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转自惊蛰研究所,作者雨谷,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工厂那边现在做二休五,定好的家具恐怕要延迟一个多月才能交付。”在广东地区遭遇“限电”后,正在给新房做装修的小璐在最近接到了家具厂家告知延迟交货的电话,而这一通电话, 也让小璐原本计划在农历新年之前搬进新家的愿望落了空。
另一边,东北多地从9月23日开始出现用电高峰时段拉闸限电的情况。家在吉林的大越,因为停电导致电梯停运,不得不爬了20层楼回家。此外他还接到了当地水务部门的通知,表示未来一段时间将不定期、不定时、无计划、无通知停电限电,一直持续到明年的3月份。
随着“限电潮”席卷全国十余个省份,“拉闸限电”相关的消息几度登上热搜。网络上围绕“限电”原因的讨论层出不穷,但是在惊蛰研究所的一线访谈中,我们看到了被“限电”影响生活的人们,在现实中最真实的一面。
“手机支付用不了,超市老板拿出了账本”
9月23日,沈阳部分地区因为限电导致红绿灯停止工作,进而引发了道路拥堵,这也成为引发网络集体“围观”东北限电的主要事件之一。公开报道显示,沈阳目前执行的是分区分片限电,具体的限电时间也不一样,有从早上7点半停到晚上5点的,也有从早上8点半停到晚上8点的,最长也没有超过12小时。
惊蛰研究所获取的一份关于有序用电的通知也显示,辽宁省某地在9月30日计划从上午5点到次日凌晨,对辖区内的318家企业执行有序用电限制,实施企业所处行业覆盖原材料生产、机械制造以及医药等多个行业。
相比于网络舆论对于限电表现出的负面情绪,部分身处限电风波的东北人民却表现出格外的淡定。就职于沈阳某银行大客户业务经理的志廷告诉惊蛰研究所,“现在局部限电对工作和生活的影响并不大,据说有的商场电梯开始停运了,但是我去了几个商场也没注意有这个情况。分片、分时段的限电,感觉没有太明显的影响。”
在某国有化工企业工作的小芸也表示,限电政策的影响不是特别严重。“除了晚上天黑点儿,确实也没啥影响。而且人都下班了,点那么多灯没啥用。”根据小芸的说法,当地只对景观照明类的用电行为进行了限制,民生用电并不在限电范围内。
对于限电,就职于本地私企的李旺则带着更加“积极”的态度,他表示“公司限电就可以不上班了,我早就想休息了。”而和李旺一样尝试“罢工”的,还有因为限电而变得极不稳定的网络信号。
很多顾客在线下门店购物时,发现因为信号问题无法正常扫码支付,而且大多数人已经没有了随身携带现金的习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些商铺老板拿出了账本,每天在上面记下顾客买了什么、住在哪里,并且备注上手机号码。同时,老板还会给每个客户一张印着自己微信二维码的名片,等到信号稳定的时候双方再互加微信好友进行结账。
商铺老板和顾客们都没有想到,限电竟然会让他们一夜之间回归到这种原始的商业场景中。
“有种一下回到解放前的感觉”
24岁的小珍毕业后留在了老家黑龙江的一个小镇工作。作为东北“停电大军”中的一员,小珍不久前对“拉闸限电”有了一次异常深刻的体验。
9月下旬的东北,多数地区已经能够感受到寒冷的气息了,而小珍所在的小镇,下午不到六点天就已经开始黑了。小珍告诉惊蛰研究所,她所在的小镇人口大概有25000人,镇上是从24号开始限电的。
“以前只在书上见过的‘伸手不见五指’,没想到我居然也能在现实世界里经历一次。”
据小珍介绍,最开始停电的时候,大家并没有提前收到任何公开通知,她和同事们只是在微信群里看到有人转发了停电的消息。“一开始我们还以为是谣言,所以没在意。我们正好在公司加班,没想到整个办公楼突然就黑掉了。我们还想去买点蜡烛来照明,结果去到店里的时候,老板告诉我们已经卖光了。”
因为休假回到农村老家的小巴,除了对限电感觉到突然,也表现出不适应。“我是在停电一天后才在朋友圈看到别人发的限电通知。我也没想到都2021年了,竟然还有这种事,有种一下回到解放前的感觉。”
第一天面对长时间、大面积的停电,小巴显得很烦躁。“因为没电,所以也没有网,手机的电量和流量根本舍不得用,在家闲了一天没事干。”小巴说,无聊还只是最微不足道的影响,没电的同时,水也停了。
“不能洗澡就算了,也没办法做饭。本来我家还想着等一等,等来电了就做饭,结果一家人饿得实在受不了,只好找了家有发电机、能做饭的饭馆。”小巴进到店里的时候,发现现场人满为患,看上去都是家里做不了饭才跑出来吃的。“我估计那饭店老板开店以来就没遇到过生意这么好的时候。”
根据媒体报道,目前多数“限电”措施只针对生产用电执行,而东北地区限制居民生活用电的情况则主要集中在地市级城市和城镇地区。
小珍表示,当地的电力部门后来也对限制居民生活用电的行为做了解释,“说是因为在对其他生产用电行为进行限制后,仍然存在用电能源缺口。等到电力供应稳定了之后,就会优先保障居民的生活用电。不过,到目前为止,停电的情况也还一直存在,而且不知道是不是天黑得早的原因,感觉现在停电的时间也越来越提前了。”
“2000个工人直接通知放假”
与普通民众不同,自动化行业私企业主林栋对于限电停产有着更为深刻的感受。他所接触到的一家年销售额超过5亿元的工厂,就在最近遭遇了因为限电而停工的状况。“在27号上午接到限电通知后,当天中午就通知全厂2000名工人全部放假了。类似的情况,在劳动密集型企业较多的东莞、佛山以及江苏一些地区都在普遍发生。”
在新材料行业(过去称为化纤行业聚合装置领域)拥有20年从业经历的资深技术专家贾森告诉惊蛰研究所,他熟识的一家纺织厂就在23日晚间遭遇了突然停电。“事先也没有接到任何通知,停电后也没有得到反馈,工厂询问有关单位什么时候能够通电也没有得到回复。现在就是停产的状态。”
*受访者现场供图
贾森替这家工厂算了一笔账:每月要承担13.2万元的用人成本,同时还要面临价值1600万元的生产设备折旧,保守估计每天因为停工造成的净利润损失就达到了2万元。贾森表示,“停工还不是最主要的问题,问题是现在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复工。工厂里的员工去留现在也成了问题。如果辞退的话,日后复工恐怕很难在短时间内再招到人。如果不辞退,每月的用人成本又是一大笔开销。”
林栋告诉惊蛰研究所,目前限电对中大型的企业影响较小,受影响最大的基本是从事低附加值生产的小型企业。贾森则表示,“本来现在能源就紧张,动力煤的价格和去年比都涨了3.5倍了。在能源有限的情况下,缺乏竞争力的行业和企业可能就会首先受到限制。”
林栋还指出,国内疫情稳定后,大量的海外订单涌入国内,很多工厂为此计划扩张产能,这也为国内的制造业带来了很大的风险。海外订单激增的原因是其他国家的产能因为疫情受限,等到其他国家产能恢复就会出现订单量骤减的情况,这时候国内就会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行业危机,提前从生产端进行引导也是很正常的。”
贾森对限电的合理性表示了理解,但他同时也在担心低端产业的制造设备减产导致的工艺波动,会对其他领域造成不利影响。“据我所知,太仓地区的3000台加弹机目前已经全部停工,这部分的产能已经占到了全国的10%左右。为了降低电耗,有些工厂只能以低于设定产能的标准进行生产,除了会直接影响到整体产量外,涤纶、锦纶和氨纶等基础材料在实际生产时也会产生工艺波动影响产品质量。”
事实上,自从2000年以后我国已经发生过两次影响较大的“电荒”。
第一次是1998年的金融危机导致出口订单锐减,国内出现电力供应过剩后,逐步缩减了电力生产。而2003年后,中国重化工业出现爆发式加速增长,使得电力需求激增到15%以上。最后导致20个省市先后拉闸限电,多个地区甚至出现了全年”持续性缺电“和”随机性缺电“的情况。
第二次是因为“十一五”首次实行“双控”目标,很多省份为了在“十一五”收官前完成任务,从2010年的5月份开始拉闸限电。而等到2011年“十一五”考核结束后,制造业开始“报复性用电”,以至于当年的4到5月以及9到10月,全国多个地区出现缺电状况。
回顾历史会发现限电其实离人们并不远,但每一次的“电荒”却又不像天灾一般无法避免,并且在各种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周而复始的重现。如果“限电潮”也是一种轮回,“限电潮”里的普通人又该如何面对?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