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万合天宜和开心麻花,以及中国喜剧电影

关注
土豆网
上海文化娱乐
一家视频网站
最近融资:收购|未披露|2004-12-08
我要联系
做好一部喜剧电影到底需要的是什么?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IC实验室(ID:InsightPlusClub),作者:IC实验室,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喜剧电影的前提是它得是一部电影,而不是脑洞和段子的集合。

2015年10月2日,易小星在微博上转发了一条大鹏所写的关于《夏洛特烦恼》的影评,并写道「愿好电影被更多人知道。」

易小星微博

那时,他本人执导,也是万合天宜的第一部影片《万万没想到》正在后期制作中。

和不少粉丝期待的《万万没想到》相比,他转发推荐的《夏洛特烦恼》,在当时却是无人看好。

那会儿的开心麻花还没出圈,沈腾、马丽等人尽管因为春晚和《欢乐喜剧人》有了一定知名度,但在电影圈还是新人。按照常规判断,小品演员去拍电影,那八成是烂片。

再加上当时国庆档还有更具卖相的《港囧》《九层妖塔》等片,基本没人看好《夏洛特烦恼》,上映首日排片只有12.1%。

结果之后《夏洛特烦恼》口碑节节攀升,实现逆袭,最终拿下14.44亿票房,成了2015年国产电影的一匹大黑马。

开心麻花,凭此一战成名,一度成为喜剧片的金字招牌。

而年底上映的《万万没想到》,口碑是一边倒的差评,在贺岁档也只拿了3.22亿票房。对比7000万的成本虽然不亏,但显然没有达到众人的预期。

这次的失利,成了万合天宜由盛转衰的节点,很长时间里万合天宜没再碰电影。

我还记得,那一年我刚刚开始北漂生活。本来想着能够在电影院里回味一下青春,万万没想到就这么被塞了一坨狗X。

出了电影院,又是满眼灰蒙蒙的世界,北京冬天的雾霾,更让人觉得操蛋。茫然四顾的我只能在心里默默怀念,那夕阳下的奔跑。

最近因为一部电影《扬名立万》,沉寂许久的万合天宜又重回舆论视野。想当年我读书那会,在男生寝室,几乎没人不看《万万没想到》。

电影《扬名立万》

但如今,提起中国喜剧电影,大多数人第一时间想到的一定是开心麻花,却少有人再聊起万合天宜。

同样是喜剧公司,为何最后成功转型电影的是开心麻花,而不是万合天宜?

其实这件事,我和影视行业的朋友也都聊过。

这期内容,我就和大家来盘一盘,做好一部喜剧电影,到底需要的是什么。

01

首先和大家建立一个共识,喜剧电影的前提是它得是一部电影,而不是脑洞和段子的集合。

有了这个共识,我们就可以往下讲了。

周星驰曾经说过,他的很多电影都是当成正剧来拍的。

我们都知道,周星驰的电影里一定有一个故事模板,比如小人物的逆袭。然后在故事里展现人物的成长和转变。

所有的喜剧元素,都是为了刻画人物或者故事发展而服务的。

喜剧需要故事,而开心麻花在讲故事方面,天然就比较有底气。

开心麻花是做话剧出身,从2003年底推出第一部话剧《想吃麻花现给你拧》到现在,总计推出了近40部话剧,算是国内民营话剧品牌的代表。

他们做的话剧类型,无论是体量还是叙事逻辑,和喜剧电影都比较接近。只不过话剧用的是舞台表演,电影用的是镜头语言。

这点,给了开心麻花转做电影最大的优势,也就是改编更容易。

还是拿《夏洛特烦恼》为例,这个故事用一句话就能概括: 一个中年loser,在梦里完成了一次对成功人生的意淫,最后发现还是应该珍惜枕边人。

且不论故事是不是俗套,价值观是不是落伍,这起码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拿掉那些包袱笑点,拿走「雪花飘飘北风萧萧」,这也是一个完整的,有戏剧冲突的故事。

至于笑点,这就更是开心麻花的强项了。

话剧和电影不同就在于可以根据演出效果,不断调整优化剧本。

据我所知,开心麻花在全国各地一年要有2000场左右的表演,不少本子一年都会演上百场。段子笑点不仅经过了无数次的检验,还要竞争上岗互相淘汰。

所以就开心麻花的电影来说,在电影叙事层面至少能做到一个勉强及格,加上不错的包袱。不说有多好,至少观感不会太差,能稳定在及格线之上。

开心麻花出品电影

要知道,在中国商业片领域,能稳定在及格线之上,就已经超过九成同行了。

02

万合天宜做电影的底子,其实是远远不如开心麻花的。

这家公司是做网生内容起家。易小星本人也是土豆网的游戏解说视频出身,靠着搞笑的风格风靡网络。

易小星

2011年,易小星和土豆网原广告制片部制片总监柏忠春、销售部总经理范钧一起成立了万合天宜,主要承接病毒类广告视频,以及微电影形式的广告片。

公司的主要成员刘循子墨、张本煜、葛布等,都跟着从土豆的广告制作部转到了万合天宜。

到2013年,万合天宜开始做迷你短剧《万万没想到》系列以及《报告老板》,凭借着几分钟的时长以及搞笑段子,在当时尚处于蛮荒期的网剧市场里闯出了一条大道。

《万万没想到》网剧第一季

可以说,脑洞清奇的网感,是刻在万合天宜的内在基因里的。

我过去和万合的人接触以后的感觉是,论脑洞,他们是真的大,但他们太爱脑洞了,剧情仿佛是为段子服务的。

密集的段子,反转又反转的脑洞,在一个十分钟以内的短片中,观众会很受用。

但是,一部90分钟,甚至两小时的电影,光靠脑洞和段子是远远不够的,不然现在就该出现《某音大电影》了。

其实这在创作中很常见,拍视频和拍电影是两码事,写文章和写书也是两码事。你让我写几千上万字的文章就很轻松,要让我写书,我估计自己看了都得吐。

易小星肯定也明白。这也是他会去找众多专业人士来为自己的电影保驾护航的原因。

但,想法和执行力之间也差了十万八千里。最终我们看到的,还是一部加长版的网剧《万万没想到》,而不是一部合格的电影。

同理,像赵本山、郭德纲这样的小品、相声王者,转做喜剧电影,都栽了跟头。尤其赵本山,在《一代宗师》里证明还证明了演技确实不错,但电影和小品,甚至电视剧,就是不同的创作逻辑。

当然,并不是说开心麻花就完全「电影化」了。事实上,最近这几部作品,就远没有之前口碑好。造成这个现象的,正是另一个关键因素:演员。

这里就要提到喜剧演员的特殊性。喜剧电影是特别挑演员的,再优秀的演员,都不一定能演好一部喜剧。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当年王晶想捧张家辉当「周星驰第二」,张家辉的演技够好了吧?结果在《千王之王2000》里,周星驰作为配角一出场,就把他盖过去了。

《千王之王2000》

巩俐算是国际知名女演员了吧?当她参演完《唐伯虎点秋香》后,也在采访中承认,觉得自己演喜剧放不开,融入不到剧组的氛围中去。

但我觉得,放不开恐怕还不是主要原因。因为对于专业演员,放不开总能通过训练去解决。

真正起决定性因素的,恐怕还是观众缘,基本就是靠天赋。

观众缘就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就是老天爷赏饭吃。比如周星驰、葛优、黄渤还有沈腾,只要出现在荧幕上观众就喜欢,没有办法。

最典型的对比就是王宝强和包贝尔,王宝强演傻子你就觉得还挺搞笑的,包贝尔演傻子你就觉得...好像真的是傻子?相反他在《大人物》里演飞扬跋扈的赵公子,就没觉得有什么不适感。

有趣的是,虽然好演员未必能演好喜剧,但能演好喜剧的演员,演其他角色也不在话下。

比如葛优在《霸王别姬》里的袁四爷、《活着》里的福贵和《让子弹飞》里的师爷,出场就是影帝级表现。

再比如王宝强在《Hello!树先生》里的表演,强如段奕宏都评价他抽个烟都甩职业演员十万八千里。

可以这么说,在中国,只要你是顶级喜剧演员,就是票房保障,比什么流量艺人都好使。

所以开心麻花,光是有沈腾和马丽,就已经赢了一半。

相比之下,万合天宜就缺少这个级别的喜剧演员。

旗下的一众演员,比如白客、张本煜、柯达等等,也挺优秀,这几年演技也越来越成熟。但是离顶级喜剧演员的段位,还是有很大差距。

这才造成了当下,一部喜剧电影好不好笑,大家会用「含腾量」多少来判断。谁拥有了沈腾,谁就拥有了喜剧电影的王炸。起码在最近这两年,这个规律还是会适用。

03

最后,还是要回到内容行业的特殊性。

归根结底,无论是喜剧还是电影,都是内容行业的一部分,而做内容是一个最忌讳浮躁的事情。

在我看来,万合天宜后期的转型不成功,或许跟资本的过早介入也有一定关系。

2014和2015年,万合天宜连续拿下了来自红杉,以及磐石资本和盈信资本的两轮融资,估值达到1.2亿美元。

在资本的助推下,万合天宜做了两件事,第一件是拍大电影,第二件事是扩张。

他们在上海、南京、扬州等地都设立了分公司。最多的时候,员工有400多人,4个导演工作室,7个制片人工作室。还有编剧中心、导演中心。

他们想用规模化的方式,复制爆款,生产出更多内容。资本与内容嫁接,常常出现互不相容的情况。

因为内容是需要创造力的,而资本最喜欢的是流水线,是稳定,是投入产出比,是你拍出一个好网剧,就该加长变成电影,然后续集续集再续集。

就在2014、15年,IP热开始涌现,用易小星的话来说, 「再等下一波浪潮,不知道什么时候了。你已经看到浪在路上了,现在就得赶紧划,迎上去。」

结果我们也都知道了。

去年,易小星宣称自己离开了万合天宜。虽然是和平分手,没有撕逼,但在后来的采访中,多多少少也透露出,在此之前,他的个人创作并没有太自由。

相比之下,开心麻花前期积累得足够久,而且因为早年不够有名,反而逃过了被资本过度干预创作的命运。

今年,万合天宜交出了第二部作品《扬名立万》。从2018年进入正式的剧本创作阶段,到如今,也算是有三年的制作周期。

比起《万万没想到》从剧本到上映只用了一年左右,这部作品说不上几年磨一剑,但至少更沉下心去打磨了。

摆脱了当红炸子鸡的身份,这部作品口碑就好了不少。或许以此为起点,万合天宜未来也能贡献更多的作品。

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创作者,尤其是大众向创作者的一个悖论。

当你一心想要赚钱,想要抓住风口,一切的机会就会离你远去。

而当你抬头仰望月亮,你会发现,六便士就在你的手中。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

反馈
联系我们
推荐订阅