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科技唆麻(ID:techsuoma),作者:科技唆麻,创业邦经授权转载,图源:摄图网。
几天前,一则关于开课吧CTO孤尽职级造假的新闻在脉脉上不胫而走。有网友在脉脉上发布了关于孤尽职级造假的情况,称他不是P9而是P8,并且是HR出身,HR居然能当CTO,简直是奇葩。
这位网友言之凿凿的表示“孤尽是在技术部混不下去了,转去当HR,号称P9,这造假是实锤了吧,P8走的,拿生命打包票。”
言论一出,四座哗然。
一位HR出身的人居然能当上CTO,究竟是这家公司完全不懂技术,还是这个CTO简历包装的太好?
当然也有网友站出来为孤尽打不平:“实名支持一下孤尽,妥妥的技术人,非HR,说是p9这个没得洗,但是u1s1和他接触下来,感觉是个有能力且比较踏实的技术人。”
尽管开课吧没有官方回应,也和相关的朋友进行了求证。孤尽的确是P8,但开课吧也好,孤尽也好,从未宣传过自己是P9,孤尽更不是所谓HR出身。
一位网友更是气愤的表述,P8还是P9这些都是公开的信息,公司没必要在职级上弄虚造假,这些纯属无稽之谈。
事后,这则帖子也被辟谣了。
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孤尽和他的《阿里JAVA开发手册》
孤尽是谁,绝大多数非技术圈的人可能没有听过这个名字,但在技术圈内却是如雷贯耳,提起《阿里JAVA开发手册》这本书,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本书的作者,便是当时还在阿里的孤尽。
从默默无闻直至成为推动阿里内部代码技术规范的领军人物,孤尽的从业经历,正如他的花名的由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那样意味深长。
提到孤尽进入阿里,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孤尽毕业于浙江工业大学,一所杭州的非985也非211的学校。孤尽本科学的是机械,研究生才转的计算机,毕业时刚好遇上金融危机。按照他的话说,工作很难找,很多公司直接拒绝了笔试,甚至让那些还没参加笔试的应届生“不用来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孤尽通过了面试,但是没资格去笔试,恰巧他的同学获得了笔试机会,于是他鼓起勇气,和同学一起去碰碰运气。
他来到阿里后,面对前台,软磨硬泡让HR给他一个面试的机会,HR拗不过他,找来一位资深的程序员去面试,结果就这样,孤尽凭借毛遂自荐的精神进入了阿里。
2015年阿里内部启动了一件在当时看来“大逆不道”的事情:在全集团范围内统一Java编码规约,而这件事的发起者,就是当时在阿里的孤尽。
而Java规约的发起者孤尽,为了这件事,干了差不多快三年。
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阿里另一个团队的leader专门挑周六的时间请孤尽喝茶,两人从早上8点理论到晚上8点,谁都没有说服谁,按孤尽的话说,统一规范的过程极其艰难。很多人直言:“凭什么让我遵守你的代码规范?”
但是这件事在2017年,伴随着《阿里巴巴Java开发规约》的正式发布,终于尘埃落定。
在一次脱口秀中,孤尽也感慨,在写这本书之前,每个人写的格式都不一样,所以当时就想,能不能用一个统一的规范去写代码。
事实上,无论是多隆还是吴翰清,这些隐藏在阿里的扫地僧一个个拿出去都是一等一的技术高手,而孤尽能在高手云集的地方中说服他们并获得支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最困难的时候,很多人不支持并嘲笑这个学历不高、资历不深的程序员,孤尽也坦言,公司的考核基本上都是年度的,花三年的时间,去做一件看不到结果的事情,即便是领导支持,压力是非常大的。
而一切的动力都是来自于对代码的热爱。
一个细节是,有一次孤尽去他的母校——浙江工业大学,在图书馆里翻来覆去的找,终于找到一本书,激动的差点都要跳起来,原来是他写的那本《码出高效:Java开发手册》,他说,看到自己的书在母校图书馆里盖上章,想象以后的学弟学妹来图书馆阅读,借阅这本书,这种心情的愉悦是难以用语音。
程序之美,逻辑之美,思维之美,这是孤尽对于编程的理解,也是孤尽对于自己这份事业的热爱。
键盘侠和内卷
从35岁中年滑坡到非985程序员不招,不可否认的是,互联网行业现在变得越来越内卷,过去那种英雄不问出处的精神,正在被社招、学历、加班,打分所取代。
阿里的早期程序员很多都是非名校毕业,阿里更愿意招那些普通学校毕业的学生,现任蚂蚁金服国际事业群技术负责人的红雪,只有高中文凭。他入职的原因是阿里是招聘会上唯一不问他学历的公司,而阿里云的技术负责人王坚是学心理学出身的——这在现在几乎是难以想象的。
事实上,国内很多黑客大神,比方说余弦,红雪等等,学历都不高,但并不妨碍他们在安全圈、在技术圈享有很高的地位和知名度。
但随着看出身、看学历、看背景的内卷风气蔓延到互联网,滋生出诋毁、嘲笑的风气,一个隐藏的问题,为什么大家那么介意P9和P8呢?
一个理由就是,P9和P8已经成了“阶级”的象征。其实除了看得见的收入之外,看不见的资历、经验和甚至运气也包含在内,但这个真的能证明一个人的水平高低吗?
我一直认为,程序员是一个非常讲究实践和实操的工作, 经验的成长带来的是阅历和判断力的增长,这些并非工作职级所能代表,更不是网络上一句话就能决定的。
所以,到了互联网时代,造谣、诋毁、污名化他人的成本也越来越低,而维权成本却极其高昂且困难。
作为互联网另一端的旁观者,很难体会作为舆论中心的受害者心情和遭遇。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一旦被无限放大,就沦落为大众口诛笔伐的对象,甚至忽略了这个人曾经的作为。
还是那句话,能力是一种天赋,但善良是一种选择。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