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新眸,作者凌石 编辑栖木,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这是一篇有别于一般意义上企服领域分析框架的文章。
关注企业服务的读者们或许对Salesforce、Workday、有赞等比较熟悉,但事实上,在中国企业服务市场,还存在着一个相对“隐秘”的掘金空间,即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比如工商服务、财税服务、知识产权等)的生意。
中国产业发展研究院曾公开提到:现阶段,企业服务已渗透到经营管理全部链条,延展涉及多个细分环节,诸如人力资源、财税工法、协同办公、品牌设计、知识产权、数字营销等,企业服务本质上具备多样化的应用场景,市场很大但却缺乏真正的综合型可信平台。
这背后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和广阔的发展空间相伴而来的,泥沙俱下、行业失序等副作用难以避免。
企业服务,除了大家比较熟知的SaaS、云计算等专注于公司底层架构的产品,还有企业基础服务这个特殊的存在。由于这类服务进入门槛较低,有序经营的规范企业和家庭小作坊式的运营机构往往并存,各自为政、无序发展、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已经是常态,优质服务商难脱颖而出。
若想要跳出既有框架,就意味着需要一个标准化的综合型企服平台。一方面,能囊括足够多的优质企业服务提供方;另一方面,能完成供需关系的精准匹配,这意味着要做到双向“可信赖”,即企业经营者和企业服务提供方对于平台的信赖,在此基础上形成企业经营者、企业服务提供方相互信赖的闭环。
对于大多数玩家来说,这是一件难而正确的事,因为这种综合型平台在本质上是广义的,既囊括了上层的PaaS层(狭义上的平台)和SaaS层(是否能深度连接SaaS服务商),也要有底层的云计算、AI和大数据能力。这就意味着想要切入该领域面临最大的难点是,并非无意愿去做,而是没有能力和精力去做。基于此,本文新眸将着重分析以下3个问题:
· 为什么说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领域需要综合型平台?
· 就平台而言,可信赖为什么不可或缺?
· 在未来,这种综合型平台会不会成为一个独角兽?
新的“轴承”
学过机械设计的人都知道轴承,它的主要功能是支撑机械运转,是当代机械设备中一种关键零部件。
事实上,企业服务领域也需要新的“轴承”,即标准化的综合型平台。
目前企业服务市场主要分为技术驱动型产品和专业驱动型平台。
技术驱动型产品,也就是咱们所熟知的云计算、SaaS等热门企服领域,这类产品更专注于企业底层架构服务的产品,完全由技术驱动,具有一定的门槛,所以秩序相对规范;而专业驱动型的平台更偏向垂直属性,非综合型平台。虽然有慧算账、权大师、知呱呱等在垂直领域建立规范平台,但因过于细分垂直,平台影响受众被局限,从而给了各种靠本地资源、运营获客的“地头蛇”钻空子的机会。
就当下竞争格局而言,平台型产品根据自身不同特性,大致分为四类玩家:主打综合型服务的天眼企服,背靠流量的阿里云,主打自营式的权大师、知果果、知呱呱以及主打加盟的快法务、慧算账。
四类玩家,各具特色。接下来,我们依次进行分析:
天眼企服是天眼查旗下的可信企服平台,打法关键在于“从自营式实践到平台化探索”,即以聚合行业优质服务提供商作为切入点,在固有服务模式上做标准化加法,营造相互信任的平台生态;阿里云则面向宏大数字世界基础设施,特点是拥有品类丰富的软件库,但不够“专”;自营式玩家侧重于小而美,可以为部分用户提供优质服务,但无法覆盖数量庞大的企服用户;而加盟式的平台品控难,品类缺乏多样性,难以持续提供可信赖的服务。
回到我们最初的论题,为什么企业服务领域需要综合型平台?
平台方面的权威专家桑吉特·保罗·乔杜里曾列出了建立一个成功平台(而非成功产品)所需的4个步骤:1、找出某个消费用例的“痛点”;2、找出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任何互动当中的核心价值单元或社交对象;3、设计出一个促进这种交互的方法,接着看看能否开发出一个小型原型;4、决定如何围绕这一交互建立一个网络。
换句话说,我们只要将企业服务领域沿着平台逻辑反推即可:1、是否需要这样一个平台型价值网络;2、这个价值网络是否可以在交互下完成,并且可以迭代;3、是否真实存在供需双方;4、这个需求是否是社会性痛点。
以天眼企服平台为例,将之对照到这套逻辑你会发现高度匹配:3、4点无需多加论证,从前文所述行业现状即可;关于1、2点,笔者在实际试用天眼企服时发现,在选用服务前就可明确知晓该项业务的流程、日程和价格,在服务过程中,天眼企服提供专属顾问、服务全流程质检等;与此同时,平台还提供了一套用户打分机制,普通用户在接受服务后,可对服务商进行质量评价,最后平台会根据用户的实际反馈结果,对服务商进行排序。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天眼查在用To C方式做To B,这种体验像极了我们在逛淘宝或天猫,而这种平台型网络的可迭代性和价值性是毋庸置疑的。
平台演变逻辑:从可用,到可信
前文我们提到,由于企业服务领域分类过多且繁杂,而人们对企业运营层面又缺少足够的知识,因认知偏差带来的“行业黑箱”往往不可避免。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听到亲戚朋友在开办公司因代办机构会计人员的不专业服务,导致事情一拖再拖,轻则影响到服务事项办理进度,重则带来不必要的税务、工商麻烦,而这些往往都是因为行业缺少可信的平台所致使的。
据美国《财富》杂志报道,美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不到7年,大企业平均寿命不足40年,而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2.5年,集团企业的平均寿命仅7-8年。这个数据映射到企业服务领域,最直接的表现是人们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寻找和筛选优质的服务提供商。如此一来,无法专注于主营业务,势必导致企业寿命缩短。
事实上,这已经成为一众企业经营者的痛点刚需。
以服务商准入和管理体系而言,如果不能形成聚合效应,筛选机制只是空谈。而想要形成优质服务提供商的聚合就要做到两点:1、有足够多样本;2、平台足够懂他们。这意味着平台既要有强大的“数据库”,也要有强大“数据库”处理和分析能力。
言下之意,想要成为该领域“最合适的选手”,企业自身基因将显得异常关键。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天眼企服能够快速切入做成综合型平台,并实现突围,关键就在于其背靠天眼查让技术和流量基因得以延续。
一方面,天眼查拥有足够丰富且多维度的企业数据,近3亿市场主体信息的商业查询平台,让天眼企服对入驻服务商的资质、信用了如指掌;另一方面,依托天眼查人工智能算法分析能力,大数据挖掘、建模的优势平移,天眼企服在连接企业与服务商、精准匹配供需两端需求、提供优质服务方面时,可以让企业方找到可信服务商,让服务商找到自己合适的业务。
从天眼企服近期阶段动作来看,它明确提出了可信服务、可信价格、可信评价,定位于打造"可信企业服务平台”。其中,"可信服务"主要通过服务商准入标准化、服务流程标准化、知识普及标准化三方面来实现。举个简单的例子,天眼企服仅允许具有服务能力和相关资质、成立一定年限、行业内有一定影响力的服务商入驻,平台统一服务主流程,用户下单后也可在订单详情中实时跟踪服务进度。通过精细、全面的制度设计,天眼企服构建了一个足以让信任生根发芽的平台生态。
从可用,到可信。由上述案例我们不难得出,平台演变的内在逻辑已然发生改变。
能否长出下一个独角兽?
互联网从不缺少风口,判断一个新产品能否成为新风向标、甚至成为未来行业的独角兽,首先要看风口的构成要素:1、是否解决了社会中的某个问题;2、这个社会性问题越来越明显。
先看整个企业服务大环境,相比于消费互联网用户的存量内卷,B端市场在数字化浪潮和疫情催化下,正呈现增长态势。根据根据易观智库的测算,2024年,企业服务市场的市场规模有望达到75万亿元人民币,整体的复合增长率可以达到22%左右。
接着我们回到赛道本身,相较于企业服务领域耳熟能详的SaaS和云计算领域,企业主营业务之外的其它细分服务,商标、注册、专利申请等往往是更高频的需求。这一非对称问题最让人困惑的是,最理想的增长和赢利捷径是向上流动的,最致命的冲击却是来自底端市场。
知名风投机构GGV纪源资本曾在中美企服行业差异上做过研究:虽然美国企业服务市场对于中国有借鉴意义,但中美在付费意愿、商业模式、变现路径上存在一定差异,中国的经济结构也带来了不同于美国的发展模式,例如美菜、百布等B2B平台的发展。
言下之意,综合型平台玩家在国内大企服市场仍然是有机会的。
事实也的确如此,单以该领域下的天眼企服为例,作为天眼生态的关键拼图,目前平台涵盖了9大企服业务类别,300+细分服务品类,涵盖87个行业,成长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需要注意的是,升级后的天眼企服也并非局限于企业基础服务市场,得益于精准的商品运营模式以及可信的价格、服务体系,天眼企服还吸引了包括用友、金蝶、分贝通、有赞、微动天下、51社保、纷享销客等在云服务、SaaS、商家服务、互联网社保等领域知名企业的入驻。
这种和行业内主要玩家的深度连接,相当于做厚了平台的价值度,也让天眼企服在未来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从工具到平台,如果说天眼查的存在价值点在于围绕公开数据,提供商业查询,那么天眼企服的价值点则在于围绕公开数据,深挖企业经营需求。这是天眼查持续进化的商业闭环逻辑,也是价值点做深的集中体现。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