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穷最富都在广东,第一经济大省区域差距为何这么大

“全国最富的地方在广东,最穷的地方也在广东”,这句话是对广东区域发展失衡的写照。​

编者按:本文来源创业邦专栏秦朔朋友圈,作者林小昭,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尽管过去32年来广东的经济总量一直高居全国第一,但粤东西北地区与珠三角地区差距过大一直是难以解决的顽疾。

最穷最富都在广东 区域发展难解顽疾

广东的区域差距有多大?这其中,人均GDP是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从人均GDP来看,广东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9年,珠三角核心区人均GDP为136335元,根据世界银行制定的国家与地区收入水平划分标准,达到高收入国家或地区的水平;但东翼、西翼和北部生态发展区分别为39957元、46764元和36697元,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0892元)。

笔者根据最新的七普人口数据,梳理2020年广东21个地市人均GDP。数据显示,21城中,仅6个城市2020年人均GDP超过7万元,且全部来自珠三角核心区;有10个城市人均GDP低于5万元,全部来自粤东西北地区,有3个城市人均GDP低于4万元,最低的梅州为31188元,仅为深圳的19.8%!

图片

表:广东21地市2020年人均GDP

在直辖市以外的东南沿海四个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中,广东的区域发展差距要远大于江苏、浙江和福建。数据显示,浙江11个地市2020年人均GDP全部超过6万元,其中9个地市高于7万元。其中,最低的是浙南的山区市丽水,其人均GDP是最高的杭州的46%。

| 表:浙江11地市2020年人均GDP

江苏13个地市2020年人均GDP也全部超过6万元,其中12城高于7万元。最高的是苏南的无锡,达到165777元,最低的是苏北的宿迁,为65428元。两相比较,宿迁是无锡的39%。

图片

表:江苏13市2020年人均GDP

福建的9个地市人均GDP全部超过7万元,且全部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个地市中,有6个城市人均GDP超过了10万元,其中最高的是副省级城市厦门,达到123626元。最低的是闽北的山区市南平,为74885元,是厦门的61%。

图片

表:福建9市2020年人均GDP

整理来看,福建和浙江发展最为均衡,虽然省内也存在一定的区域差距,比如福建是山区市和沿海市的差距,浙江是浙西南发展相对滞后,但总体上,差距比较小。

在改革开放后,靠近上海的苏南地区凭借外向型产业的发展,经济也随之高速发展。整个江苏的经济发展程度按照离上海的远近而明显变化。离上海最近的苏南苏锡常地区经济发展最好,苏中(南通、扬州、泰州等)次之,苏北相对比较落后。不过,近几年这种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苏南大量产业向苏北转移,加上良好的自然地理条件,苏北与苏南差距不断缩小。

相比之下,广东可谓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中区域发展最为悬殊的省份,并且近年来这种差距还有扩大的态势。根据广东官方发布的数据,2019年,珠三角核心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6899.05亿元,占全省比重(80.7%)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2019年,珠三角核心区完成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274.78亿元,占全省比重88.4%,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同期,东翼、西翼、北部生态发展区12市地区生产总值合计20772.02亿元,占广东全省的比重不足两成,仅为珠三角核心区的23.9%;珠三角核心区与东翼、西翼、北部生态发展区经济总量差距比上年扩大5190.81亿元。

从县域经济的发展来看,也十分明显。由于经济要素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原来的经济强县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包括顺德、南海、三水、增城等强县已经先后改区。目前,广东57个县域中,仅1县人均GDP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入选全国百强县的也仅有一个,为惠州的博罗县。

数据显示,2020年广东有11个县域的人均GDP低于3万元,主要位于山区的梅州、河源等地。最低的五华县,人均GDP仅为17773元。

“全国最富的地方在广东,最穷的地方也在广东”,这句话是对广东区域发展失衡的写照。

为何如此失衡?

那么,广东区域发展为何如此悬殊?

这里面,地形地貌是个重要因素。从广东的自然地理面貌来看,广东的山地、丘陵多,平地少,平原面积只占23.7%,这其中,珠三角平原是广东最大平原。相比之下,粤东西北有大量的山地、丘陵,比如清远北部地区,山比较陡峭,交通比较不便,生存发展条件比较差,可承载人口比较少。梅州、河源、韶关也存在类似情况。

不过,自然地理条件也并非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比如,福建的龙岩和广东梅州都属于闽粤赣交界山区,是客家人主要聚集地。但2020年,龙岩人均GDP达到105407元,是梅州的3.38倍。从自然地理面貌来看,福建是八山一水一田,山地占的比例更高。浙江的西部、南部也是以山地为主。更何况,广东的粤东和粤西沿海还拥有不少平原和天然良港,但这些地方经济发展也较为滞后。

实际上,相比地形地貌,地理区位的影响才是决定性的。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依靠毗邻港澳的独特地理位置,发挥信息优势和侨乡众多的特点,利用土地、劳动力资源的低成本优势,吸引了港澳台制造业的大规模转移,迅速成为中国经济外向化程度最高的地区。

同时,珠三角的营商环境和机制建设也走在前列,相比粤东西北地区,珠三角地区有更多的优惠政策,有更良好的投资环境。加上先发的优势,同样投入一块钱,在珠三角产生的效益要比粤东西北好很多。

因此,对过来投资的港商、台商来说,因为珠三角优势很好,就没必要到粤东西北去。另一方面,珠三角对粤东西北地区形成强大的“虹吸效应”,粤东西北地区的人才、资金都跑到珠三角来。

此外,位于粤东的经济特区城市汕头,位于粤西的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的湛江,都曾经走过一些弯路,在世纪之交先后出现过走私案和虚开增值税发票案等大型案件,对当地经济一度造成比较大的影响。

理性、辩证看待区域差距

区域差距大,固然是广东经济发展的一大短板,但一枚硬币都有正反两面。

从正的方面来看,广东坐拥广深两座一线城市和佛山、东莞两个GDP万亿级的制造业大市。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进入到新常态,中心城市、龙头城市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引领作用十分突出,这也是珠三角高新产业、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超过5000家的城市共有15个,这其中,珠三角地区共有4个,深圳以18650家位居第二,广州11610家位居第四,东莞6381家位居第九,佛山5718家位居第十二。广深两地的高新企业数量之和超过了北京。

赛迪顾问城市经济研究中心近期发布的2021赛迪百强区榜单,对全国(除直辖市、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906个地级市市辖区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评估。以往在百强县中入围数量屈指可数的第一经济大省广东,在百强区中多达20个。在前十名的市辖区中,广东占据8个。广东城区整体实力远超江苏、浙江等省份。

正是在广深这两大一线城市的带动下,近年来珠三角转型升级走在前列,对人才、人口也产生了强大的磁场效应。七普人口数据显示,十年来,广东人口增加了2170.9万人,占全国增量的30%。广东增长人数几乎与浙江、江苏、山东三省合计增加人数相当。

图片

表:31省份近十年来人口变化

广东所拥有的,恰恰是江苏、山东所欠缺的,这两个经济大省的中心城市服务带动作用与广深都有较大差距。所以近年来江苏、山东都在积极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比如济南、莱芜合并,南京大力提升首位度,最强地级市苏州则在努力提升城市能级。

再比如,作为全国最早实行省管县体制的省份,浙江曾树立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标杆,不过,当前,浙江中心城市弱小的弊端也不断凸显,近年来浙江加快从县域经济向都市经济转型。

从广东区域发展来看,近年来,广东积极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一核一带一区”,即将区域发展格局明确为三大板块:推动珠三角核心区优化发展;把粤东、粤西打造成新增长极,与珠三角城市串珠成链形成沿海经济带;把粤北山区建设成为生态发展区,以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为引领,在高水平保护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这其中,粤东粤西沿海的地理条件优越,拥有很多天然优良港湾,而且平原较多,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可以布局大量的制造业,与珠三角实现产业的梯度合理分配。而随着广东高铁网络的完善,这种梯度合理分配正在加速推进。

这两个地方要成为新增长极,同样也需要有中心城市的带动。目前广东正加快打造汕头、湛江2个省域副中心城市,通过这两个省域副中心的发展,从而带动城市群和都市区的发展,进而带动粤东和粤西两大欠发达区域的发展,这也是广东打造沿海经济带的重要内容。

对于粤东西北地区的人口外流,也应理性看待。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陆铭所著的《大国大城》中指出,对于经济增长和地区平衡来讲,我们需要的是人均意义上的增长和平衡,不是指总量意义上的差距缩小(即均匀分布)。

从广东各地市十年来的人口数据变化来看,有6个市人口相比2010年出现下降,这些地市均来自粤东西北。其中,粤东北的梅州减少最多,十年来减少了36.69万人,降幅达到了8.65%。从广东57个县域的人口变化来看,共有2/3的县域十年来人口出现下降,主要位于粤东西北地区,尤其是山区的梅州、河源地区的县域下降幅度比较大。

图片

表:广东57个县域十年来人口变化情况

对这些地方来说,应该让人口合理地流动起来,除了流向珠三角发达地区外,往周边的省域副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集聚也是应当鼓励的方向。毕竟,对很多山区来说,人口太多的话,人均耕地资源、山地资源就少,人均GDP提高就很难。因此,人口合理的外流后,人均拥有的资源多了,人地资源禀赋更加比较理想、均衡,人均GDP也会相应地提高。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