科济药业作为领路人面临各种压力,但也基于其创新度和非常有前景的临床数据,科济药业有信心成为一家全球化的创新公司。
“我们在包括中国、美国、欧洲及日本在内的19个国家和地区拥有50项获授专利及214项专利申请,我们的生产从始至终都按国际化的标准在做,随着公司上市成功,我们会加快国际化步伐,成为一家真正国际化的创新公司。”科济药业李宗海说。
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创业邦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转载或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