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咆哮时代”再临,什么行业最赚钱?

我们应该如何思考2021年后的经济增长?如何适应数字化社会的全面转型?

编者按:本文转自中欧商业评论,作者洛韦尔麻省大学创新与创业副教授孙黎、北京阿尔法商务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陈谦磊,责编齐卿,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疫情之后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新世界?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的三波疫情让全球死亡2500万到8000万人,但在大疫后美国在劳工短缺下,却推动了福特制,极大地提高了工厂的生产效率;私人汽车、收音机、电话、洗衣机、吸尘器等电器用品、电影开始大量普及,迎来了经济高速增长的“咆哮的二十年代”(Roaring Twenties)。

今天的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推动了一场全新的科技和社会实验,远程办公、电子商务、在线娱乐、在线教育突飞猛进,这些在大疫后是否延续?我们应该如何思考2021年后的经济增长?如何适应数字化社会的全面转型?

经济复苏“冰火两重天”

美国的新冠疫情持续到2020年冬天依然非常严重,当下正处于第二个高峰期。美国的经济同时出现重大衰退,但从创业的角度看,如图 1所示,美国的疫情期间,自从2020年9月开始,初创企业的申请数量反倒比2019年同期增加了近20%。

图片

图 2显示,2019年电子商务销售占到全美零售业的12%左右。2020年疫情冲击下,美国的电子商务零售份额反而上升到16%,特别是亚马逊、沃尔玛等零售巨头,都紧紧抓住这个疫情带来的机会。

可以说,数字化转型在新冠疫情期间得到了极大的推动。对比之下,接触型的服务经济,例如餐饮食品、招待、零售等行业大受打击,许多著名的零售品牌都濒临破产保护。

图片

全球的经济复苏呈现明显的K形,也就是图 3所显示的,各行业的公司股票反弹差异非常明显,科技、电子商务类的股票比二月份反弹140%,而金融、能源类股票还仅是大疫前的90%,呈现K形“冰火两重天”,这代表疫后的新世界不同的产业会有明显的不同发展。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K形复苏。

K形什么意思呢?图 3的左边部分表示了全球经济的直线衰退,右边的部分则是复苏路径,很像K形的两只脚分开两个方向。复苏且迅速增长的上行曲线,是技术性行业、流媒体业和软件服务业,但是下面的复苏很慢甚至继续跌落的行业,是旅游业、娱乐业、酒店招待及食品行业等。

图片

如果疫情有产业“加速器”功能的话,一个重大趋势就是美国经济中知识产权、无形资产的投资得到追捧。图 4蓝色曲线代表了美国的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投资占比GDP百分比的增长走势,红色曲线则关于非个人固定资产投资的百分比走势。

2020年美国疫情期间,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方面的投资,可能比有形或固定资产的投资增长更快。红线部分代表无形资产的投资占GDP的比例,今年来已经超过50%;对比之下,蓝线部分的固定资产投资,一直是低于无形资产。

图片

无形资产的投资跟传统的固定资产投资差别很大。无形资产投资的特征,可以参考乔纳森·哈斯克尔(Jonathan Haskel)的著作《没有资本的资本主义》所提出来的数字经济四个本质特征。第一个叫做规模扩展性(Scalability),第二个叫做沉淀性(Sunkenness),第三个叫溢出性(Spillovers),第四个叫协同性(Synergies)。本文重点讨论规模扩展性。

数字经济规模扩展性的颠覆力量

规模扩展性是无形资产或数字经济中最突出的特征。无形资产可以一次又一次地使用而不会衰减或受到其他限制。扩展性也会带来网络效应,使用企业数字服务的人越多,对其他客户的帮助就越大,企业可享受规模收益的增长并发展壮大,为其他客户服务的成本就越便宜,同时公司的无形资产应用价值就会越来越高。

规模扩展性如何推动产业变化?麻省理工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的几位教授查尔斯·雷瑟尔森认为,在过去五十年的科技发展中,摩尔定律预测了芯片技术的迅猛发展,见证了计算机性能的提升。而在未来二十年的后摩尔时代,软件性能工程、AI算法开发和硬件精简继续使计算机的程序跑得更快。软件算法和新的硬件架构,成为摩尔定律以后新的产业创新动力。当然,与硬件底层革命所带来的技术革命不同,上层AI算法带来的收益是更加随机、零星和参差不齐的,它们的收益也将递减。

同样,研究动态能力成名大卫·蒂斯也非常看重“通用目的技术”。这些通用目的技术,如蒸汽机、内燃机、电动机以及后来的信息技术,都是可以广泛使用、可以为其他技术和行业赋能。这些通用目的技术有强大的规模扩展性,会催生新的产业革命。

数字可供性的设计力量

要掌控数字化这只怪兽,另一个要理解的是数字技术跟其他技术存在一个很不同的特性,即“数字的可供性”。

数字世界里面的可供性会如何体现呢?最聪明的体现就是亚马逊网站的“一键购物”设计。“一键购物”的功能,会触发用户一键按下去,自动完成购买的整个流程。亚马逊专门为此申请专利,竞争对手如沃尔玛等不能直接模仿。

如何更好地实现数字可供性?难点在于我们从物理世界迁移到数字世界,我们并不清楚地觉察很多行为是否在数字的孪生世界一致。但数字世界的一项好处是,我们可以用一定群落的用户,给他们提供A/B两项不同的界面进行测试,深入了解客户的反应。

例如Booking.com是全球突出的旅行服务网站,商务旅行者使用较多,该公司就以大量举行A/B测试而知名。Booking.com经常对两个相似页面,例如一个是增加酒店附近是否可散步性的提示,另一个则没有。两个测试的B界面只比A界面相差一点点内容,用来测试这种可供性的改善,是否增加转化率或下单率等指标。用户转化率是电子商务的核心部分,可供性对产品和平台的设计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数字可供性也同样影响手机界面或者电脑界面的设计思路。

数字可供性的概念还能延伸出“空间可供性”,空间可供性其实就是创业生态系统,这跟赋能、赋能者的概念非常接近。可供性的概念也可以扩展到创业生态系统的设计。共创平台的可供性,或者说它如何更好地赋能创业者,应该具有三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如何让新创意增长,第二个维度是如何合作,第三个则是如何增加沟通。

重新想象数字战略

疫情加快了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所称的“创造性破坏”。数字的规模扩展性与数字可供性这两项特性将如何影响数字战略?中国的很多企业正在进行数字化转型,在转型时,如何开发、应用这两项特性?我们提出以下数字战略。

第一,创建数字经济中规模扩展性与可供性结合而成的飞轮效应。数字赋能的商业模式和传统的商业模式有很大的不同。例如,亚马逊的商业模式中存在一个所谓的“飞轮效应”,也就将数字可供性、产品设计等带来的销售指数性增长,形成了规模效应,这一指数型增长的飞轮与传统的、平稳的价值增长曲线完全不同。

第二,从消费者体验出发,提高数字化转型的敏捷性。疫情让很多企业重新思考与消费者的接触模式。有哪些环节是可以去除的?有哪些数字可供性可以比实体环境提供更好的消费体验?

我们的研究也表明,大量采取订阅服务商业模式的企业在大疫中加强了客户的沟通,提高了服务内容与水准,反倒增强了客户基础。例如迪士尼在疫情中反应也非常敏捷,当大制作《木兰》无法在美国电影院上映,就直接转移到流媒体上;对比之下,华纳兄弟的大制作《天能》在传统剧院的发行就非常惨淡。

迪士尼计划在未来以三种不同的模式发行电影:传统的影院发行;影院与流媒体同步发行;和“迪士尼+”流媒体上单独发行。这对许多依靠迪士尼维持生计的影院连锁经营者来说,是一个可喜的消息;但同时流媒体上的独家首映礼可以增强“迪士尼+”的竞争力。迪士尼的转型计划是80%的新电影将在“迪士尼+”上首次接触客户。

疫情的动荡正在为创新提供另一种突破传统世界秩序的机会。与传统企业根深蒂固的官僚机制不同,以客户体验为导向的组织在数字化转型时更加精干、敏捷,善于克服不确定性的恐惧。

第三,建立企业预测能力,设计前台、中台和后台“三台”组织,发挥可供性的赋能作用。数字经济中规模扩展性与可供性可以让企业获得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在AI智能的赋能下,最大的作用就是提高预测能力。例如奈飞首页的个性化界面,预测客户可能最喜欢的角色是谁,最喜欢的电影可能是哪部,从而在几秒内投用户所好。亚马逊也通过人工智能预测客户下一个要买的物品是什么,从而实现提前备货,将相应的货品提前调配到离客户最近的仓库,实现用户下单后第二日的迅速送达。在大数据的基础上,预测算法将颠覆企业传统的客户接触服务模式、供应链管理、各种资源配置、人力管理等等,极大地提升生产力。再加上其他新技术,例如数字钱包的预测加速资金的流转;自动驾驶的预测将改造传统汽车、物流、航空、铁路;协作机器人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则可以解决全球供应链效率低下和新兴市场的支付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带动各种商业模式的创新。

传统商业模式的数据模式和管理结构是部门相互独立的筒仓式(Silo),而以预测为基础的商业模式从可规模扩张的效率模式(scalable efficiency),转变到可规模扩张的适应能力(scalable adaptability),通过建立“团队的团队(team of team)”,分享共同智慧,得到充分授权的执行力,形成以人工智能为底层、团队驱动型的新组织结构。

现在流行的前台、中台和后台三台设计中,预测算法是中台的核心功能,例如亚马逊、字节跳动的三台设计,都是以中台的数据预测为基础,将前台的应用与后台的参谋作用整合起来,从而将数字可供性完全贯穿到组织转型中,建立起新的数字创新文化。

******

“咆哮的二十年代”后,赫胥黎在1932年出版《美丽新世界》,展现了乌托邦的人类社会的未来图景。现在一个数字化的新世界正在疫情后向我们走来,掌握了数字化的两个特性,我们就可以从容走向新世界。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