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的春天:在农村

关注

说个心酸的故事。

2019年7月,二次创业,做了这家公司,欲望是做个产业媒体矩阵,每个产业深度绑定一家上市公司。

第一个号是甲方财经,专注广告营销赛道。第二个号是良医财经,专注医疗健康赛道。

为啥做当时冷门的医疗,是因为机缘巧合。那年10月,深圳某家医疗上市公司,口头认同我的理念,说是要给我一笔钱,支持我做个医疗媒体。一时冲动,带着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迷迷糊糊就闯进来了。

进来以后才懵逼,医疗赛道门槛太高了,几乎一个专业名词都看不懂,启动时步履维艰。不到一个月,女企业家啥也没落实也没吱声,一点北方生意的体面都没有,后来就不了了之了。我也没多纠结,只是对南派生意人多了丝戒备。

开弓没有回头箭,小伙伴出奇的毅然坚定,表示决不换赛道,咬牙死扛到底。

这一咬牙,就是整整一年,尝试了了N多种方式,写了好几版稿件类型,做了五六个行业社群,为了寻找灵感,多次把自己泡在医院里,默默观察流动的细节,几乎用尽了平身所学,然而寸功未立,没有一丁点实质进展,那段时间真的太焦虑了,几乎要绝望放弃。

真是隔行如隔山,山山有座黄土庙,庙庙有本难念的经。

直到第14个月,有如意识通灵,突然就悟到了,原来互联网医疗的一些朴素道理,随即写出两篇爆款《别装互联网医疗了,咱们都是卖药人》、《别骂互联网医疗了,咱不能开倒车啊》。再加上立立的日拱一卒,收获了数千位群友的信任好感,后面才在行业立足,小荷刚露尖尖角。

良医财经这段经历,真是像极了互联网医疗:以年为单位的蠕动进化,一招开窍就再也不会犹豫后悔,明知后面的路很难,但我有开山辟路的勇气。

回到主题。

什么是互联网医疗?谁在干互联网医疗?怎么干的互联网医疗?

答案:一群最聪明的名校毕业生,带着天之骄子的光环,拿着更老辣鸡贼的VC们的钱,妄图通过相对干净透明的手段,通过互联网的产品技术,改造革新旧的医疗体系,定义新的服务入口、服务流程、服务效果,事实上都在换种姿势给医院和药企打工。

互联网是个有创新力的组织,医疗是个专业的产业,而服务无一例外都是最苦最累的活。

医疗消费的集中化,造成了畸形的医疗体系。尤其是一线城市,尤其是北上广,占据了大量的优质医疗资源,城市居民对互联网医疗完全无感,盯着三甲医院那些流程优化,也仅仅是不疼不痒的痒点而已。

互联网医疗真正的主战场在哪里?

全国农村居民6亿多人,城镇居民7亿多人,但医疗消费端城镇居民消费2.4亿,农村居民仅花了0.68亿。

全国2856个县,41658个镇,662238个村,县镇村三级结构,各取所需,都有破局可能,有3个朴素的逻辑。

● 在城市锦上添花,在农村雪中送碳。

这里涉及到一个触角问题。

在解决了国家级社保体系安全之后,在解决了医疗高端人才建设体系之后,在解决了一线城市三甲医院的闭环之后,逐级下沉是必然的。

比如,你可以看到N多的三甲医院在各二三线城市联合办院,疯狂拿地拿资源拿政策扩张,这也是造福功德的事儿,但挺难渗透到更下面,这是大医院的扩张动机决定的。

越是偏远落后的地区,医疗资源越稀缺,缺人才缺设备,就诊复诊的需求量极大。留守儿童和老人也多,外出漂泊中年群体,对远程健康监控的需求,也都真实急切。

别再幻想医生给平台带流量,还是到更一线去,成为医生医院的流量入口,才是正途。

农村的数亿人口,才是真正毛细血管级别的刚需。

● 用户门槛的加速降低

这么多年,已经有大量年轻人返乡,带回了智能手机的普及、微信的普及、直播的普及、电商的普及。

同时,在农村无论是破冰还是建立联系,更容易获取信任感,获客成本都比我们实际想象的小很多,因为实打实的需求摆在眼前。

我九月回老家,发现家里80、90后年轻人买药,再也不进县镇,基本全在京东上下单,送药到家便捷高效。我给老父亲用互联网医疗平台问诊,他一下就搞明白了,连说这个好,还是大医院的专家主任好。

在关乎生命健康的事儿,老百姓对新事物接受的速度,比想象中进化快得多,而且这是不可逆的。

● 可用技术的有效下沉

绝大多数农村地区的患者群体缺乏规范化治疗,而且老百姓习惯性的“有病找大医院”的就医习惯已经形成,乡村医疗机构很多时候是一种尴尬的存在。

最好的治疗,现实一点来讲不太可能在农村普及,甚至在县城的医院中也很难实现,如果要做,也需要长周期建设和人才投入。

不过也有比较可行的方式,比如医联体体系,利用远程会诊的机制,让农村的患者有机会与大医院的医务人员一对一沟通,制定合理解决方案,有关部门配备药物或者平台。

● 商业效率的复制扩张

理论上来说,移动互联网能降低信息不对称、通过众包、大仓整体分发提高产业链效率降低成本。

互联网医疗也裹挟了大量的一线城市优质医疗资源,其模式具有强平台、大容量、边际成本低、数据可流通等优势,完全有机会打磨一套成熟的解决方案。

实际上来看,三种层级模式:

在村,直接平台问诊,提供入门级服务;

在镇,让卫生院成为辅助专员,初步分级诊疗;

在县,和县医院合作,用数据串联起飞刀资源,以及后面更复杂的合作体系。

村带村,镇带镇,县带县,一通十通,十通百通,百通全通。

后记。

朋友圈里曾看到好友写的一个真实例子。

他的同学从东南大学ICU研究生毕业后,放弃省级医院的工作掏钱接手了一家乡镇医院。那真是一穷二白:露天旱厕,几间小平房,持证的医生仅有1人。

但就是这样10余年时间,自力更生买了28排ct、扩充300张床位、硬件逐步提高、营收从小到大、负担不增的情况下精细化运营、可医治疾病谱扩大。

就这样扎根基层,留住了不少本需要转入上级医院治疗的病人,创造了可观可靠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互联网医疗破冰这么多年,那么多平台,烧了那么多钱,深耕在一二线城市,真正体验在线问诊的不足3000万,这说明真正的医疗资源聚集效应还没有产生。

老实说挺难的,其核心问题是如何解决互联网医疗的商业闭环。就像京东和阿里摆脱不了对卖药的依赖,其它公司也摆脱不了对现金流的依赖。当然还有一个前提问题,哪些”医疗“能够互联网?(当然这个问题是用来筛选过滤外行的...)

真正能把势能聚到一块,又沉得住气慢慢做事的,这个行业里真是凤毛麟角——也可能在所有的行业都是凤毛麟角。

不过好消息是,已经有很多平台开始尝试了,比如京东健康“乡村医生系统”,微医的“郏县模式”、平安的“4+1智慧医疗”、Airdoc的“云诊室”、等等,静候开花。

在中国,农村包围城市的路子是民生工程的基本路线,从农村入手最苦苦苦苦苦苦,但最可能看到光光光光光光。

让名校精英们走到田间地头,确实有点委屈了,但能怎么样呢,这个时代,真的需要英雄,唯有你们可以做到。

良医财经,以年为单位陪伴、见证。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