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上海领跑,长三角这次赢得彻底

园区比拼,孰强孰弱?

图片

编者按:本文来源微信公众号城市进化论(ID:urban_evolution),作者:程晓玲,创业邦经授权转载,图源:摄图网。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产业园区伴随改革开放而生,在4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相继衍生出经开区、高新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边境经济合作区等诸多类型。其中,国家经开区和国家高新区无论发展成效还是经济贡献,都最为突出。

据赛迪顾问统计,以国家经开区和国家高新区为主体的园区生产总值占全国GDP比重近四分之一。截至2020年,我国共有国家高新区169家(含苏州工业园)、国家经开区218家,分别分布在158个城市、159个城市,其中84个城市两种园区均有布局。

作为各地产业发展主阵地,园区的实力往往很大程度影响着所在区域乃至城市的发展水平,坊间更是流传着不少“一个园区成就一座经济强市”的经典案例。

那么,全国近400家国家高新区和国家经开区,到底谁实力最强?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又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

综合实力PK

赛迪顾问日前发布的《2021园区高质量发展百强》(下称“报告”),勾勒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园区的最新画像。其中,中关村科技园区、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位列榜单前三。

从区域分布看,按四大区域划分,东部地区百强园区占比接近60%,处于绝对突出地位。若按六大区域划分,华东地区占比较大,接近50%。按14大城市群划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占比最大,其次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

在省份层面,江苏入围百强园区数量独占18席、接近总数五分之一,其后依次为浙江、广东、湖北、山东,入榜园区分别占9席、9席、7席、7席;海南、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西藏等省份无园区入榜。

具体到城市,百强园区共分布在全国60个城市。其中,苏州最多,共有6个园区上榜;上海排名第二,占据5席;杭州、天津、无锡紧随其后,各有4个园区入围;宁波、广州、南京、武汉也各有3个园区则各有3席,排名靠前。另外,武汉、南京、成都、合肥、西安等25个城市的国家高新区和国家经开区双双入榜。

从园区类型来看,在2021年百强园区榜单中,国家高新区占52席、国家经开区占48席。从位次分布看,国家高新区整体排位也相对靠前——头部1-20名中,国家高新区数量居多,达13席;腰部21-80名中,二者各占30席;尾部81-100名中,国家经开区则略多2席,占11席。

这其中,除64个园区为直接批复为国家级园区外,有36个是由省级升级创建成为的国家级园区,包括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杭州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

有后发赶超的新晋力量,也有未能把握住先发优势而暂时掉队者。

从百强园区批复时间看,诞生于“七五”“八五”期间的园区占比达65%。不过,首批14个国家经开区中的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以及首批51个国家高新区中的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海口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在百强园区中已不见踪影。

“单项冠军”比拼

综合排名之外,各园区细分领域的实力同样值得关注。比如,作为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集成电路、航空航天等产业创新发展,无疑将推动先进制造业全面提速。

今年3月,工信部进一步通过集群竞赛的方式,遴选出深圳、上海、南京等地2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作为重点培育对象,针对重点集群的更多支持举措也在加紧酝酿。国家高新区、国家经开区等产业园区,正是各地先进制造业集群的主要载体。

新一轮竞赛蓄势待发,哪些“选手”已经抢先起跑?

从赛迪顾问此前发布的《先进制造业百强园区(2021)》看,榜单前三名与上述考察综合实力的高质量发展百强园区一致,但第二、三位次调换——中关村科技园区在经济规模、创新潜力以及数字化发展等方面优势明显,位列第一;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紧随其后,主要得益于研发投入强度大幅提升、集聚各类创新要素等;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紧抓技术研发、重在打响制造品牌等,居榜单第三。

值得注意的是,在先进制造业这条细分赛道上,东部园区突出优势更加突出。2021年先进制造业百强园区分布在全国24个省份,仅江苏一省就包揽22个,占总数近四分之一,广东、浙江、山东分别有10个、9个和6个园区入围。

其中,苏州得益于其完善的制造业体系和高速发展的外向型经济等,有7个园区上榜,为全国最多的城市;杭州则主要依托数字经济领域的优势,共4个园区入围,居全国第二。

中部的湖南、安徽、湖北同样“能打”,分别有5个、4个、4个园区上榜先进制造业百强。其中长沙一市就占据3席,入围数为全国城市第三。

此外,赛迪还分别聚焦产业跃升、科技创新、开放协同、营商环境、绿色集约等维度,发布2021年园区前二十强子榜单。

以“2021园区产业跃升TOP20”为例,该榜单综合产业规模实力、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上市企业数量等指标,旨在考察“园区规模增长的同时,是否注重产业结构平衡与龙头企业培育”。

结果显示,除部分综合实力较强的东部园区外,中西部的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等均上榜前十强。

破题同质化竞争

值得注意的是,赛迪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各地国家经开区和国家高新区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但趋同发展特征明显。

据赛迪园区经济研究中心统计,在国家经开区主导产业布局中,至少有100家明确提出发展装备制造,60家发展电子信息、50家发展汽车、43家发展生物医药。同样,国家高新区的产业布局也主要集中在以上产业领域,尤其在东部发达地区,国家经开区和国家高新区的产业布局更加趋同。

一方面,以国家经开区和国家高新区为代表的园区在空间分布、管理模式、产业结构、招商引资等领域同质化已成为不容忽视的事实。

另一方面,大多园区正处在关键换挡期,传统支柱产业动力放缓与新兴产业带动不足、发展空间受限与土地低效利用、外向经济大而不稳与内向经济大而不优等问题并存。

可以预见的是,“十四五”时期,园区之间的功能界限还将更加弱化。如何推动区域内园区统筹协调发展,成为各地重塑竞争优势的关键。

以先进制造业为例,一些经济强省已经率先行动起来。

例如,上月发布的《浙江省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优化生产力布局,推进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推动区域协同,以杭州、宁波为两大核心引领极构建“双核一带一廊”总体布局,打造4个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15个优势制造业集群等。

在今年初《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0-2035年)》提出“加快产业园区整合优化”等内容后,广东在近日公布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中,进一步针对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区域布局,首次发布覆盖全省21座城市的产业集群星级地图,被视为“能否加快实现从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的历史性转变”关键所在。

作为园区经济头部强省的江苏,虽然制造业“十四五”规划尚未公布,但在早前的江苏省“十四五”规划纲要中,也对“聚力打造制造强省”“赋能开发区创新提升发展”进行专章部署,明确将加快建设一批省级特色创新(产业)示范园区,支持国家级开发区打造产业标杆、省级开发区构建产业优势,确保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总数全国突出等。

不过,长期关注国内外产业园区和创新集群发展的北京大学教授王缉慈近日撰文指出,中国大多数园区都不是集群,将传统的园区转化为创新集群并非易事。她提醒,国内外市场环境瞬息万变,如果园区不能有效营造健康的创新环境,就有可能落入企业之间不合作的“集聚陷阱”。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